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1:金融何以富民强国
金融的逻辑2:通往自由之路
财富的逻辑1: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财富的逻辑2: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
定价 220.00
作 者 陈志武
出 版 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9月
I S B N 9787560437231
页 数:328
字 数:233000
印刷时间:2015-9-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精装
编辑推荐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金融系列作品,提供一种看待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全新视角。
·本书是系列作品中全新写就的一部,凝聚作者更新见解,紧扣时下社会动态。
·作者多方面剖析了:金融不是富人和金融从业者的专利,而与每个人的安全、自由、发展、幸福息息相关,也关乎民主体制的合理运行。而建立和维护健康的金融制度,又有赖于政治体制、法治、社会诚信等的保障。
·树立读者金融意识,也为读者简介了股票、期权等金融工具。
内容推荐
在畅书《金融的逻辑1:金融何以富民强国》之后,陈志武教授推出了《金融的逻辑2:通往自由之路》。如果说《金融的逻辑1》关注的焦点是“富强”,那么,《金融的逻辑2》则把焦点集中于“自由”。面对股市动荡,政府应该救市还是不救?政府应该干预金融市场吗?如何把住政府之手?金融市场是克服民主制度缺陷的一种手段吗?为什么老百姓需要消费品,政府却一直在盖大楼?穷政府,富政府,哪个更有利于民主与法治? 为什么说《21世纪资本论》的药方开错了?为什么“货币战争”之类的阴谋论只能让我们自废武功?
陈志武教授认为:基于自由选择的人生才有幸福可言,而自由的市场与自由的金融,将会提升每个人自由选择的能力。
作者简介
陈志武,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
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现担任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及量化历史研究所所长。
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排名第 202位;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陈志武教授评为“中国十大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担任学术总顾问的纪录片系列《华尔街》与《货币》,对中国金融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
最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的问题以及其他新兴资本市场问题。其著作常被《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远东经济评论》《波士顿环球报》《巴伦周刊》所引用,也常发表于许多香港和大陆的报纸和杂志上。此外,他还是Zebra Capital Management三位合伙人之一。
目录
序言 金融为什么
第一部分自由的金融逻辑
第1章市场通往自由,金融解放个人
第2章货币化与自由
第3章愈自由,愈发展
第二部分民富的金融逻辑
第4章如何走出“勤劳而不富有”的怪圈
第5章“赢者通吃”背后的经济金融力量
第6章21世纪的资本为何不同
第7章金融市场是克服民主制度缺陷的一种手段
第8章国债破产、财政危机或许是必要的“魔鬼”
第9章把住政府之手
第10章 制约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控制
第11章 经济发展要围绕着生活的幸福而展开
第12章 富政府之下,“权力”会压制“权利”
第三部分创新的金融逻辑
第13章金融监管的社会代价
第14章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
第15章期权工具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
第16章诚信的“金融逻辑”为何在中国失灵
第17章公司不举,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
第18章强化股票的“股性”,弱化其“债性”
第19章资本市场催化创新创业
第20章金融“阴谋论”可以休矣
另一本,它以一种深刻的反思,探讨了“消费主义”的兴盛及其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消费,而是深入剖析了消费驱动的经济模式的本质,以及它如何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之外,催生出无休止的欲望。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消费习惯进行了审视,也对“需要”与“想要”之间的界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金融投资领域,这意味着我需要更加理性地进行消费决策,并将更多的资金用于能够带来长期增值而非短期满足的投资。它提醒我,真正的财富积累,在于克制欲望,在于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价值的地方,而非陷入无止境的物质追逐。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的一本书,它以一种非常细腻的观察,描绘了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微妙关系。作者通过分析不同艺术流派的商业运作模式,以及艺术家如何在市场中寻找定位和价值,让我看到了创造力与商业成功之间的联系。它没有提及任何金融分析工具,但它关于“品牌价值”、“稀缺性”以及“叙事能力”的探讨,却与金融投资中的一些核心概念不谋而合。我开始思考,在金融领域,如何将“价值”与“故事”结合起来,如何创造出具有独特吸引力的“产品”。这种跨界的思考,让我更加灵活地看待金融市场,也让我意识到,优秀的金融产品,同样需要有打动人心的“故事”。
评分另一部作品,它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作者没有陷入对科技的盲目乐观或悲观,而是深入分析了技术进步在重塑社会结构、改变人际关系以及影响个体价值观念方面的复杂作用。书中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探讨,让我对未来的金融业态以及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方式产生了新的思考。它没有提供具体的投资建议,但它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却为我进行长远投资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我开始思考,哪些行业将受益于科技的颠覆,哪些财富的形态将因此改变,以及我作为投资者,应该如何适应这种变化。这本书的深刻洞察,让我更加关注那些能够驾驭技术浪潮的企业和领域,也让我对“未来已来”这句话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评分最近读到的一本书,它以一种极其简洁明了的方式,阐释了“概率”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作者通过各种生动的例子,让我们理解到,无论是在天气预测、体育比赛,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概率思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本书没有直接涉及金融投资,但它关于“随机性”、“期望值”以及“风险管理”的讨论,却是我理解金融市场波动和进行投资决策的基石。它让我明白,金融市场并非完全可预测,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概率问题,而成功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概率,并做出最优决策的人。这种概率思维的训练,让我更加冷静地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也让我更加重视那些具有长期“正期望值”的投资机会。
评分第三本,我被它对“个体能动性”的深刻挖掘所震撼。它没有将个体视为被动的环境塑造者,而是强调了个人意志、信念和行动在改变自身命运中的决定性作用。作者通过讲述一系列打破常规、挑战极限的故事,展现了人类突破自身局限、实现潜能的惊人力量。这些故事,虽然与金融投资的直接关联不大,却极大地鼓舞了我面对投资中的挫折和不确定性时的心态。它让我相信,即使在最艰难的市场环境中,个人的坚持、学习和适应能力,依然是决定最终成败的关键。书中对于“成长型思维”的推崇,也让我深刻理解到,将失败视为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我,比单纯追求眼前的利润更为重要。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更能承受市场的波动,更能从每一次的得失中吸取经验,从而不断优化我的投资策略。它没有提及任何金融产品的定价模型,也没有讲解任何宏观经济的分析框架,但它所传递的“我能改变”的信念,却是我在金融市场中前行的强大动力。
评分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书能触动你内心深处,让你久久回味。最近我读完了一套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它们虽然不是我提问中的那几本,但却给我带来了同样宝贵的启发,仿佛是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 第一本,它以一种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漫长历程。作者没有枯燥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中。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老的智慧是如何在人类的实践中孕育、发展,又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筛选、传承。它让我深刻理解到,人类的进步并非偶然,而是无数次试错、探索和创新的结果。书中对于早期社会契约的分析尤为精彩,它揭示了合作与信任如何成为文明的基石,而对资源分配和利益冲突的早期处理方式,也让我对后来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我如同置身于历史的现场,感受着先民们的智慧和挣扎。它没有直接谈论金融或财富,但它所阐述的关于社会组织、资源协调和利益博弈的原理,却构成了理解一切经济行为的底层逻辑。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把经济现象看作是冰冷的数字和图表,而是将其视为人类活动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书中的一些章节,特别是关于早期贸易和货币产生的论述,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融史,却为我理解金融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它告诉我,金融的出现,本质上是为了解决信任危机和交易障碍,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评分还有一本,它以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在追求幸福和意义的过程中的种种尝试。作者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如意,而是以一种充满智慧的乐观,去解读人生的起起伏伏。这本书虽然没有谈及任何金融术语,但它关于“延迟满足”、“心态管理”以及“感恩之心”的讨论,却与财富的积累和管理息息相关。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财富,不仅仅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更是内心的充实和对生活的满意度。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过度追求物质的增长,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富足。这种反思,也促使我调整自己的投资目标,更加注重那些能够带来长期价值和生活品质提升的投资。
评分还有一本,它以一种优美的文字,描绘了自然界万物运行的规律。从星辰的轨迹到细胞的生长,从生态系统的平衡到物种的演化,作者都用诗意的语言将其娓娓道来。这本书让我感到,人类社会的运行,无论多么复杂,其底层逻辑往往与自然界的规律息息相关。金融市场的潮起潮落,经济周期的轮回,甚至财富的积累和消亡,似乎都能在自然界找到某种隐喻。它没有直接探讨金融市场的模型,但它关于“熵增”与“熵减”的讨论,让我对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秩序有了新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任何系统都在追求一种平衡,而金融市场也同样如此,它的波动和调整,恰恰是其自我修正和寻找平衡的过程。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局限于狭隘的经济学范畴,而是能够从一个更宏大、更系统的角度去理解金融和财富的本质。
评分另一本,则以一种近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选择”的力量。它不像市面上大多数成功学书籍那样,简单地告诉你“要怎么做”,而是深入剖析了选择背后的心理机制、认知偏差以及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作者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研究,揭示了我们在做出决策时,常常会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干扰。读这本书,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许多选择,也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决策有了更审慎的态度。它没有直接教授任何金融技巧,但它关于风险评估、机会成本以及长期规划的探讨,无疑对我的投资理财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意识到,每一次的投资,本质上都是一次对未来的选择,而这个选择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自身认知局限的理解和对潜在风险的评估。书中关于“损失厌恶”和“锚定效应”的阐述,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并非在理性地追求收益,而是在恐惧潜在的损失,或者被不相关的数字所误导。这种对人类非理性行为的深刻洞察,让我更加警惕那些看似诱人的短期机会,转而更加注重建立一套能够克服自身认知偏差的决策框架。
评分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书,它以一种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梳理了不同文明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与演变。作者没有简单地评判优劣,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制度安排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它让我意识到,金融和财富的逻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比较分析,以及对产权制度演进的探讨,都为我理解当前经济现象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它没有直接讲解股票的估值方法,也没有分析外汇市场的短期波动,但它所揭示的经济发展规律,却让我对市场的长期趋势和潜在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