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为了让生活过得*好; 从生活的需求与体悟出发,打造实用舒心的理想家宅; 家的模样,决定你生活的模样。把家视为生活的容器,起居坐卧、工作阅读、煮饭品茶、盥沐休憩……日常所求,无非“安适舒坦”而已。 《家的模样》从实际需求、生活习惯与审美标准出发,才是所谓“设计”的原点。美食与旅行达人、生活美学家、叶怡兰细腻书写关于空间观点、设计思维、生活美学以及家的温暖点滴。 从居家理念到装修细节,数百张实拍照片+今昔对比解说,完整展现量身打造自家住宅的步骤与见解: 叶怡兰首度公开自家私宅,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生活品味、家居设计理念与装修细节,只要用心体察生活,兼具审美与功能性的家宅都能够实现。
“设计师能否满足房主的需求,设计出好住有好 看的家?”“如何运用家居设计,让日常生活*方便 ?”“照片里那种好看的家,真的可以实现吗?真的 好用吗?”这些装修与生活中的疑问,台湾名作家叶 怡兰都在这本书中做出了回答。
台湾美食旅游作家叶怡兰,首度敞开自家私宅, 以文字与照片,与读者分享长达一年的改造“理想之 家”圆梦全纪录,细述“设计”如何让生活过得*好 。从生活的需求与体悟出发,一步步打造实用舒心, 兼具审美功能的理想家宅。
《家的模样》由叶怡兰所著,供读者阅读学习。
叶怡兰,出生于台湾台南。很早就决定以“享乐”作为终身职业。并坚持相信,真正的“享乐”,不是短暂的炫惑声色之娱,也不是一味金钱或地位的堆积;而是需得认真的涉猎、深度的累积,需得花些时间花些工夫,方能从心灵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每一种感官,都真真切切长长久久地感到喜悦与欢愉。 著有《寻味红茶》《食本味》《好日好旅行》《终于尝到真滋味》《隐居·在旅馆》《**之味》《享乐旅馆》等书。文字与摄影作品散见各大华文媒体。
Ⅰ 缘起
家的模样,生活的模样
Ⅱ 态度
开阔透亮,光、景与风之必要
我爱厨房:好个,贪婪之岛
我爱厨房:愉快哼唱与自在烹调的地方
我爱厨房:关于,我的泡茶角落
客厅?不,是起居室
好生奢华,我的书房
浴室,疗愈享乐之必要
说说,我的七大收纳心法
关于,断舍离以及其他
冬暖夏凉之必要
地与天,高度高度
关于,家的风格
说说,我的“恐色症”
旧家具,新回忆
且拥,一萦萦晕黄暖亮
Ⅲ 细节
01 玄关
02 冬期限定
03 痕迹
04 远望
05 藏起来
06 秘密十二格
07 电视餐
08 方寸庭园
09 露出来
10 风来
11 粉红不要
12 随手抓
13 蒸笼之必要
14 布巾的归属
15 双槽
16 琳琅满目
17 酒藏
18 酒鬼专属
19 分开工作
20 壁毯
21 数码时代
22 榻榻米下
23 左与右
24 怕光
25 储、藏
26 瓶瓶罐罐
27 沐浴小风景
28 洗脸台下
29 暂放
30 微夜光
31 一间多用
32 猫道
Ⅳ 过程
FROM 1月17日 TO 12月20日
Ⅴ 对话
房主VS.设计师:需求所在,生活感之所在
我最近读了很多当代小说,但鲜少有像这本书一样,能在文字和思想之间建立起如此紧密而微妙的联系。它的结构非常工整,像一座用逻辑和情感精确搭建起来的迷宫,每走一步,你都会发现通往核心的路径似乎又变得更加清晰。作者在构建人物对话时,摒弃了时下流行的那种刻意追求机智幽默的风格,而是选择了更加内敛、克制,却充满了生活质感的对话模式,很多时候,人物说完一句话后,留白的篇幅甚至比他们说的话还要长,但那种未说出口的情感和张力,却强烈地击中了人心。这本书对于“时间流逝”的处理手法尤为高明,它没有使用传统的年表顺序,而是通过情绪的共振来连接不同时期的片段,使得过去对现在的影响,不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渗透性的存在。读完后,我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仿佛经历了一次漫长的心灵洗礼,非常推荐给那些寻求深度阅读体验的同好们。
评分我通常不太容易被文学作品中的“氛围感”所打动,但这本书做到了。它营造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像是一场在老旧阁楼里发现的泛黄信件,字里行间透露着被时间打磨过的温柔与哀愁。叙事结构上,它采用了非线性的手法,不断地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但高明之处在于,每一次跳跃都恰到好处地揭示了人物动机的关键线索,丝毫没有造成阅读上的混乱,反而像解谜一样引人入胜。语言风格上,它充满了诗意的隐喻,很多句子本身就是独立的艺术品,值得摘录下来反复玩味。作者似乎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力,笔下的人物都不是扁平化的符号,他们有缺点、有矛盾,会犯错,也懂得救赎,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们显得如此立体和鲜活。读完之后,心中留下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结局,而是一连串关于“选择”和“代价”的哲学思考,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这本小说读起来真是一场奇妙的旅程,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惊,每一个场景都仿佛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光影、气味、声音,无一不被捕捉得精准到位。我特别喜欢那种在日常琐碎中挖掘出深层情感的处理方式,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在细微之处蕴含着磅礴的力量。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成长过程,那种从迷惘到坚定的转变,让我深有共鸣,仿佛在照镜子一般。书中对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描绘也极其到位,那些欲言又止的瞬间,那些心照不宣的理解,都写得那么真实可信,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尤其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侧写,虽然只是淡淡地带过,但那种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的无力感,却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舒缓如歌,时而紧凑如鼓点,让你在不经意间就被情节推着向前,直到最后一页才恍然大悟,原来已经完全沉浸其中。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略微有些晦涩,我一开始还有点担心自己会不会跟不上作者的思路,但坚持读下去后,便发现了它的独特魅力。它更像是一部需要用心去“品尝”的作品,而不是快速“消化”的快餐文学。作者对细节的痴迷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比如对某种特定花卉的描写,从花瓣的纹理到它在不同光线下呈现的颜色变化,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对感官世界的极致捕捉,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体验。我尤其欣赏它处理“沉默”的方式,很多重要的信息并非通过大量的对白传达,而是隐藏在人物的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甚至是长时间的停顿之中,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地去解读那些潜台词。这本书探讨的主题是宏大的——关于记忆的可靠性与被遗忘的痛苦,但作者却用最贴近生活、最朴素的叙事口吻来包裹这一切,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美学。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喜欢在阅读中进行自我反思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经常会切换到一些看似不重要的配角身上,通过他们的眼睛来审视主要人物的行为和选择,这种多重视角的使用,让整个故事的层次感陡然增加,避免了任何一方的叙事陷入绝对的主观偏颇。我个人对书中关于“寻找”的主题很感兴趣,这种寻找不单指地理上的跋涉,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回归与确认。作者在构建情节时,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象征手法,比如反复出现的某个物件、某个地点,它们都带有强烈的暗示性,一旦理解了其背后的意象,整个故事的拼图就会瞬间契合。虽然故事情节的起伏并不算剧烈,但其内在的情感张力却如同高压电缆般绷紧,让人手心冒汗,生怕下一秒就会断裂。这是一部需要二刷、三刷才能完全体会其深意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