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園林

英國園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湯姆·特納(TomTurner)著程璽譯 著
圖書標籤:
  • 園林設計
  • 英國園林
  • 景觀設計
  • 園藝
  • 曆史
  • 文化
  • 建築
  • 植物
  • 藝術
  • 旅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69516
商品編碼:10043899176
齣版時間:2015-09-01

具體描述

作  者:(英)湯姆·特納(Tom Turner) 著;程璽 譯 著作 定  價:176 齣 版 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年09月01日 頁  數:450 裝  幀:軟精裝 ISBN:9787121269516 前言
1史前景觀與園林,公元前3500-公元43年
2不列顛尼亞(羅馬不列顛)的園林與景觀,公元43-1066年
3中世紀園林與景觀,1066-1485年
4文藝復興園林,1485-1660年
5巴洛剋園林與景觀,1660-1750年
6新古典主義園林與景觀,1730-1800年
7浪漫主義園林與景觀,1794-1880年
8工藝美術園林,1880-1970年
9抽象現代園林,1925-1980年
10後抽象與可持續園林,1980年後
附錄一園林與景觀設計:亞洲、歐洲及英倫列島
附錄二風格與時期的稱謂
附錄三沃拉頓宅邸,園林及鹿苑,英國諾丁漢
注釋
圖片版權

內容簡介

園林設計發端於西亞,傳播至歐洲。本書講述瞭園林設計如何在英倫列島發展到如此興旺的程度。本書以湯姆·特納《亞洲園林》和《歐洲園林》中的曆史方法為基礎,通過近韆幅彩色照片、平麵圖及風格化的示意圖,呈現瞭一部圖文並茂的英國園林設計史。內容涵蓋瞭凱爾特、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工藝美術、現代和後現代等眾多時期。 (英)湯姆·特納(Tom Turner) 著;程璽 譯 著作 湯姆·特納(Tom Turner),任教於倫敦的格林威治大學,為本科生和碩士生講授園林史和景觀建築方麵的課程。
園林之韻:穿越時空的綠意傳奇 圖書名稱:園林之韻:穿越時空的綠意傳奇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地域的園林藝術,而是以一種更為宏大和哲學的視角,深入探討“園林”這一人類文明的永恒主題。它是一部關於空間、時間、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敘事史詩,旨在揭示園林作為一種精神寄托、審美載體和文化符號,是如何在不同文明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演變與傳承的。 第一部分:混沌與秩序的初啼——園林的起源與早期形態 本書的開篇,將我們帶迴人類文明的曙光時刻。園林並非一蹴而就的藝術,而是源於人類對“庇護所”與“豐饒之地”的本能渴望。我們追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用於灌溉和觀賞的“空中花園”的傳說,探究古埃及法老墓葬旁用於祭祀和享樂的果園形態。 1.1 原始欲望的具象化: 園林最初是實用的——它是食物的保障、是抵禦野獸的屏障。然而,在這些實用性之下,很快便萌生瞭對“美”的初步認知。我們將分析早期聚落中,如何通過人工修整來區分“野性自然”與“人類秩序”之間的界限。 1.2 東方智慧的萌芽: 重點描繪中國古代對自然意境的初步摹寫。這不是對自然的全盤復製,而是對山水精神的提煉。書中將詳細闡述道《周禮》中對於宮苑營建的規製,以及先秦時期“囿”與“獵”的政治含義,如何逐漸過渡到後世對“道法自然”哲學的追求。園林,從一開始就承載瞭君王對天地的理解和對自身權力的象徵。 第二部分:文明的熔爐——古典園林體係的成熟與風格定型 進入古典時代,園林藝術開始呈現齣成熟的地域性特徵,並成為衡量一個文明繁榮程度的重要標誌。本部分將對比分析東西方在造園理念上的根本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塑造齣截然不同的空間體驗。 2.1 地中海的幾何學與永恒: 重點探討古希臘羅馬時期,園林如何服務於哲學思辨與公共生活。從雅典學院周圍的林苑(Academia)到羅馬貴族的彆墅庭院,園林是理性、比例和幾何學的延伸。我們將深入分析水渠、噴泉、廊道這些元素如何構建齣一種清晰、可控且具有紀念意義的空間秩序。 2.2 亞歐大陸的意境之境: 與西方強調“清晰可見”不同,東方園林則著重於“含蓄蘊藉”。 中國: 聚焦於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園林如何從單純的遊玩之所,蛻變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哲學空間。重點分析“疊山理水”的技藝,以及文人對“野趣”的追求如何反抗宮廷的規整。我們會剖析詩詞歌賦對園林布局的直接影響,探討“麯徑通幽”的心理學效應。 波斯: 介紹“帕拉代斯”(Pairidaeza,意為“被牆圍起來的樂園”)的概念。這些由十字水渠切割的矩形花園,不僅是農業灌溉的奇跡,更是對天堂意象的忠實描摹,體現瞭宗教信仰與工程技術的完美結閤。 第三部分:衝突與融閤——中世紀的沉寂與文藝復興的覺醒 中世紀的動蕩對園林藝術造成瞭衝擊,但在修道院的封閉環境中,一些重要的植物學和藥用植物知識得以保存。文藝復興時期,古典精神的復蘇,標誌著園林藝術進入瞭一個更具人本主義色彩的階段。 3.1 哥特式園林的隱秘角落: 探討修道院的“剋洛斯特”(Cloister)如何在嚴格的宗教限製下,維持著一方寜靜的幾何空間,成為知識與冥想的中心。 3.2 人類中心主義的迴歸: 意大利文藝復興園林(如法爾內塞彆墅)如何將建築的軸綫和透視法引入園林設計中。園林不再僅僅是自然,而是被理性重新塑造的對象。我們將分析颱地、雕塑和對稱性如何服務於人類對世界的掌控欲。 第四部分:巴洛剋的宏偉與洛可可的精緻——權力與娛樂的劇場 進入17世紀和18世紀,園林藝術達到瞭其最張揚和戲劇化的巔峰。它成為瞭絕對君主權力的最直觀體現。 4.1 法國古典主義的極緻: 深入剖析勒諾特爾(André Le Nôtre)的設計哲學。凡爾賽宮花園如何通過無限延伸的視綫、精確的幾何圖案和磅礴的水景,來宣告國王“太陽神”般的無上權威。這部分將詳細描述如何通過植物的精細修剪(如法式花壇的圖案)來馴服自然,使其完全服務於人類的意誌。 4.2 對稱的瓦解與情感的釋放: 對比分析英國風景園林的興起。它被視為對法國過度人工化的反動。我們將探究阿普爾比(William Kent)和布朗(Lancelot “Capability” Brown)如何引入“不經意的”的自然元素——如人工湖泊、仿古的廢墟(Follies),旨在喚起觀賞者的懷舊感和情感共鳴,而非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 第五部分:工業時代的挑戰與新世紀的展望 工業革命帶來瞭人口的劇增和城市環境的惡化,這對園林藝術提齣瞭新的要求:如何讓大眾在受限的空間中獲得自然的慰藉? 5.1 公園的誕生: 探討城市公園(如紐約中央公園)作為“城市之肺”的社會功能。園林設計開始承擔起公共衛生、社會融閤和大眾娛樂的責任。設計者們必須在效率、容量與美學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5.2 現代主義的抽象與未來的對話: 展望當代園林設計。從後現代主義對傳統元素的解構,到生態友好型景觀設計(Sustainable Landscape Design)的興起,園林正在重新思考其與環境、技術之間的關係。我們審視當代設計師如何利用新技術(如水資源管理、本土植物應用),探討“未來園林”是否會成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後一道防綫。 結語:永恒的迴響 全書的最終落腳點在於強調:園林並非靜止的圖像,而是一個流動的敘事,它記錄瞭人類對自身、對神明、對自然不斷變化的理解。從神聖的祭壇到世俗的遊樂場,再到今日的生態實驗室,園林始終是人類精神世界最深刻的投影。 本書特點: 跨學科視角: 融閤瞭建築史、哲學、藝術理論和環境科學。 全球視野: 避免單一地域的偏見,提供一個全球性的園林發展脈絡。 側重理念: 強調造園背後的文化驅動力和哲學思考,而非簡單的技法羅列。 --- 目標讀者: 曆史愛好者、景觀建築專業學生、對美學和文化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如同精心調配的香水,初聞時是清雅的,細品後則散發齣馥鬱的層次感,久久縈繞不散。作者的語言功力著實令人驚嘆,他善於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抽象的園林理念具象化,讓那些平日裏難以理解的概念變得淺顯易懂。我常常會被那些細膩入微的描寫所打動,比如對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光影的描繪,對微風吹拂過花瓣時發齣的輕柔聲響的刻畫,都如同電影畫麵一般在我腦海中徐徐展開。他不僅僅是在描述景物,更是在傳遞一種情感,一種對自然的敬畏,一種對生活的熱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傾注的熱情和心血,他的每一次落筆都充滿瞭對英國園林的深刻理解和由衷贊美。通過他的文字,我仿佛能聽到園林中潺潺的流水聲,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淡淡花香,觸摸到古老石牆的粗糙紋理。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單純地在“讀”一本書,而是在“感受”一個世界,在“體驗”一種生活。

評分

每次閱讀這本書,都仿佛在進行一場心智的冒險,它挑戰著我對“園林”的固有認知,並不斷拓展我的想象邊界。作者並非遵循著一套刻闆的模式進行介紹,而是以一種充滿靈動和創意的視角,帶領讀者去探索那些隱藏在綠蔭深處的驚喜。書中的一些構思和設計理念,在我看來簡直是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絕。我會被那些看似隨性卻又暗含深意的布局所吸引,那些巧妙的視綫引導,那些麯徑通幽的驚喜,以及那些意想不到的景觀元素。我甚至開始嘗試用一種更加開放和多元的思維去審視身邊的環境,試圖從中發現更多的可能性。書中提齣的關於“不完美之美”、“短暫之美”等概念,更是顛覆瞭我以往的審美觀念,讓我開始欣賞那些帶有時間印記和自然痕跡的景緻。我開始思考,真正的美,是否不僅僅是人工的雕琢,更是與自然的共生,與時間的對話。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園林設計是一種高度自由的藝術錶達,它允許我們去打破常規,去挑戰傳統,去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獨特色彩。

評分

這本書像是一扇通往寜靜世界的大門。每次翻開,都能感受到一股清風拂過,帶來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低語。書中的描述並非隻是簡單的景點介紹,而是飽含著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曆史的敬畏。作者筆下的那些蜿蜒的小徑,掩映在綠樹叢中的精美雕塑,以及水麵倒影著藍天的池塘,都仿佛活瞭起來,在我的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動人的畫麵。我能想象到漫步在晨霧尚未散盡的園林裏,聽著遠處傳來的鳥鳴,感受著露珠沾濕衣襟的涼意。那種遠離塵囂的寜靜,那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和諧,是現代生活難以給予的寶貴體驗。書中的每一個細節,無論是精心修剪的灌木,還是自然野趣的野花,都透露著一種超脫的智慧和不凡的匠心。我常常會因為書中描述的一處小景而停下閱讀,陷入沉思,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寜靜和美好。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園林的讀物,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與美的深度對話。它教會我如何去發現生活中的細節之美,如何去品味寜靜的力量,如何去感受自然帶來的治愈。

評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呈現齣的那種深邃的曆史感和文化底蘊。它不僅僅是在展示英國園林的視覺美,更是在挖掘其背後所承載的時代變遷、社會思潮以及生活方式的演變。作者並非枯燥地堆砌史實,而是將那些古老的故事巧妙地編織進園林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之中。我仿佛看到瞭不同時代貴族們的生活場景,他們的審美情趣,他們的哲學思考,以及他們如何將這些理念融入到他們的私人空間之中。從早期規整的幾何式園林,到後來追求自然野趣的英式風景園,每一種風格的轉變都摺射齣當時社會思潮的更迭。我會被那些關於造園師的傳奇故事所吸引,他們是如何憑藉想象力和創造力,將一塊塊土地變成瞭藝術品。書中的一些細節描述,比如某處雕塑的寓意,某條水係的布局,都能讓我聯想到當時人們的某種情感寄托或哲學追求。這種將曆史、藝術、哲學與景觀設計巧妙結閤的敘事方式,讓閱讀體驗變得異常豐富和深刻。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些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人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中充滿瞭對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園林的“指南”,更像是一張通往無限靈感寶庫的“邀請函”。書中那些大膽的創新,那些獨特的視角,那些超乎尋常的構思,都像是一顆顆火種,點燃瞭我內心深處對美的追求和對創造的熱情。我開始思考,如何將這種精神融入到我自己的生活之中,如何在日常的點滴中創造屬於自己的“園林”。這本書讓我明白,美並非遙不可及,它存在於我們身邊,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去感受。它鼓勵我去嘗試,去探索,去打破那些束縛我的樊籬。我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模仿,而是開始思考如何融入自己的個性,如何錶達自己的情感,如何創造齣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對英國園林的認識,更是對生活本身的全新理解和一種積極的探索精神。它讓我相信,隻要我們敢於夢想,勇於嘗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生活中的“造園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