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消逝中的風情:守護古城》生活活潑的文本與知識專欄的理性概括相結閤,全麵展示祖國大地的起伏滄桑與人文風情,匯集眾多攝影名傢的珍貴攝影作品,帶給您強烈的視覺衝擊,圖書、雜誌、網絡等各種全新的編輯手法融會貫通,一部適閤大眾尤其是青年學生輕鬆閱讀的人文地理百科全書。
內容簡介
《消逝中的風情:守護古城》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曆和深度探訪,全麵揭示麗江古城的曆史和文化,使人們深度認識麗江從而熱愛麗江;剖析麗江古城在旅遊大潮和外來文化衝擊下齣現的問題。世界遺産保護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麗江古城保護取得的成效,將為世界遺産保護提供一個有益的模式和成功的範例。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分彆為水域之城、神靈之城、繁華之城、文化之城、保護古城。內容真實,文筆感人,圖片精美。通讀全書,令人感嘆連連。麗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産之一,她藏於中國西南深山,民族文化深厚,是一個充滿神話和離奇故事的地方。長久以來,一直令人神往。
作者簡介
王清華,男,1983年至今在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從事民族學及影視人類學研究,現任民族學所所長,研究員,曾齣版過《梯田文化論》等10多本書,發錶過《影視人類學在我國的發展》等60多篇論文,拍攝過《瀾滄江》等20餘部(集)影視片。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江山多嬌魂脈永係
第一章:高原古城
滇西北高原
江灣腹地
高原古城
古城今昔
第二章:水域之城
玉龍河入城
橋梁大觀
沒有城牆的古城
建築博物館
古城生活
第三章:神靈之城
東巴文化
東巴的三大祭典
東巴藝術節
第四章:繁華之城
古城商業發展軌跡
旅遊業和商業火爆興起
恢復建立“專業街”及其他
第五章:文化之城
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新興文化風景綫
古城危機之一
古城危機之二
第六章:保護古城
古城的傳統保護
古城的現代保護
國際古城保護會議
麗江古城情結
後記 守護麗江
精彩書摘
江灣腹地
環繞玉龍雪山的金沙江不僅是中圍的一條母親河——萬裏長江的上遊,而且它在滇西北高原的重要河段“長江第一灣”和“虎跳峽”是藏區和內地的自然分界綫。
滾滾流淌的金沙江,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冰山雪峰中一路奔騰南下,由滇兩北進入雲南,與怒江、瀾滄江一起,在橫斷山的高山深榖中並肩穿行。但在麗江境內的石鼓,它陡然轉嚮東北,在高大的群山中麵齣瞭一條優美的弧綫,形成瞭一個巨大的“U”形大灣,這就是著名的“萬裏長江第一灣”。這裏河寬水緩,草長鷹飛,村落點點,是金沙江在滇西北高原上塑造的一塊淨士。金沙江從這裏嚮東北行30公裏就進入瞭虎跳峽。虎跳峽為兩座大雪山夾峙,東岸為終年披雲戴雪、銀峰插天的玉龍雪山,西岸為懸崖壁立,崢嶸突兀的哈巴雪山。虎跳峽深不可測,峽榖最窄處僅有30餘米,中有巨大的岩石突兀而齣,將江水劈為兩半,造成水花衝天,彩虹入水的奇景。相傳,這裏曾有猛虎下山,在江心石上一下腳,就越過對岸,故而得名虎跳峽。金沙江一入虎跳峽,猶如自由奔行的蛟龍受到瞭捆綁約束,一下子變得暴怒起來,在狹窄的但落差極大的峽榖中狂奔跳躍,左右衝突,發齣驚天動地的怒吼。虎跳峽全長17公裏,落差210米,兩岸壁立3000米,如兩山將閤,猶石門半開。
麗江就在“長江第一灣”和“虎跳峽”的東麵,北麵是雄峻的玉龍雪山,由於為金沙江從西北然後再轉嚮東南所環抱,被稱為江灣腹地,納西語古稱“英占底”。它在雄偉高峻,雪山重重的滇西北寬廣懷抱中,一直是一塊神秘的、長期為原始森林覆蓋著的福地。
麗江整體地勢氣勢磅礴,蔚為壯觀。然而真正到達麗江這塊金沙江環繞、群山環抱的江灣腹地,你不會有地勢高峻的感覺,更沒有空氣稀薄的感受。隻會驚異地感到,這裏仿佛是另外一個世界,有如“香格裏拉”世外桃源——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氣候宜人。
麗江地勢由西北嚮東南傾斜,呈階梯狀遞降。最高點在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為5596米;最低點在金沙江河榖,海拔為1219米。因而立體氣候明顯,乾濕季分明,年溫差小。自古以來,到過麗江的人都對麗江的陽光和空氣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這裏的陽光和空氣極其迷人。陽光中七彩紛呈、溫柔如水,為麗江所獨有;而空氣,清涼爽朗,沒有一絲雜質。在這樣的陽光和空氣中生活應該纔算真正置身於天生地化的原初大自然的懷抱中。也許正因為如此,很多麗江人會對你說,這裏是最適閤人類居住的地方,甚至是最適閤神仙居住的地方。的確,麗江很早就是古人類活動的舞颱。早在1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生息繁衍,使麗江成為中國西南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麗江人”、金沙江河榖洞穴岩畫和其他眾多新石器、青銅器、鐵器等的考古發現提供瞭可靠的見證。
麗江是滇川藏的腹心地帶,居住著納西、傈僳、普米、漢、白、彝、藏等十多個民族。其中納西族18.4萬人,占總人口的57%。
納西族是麗江的主體民族。在曆史上,納西族的稱謂較為復雜,但大體上稱為“麽些”。在曆代的文獻記載中,把納西族稱謂與為“摩沙夷”、“磨蠻”、“磨些蠻”、“末蠻”、“摩裟”、“麽些”、“摩貲”、“摩荻”、“摩梭”等等,是同音異寫,且帶侮辱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圍傢的民族政策,並按照本民族的意願,確定“納兩”為全族共同的族名。納西族內部分為“納西”和“納口”兩個支係,納西支係自稱“納西”,他稱“摩些”;納日支係自稱“納”、“納恒”和“瑪沙”,他稱“摩梭”。在納西語中,“納”是大或尊貴的意思,“西”、“日”、“恒”等意為“人”或“族”。
據學者考證,納西族淵源於中國西北部河湟地區的古羌人,後嚮南遷徙至岷汀上遊,又嚮西南至雅礱江流域,又嚮西迂至金沙江上遊地帶。這也就是滇川藏的腹心地帶。在這裏,南遷的古羌人與“麗江人”土著居民長期交往,共同創造瞭自己的曆史和文化,融閤成瞭納兩族。
納兩族分布在滇川藏三省區毗鄰的瀾滄江、金沙江流域,即三省區的麗江、迪慶、涼山、甘孜、昌都、攀枝花等6地州市和玉龍、香格裏拉、寜渣、維西、水勝、鹽源、木裏、華坪、德欽、芒康、巴塘、鹽邊等12縣境內,大約8萬平方公裏的範圍。滇西北的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足納四族最集巾的聚居區。
從鶴慶壩子進山,盤山北上,有一處兩山夾峙的山口,稱“關坡”,麗江為金沙江從東西北三麵環繞,這裏是南行的一個險要通道,望著巍巍群山,可知這裏過去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處。
前言/序言
尋蹤韆年,光影流轉:一個關於古老文明與現代脈搏的敘事 在時間的洪流中,總有一些角落,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訴說著過往的輝煌。它們如同一顆顆璀璨的寶石,鑲嵌在廣袤的土地上,古老的城池便是其中最耀眼的存在。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一股無形的力量正悄然改變著它們的容顔,曆史的印記在日新月異的進程中,或許正變得模糊。 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曆史文獻,也非一本枯燥的考古報告。它是一次深入的、充滿人文關懷的探訪,一次對那些在時光長河中掙紮、在發展浪潮中搖曳的古老城池的深情迴眸。我們試圖用生動的筆觸,勾勒齣這些古城的獨特風韻,探尋它們之所以成為“古老”的根源,以及在當下,它們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曆史的基因:城池的血脈與靈魂 每一座古城,都是一部厚重的史書,它的每一塊磚石,每一條街巷,都鎸刻著歲月的痕跡。我們將在書中追溯這些城池的誕生。它們為何選擇在此地生根發芽?是依山傍水,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是戰略要衝,兵傢必爭之地?抑或是商賈雲集,人文薈萃的中心?我們將揭示那些塑造瞭城池格局、奠定瞭其曆史地位的地理、軍事、經濟和文化因素。 從規劃布局上看,古城的形態本身就是智慧的結晶。那些嚴謹的軸綫布局、森嚴的城牆體係、錯落有緻的裏坊製度,無不體現瞭古人對秩序、安全與生活的深刻理解。我們將深入解析這些規劃的精妙之處,探討它們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結構、政治理念與技術水平。例如,明清時期保存下來的眾多古城,其城牆的厚重、城門的巍峨,不僅是防禦的屏障,更是國傢權力的象徵;而江南水鄉的古鎮,則以其靈動的水係、婉約的橋梁,勾勒齣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捲。 當然,城池的靈魂,離不開居住在其中的人。我們還將關注那些世代生活在古城裏的居民。他們的生活方式、傳統習俗、技藝傳承,是構成古城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些代代相傳的老手藝,那些充滿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那些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都是古城獨有的文化基因。它們是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我們將嘗試記錄這些逐漸淡去的傳統,捕捉那些在現代生活中依然閃爍著光芒的文化火種。 風情的變奏:古韻與今聲的交織 “風情”,是古城最迷人的魅力所在。它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畫麵,而是隨著時代變遷,不斷演變、交織的動態鏇律。我們將深入挖掘古城中那些獨具特色的風情元素。 建築的語言: 古建築是古城最直觀的“錶情”。本書將聚焦於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的建築。它們或許是宏偉的宮殿寺廟,訴說著曾經的輝煌與信仰;或許是精美的民居庭院,展現著古人的生活智慧與審美情趣;又或許是獨特的街市店鋪,流淌著曾經的商業繁榮。我們將品味建築的風格,欣賞其精湛的工藝,理解其蘊含的文化信息。從木結構的榫卯連接,到磚石牆體的雕梁畫棟,每一個細節都講述著匠人的心血與時代的印記。我們會關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築特色,例如北方的四閤院、南方的馬頭牆、徽派建築的粉牆黛瓦、雲南的土掌房,它們各自擁有獨特的語言,講述著屬於自己的故事。 生活的韻律: 城市的風情,最終體現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將描繪古城居民的生活場景,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節日慶典,他們的婚喪嫁娶。那些在老街上叫賣的小販,那些在庭院裏曬太陽的老人,那些在廣場上扭動身體的孩童,他們共同構成瞭古城最生動的畫捲。我們會試圖捕捉那些被現代生活節奏逐漸衝淡的慢生活,那些充滿人情味的小細節,那些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例如,關於古老的集市貿易,關於傳統手工藝的製作過程,關於地方戲麯的唱腔,關於節日裏獨特的祭祀習俗,這些都是古城“風情”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文化的烙印: 曆史的積澱,必然在城池中留下深刻的文化烙印。我們將探討古城在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方麵的貢獻與影響。那些曾經孕育齣無數文人墨客的古宅,那些承載著宗教信仰的寺廟教堂,那些流傳至今的民間故事與傳說,都是古城文化魅力的體現。我們會嘗試挖掘那些與古城相關的曆史名人、文學作品、藝術瑰寶,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這座城市的精神氣質。同時,我們也會關注那些在曆史進程中,不同文化在此交融、碰撞所産生的獨特印記。 變遷的脈搏:在守護與發展的十字路口 然而,古城的美,也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考驗。現代化的浪潮,如同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席捲著中國的每一個角落。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古城麵臨著一係列復雜的挑戰。 現代化衝擊下的挑戰: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速,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古老的傢園,前往大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古城的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社區聯係麵臨瓦解的危險。與此同時,現代建築、道路、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可能對古城的原貌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商業化的侵蝕,也使得一些古城失去瞭原有的寜靜與淳樸,變成瞭韆篇一律的旅遊景點。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挑戰,分析它們對古城文化傳承和居民生活帶來的影響。 守護的睏境與希望: 麵對這些挑戰,許多人正在努力守護古城的風貌與文化。我們將記錄那些為保護古城而奔走呼籲的學者、藝術傢、當地居民,以及那些在修復古建築、傳承傳統技藝、發展特色旅遊方麵做齣貢獻的實踐者。本書將呈現不同地區、不同層麵對古城保護的探索與努力,包括政府的政策法規、學界的學術研究、非營利組織的公益行動,以及民間自發的保護行為。 發展的齣路與思考: 守護並非意味著停滯不前。如何讓古城在保留其曆史風貌的同時,煥發新的生機?這是擺在所有人心前的難題。本書將嘗試探討一些成功的古城復興案例,分析它們是如何在保護與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例如,將古建築活化利用,發展文化創意産業;利用古城的獨特風貌,發展特色旅遊,但同時注重旅遊的可持續性;鼓勵年輕人迴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閤,創造新的文化形式。我們將思考,如何讓古城不僅是過去的遺跡,更是當下鮮活的生活空間,是未來文化傳承的基石。 結語:一份深情的凝望 本書希望通過細緻的觀察、深入的思考,以及飽含情感的敘述,將那些鮮活的古城故事呈現給讀者。我們不滿足於簡單地羅列曆史事實,而是試圖去觸碰那些隱藏在古城錶象之下的情感、記憶與掙紮。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你能看見古城的“形”,更能理解古城的“魂”;你能感受到古城的“靜”,更能體會古城的“動”;你能驚嘆於古城的“美”,更能憂慮於古城的“殤”。 這不是一本關於“消逝”的悲歌,而是一麯關於“守護”的贊歌,一麯關於“新生”的探索。我們相信,隻要有足夠的關注、深厚的理解和持續的努力,那些承載著我們民族基因的古老城池,必將在新時代的陽光下,綻放齣更加璀璨的光芒。這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關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深刻迴望。讓我們一同踏上這場尋蹤之旅,用心去感受,用愛去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