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经济学的精华,体现于经济曲线之间的几何关系。公式和方程背得再熟,考试过后可能烟消云散;但是几何关系掌握以后,就不容易忘记。“几何地”学好经济学,就像学会游泳一样,尽管几年不练,以后可能游得不那么快了,但是跳进水里总还是能游,学会了的技能是忘不了的。
——王则柯
我非常认同王则柯教授图解经济学的想法,在多年为岭南学院本科生讲授宏观经济学积累的讲义基础上,撰写此书。书中追求凯恩斯王义和古典主义的紧密鲒合,追求中美经济事实与宏观经济理论的紧密结合,把宏观经济学中最要紧的“筋骨”几何地勾勒出来,增进读者的认同感与学习兴趣。
——徐现祥 内容简介
王则柯教授主编的《图解经济学丛书》自出版以来,受到国内经济学专业师生和对经济学感兴趣的社会读者广泛欢迎。本书是在作者为岭南学院本科生讲授“宏观经济学”和多年教学实践积累基础上撰写的。
本书追求读者友好,深入浅出地把宏观经济学里的两大传统(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把宏观经济学中最要紧的“筋骨”几何地勾勒出来,以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为核心,系统阐述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作者首先阐述总供给曲线背后的经济学故事,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为什么会不断向右平移?这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范畴,重点介绍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背后的机制是什么?着重阐述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殊途同归的解读;接着把目光转向总需求曲线,重点介绍IS-LM模型,并从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讲述其背后的经济学故事;最后“学以致用”,探讨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机制、争论和绩效等。
本书追求宏观经济事实与宏观经济理论相结合,从中美两个大国的宏观经济事实到宏观经济理论,再到宏观经济运行,把宏观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筋骨”用几何图形勾勒出来,提高读者学习兴趣,增进理解,并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讲授宏观经济学知识。
本书的读者群比较广泛,不仅适用于全国各经济管理院校财经专业的广大教师、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还适合于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也可作为对经济学感兴趣的社会自学者之必读参考书。 作者简介
王则柯,男,1942年出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国际商务系教授,硕士生及博士生导师。
王则柯于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导师是江泽涵教授和姜伯驹教授,1978年开始在中山大学任教。近年来,他主要致力于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工作,偶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表观察和提供意见。
1981年以来,王则柯教授作为访问学者先后访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作为富布赖特学者访问美国密歇根大学;1991年3月曾应邀到荷兰梯伯格大学担任经济学研究中心首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与美国数学家斯蒂芬·斯梅尔和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有过互访的交往。
目前,王则柯教授还是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王则柯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微观经济学,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曾经参与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近年来,王则柯教授发表论文
《商品经济和知识分子》、
《头啖汤精神与零利润定理》、
《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的沉重代价》、
《价格机制劳动价值说的局限和误导》、
《政治经济学与民族凝聚力》、
《“西方经济学”不是一个科学的学科概念》、
《“物以稀为贵”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下决心重写政治经济学》、
《言论多元化——面向信息时代的制度建设》、
《经济学:捍卫理论,还是发展理论·》、
《“文明伞”何堪社会评价的重任》、
《“永芳堂”故事与首长问责制》、
《拼凑长假期的效率损失》、
《无视科学底线的大胆创新——陈禹、谢康“信息资源丰裕系数”评述》、
《国家现代化是整体的演进》、
《“张五常热”和“吉芬现象”》、
《私权是大公无私的基础》、
《制度和法规第一,建设信誉社会》
等数十篇;出版著作
《混沌与均衡纵横谈》(中华书局, 1990, 香港)、
《价格与市场-市场经济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4, 北京)、
《经济均衡的理论与算法》(科学出版社, 1994, 北京)、
《童心与发现》(三联书店, 1996, 北京)、
《博弈论平话》(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北京)、
《美国税制》(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北京)、
《信息经济学浅说》(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北京)、
《拓扑学方法和经济学应用》(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北京)、
《爱心护天才——博弈论大师纳什的故事》(三联书店,2000, 6, 北京)、
《我们都是纳税人》(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0, 6, 广州)、
《岭南笔记》(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福州)、
《排队的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北京)、
《自由的烦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北京)、
《经济学拓扑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感受普林斯顿》(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北京)、
《解释的困惑》(中信出版社, 2003, 北京)、
《新编博弈论平话》(中信出版社, 2003, 北京)、
《经济学课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北京)、
《博弈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北京)、
《图解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北京)
等二十余种。 目录
第I篇 导论
第一章 宏观经济现象鸟瞰
1.1 中国宏观经济之旅
1.2 美国宏观经济之旅
1.3 中美宏观经济之旅小结
1.4 宏观经济现象的“生产”
1.5 如何找到数据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宏观经济学鸟瞰
2.1 宏观经济学家研究什么
2.2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2.3 拜访宏观经济学的“长兄”:微观经济学
2.4 本书之旅
2.5 本章小结
第Ⅱ篇 总供给
第三章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3.1 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
3.2 经济增长理论所研究的核心问题
3.3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3.4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
3.5 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
3.6 是否存在赶超?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经济增长理论
4.1 索罗模型中的技术进步
4.2 超越索罗模型:新经济增长理论
4.3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
4.4 经济增长核算
4.5 亚洲经济增长奇迹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供给
5.1 短期生产与短期总供给曲线
5.2 菲利普斯曲线
5.3 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
5.4 供给冲击对总供给曲线的影响
5.5 总供给曲线的其他推导方法
5.6 本章小结
第Ⅲ篇 总需求
第六章 IS_LM模型
6.1 凯恩斯交叉图
6.2 IS曲线
6.3 LM曲线
6.4 IS—LM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需求:IS—LM模型的应用
7.1 IS—LM模型中的市场失衡
7.2 从IS—LM模型到总需求曲线
7.3 需求冲击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7.4 一个案例:“大萧条”
7.5 本章小结
第Ⅳ篇 宏观经济管理
第八章 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8.1 通货膨胀
8.2 失业
8.3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联系
8.4 熨平经济波动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及其机制
9.1 IS—LM模型中的货币政策
9.2 IS—LM模型中的财政政策
9.3 IS—LM模型中的货币、财政政策配合
9.4 IS—LM模型中的货币政策再讨论
9.5 总供求模型中的需求管理
9.6 总供求模型中的供给管理
9.7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宏观经济管理的挑战及其绩效
10.1 经济政策的基本原理
10.2 时滞
10.3 不确定性
10.4 卢卡斯批判
10.5 规则与相机决策
10.6 李嘉图等价
10.7 宏观经济管理的绩效
10.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二章 宏观经济学鸟瞰
通过第1章的中美宏观经济之旅,你是否已经对宏观经济学有了初步的感垲性认识?比如中美在过去半个世纪里都实现了持续的增妊,但在增长过程中也都经历了经济衰退,而且在经济衰退、复苏的岗期性变动中,经济体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也都随之变化。也许你正为这些宏观经济现象而苦恼;这些宏观经济现象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政府在这些宏观经济现象中扮演什么角色?
正爱因斯坦所言“整个科学不过是日常思考的精练而已”,如果你正在为上述问题或类似问题所困,祝贺你!因为,你正在像宏观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尽管你目前可能还不清楚宏观经济学家研究什么。
在本章,我们将开始宏观经济学之旅,看一看宏观经济学家都在忙些什么;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拜访一下宏观经济学的“长兄”--微观经济学,进步增进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最后鸟瞰一下本书。
2.1 宏观经济学家研究什么
在中美宏观经济之旅中,你也许已经感悟到,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的是整体经济行为。虽然,任何一个经济体的运行,都依桢成千卜万个家庭、企业和政府的个体行为,但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却是这些个体行为的总体结果。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为《图解宏观经济学》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其内容完全围绕其他主题展开,旨在避开宏观经济学的范畴: --- 《宇宙深处的低语:新一代射电天文学的探索与未来》 图书简介 序章:寂静中的回响 自古以来,人类便仰望星空,试图在无垠的黑暗中捕捉宇宙的秘密。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我们的感知能力已不再局限于肉眼可见的光谱。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二十一世纪射电天文学的前沿阵地,探索那些隐藏在电磁波谱最长波段、最微弱信号背后的惊人发现与未解之谜。这不是一本关于金融市场波动或国民收入核算的教科书,而是关于我们身处何方,以及我们可能并不孤单的深度思考。 第一部分:电波的捕捉——新一代射电望远镜的革命 射电天文学是理解宇宙结构、演化和基本物理定律的钥匙。过去十年,全球范围内涌现出数个里程碑式的射电观测设施,彻底改变了我们接收宇宙信息的方式。 1. 阵列的崛起:从单碟到干涉测量 本部分详述了新一代巨型干涉阵列的设计哲学与工程壮举。我们重点介绍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的宏大愿景,它不仅仅是一个望远镜,而是一个横跨两大洲、由数万个天线组成的分布式超级传感器。深入剖析了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如何通过原子钟同步和数据关联,实现跨越数千公里的有效口径,达到前所未有的角分辨率。我们还将探讨低频射电天文的挑战——地球电离层带来的散射和吸收效应,以及如何通过复杂的自适应波前矫正技术来克服这些限制。 2. 脉冲星:宇宙的精确时钟 脉冲星,作为高速旋转的中子星,是宇宙中最稳定的自然时钟。本书详细介绍了脉冲星计时阵列(PTA)如何利用这些“灯塔”来探测超低频引力波。我们将探讨国际脉冲星定时合作组织(IPTA)如何整合来自全球望远镜的数据,搜寻背景引力波的“嗡嗡声”,这种声音可能源于宇宙大爆炸后不久的早期宇宙事件,或是超大质量黑洞并合的残留效应。此外,我们还将介绍如何利用毫秒脉冲星的精准计时来检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极端引力场下的有效性。 第二部分:黑暗宇宙的揭示——从暗物质到系外行星大气 射电波段的观测,尤其是在低频和高频的特定窗口,为我们提供了观测传统光学望远镜无法触及的宇宙区域的视角。 3. 宇宙再电离时代的幽灵信号 宇宙诞生后约三亿年,宇宙物质从黑暗的、中性的氢气(21厘米线)状态,逐渐被第一代恒星和类星体产生的紫外光加热并电离。这个“黑暗时代”的结束是宇宙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本书深入探讨了H I谱线(21厘米中性氢谱线)观测的难度与重要性。我们分析了如EDGES实验等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初步、但充满争议的成果,以及未来大型阵列如Square Kilometre Array Low-Frequency(SKA-Low)将如何精确描绘出宇宙中第一批结构形成的“胎记”。 4. 系外行星的电磁签名 射电天文学正成为搜寻宜居系外行星的重要辅助手段。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监测系外行星磁场与主恒星(特别是M型红矮星)之间的磁层相互作用产生的射电辐射爆发(如耀斑和磁层耦合辐射)来推断行星是否存在强大磁场。一个强大的磁场被认为是行星生命免受恒星风侵蚀的关键保护伞。我们还讨论了如何利用射电望远镜对系外行星大气中特定分子(如水蒸气或甲烷)发出的微弱旋转振动态谱线进行探测的可能性和当前的技术瓶颈。 第三部分:前沿挑战与未来展望 射电天文学的未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技术挑战和观测机遇。 5. 干扰的战争:射电宁静区的守护 现代社会产生的射电信号(如移动通信、GPS、卫星广播)对微弱的宇宙信号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本部分探讨了射电天文学家如何与全球监管机构合作,划定和保护“射电宁静区”(Radio Quiet Zones)。此外,详细介绍了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如基于机器学习的射频干扰(RFI)抑制算法,它们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准确性,将人造噪音从科学数据中剥离出来,确保我们能听到来自数十亿光年外的微弱回响。 6. 引力波与电磁波的联合观测 近年来,引力波探测的成功开启了多信使天文学的新纪元。本书强调了射电天文学在这些事件中扮演的关键补充角色。例如,在双中子星并合事件(如GW170817)中,射电波段的持续喷流观测(Afterglow)提供了关于事件的物质抛射速度、磁场强度和宇宙重元素(如金、铂)形成过程的宝贵信息。展望未来,我们讨论了如何提升射电望远镜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在引力波事件发生的瞬间捕捉到首次电磁辐射。 结语:聆听宇宙的交响乐 《宇宙深处的低语》旨在揭示射电天文学家们如何以最原始的工具——电磁波——来解构宇宙的演化史、物质的终极形态以及我们自身在其中的位置。从地球上复杂的工程奇迹到遥远星系间的粒子相互作用,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生动的视角,展现了当代天文学家如何将寂静的夜空转变为一场永不停歇的宇宙交响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