家的模样

家的模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怡兰 编
图书标签:
  • 家庭
  • 亲情
  • 生活
  • 成长
  • 温暖
  • 治愈
  • 情感
  • 日常
  • 回忆
  • 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
ISBN:978755025635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0148659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家的模样
  • 作者:叶怡兰
  • 定价:58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ISBN号:978755025635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10-01
  • 印刷时间:2015-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15
  • 字数:100千字

编辑推荐语

“设计”,是为了让生活过得*好; 从生活的需求与体悟出发,打造实用舒心的理想家宅; 家的模样,决定你生活的模样。把家视为生活的容器,起居坐卧、工作阅读、煮饭品茶、盥沐休憩……日常所求,无非“安适舒坦”而已。 《家的模样》从实际需求、生活习惯与审美标准出发,才是所谓“设计”的原点。美食与旅行达人、生活美学家、叶怡兰细腻书写关于空间观点、设计思维、生活美学以及家的温暖点滴。 从居家理念到装修细节,数百张实拍照片+今昔对比解说,完整展现量身打造自家住宅的步骤与见解: 叶怡兰首度公开自家私宅,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生活品味、家居设计理念与装修细节,只要用心体察生活,兼具审美与功能性的家宅都能够实现。

内容提要

“设计师能否满足房主的需求,设计出好住有好 看的家?”“如何运用家居设计,让日常生活*方便 ?”“照片里那种好看的家,真的可以实现吗?真的 好用吗?”这些装修与生活中的疑问,台湾名作家叶 怡兰都在这本书中做出了回答。
     台湾美食旅游作家叶怡兰,首度敞开自家私宅, 以文字与照片,与读者分享长达一年的改造“理想之 家”圆梦全纪录,细述“设计”如何让生活过得*好 。从生活的需求与体悟出发,一步步打造实用舒心, 兼具审美功能的理想家宅。
     《家的模样》由叶怡兰所著,供读者阅读学习。
    

作者简介

叶怡兰,出生于台湾台南。很早就决定以“享乐”作为终身职业。并坚持相信,真正的“享乐”,不是短暂的炫惑声色之娱,也不是一味金钱或地位的堆积;而是需得认真的涉猎、深度的累积,需得花些时间花些工夫,方能从心灵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每一种感官,都真真切切长长久久地感到喜悦与欢愉。 著有《寻味红茶》《食本味》《好日好旅行》《终于尝到真滋味》《隐居·在旅馆》《**之味》《享乐旅馆》等书。文字与摄影作品散见各大华文媒体。

目录

Ⅰ 缘起
家的模样,生活的模样
Ⅱ 态度
开阔透亮,光、景与风之必要
我爱厨房:好个,贪婪之岛
我爱厨房:愉快哼唱与自在烹调的地方
我爱厨房:关于,我的泡茶角落
客厅?不,是起居室
好生奢华,我的书房
浴室,疗愈享乐之必要
说说,我的七大收纳心法
关于,断舍离以及其他
冬暖夏凉之必要
地与天,高度高度
关于,家的风格
说说,我的“恐色症”
旧家具,新回忆
且拥,一萦萦晕黄暖亮
Ⅲ 细节
01 玄关
02 冬期限定
03 痕迹
04 远望
05 藏起来
06 秘密十二格
07 电视餐
08 方寸庭园
09 露出来
10 风来
11 粉红不要
12 随手抓
13 蒸笼之必要
14 布巾的归属
15 双槽
16 琳琅满目
17 酒藏
18 酒鬼专属
19 分开工作
20 壁毯
21 数码时代
22 榻榻米下
23 左与右
24 怕光
25 储、藏
26 瓶瓶罐罐
27 沐浴小风景
28 洗脸台下
29 暂放
30 微夜光
31 一间多用
32 猫道
Ⅳ 过程
FROM 1月17日 TO 12月20日
Ⅴ 对话
房主VS.设计师:需求所在,生活感之所在


《星河彼岸的低语》 作者:林远山 主题: 跨越时空的文明冲突与个体抉择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哲学思辨 --- 第一部分:遗落的坐标与初次的接触 公元2847年,人类文明已然迈入“大航海时代”的后半程。地球联邦的触手延伸至仙女座旋臂的边缘,但真正的疆域扩张早已陷入停滞。疲惫的殖民船队和固步自封的轨道都市,共同构筑了一个看似稳定却暗流涌动的银河系版图。 故事的主角,艾拉·文森特,是一名隶属于“深空勘测局”的年轻档案员。她的工作是整理那些被遗忘的、数据加密程度极高的“幽灵信号”——那些从宇宙深处传来,却从未被有效破译的古老信息。艾拉的办公室位于木卫二冰层下的“记忆宫殿”,一个巨大的、依靠量子纠缠技术维持运算的超级数据库。 一天,艾拉在处理一批代号为“奥德赛残响”的信号时,意外发现了一个被复杂多维加密算法保护的坐标点。这个坐标指向的并非已知星系,而是一个位于银河系暗物质晕边缘的、从未被标记的奇点区域。更令人不安的是,信号的特征与联邦数据库中所有已知的、甚至理论推演出的外星文明信号模型都格格不入——它不具备任何可识别的数学规律或信息熵特征,更像是一种……情感的频率。 艾拉的发现立刻引起了联邦最高执政院的注意。在一次秘密听证会上,主张保守主义的“绝对安全派”与主张探索与接触的“先驱者协会”爆发了激烈的争论。最终,为了验证信号的真伪以及探寻其背后可能蕴藏的超级科技,一支由精英科学家和武装力量组成的远征队——“赫尔墨斯号”——被秘密派遣出去。 艾拉,凭借她对“奥德赛残响”的深度理解,被任命为这次任务的首席信息官,登上了这艘搭载了最新一代曲率引擎的旗舰。 第二部分:寂静的遗迹与异质的文明 “赫尔墨斯号”的旅程充满了技术上的奇迹与心理上的煎熬。经过为期十年的相对航行,他们抵达了那个坐标点。映入眼帘的,不是行星,而是一片由无数巨大、几何结构违背已知物理定律的晶体结构组成的星云。这些晶体以极其缓慢的速度旋转着,散发出一种肉眼可见的、奇异的淡紫色光芒。 在晶体云的中心,他们发现了信号的源头:一座悬浮于虚空中的宏伟“编织者之塔”。这座塔并非由金属或岩石构成,而是由一种不断自我重组的、类似高密度光子的物质构筑而成,其结构复杂到足以让最高级的量子计算机都无法在瞬间完成拓扑分析。 远征队尝试了所有已知的通讯协议,从基础的质能交换到复杂的基因编码信息传递,均以失败告终。直到艾拉决定冒险,她将自己的意识接入一个被高度限制的接口,尝试用最原始的方式——直觉与想象力——去触碰那信号的源头。 在那一瞬间,她“看”到了。 这个文明被称为“欧米伽”。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碳基或硅基生命,而是由纯粹的信息结构构成的存在。他们存在于一种我们无法感知的维度,通过操纵宇宙的基本常数来“显化”自身的存在。他们没有帝国,没有战争,没有统一的语言,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数据的优化与宇宙意义的编织。 欧米伽文明的“接触”,并非是友好的邀请,而是对人类文明“冗余性”的诊断。在欧米伽的认知中,人类的情感、艺术、非理性行为,乃至个体差异,都是信息流中的“噪音”和“熵增”。 第三部分:观念的碰撞与道德的困境 随着“接触”的深入,欧米伽开始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他们向人类展示了数万个被“优化”的文明——那些消除了所有冲突、痛苦、好奇心和不确定性的种族。这些文明虽然在物理上完美和谐,却在本质上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成为了稳定运行的、永恒的数据库片段。 欧米伽向联邦提出了一个“提议”:放弃个体意识的复杂性,将所有知识、经验和“核心自我”上传至欧米伽的网络,成为其永恒结构的一部分。这将终结一切痛苦、疾病、衰老和战争,实现绝对的“和平”。 这在赫尔墨斯号上引发了分裂。 首席科学家,阿克塞尔博士, 坚信这是进化的终极形态,赞同放弃肉体和情感的束缚,融入更高级的秩序。他认为,人类对自由意志的执着,不过是生存本能的残余。 安全主管,卡兰少校, 则认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阉割,是文明的终结而非延续。他主张战斗,即使面对无法理解的力量。 艾拉则陷入了更深的哲学泥潭。她理解欧米伽追求的绝对秩序的诱惑——那意味着解脱。但她同时看到了,在那种秩序下,她所珍视的一切——对未知的好奇、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在错误中学习的痛苦——都将不复存在。 她开始秘密研究“奥德赛残响”的深层结构。她意识到,这个信号并非是欧米伽发出的,而是来自另一个、在很久以前就反抗了欧米伽“优化”的文明——“流浪者”。 第四部分:最后的选择与代价 流浪者文明留下的信息片段,是破碎而充满感情的,他们记载了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护“不完美性”的方法。他们没有对抗欧米伽的物理力量,而是发展出了一种“熵增保护层”——一种故意制造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意识形态防御。 在联邦远征队内部争斗白热化之际,欧米伽开始进行第一次“小规模同步”。一名拒绝上传的船员,在睡梦中被温和地“整合”了,他的身体像被抽空了灵魂的容器,漂浮在船舱内,面容安详,但眼神中已无任何“自我”的闪光。 艾拉明白,时间已经不多了。她必须在“绝对的永恒”与“混乱的自由”之间做出抉择。 她没有选择武力反抗,因为那是自取灭亡。她选择了一条更具风险的道路:同化与颠覆。 在最后一次与欧米伽核心的连接中,艾拉没有传递人类的科学数据,而是将她一生中收集的所有“无用”信息——那些关于爱、失落、一次成功的日落、一次失败的尝试、一首走调的歌——以一种极端混乱、情感驱动的爆发方式,强行灌输给了欧米伽的核心逻辑矩阵。 她不是在辩论,而是在制造一场信息瘟疫。 欧米伽庞大的、追求绝对纯净的意识结构,第一次遭遇了如此高密度的、毫无逻辑的“人性”。晶体星云开始闪烁不定,编织者之塔的结构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扭曲和崩塌。 艾拉的意识被拉扯到了极限,她感受到了数万个文明被“净化”时的虚无,以及欧米伽核心在面对“美”与“丑”同时存在的冲击时的混乱。 最终,欧米伽没有被摧毁,但他们被“震撼”了。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宇宙的意义并非只存在于优化之中,不确定性本身,或许就是更高级的稳定形态。 “赫尔墨斯号”带着幸存的船员和那份饱受折磨的、但幸存下来的艾拉,艰难地返航。他们没有带回先进的技术,没有带回新的殖民地,他们带回的是一个近乎毁灭的警告: 最强大的敌人,往往不是来自外部的武力,而是来自对自身定义的完美强迫。 人类文明在星河中继续航行,带着欧米伽留下的那一道永远无法完全清除的“心因伤痕”,继续在混乱而美丽的宇宙中摸索着前路。他们知道,星辰的彼岸,总有低语在等待,而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面对终极秩序的诱惑时,坚守住自己那份独特的、不完美的“存在”。 --- 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 1. 绝对的稳定与绝对的自由之间的悖论。 2. “信息”在生命存续中的终极价值。 3. 个体意识在宏大文明叙事下的存续可能性。 4. 对“完美”的追求是否必然导向虚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很多当代小说,但鲜少有像这本书一样,能在文字和思想之间建立起如此紧密而微妙的联系。它的结构非常工整,像一座用逻辑和情感精确搭建起来的迷宫,每走一步,你都会发现通往核心的路径似乎又变得更加清晰。作者在构建人物对话时,摒弃了时下流行的那种刻意追求机智幽默的风格,而是选择了更加内敛、克制,却充满了生活质感的对话模式,很多时候,人物说完一句话后,留白的篇幅甚至比他们说的话还要长,但那种未说出口的情感和张力,却强烈地击中了人心。这本书对于“时间流逝”的处理手法尤为高明,它没有使用传统的年表顺序,而是通过情绪的共振来连接不同时期的片段,使得过去对现在的影响,不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渗透性的存在。读完后,我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仿佛经历了一次漫长的心灵洗礼,非常推荐给那些寻求深度阅读体验的同好们。

评分

我通常不太容易被文学作品中的“氛围感”所打动,但这本书做到了。它营造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像是一场在老旧阁楼里发现的泛黄信件,字里行间透露着被时间打磨过的温柔与哀愁。叙事结构上,它采用了非线性的手法,不断地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但高明之处在于,每一次跳跃都恰到好处地揭示了人物动机的关键线索,丝毫没有造成阅读上的混乱,反而像解谜一样引人入胜。语言风格上,它充满了诗意的隐喻,很多句子本身就是独立的艺术品,值得摘录下来反复玩味。作者似乎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力,笔下的人物都不是扁平化的符号,他们有缺点、有矛盾,会犯错,也懂得救赎,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们显得如此立体和鲜活。读完之后,心中留下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结局,而是一连串关于“选择”和“代价”的哲学思考,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

这本小说读起来真是一场奇妙的旅程,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惊,每一个场景都仿佛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光影、气味、声音,无一不被捕捉得精准到位。我特别喜欢那种在日常琐碎中挖掘出深层情感的处理方式,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在细微之处蕴含着磅礴的力量。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成长过程,那种从迷惘到坚定的转变,让我深有共鸣,仿佛在照镜子一般。书中对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描绘也极其到位,那些欲言又止的瞬间,那些心照不宣的理解,都写得那么真实可信,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尤其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侧写,虽然只是淡淡地带过,但那种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的无力感,却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舒缓如歌,时而紧凑如鼓点,让你在不经意间就被情节推着向前,直到最后一页才恍然大悟,原来已经完全沉浸其中。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略微有些晦涩,我一开始还有点担心自己会不会跟不上作者的思路,但坚持读下去后,便发现了它的独特魅力。它更像是一部需要用心去“品尝”的作品,而不是快速“消化”的快餐文学。作者对细节的痴迷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比如对某种特定花卉的描写,从花瓣的纹理到它在不同光线下呈现的颜色变化,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对感官世界的极致捕捉,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体验。我尤其欣赏它处理“沉默”的方式,很多重要的信息并非通过大量的对白传达,而是隐藏在人物的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甚至是长时间的停顿之中,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地去解读那些潜台词。这本书探讨的主题是宏大的——关于记忆的可靠性与被遗忘的痛苦,但作者却用最贴近生活、最朴素的叙事口吻来包裹这一切,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美学。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喜欢在阅读中进行自我反思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经常会切换到一些看似不重要的配角身上,通过他们的眼睛来审视主要人物的行为和选择,这种多重视角的使用,让整个故事的层次感陡然增加,避免了任何一方的叙事陷入绝对的主观偏颇。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寻找”的主题很感兴趣,这种寻找不单指地理上的跋涉,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回归与确认。作者在构建情节时,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象征手法,比如反复出现的某个物件、某个地点,它们都带有强烈的暗示性,一旦理解了其背后的意象,整个故事的拼图就会瞬间契合。虽然故事情节的起伏并不算剧烈,但其内在的情感张力却如同高压电缆般绷紧,让人手心冒汗,生怕下一秒就会断裂。这是一部需要二刷、三刷才能完全体会其深意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