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共104首中医方剂的方证、临床应用范围等实用知识作了解说。全书以药类方,以方名证,贯穿“药证相应、方证相应”的解说原则,内容贴近临床,通俗实用,文字亦浅显。这次修订,除对文字作调整润色之外,对书中不少内容作了改动和补充,主要是方剂的推荐用量、方证及其应用的解说。但是,全书总体的格局没有变化,还是既讲经方也讲时方,解说中也继续采用一些中医教科书语言。
本书对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共104首中医方剂的方证、临床应用范围等实 用知识作了解说。全书以药类方,以方名证,贯穿“药证相应、方证相应 ”的解说原则,内容贴近临床,通俗实用,文字亦浅显。本书适合于中医 药爱好者、西医学习中医人员、中医院校的学生及中医临床工作者参考阅 读。
黄煌,男,1954年生,江苏江阴人。1973年开始跟随江苏省名中医叶秉仁先生学习中西医内科,并得到江苏省名中医邢鹂江、夏奕钩等先生的指点。1979年考入南京中医学院(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受**教委派遣赴日本京都大学进修老年医学1年。2001年获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供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基础部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讲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市主委,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与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抗衰老学会副理事长等。主要著作有《中医十大类方》、《张伸景50味药证》、《方药心悟》、《方药传真》、《经方100首》、《经方的魅力》、《医案助读》、《中医临床传统流派》等。
**章 桂枝类方
桂枝证
桂枝体质
桂枝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黄芪汤
新加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附子汤
小建中汤
芍药甘草汤
黄芪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温经汤
炙甘草汤
苓桂术甘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五苓散
桂苓甘露饮
桂枝茯苓丸
枳实薤白桂枝汤
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第2章 麻黄类方
麻黄证
麻黄体质
麻黄汤
三拗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小青龙汤
麻杏石甘汤
越婢加术汤
阳和汤
第3章 柴胡类方
柴胡证
柴胡带
柴胡体质
小柴胡汤
柴陷汤
柴朴汤
柴苓汤
柴平煎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四逆散
血府逐瘀汤
逍遥散
丹栀逍遥散
大柴胡汤
第4章 大黄类方
大黄证
大黄体质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增液承气汤
玉烛散
桃核承气汤
大黄廑虫丸
下瘀血汤
茵陈蒿汤
防风通圣散
大黄附子汤
第5章 黄芪类方
黄芪证
黄芪体质
玉屏风散
防己黄芪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建中汤
补中益气汤
补阳还五汤
第6章 石膏类方
石膏证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桂枝汤
竹叶石膏汤
消风散
第7章 黄连类方
黄连证
黄连解毒汤
温清饮
荆芥连翘汤
阳热体质
黄连汤
小陷胸汤
泻心汤
黄连阿胶汤
香连丸
左金丸
第8章 干姜类方
干姜证
理中汤(人参汤)
附子理中汤
连理汤
桂枝人参汤
枳实理中丸
治中汤
四君子汤
桂枝人参汤
大建中汤
甘姜苓术汤
第9章 附子类方
附子证
四逆汤
阴寒体质
四逆加人参汤
真武汤
附子泻心汤
**0章 半夏类方
半夏证
半夏体质
小半夏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温胆汤
黄连温胆汤
导痰汤
十味温胆汤
竹茹温胆汤
大半夏汤
半夏厚朴汤
藿香正气散
藿朴夏苓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泻心汤
病名索引
主要症状索引
对于《中医十大类方(第三版)》这本书,我的看法是它非常适合希望深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者。我之前一直觉得中医方剂的记忆是个难题,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将方剂按照不同的治疗原则和功效进行归类,比如“解表类”、“清热类”、“补益类”等等。这种分类方式,一下子就让我的思维有了框架,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每个类方下,又细致地分析了代表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更重要的是,它还详细解释了君臣佐使的配伍意义,让我明白为什么是这几味药,以及它们在方剂中扮演的角色。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引经据典,引用了很多经典医籍的原文,这不仅增加了内容的权威性,也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原始、更精炼的中医理论。我还在实践中尝试运用书中的思路去分析自己遇到的病例,发现效果确实不错,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病机,选择合适的方剂。这本书给了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中医的学习变得更加系统和有条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是《中医十大类方(第三版)》,我最近刚好入手了这本厚重的著作,简直就是中医学习者们的“宝藏”。虽然书名里强调了“方”,但我感觉它远不止于此。打开第一页,我就被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脉络吸引了。内容详尽,每个方剂的介绍都非常到位,不仅仅是药物的组成和剂量,更深入地讲解了每个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甚至还追溯了方剂的演变和医家的临证经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个方剂的辨证论治思路的阐述,这对于我这种刚入门的中医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拨云见日,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配伍,而不是死记硬背。书中的配图和图表也用得很恰当,把一些复杂的概念形象化了,比如经络的走向、穴位的定位,都画得非常清楚,甚至还有一些古籍插图的复刻,很有韵味。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也很欣赏,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流畅性,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我还在学习阶段,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入中医的殿堂。
评分我是一位中医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中医方面的书籍来充实自己。《中医十大类方(第三版)》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方剂的汇编,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用方”的指南。书中对每个方剂的讲解都非常细致,不仅列出了药物组成,还对其药性、归经、功效、主治等都做了详细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临证化裁”的部分,它会针对不同的证候变化,给出如何加减药物的建议,以及这样加减的道理。这让我明白,中医方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的。书中还附带了一些图表,比如药物功效的对比,证候的鉴别要点等等,这些都大大方便了我理解和记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老师学习,他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该怎么做。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把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的家庭保健中去了。
评分拿到《中医十大类方(第三版)》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分量”。不是说它有多重,而是内容上的厚重感。作为一名临床中医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方剂学精髓的工具书,而这本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方剂,而是深入到了方剂的“灵魂”——理法方药的结合。每一类方剂的介绍,都从其核心病机入手,然后层层递进,分析出适用的证型,最后才落脚到具体的方剂。这种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方剂的组方原理,以及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不同的证情灵活化裁。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古代医家的医案,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也让我看到了方剂在实战中的威力。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常用方剂的禁忌证、不良反应的提示也做得非常细致,这对于保证用药安全至关重要。我特别看重这一点,因为我们做医生,责任重大,必须时刻将安全放在首位。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思路,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我一直认为,中医方剂的学习是理解中医内涵的关键。《中医十大类方(第三版)》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其系统性和全面性。书中将历代名方按照其主要的功效和治病思路进行了科学的划分,这使得学习者能够从宏观上把握住中医方剂的整体脉络。每一类方剂的开篇,都会对该类方剂的治疗原则和基本病机进行深入的阐述,为理解具体方剂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再逐一分析代表性的方剂,包括其药物的配伍、君臣佐使的运用、功用的发挥以及适应证的辨别。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方剂的“加减变化”,列举了许多常见病症在不同阶段或不同兼证下的用药调整,这一点对于临床实践非常重要。另外,这本书的编排也相当人性化,字体清晰,排版合理,阅读起来舒适。我还在书中找到了一些关于方剂溯源和历史演变的内容,这让我在学习方剂的同时,也对中医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是一本能够陪伴我长期学习和研究的优秀著作。
评分质量不错,送货及时,点赞。
评分速度还是可以的,应该是正版
评分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中医书
评分不错的用药参考书,还行。
评分质量不错,送货及时,点赞。
评分除物流慢,其余都满分
评分不错的书,中医入门必备,第二次买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