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材料科学基础考研试题汇编2007-2009》汇集了国内有一定影响的9所大学最近3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27套,并给出了由命题人解答的标准答案。《材料科学基础考研试题汇编2007-2009》在编纂过程中仅作了格式上的统一,未对原试题进行任何修改、取舍及归类,从而真实地展现了各校试题的不同难度、重点及风采。
《材料科学基础考研试题汇编2007-2009》可作为报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参考书,同时也可供学习“材料科学基础”的本科生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清华大学
试卷一 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二 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三 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西南交通大学
试卷四 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五 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六 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北京工业大学
试卷七 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八 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九 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中南大学
试卷十 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十一 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十二 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南京工业大学
试卷十三 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十四 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十五 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西北工业大学
试卷十六 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十七 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十八 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西安工业大学
试卷十九 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二十 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二十一 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西安理工大学
试卷二十二 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二十三 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二十四 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西安交通大学
试卷二十五 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二十六 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试卷二十七 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标准答案
精彩书摘
1.参考答案:材料结合键的类型及结合能的大小对材料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结合键越强,熔点越高,热膨胀系数就越小,密度也越大。金属具有光泽、高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较好的机械强度和塑性,且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这就与金属的金属键有关。陶瓷、聚合物一般在固态下不导电,这与其非金属键结合有关。工程材料的腐蚀实质是结合键的形成和破坏。
晶体材料的硬度与晶体的结合键有关。一般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结合的晶体比分子键结合的晶体的硬度高。结合键之间的结合键能越大,则弹性模量越大。工程材料的强度与结合键能也有一定的联系。一般结合键能高,强度也高一些。材料的塑性也与结合键类型有关,金属键结合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塑性,而离子键、共价键结合的材料塑性变形困难,所以陶瓷材料的塑性很差。
2.参考答案:如Al-Mg合金。作为一种可加工、不可热处理强化的结构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优良的耐蚀性能和塑性,在飞机、轻质船用结构材料、运输工业的承力零件和化工用焊接容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前言/序言
《材料科学基础考研试题汇编2002一2006》自2007年出版以来,受到学习“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本科生及报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考生的欢迎。应广大考生的强烈要求,现编纂《材料科学基础考研试题汇编2007广2009》,以飨读者。
《材料科学基础考研试题汇编2007一2009》汇集了国内有一定影响的9所大学最近3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27套,并给出了由命题人解答的标准答案。有些学校考研科目中的专业基础课为“材料物理化学”,鉴于“材料物理化学”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基本相同,故本书中编入了一定数量的此类试卷。
本书由27套完整的原始试卷及其标准答案汇集而成,编纂过程中仅作了格式上的统一,未对原试题进行任何修改、取舍及归类,从而真实地展现了各校试题的不同难度、重点及风采。不同学校的试题中有一定数量的雷同,同一学校不同年度的试题中有一定数量的重复,这恰恰反映出本门课程内容的重点所在。
为本书提供试卷及其答案的有:清华大学田民波教授(试卷一一试卷三),西南交通大学朱德贵副教授(试卷四一试卷六),北京工业大学郭福教授(试卷七~试卷九),中南大学柏振海副教授(试卷十一试卷十二),南京工业大学张其土教授(试卷十三~试卷十五),西北工业大学王永欣副教授(试卷十六~试卷十八),西安工业大学严文教授(试卷十九~试卷二十一),西安理工大学白力静副教授(试卷二十二一试卷二十四),西安交通大学范群成教授(试卷二十五~试卷二十七)。全书由范群成和田民波主编。
在本书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编者所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大力支持及无私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材料科学基础: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与宏观应用的智慧 材料,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在我们的生活、科技、工业等各个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古老的石器时代到如今的高科技时代,材料的革新与发展始终驱动着社会变革的齿轮。理解材料的本质,掌握其性能与应用规律,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材料科学基础》旨在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即将迈入研究生殿堂的学子们,构建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材料科学知识体系,点燃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热情,培养驾驭宏观应用智慧的能力。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概念和公式,而是力求通过逻辑严谨的编排、生动形象的阐述,将材料科学这一庞大而精深的学科,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我们期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材料的内部结构、形成机制、性能表征以及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具备分析、解决材料相关问题的能力,并能触类旁通,为未来在材料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晶体结构与缺陷——材料微观世界的骨架与瑕疵 材料科学的起点,便是理解物质的微观构造。本部分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晶体世界的奇妙旅程。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晶体学概念出发,详细介绍各种晶体结构,如密堆积立方(FCC)、密堆积六方(HCP)、体心立方(BCC)等,并探讨不同晶体结构的原子排列方式、密排面、密排方向等关键要素。理解这些结构,如同认识一座宏伟建筑的框架,是理解材料宏观性能的基础。 然而,理想的晶体结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晶体缺陷,无论是点缺陷(如空位、间隙原子、替位原子)、线缺陷(如位错)还是面缺陷(如晶界、层错),都对材料的力学、电学、热学等性能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各类晶体缺陷的形成机制、类型、结构特征以及它们如何改变材料的内在属性。例如,位错的存在是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关键,晶界的特性则直接影响着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掌握晶体缺陷的知识,意味着我们能够理解材料为何会表现出其特有的性能,甚至能够通过控制缺陷来设计和优化材料。 第二部分:相图与相变——材料演化的生命线 材料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在温度、压力、成分等因素的影响下,会经历错综复杂的相变过程。相图,正是描绘这些相变规律的“地图”。本部分将深入讲解二元、三元合金相图的构成要素,如何解读相区的含义、平衡反应以及非平衡相变。通过学习相图,读者能够预测在不同条件下,材料会形成哪些物相,以及相与相之间的转变过程。 相变是材料性能改变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将重点探讨固态相变,如扩散型相变(如珠光体转变)和无扩散型相变(如马氏体转变)。理解不同相变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机制,对于控制材料的微观组织,进而获得期望的性能至关重要。例如,通过调控钢的相变过程,可以获得高强度、高韧性的马氏体钢。掌握相图与相变理论,如同掌握了材料的“生命周期管理”,能够指导我们如何通过热处理等工艺,赋予材料特定的微观结构和优异性能。 第三部分:强化机制——材料强度与韧性的密码 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是其应用的关键指标。本部分将深入剖析材料的强化机制,揭示提升材料抵抗变形和断裂能力的内在原理。我们将从宏观层面探讨加工硬化,即通过塑性变形引入位错,阻碍位错运动,从而提高材料强度。 随后,我们将转向微观层面,系统介绍各种强化机制。固溶强化通过在基体中引入溶质原子,形成固溶体,扭曲晶格,阻碍位错滑移。沉淀强化则是通过在材料内部析出弥散的第二相粒子,这些粒子对位错的移动形成强大的阻碍作用。晶界强化则利用大量晶界对位错的阻碍效应,通过细化晶粒来提高材料的强度。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弥散强化,即引入难熔、高熔点的第二相质点,以及复合材料的协同强化效应。理解这些强化机制,能够为设计和开发高性能结构材料提供理论指导。 第四部分:断裂力学——材料失效的预警与规避 材料在服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载荷,而断裂则是材料失效的最常见形式。本部分将引入断裂力学的概念,教导读者如何理解和预测材料的断裂行为。我们将区分韧性断裂和脆性断裂的特征,并重点讲解裂纹扩展的机制。 应力强度因子(K)和断裂韧性(KIC)是断裂力学的核心概念。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它们在描述裂纹尖端应力状态和材料抗裂纹扩展能力方面的作用。我们将探讨影响断裂韧性的因素,如材料的微观结构、缺陷尺寸、加载速率等。通过学习断裂力学,读者能够理解材料为何会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如何评估材料在存在缺陷时的安全使用极限,以及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和结构优化来提高材料的抗断裂能力,避免灾难性的失效。 第五部分:非晶材料——超越周期性晶格的独特魅力 晶体材料因其周期性的原子排列而拥有独特的性能,但非晶材料,如金属玻璃、高分子材料等,则因其无序、短程有序的结构,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神奇特性。本部分将带领读者探索非晶材料的世界。 我们将介绍非晶材料的形成机制,探讨其与晶体材料在结构上的根本区别。然后,我们将重点关注非晶材料独特的力学性能,如超高的强度、优异的弹性和延展性(在特定条件下)。同时,我们还将探讨非晶材料的电学、磁学、光学等性能,以及它们在催化、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理解非晶材料,意味着我们将视野从周期性的晶格扩展到更广阔的无序世界,发现材料科学的更多可能性。 第六部分:功能材料——赋予材料“生命”的智慧 材料的意义不仅在于支撑结构,更在于实现特定的功能。本部分将聚焦于种类繁多的功能材料,这些材料因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性质,在现代科技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我们将详细介绍压电材料、热电材料、磁性材料、光学材料、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对于每类功能材料,我们将阐述其基本工作原理、关键性能指标、微观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典型应用。例如,压电材料在传感器和执行器中的应用,热电材料在能源转换中的潜力,磁性材料在信息存储和电机中的作用,以及生物医用材料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革新。学习功能材料,将使读者深刻体会到材料科学如何将“死物”转化为能够执行精密任务的“智能体”。 第七部分:材料的制备与加工——从原料到成品的蜕变 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离不开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本部分将系统介绍常见的材料制备方法和加工技术,为读者理解材料生产过程提供基础。 我们将介绍金属材料的冶炼与铸造,粉末冶金技术,陶瓷的成型与烧结,高分子材料的聚合与成型等。在加工技术方面,我们将探讨塑性加工(如轧制、锻造、挤压)、切削加工、焊接技术、热处理工艺等。理解这些过程,有助于读者认识到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是如何在制备与加工过程中被塑造和控制的。 结语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次深入材料科学殿堂的探索之旅。本书力求在严谨的科学体系之上,融入生动的案例与深入的分析,引导读者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扎实的材料科学基础,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根基,并从中感受到材料科学的无穷魅力与广阔前景。材料的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等待着有志者去发现,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