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剑桥中国史(精装 全十一册 )
定 价:¥999.00
作 者:(英)崔瑞德,(英)鲁惟一编,杨品泉等译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2-2-1
版 次:1页 数:共十一卷字 数:
印刷时间:2006-12-1开 本:纸 张:胶版纸
印 次:I S B N:9787500409076包 装:精装
全套共11卷,定价¥999,全新正版,限量抢!!
di一卷《剑桥中国秦汉史》
这部《剑桥中国秦汉史》,原为费正清、崔瑞德共任全书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的di1卷,于1986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剑桥中国史》不是按卷次先后印行的,在这卷之前,di10、11和3卷业已先后问世,并且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翻译出来,以《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国隋唐史》为题出版了。现在历史所的朋友们又译成《剑桥中国秦汉史》,要我在书端写几句话,我既感欣幸,又颇为惶恐。我在秦汉史方面学力有限,本没有着笔的资格,但承鲁惟一先生盛意,在本卷出书后即行寄赠,得以成为国内zui早读者之一。细绎全卷,曾将一些感想写作书评,发表在《史学情报》上,其中即呼吁赶快把这卷书翻译出来。现在经过历史所各位努力,这个愿望实现了,写一篇小序确实是我的义务。
《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本卷也不例外。全卷16章,原文多达981页,分别执笔的学者大都对章节论述的范围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例如di1章《秦国和秦帝国》的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退休教授卜德,30年代即已出版《中国的di一个统一者》一书;di3章《王莽,汉之中兴,后汉》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毕汉斯,著有《汉朝的中兴》;di6章《汉朝的对外关系》的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著有《汉代的贸易和扩张》;di9章《秦汉法律》的作者荷兰莱顿大学退休教授何四维,著有《秦法律残简》、《汉法律残简》;di7章《政府的结构与活动》、di12章《宗教和知识文化的背景》等的作者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院鲁惟一博士,著有《汉代的行政记录》、《通往仙境之路》等书,诸如此类,不遑枚举。还有的学者,如法国法兰西学院的戴密微、日本东京大学退休教授西嵨定生等,更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本卷的作者阵容在西方学术界可称极一时之选,这部书也可谓西方研究中国秦汉史的结晶。
西方对秦汉史的研究有相当长的历史。本卷《导论》对此有概括叙述,一直上溯到明清之际来华的传教士卫匡国的著作。中国的二十四史始于《史记》、《汉书》,读史者也总是从前四史入手,所以一接触中国史就是秦汉,同时秦汉在整个中国史上又有其特殊的重要位置。西方学者研究秦汉史的较多,成绩也较丰硕。看本卷所附参考文献目录,便可得到相当的印象。这部《剑桥中国秦汉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和提高的。不很熟悉西方研究情况的读者,通过本卷不难知其涯略。卷中引用日本学者的论著也很多,足供读者参取。
这部书有几个特点,想在这里介绍一下。
首先是秦汉史列为《剑桥中国史》的di1卷,这一点恐怕是国内读者不易理解,而且是会有较大意见的。《剑桥中国史》的总主编序对此曾有说明,他们提到,在筹划编著这部巨著的时候,本想从中国史的开端写起,可是我国的考古发现日新月异,70年代以来更有进一步扩大的倾向,把中国史前史以至公元前di一千纪的历史面貌几乎彻底改变了,而现在还没有能把崭新的考古材料与传统的文献记载融会贯通而成公认的成果,因而全书只好从有大量可靠文献依据的秦汉开始。这种看法,和晚清以来疑古思潮的见解是有实质差别的。
《剑桥中国秦汉史》广泛引用了文献材料,而且很注意文献的辨伪和考订,这是不少西方中国学家一贯坚持的作风。大家可以看到,本卷各章中的引文,大多注意了使用经过整理校订的版本,包括中国、日本以及西方学者的各种注释。卷中图表也尽量做到有足够的文献依据。这是作者很重视文献的一种表现。
这样说,并不意味本卷的写作不重视运用考古材料。相反的,本卷不少作者都征引了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成果。例如都城的发掘和一批大墓的发现,在书中好几个章节得到介绍引用。尤其是有关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的部分,涉及考古材料的地方更多。由于本卷作者有几位是秦汉简牍帛书研究的专家,他们写作的章节引用这方面材料,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论法律时,征引云梦睡虎地秦简;论屯戍时,征引敦煌、居延等地汉简,使这些专门的研究汇合到历史的论述中去。中国的学者研究秦汉史,也是这样做的,但当前还有人在谈考古对历史研究的贡献时,总是过多地强调先秦,对秦汉考古重视不够,应该说这是不很公平的。
总编辑序
本卷序言
汉代的度量衡
汉代的帝系
导言
文字史料及它们的问题
考古物证
历史学研究
秦汉两个早期帝国的特有的发展
di一章 秦国和秦帝国
政治和社会背景
秦国:zui初的几个世纪,公元前897?——前361年
实行变运河,公元前361-前338年
军事的壮大,公元前338-前250年
zui后的征服与胜利,公元前250——前221年
胜利的原因
秦帝国:改革,成就和暴政,公元前221——前210年
帝国时期的思想潮流
秦的崩溃,公元前210-前206年
崩溃的原因
附录一 史料和现代研究
附录二 《史记》中的窜改增添部分
附录三 《史记》及其他史料的统计数字
di二章 前汉
政治史的模式
王朝的建立,公元前210-前195年
汉帝国的巩固,公元前195-前141年
时新派政策的充分发挥,公元前141-前87年
过渡时期,公元前87-前49年
改造和衰落,公元前49-公元6年
di三章 王莽,汉之中兴,后汉
王莽的崛起
王莽的统治,公元9-23年
汉代的中兴
后汉
di四章 政府的管理与存亡攸关的问题,公元57-167年
明帝与章帝统治时期,公元57-88年
和帝、殇帝与安帝统治时期,公元88-125年
顺帝统治时期,公元126-144年
……
di五章 汉代的灭亡
di六章 汉朝的对外关系
di七章 政府的机构与活动
di八章 后汉的制度
di九章 秦汉法律
di十章 前汉的社会经济史
di十一章 后汉的经济和社会史
di十二章 宗教和知识文化的背景
di十三章 主权的概念
di十四章 儒家各派的发展
di十五章 后汉的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
di十六章 汉代至隋代之间的哲学与宗教
参考书目
后记
di二卷 《剑桥中国隋唐史》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本书为di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总编辑序
图表
di一章 导言
全国统一的形成
制度变化
经济和社会变化
隋唐和外部世界
史料的问题
di二章 隋朝,581—617
6世纪的中国
开国者隋文帝(581-604年在位)及其辅弼大臣
隋代面临的大问题
炀帝(604—617年在位)的个性和生活作风
炀帝在位时的问题
di三章 唐王朝的建立:唐高祖(618—626年在位)
夺取政权的经过
唐王朝对全国控制的扩展
对内政策
唐王朝与东突厥的关系
玄武门之变和内禅
di四章 唐政权的巩固者唐太宗(626-649年在位)
太宗朝的群臣
朝廷的“地区性政治”
国内政策和改革
旨在加强中央权力的政策
继承问题斗争
di五章 高宗(649-683年在位)与武后:继承人与篡位者
武后的兴起
武后的当权
高宗的对内政策
对外关系
di六章 武后、中宗和睿宗的统治,684-712年
di七章 玄宗(712-756年在位)
di八章 中唐、晚唐的宫廷和地方
di九章 晚唐的宫廷政治
di十章 唐朝之灭亡
后记
di三卷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内容简介
英文原名是Alien Regimes and Border States,直译为《异族王朝和边疆国家》,于 1994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按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剑桥中国史》的通例和本书涉及的内容,我们将本卷中译本的书名译为《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本卷分为9章,辽、西夏、金朝的历史各设一章;其他6章专述元朝的历史,另有导言和书目介绍分置前后,全书原文共计864页。
《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本卷也不例外。导言的作者是本卷的两位主编,慕尼黑大学名誉教授傅海波和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崔瑞德。前者是著名的辽、金、元史研究专家,著述颇丰,尤长于金史研究,在本卷中还担任di3章金朝历史的写作;后者则多年来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亦是《剑桥中国史》秦汉、隋唐、明代等卷的主编,在本卷中还与克劳斯-彼得·蒂兹合写了di一章辽朝的历史。di二章西夏史的作者是肯永学院教授邓如萍,她已发表过一些有关西夏历史的论著。特伦顿州立学院教授托马斯·爱尔森主要研究早期蒙古国的历史,故撰写本卷的di四章。di五章的作者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学院教授莫里斯·罗沙比,著有《忽必烈汗:他的生活和时代》等著作,所以专写忽必烈一朝的历史。di六章的作者萧启庆原为新加坡大学教授,现为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著有《元代的军事制度》、《元代史新探》、《蒙元史新研》等著作,此次担任元中期历史的写作,驾轻就熟。堪萨斯大学教授窦德士,主要研究元明思想史和政治史,著有《征服者与儒士》、《儒学与独裁统治》等著作,在本卷中撰写di七章元后期的历史。di八章作者是原在哈佛大学任教、现在米德尔斯伯里学院任教的伊丽莎白·恩迪科特-韦斯特教授,她著有《蒙古在中国的统治:元代的地方行政管理》等著作,所以专述与元代政府和行政管理的有关问题。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牟复礼研究中国史多年,在本卷中写作di九章,专门讨论元朝统治下的社会问题。如本卷原书序言所说,牟复礼还通读了本卷全稿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应该承认,本卷是《剑桥中国史》中难度较大的一卷,因为它所叙述的辽、西夏、金、元四个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研究这些王朝的历史时,既要面临许多语言、文字问题,还要深入研究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发展变化、多元文化的构成及其相互影响、社会风俗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卷的编著者对这些问题作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探讨。
目录
中译本前言
总编辑序
di六卷序
图表
导言
晚唐的力量平衡
边界
外族人
外臣与太上皇
多国制
盟约关系
政府的模式
多语状态
外族统治下的汉族中国人
di一章 辽
概述
建立王朝前的契丹
阿保机起而争权的背景
阿保机的兴起
阿保机称汗与登基
继承危机与太宗朝
世宗继位
统治制度的发展
与中国境内诸国的关系
穆宗朝,951—969年
景宗朝,969—982年:与宋朝对抗
承天皇太后摄政
朝政的变化考试制度
对外关系
兴宗朝
道宗朝
天祚帝朝与辽的衰落
zui后的灾难
di二章 西夏
概述
党项族的起源
归附唐朝和定居鄂尔多斯
唐朝的灭亡
五代时期的党项
党项人谋求立国,982—1002年
凉州和党项人入占河西
吐蕃宗哥朝的兴起
李德明,1004—1032年
……
di三章 金朝
di四章 蒙古帝国的兴起及其在中国北部的统治
di五章 忽必烈汗的统治
di六章 元中期政治
di七章 顺帝与元朝统治在中国的结束
di八章 元代政府与社会
di九章 蒙古统治下的中国社会,1215—1368年
参考文献介绍
di四卷 《剑桥中国明代史 上卷》
di五卷 《剑桥中国明代史 下卷》
20多年前zui初规划《剑桥中国史》时,当然计划从中国历史zui早的时期开始。但是,出版这套丛书是在多年以前提出的,在此期间,由于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并从70年代早期以来不断增强势头的大量考古发现,我们关于中国史前史和公元前一千年间的大部分年代的知识都已发生变化。这种源源不断的新资料一再改变了我们对早期历史的看法,而且还没有对这种新证据和传统书面记载得出任何普遍认可的综合。尽管一再试图筹划并出版概括叙述我们对早期中国的认识现状的一卷或几卷,但到目前为止已经证明不可能这样做。对所有这些新发现从事有希望具有持久价值的综合,很可能还要10年才能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因此,我们勉强从zui早的两个帝国政权,即秦和汉的政权的建立开始《剑桥中国史》的叙述。我们知道,这留下至少一千年有记载的历史要在别处、别的时间予以处理。我们同样知道这样的事实,公元前di一个千年的事件和发展为我们将要叙述的中国社会及其思想和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和汉的制度、文学和艺术的发展状况、社会形态以及思想和信仰的体系牢牢扎根于过去,对更早的历史没有相当认识,是不能通晓的。既然现代的世界越来越相互地联系在一起,历史地认识它已经变得更加必要,历史学家的工作也已变得更加复杂。在原始资料激增和知识增加时,论据和理论也相互影响。尽管单单总结已知的东西也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但认识的事实基础对于历史的思考却越来越重要。
近来,西方学者更加充分地利用了中国和日本丰富的有关历史的传统学术,不但大大地促进了我们对过去事件和制度的明细的了解,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我们对传统历史编纂学的批判性的认识。此外,当前一代西方的中国史学者在继续依靠正在迅速发展的欧洲、日本和中国的研究的扎实基础的同时,还能利用近代西方有关历史的学术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及社会科学新近的研究成果。新近的有关历史的事件,在使许多较旧的看法成为疑问的同时,又突出了一些新问题。在这众多方面的影响下,西方在中国研究方面的剧烈变革正在不断增强势头。
1966年zui初规划《剑桥中国史》时,目的是为西方的历史读者提供一部规范的有价值的著作:由于当时的知识状况,定为6卷。从那时起,公认的研究成果的涌现、新方法的应用以及学术向新领域的扩展,已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史的研究。这一发展为以下的事实所表明:《剑桥中国史》现在已经变为计划出15卷,但还必须舍弃诸如艺术史和文学史等题目、经济和工艺的许多方面以及地方史的所有丰富材料。
近10年来我们对中国过去的认识的显著进展将会继续和加快。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一重要而复杂的学科所作的努力证明是得当的,因为他们自己的人民需要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国。中国的历史属于全人类,不但由于正当而且必要,还由于它是一门使人发生兴趣的学科。
总编辑序
明代度量衡制
明王朝诸帝
明皇室世系
导言
di一章 明王朝的兴起,1330-1367年
引言
日益恶化的中国情况,1330-1350年
中央权力的瓦解
朱元墇的生平,1328-1367年
di二章 明代的军事起源
引言
妥懽贴睦尔时代的叛乱
明-汉之战,1360-1363年
明军在全中国的胜利,1364-1368年
军队与边疆,1368-1372年
di三章 洪武之治,1368-1398年
引言
1371-1380年:帝国的巩固和稳定
1380年:过渡和改组之年
1383-1392年:监视和恐怖加剧的年代
di四章 建文、永乐、洪熙和宣德之治,1399-1435年
引言
建文统治时期
永乐统治时期
洪熙统治时期
宣德统治时期
di五章 正统、景泰和天顺统治时期,1436-1464年
英宗di一次统治时期,1435-1449
北京的防御和新帝的即位
英宗的di二次统治:天顺时期,1457-1464年
di六章 成化和弘治统治时期,1465-1505年
两位皇帝
成化和弘治时期文官政府中的问题
军事问题
di七章 正德时期,1506-1521年
di八章 嘉靖时期,1522-1566
di九章 隆庆和成历时期,1567-1620年
di十章 泰昌、天启、崇祯三朝,1620-1644年
di十一章 南明,1644-1662年
di十二章 时代的历史著述
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书目
di六卷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上卷》
di七卷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下卷》
内容推荐
本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的di10卷和di11卷,起自清代的道光时代,止于辛亥革命。这两卷能够自成体系,可以单独成书,我们特先译出,以飨我国读者。为了兼顾《剑桥中国史》原书名和它所论述的晚清时代的实际内容,此书定名为《剑桥中国晚清史》。
剑桥历史丛书的历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对《剑桥中国史》已出的各卷,国外纷纷发表过书评,予以肯定。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截至出书前为止的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我们希望这两卷中文的出版,对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能有所助益。
本书引用的中文材料,我们均尽力查找过中文原文。但是,某些地方因仅系片言只语,遍查不着;某些引文引自在台湾省或外国出版的书刊,我们无书查对;个别书籍在北京甚至一直未能找到。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不得已而采用了直译办法,幸读者鉴谅和指教。
目录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
总编辑序
di一章 导言:旧秩序
历史和中国的革命
旧社会
行政
对外关系
di二章 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
清帝国在亚洲腹地
满洲
蒙古
新疆
西藏
di三章 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
人口的压力及其后果
di八卷 《剑桥中华民国史 上卷》
di九卷 《剑桥中华民国史 下卷》
di一章 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
变革与连续性:分期
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变革
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的变化
革命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
di二章 1911-1931年中国的国际关际
溯源:作为东亚地区秩序的清帝国的衰落和死亡
日本在满洲势力的崛起
日本的二十一条
日本的影响和中国参加di一次世界大战
华盛顿会议与中国
莫斯科与中国的双重接近
中国的国民革命和列强
di三章 南京十年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27-1937年
权力初步巩固
各省的斗争
有助于蒋介石政治统治的诸因素
南京政权的意识形态、结构和职能的行使
国民党诸派系
国民党政权的成就
中国的新心态,1936-1937年
对南京十年时期国民党统治的评估
di四章 1927-1937年的共产主义运动
党的重建和领导
农村苏维埃的创建
寻找一种战略
苏区的毁灭
“白区”的地下工作
di二次统一战线的准备
di五章 土地制度
di六章 农民运动
di七章 地方政府的发展
di八章 学术界的成长,1912-1949年
di九章 文学趋势:通向革命之路,1927-1949年
di十章 日本入侵与中国的国际地位,1931-1949年
di十一章 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年
di十二章 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共产主义运动,1937-1945年
di十三章 1945-1949年的国共冲突
di十四章 1949年以前的毛泽东思想
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书目
di十卷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
di十一卷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
内容推荐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zui后两卷中的后一卷(即di15卷)。它全面系统地叙述了196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程,其重点是对“毛泽东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谨慎、求实的研究。后毛泽东时代,继承人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所做出的巨大项献及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是本书的又一论述重点。同时,本书对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教育、文艺及知识分子等,也分别予以充分的研究和考察,并作出相应的评价。本书zui后部分对台湾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叙述和评析。本卷撰写人皆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问题的国外专家,他们向读者展示了所有这些方面的相互关系,为关心中国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果的一切读者提供了一部弥足珍贵的参考书。
目录
总编辑序
di15卷序
di一章 1949至1976年的毛泽东思想
从人民民主到人民内部矛盾
毛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
中苏分裂的原因与后果
文化大革命的意识形态
结论 对毛的思想遗产的探索
di一篇 文化大革命:混乱中的中国1966-1969年
di二章 危机时期中国的状况
走向对抗
的垮台
夺权
政治体制的重建
结论
di三章 中苏对抗: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战争与外交
中国外交政策的低谷,1967-1968年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
1969-1975年的中苏边界谈判
附录 中国和苏联的军事集结,1969-1975年
di二篇 文化大革命:为继承权而斗争 1969-1982年
di四章 毛的接班人问题和毛主义的终结
引言
中国政治的军事化
林彪的覆灭
“四人帮”的兴衰
空位期
邓小平的纲领
di五章 对美开放
政治进程与中国的外交政策
通往北京之路,1968-1972年
停滞与动乱,1973-1976年
通往正常化之路,1977-1979年
树立独立自主的形象,1980-1982年
中美关系的意义
di三篇 文化大革命及其后果
di六章 中国的经济政策及其贯彻情况
引言
经济混乱,1966-1969年
工业发展战略,1966-1976年
工业战略的变化,1977-1980年
加速工业增长,1982-1987年
农村发展战略
1979年以后农村政策的变化
结论
di七章 教育
di八章 文艺创作与政治
di四篇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生活和文学
di九章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农村
di十章 人民共和国的城市生活
di十一章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文学
di五篇 分离的省份
di十二章 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1949-1982年
后记 统一的重任
附录 会议与领导人
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书目
重印后记
编辑推荐
《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China)是一部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崔瑞德任全书主编。全书共15卷,分成17冊(di5卷及di9卷分上下冊),目前已经出版1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经翻译出版了其中11卷。
《剑桥中国史》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由于东西历史文化的差异,该书在许多历史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质疑,也许有的问题,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而从没有考虑过的。所有这些来自于另外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东西,必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和开阔我们的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经翻译出版的其中11卷包括:
di一卷 《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00年)》
di二卷 《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
di三卷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
di四卷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
di五卷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下卷》
di六卷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
di七卷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
di八卷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
di九卷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
di十卷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 上卷 》
di十一卷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 下卷 》
内容推荐
《剑桥中国史》各卷由知名学者主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在历史研究的角度、领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两卷都有所论述时期和课题和详尽书目;并有书目介绍,评述各章有关的资料和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出的《剑桥中国史》的其他中译本有秦汉卷、隋唐卷、辽西夏金元史卷、明代卷、晚清两卷、中华民国史上下两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两卷,丛书各卷皆由国外知名学者担当主编,卷内各章节亦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并注意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剑桥中国秦汉史》,原为费正清、崔瑞德共任全书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的di1卷,于1986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剑桥中国史》不是按卷次先后印行的,在这卷之前,di10、11和3卷业已先后问世,并且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翻译出来,以《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国隋唐史》为题出版了。现在历史所的朋友们又译成《剑桥中国秦汉史》,要我在书端写几句话,我既感欣幸,又颇为惶恐。我在秦汉史方面学力有限,本没有着笔的资格,但承鲁惟一先生盛意,在本卷出书后即行寄赠,得以成为国内zui早读者之一。细绎全卷,曾将一些感想写作书评,发表在《史学情报》上,其中即呼吁赶快把这卷书翻译出来。现在经过历史所各位努力,这个愿望实现了,写一篇小序确实是我的义务。
《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本卷也不例外。全卷16章,原文多达981页,分别执笔的学者大都对章节论述的范围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例如di1章《秦国和秦帝国》的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退休教授卜德,30年代即已出版《中国的di一个统一者》一书;di3章《王莽,汉之中兴,后汉》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毕汉斯,著有《汉朝的中兴》;di6章《汉朝的对外关系》的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著有《汉代的贸易和扩张》;di9章《秦汉法律》的作者荷兰莱顿大学退休教授何四维,著有《秦法律残简》、《汉法律残简》;di7章《政府的结构与活动》、di12章《宗教和知识文化的背景》等的作者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院鲁惟一博士,著有《汉代的行政记录》、《通往仙境之路》等书,诸如此类,不遑枚举。还有的学者,如法国法兰西学院的戴密微、日本东京大学退休教授西嵨定生等,更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本卷的作者阵容在西方学术界可称极一时之选,这部书也可谓西方研究中国秦汉史的结晶。
西方对秦汉史的研究有相当长的历史。本卷《导论》对此有概括叙述,一直上溯到明清之际来华的传教士卫匡国的著作。中国的二十四史始于《史记》、《汉书》,读史者也总是从前四史入手,所以一接触中国史就是秦汉,同时秦汉在整个中国史上又有其特殊的重要位置。西方学者研究秦汉史的较多,成绩也较丰硕。看本卷所附参考文献目录,便可得到相当的印象。这部《剑桥中国秦汉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和提高的。不很熟悉西方研究情况的读者,通过本卷不难知其涯略。卷中引用日本学者的论著也很多,足供读者参取。
这部书有几个特点,想在这里介绍一下。
首先是秦汉史列为《剑桥中国史》的di1卷,这一点恐怕是国内读者不易理解,而且是会有较大意见的。《剑桥中国史》的总主编序对此曾有说明,他们提到,在筹划编著这部巨著的时候,本想从中国史的开端写起,可是我国的考古发现日新月异,70年代以来更有进一步扩大的倾向,把中国史前史以至公元前di一千纪的历史面貌几乎彻底改变了,而现在还没有能把崭新的考古材料与传统的文献记载融会贯通而成公认的成果,因而全书只好从有大量可靠文献依据的秦汉开始。这种看法,和晚清以来疑古思潮的见解是有实质差别的。
《剑桥中国秦汉史》广泛引用了文献材料,而且很注意文献的辨伪和考订,这是不少西方中国学家一贯坚持的作风。大家可以看到,本卷各章中的引文,大多注意了使用经过整理校订的版本,包括中国、日本以及西方学者的各种注释。卷中图表也尽量做到有足够的文献依据。这是作者很重视文献的一种表现。
这样说,并不意味本卷的写作不重视运用考古材料。相反的,本卷不少作者都征引了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成果。例如都城的发掘和一批大墓的发现,在书中好几个章节得到介绍引用。尤其是有关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的部分,涉及考古材料的地方更多。由于本卷作者有几位是秦汉简牍帛书研究的专家,他们写作的章节引用这方面材料,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论法律时,征引云梦睡虎地秦简;论屯戍时,征引敦煌、居延等地汉简,使这些专门的研究汇合到历史的论述中去。中国的学者研究秦汉史,也是这样做的,但当前还有人在谈考古对历史研究的贡献时,总是过多地强调先秦,对秦汉考古重视不够,应该说这是不很公平的。
作者简介
费正清(英文名:John KingFairbank,1907年-1991年9月14日):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zui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社会活动家、政策顾问。费正清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从他进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绝大部分都是论述中国问题的。
崔瑞德(1925—2006):1925年9月23日生于伦敦,zui初研究地质和地理学。中文名字杜希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中文版写作崔瑞德,故通称崔瑞德)。崔瑞德是二战以来zui重要的汉学家之一,也是西方隋唐史研究的奠基人,他在这一领域的著述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填补了西方汉学研究的一大空白。崔瑞德多年担任《亚洲专刊》(AsiaMajor)的主编,在艰困环境中支撑着这本老牌汉学杂志继续出版,并zui终将它由伦敦迁至台北。《剑桥中国史》主编,发起人。
牟复礼(Frederick W.Mote,1922年-2005年):美国儒学学者、汉学家、中国学家、东亚学家。牟复礼的中文名得自《论语》中的孔子言曰“克己复礼”,与本名Frederick开头亦有谐音关系。
鲁惟一(Michael Loewe):著名的英国汉学家。出生于1922年,先后就学于剑桥珀斯学校,(The PerseSchool )和牛津大学曼达琳学院(MagdalenCollege)。1951年凭借其对中国汉代历史的杰出研究获得了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的荣誉奖,1963年获得了伦敦大学的博士学位。同年他进入剑桥大学执教,直到1990年退休。曾任剑桥大学东亚系主任,现为剑桥大学荣休教授。
鲁惟一撰有多种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著述,如《汉代行政记录》(Records of HanAdministration,于振波、车今花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编的《中国古代典籍导读》(EarlyChinese Texts:a BibliographicalGuide,李学勤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与崔瑞德(Denis Twitchett)合编的《剑桥中国秦汉史》(TheCambridge Histor of China Volume Ⅰ:the Ch'in and Han Empires,221B.C.-A.D.22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6,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等。
R.麦克法夸尔:(RoderickMacFarquhar,1930年12月2日-),译作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中文名是马若德。是历史及政治学者、中国问题专家、前英国政治人物,专精于文化大革命历史,现任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父亲为英国外交官亚历山大·麦克法夸尔爵士。
傅海波、费维恺
目录
di一卷《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00年》
总编辑序
本卷序言
汉代的度量衡
汉代的帝系
导言
文字史料及它们的问题
考古物证
历史学研究
秦汉两个早期帝国的特有的发展
di一章 秦国和秦帝国
政治和社会背景
秦国:zui初的几个世纪,公元前897?——前361年
实行变运河,公元前361-前338年
军事的壮大,公元前338-前250年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要把绅士作为社会—政治的官员和作为地主这二者的作用协调起来,方法之一就是要承认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区别。简言之,各级功名按其性质来讲只能为个人所持有,而财产却是由家庭占有和传下来的。上面述及的士子文人在非经济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由个人履行的,而在一个地主所有制与家庭观念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社会里(尤其在华南),个人同时又是家庭的成员。由于财产主要不是由法律,而是靠勾通官府来保护的,士子文人—绅士就能够利用他们的政治社会身份来维护地主—绅士的经济地位。这两种起作用的成分,即士子文人—绅士和地主—绅士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加强,时常交织在一起,有时则是合二而一的。可以认为,19世纪初期的地方上层人物,首先是由一些拥有财产—主要是拥有土地的家庭组成的;其次,大部分科举登di的人都出身于这类家庭。虽然,有些功名获得者是靠个人才干而获得成功,有时,还能在社会上飞黄腾达,但是,如果不能获得家庭的支持以便在早期有时间学习和得到一个家学渊源的环境,那么能起步的人无疑只是极少数。
地主—绅士之家似乎有一种使自己世代交替的特殊本领。与农民比起来,他们的儿子结婚要早。他们可以纳妾,他们的婴儿死亡率也较低,因此,缙绅之家,由于多子多孙,其后代产生有才之士的机会也较多。一个世家还可以同时在乡下和大城镇扎下根基,以分散它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当农村发生灾荒和骚动时,这个家庭的城镇部分可以安然无恙。而当城市里改朝换代或出现官员造成的祸害时,他们在乡下的老家却风平浪静。当发生内战或外族入侵时,双方阵营里都可以找到同一个家庭的成员,而各为其主。旧中国的这些世家大族都渴望子孙满堂,十分重视维系家庭—宗族的世系。这就需要在生育和婚丧中竞尚奢华,培养与官府的交情,在教育上下本钱,使得其儿子能通过科举考试而飞黄腾达。
因此,功名获得者的个人社会—政治作用和地主—绅士家庭的经济作用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今天没有必要在地方上层的这两个分析基点作区分或选择了。虽然如此,由于历史的情况,便产生了相互对立的解释。首先,由于1905年废除了陈旧的科举,不可能再产生新的功名获得者;因此,地主所有制,或者至少是“外居地主经营制”,便明显地增加了,致使现代的土地革命便把土豪劣绅当做首要目标,他们仍然是地主,但是剥削性更大,而不再是地方上的社会领袖。从说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长江下游地区的“租栈”的活动的文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这种大规模的“外居地主制”经营的实际情况。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