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商品兩種印刷封麵,隨機發貨:
內容簡介
《影視美術設計(修訂版)》集作者數十年教學與實踐之經驗,幾易其稿,是目前國內第一部關於影視美術設的指導性專著,在對影視美術創作中的重大理論問題作齣具體規範和深刻闡釋的同時,作者也針對影視美術設計中的空間環境構成、總體造型、場景設計等問題作瞭全麵分析和論證,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美結閤的著作。
作者簡介
呂誌昌,男,1933年生於北京,195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曾在長春電影製片石做美術工作,1955年至1961年在莫斯科蘇聯國立電影學院留學學習“影片造型與美術設計”專業,以優等成績畢業,獲碩士學位。
自1961年至今在北京電影學院任教,現為美術係教授,中國電影美術學會副會長、中國電影傢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學傢協會會員。曾任美術係係主任,中國電視飛天奬、星光奬評委,廣電部高級職稱評委。
長期人事電影美術和蘇聯影片造型的教學和研究,講授有關課程,撰寫瞭《電影美術》、《電影場景設計》等教材和文章數十篇,如《當代電影美術的發展趨勢》、《蘇聯電影美術的特點》、《景真情切,以情動人》等。曾獲電影學院金燭奬。
擔任影視美術設計的作品主要有:電影《櫻》、《萬裏徵途》、《葉赫那》、《生死樹》、《重床談判》(上、下集);電視劇《往事如煙》;話劇《於無聲處》等等。
電影《重慶談判》本人獲中國電影金雞奬最佳美術奬、電影《櫻》獲政府奬。
曾舉辦過個人留蘇美術作品展,繪畫作品《組畫黃河頌》、《鞦》、《十月》、《春》等參加北京市美展,並在報刊上發錶。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這部關於影視美術的專著是作者四十多年教學經驗的結晶,是對影片造型學術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書對於電影美術的功能、特性、作用、發展的正確認識和評估,對於發展和繁榮電影美術事業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中國電影傢協會主席、著名導演 李前寬
作者曆經數十年的教學研討和創作實踐,積纍瞭豐富的教學經驗,在不斷完善電影美術專業教材的同時,對電影藝術、造型藝術的電影美學觀念等學術理論進行瞭大膽、有益的探索。
——著名電影美術傢、八一電影製片廠總美術師、中國電影美術學會名譽會長 寇
目錄
序
引言
第一章 電影美術的任務和範圍
第一節 電影美術在影片創作中的位置
一、銀幕造型與電影美術
二、銀幕視覺形象中的電影美術
三、銀幕造型的構成元素
四、美術設計是影片造型的“底盤”
第二節 電影美術的任務
一、環境造型
二、人物造型
三、鏡頭畫麵設計
四、技術製作任務
第三節 電影美術師的定位
一、20世紀30年代“藝術指導”的定位
二、布景師——總美術師
三、布景技師——美工——美術師
第四節 為進入電影美術行業做準備
第二章 影視美術創作的特殊性
第一節 運動的空間造型
一、銀幕畫麵的三維性
二、銀幕造型與時間因素
三、銀幕造型與運動因素
四、電影場景——魔方
第二節 二度創作的獨特性
一、電影美術設計的依據——劇本
二、美術師是用畫麵闡釋劇本的第一人
第三節 有機性與限製性
第四節 銀幕造型形態的逼真性
第五節 電視美術與電影美術之比較
一、類同的方麵
二、差異方麵
第三章 影視空間環境的構成
一、敘事性空間環境
二、動作性空間環境
三、心理空間環境
四、造型元素與人的心理效應
第四章 總體造型構思
一、樹立總體造型觀念
二、把握主題意念
三、確定基本情調
四、探求恰當而獨特的造型結構形式
五、“先期視覺化”的意義和方法
第五章 場景設計
第一節 場景的基本概念
一、場景與環境
二、電影場景的組閤特點
三、場景
四、電影場景的類型
五、電影場景的構成方式
第二節 設計要點
一、分析劇本、掌握資料
二、從人物入手、從戲齣發
三、體現時代特徵
四、場景的地方特色
五、創造環境氣氛
六、刻畫人物形象
七、以小見大的景物細節
八、場景設計中的實景運用
第三節 場景空間的結構方法
一、場景空間的分類
二、場景內部空間的分類
三、室內可變空間的四種結構方法
四、室內空間構成因素、空問結構與人的感受的關係
第四節 場景設計圖
一、場景氣氛圖的作用和要求
二、場景平麵圖
第六章 道具設計技巧和要求
第一節 道具的分類
第二節 影視道具的價值
一、道具要烘托環境的時代氣息
二、道具的“生命力
三、起到劇作結構作用的貫串道具
第三節 道具的設計、製作、選擇和管理
一、道具的設計和製作
二、道具的選用
三、道具的管理
第七章 人物造型設計的技巧和要求
第一節 影視服裝的特殊要求
一、影視服裝與一般服裝
二、影視服裝的特殊要求
第二節 影視服裝的作用
一、時代和社會的印記
二、體現人物的個性特徵
三、人物情緒的“晴雨袁
四、服裝色彩是影片色彩構成的元素
第三節 影視服裝師的工作
一、準備
二、服裝圖樣的設計
三、服裝的剪裁、加工和選擇
四、服裝的管理
第八章 技術製作概要
第一節 技術圖樣
一、影視場景的製圖原理
二、影視場景技術圖樣的種類和要求
第二節 影視場景的組裝
一、影響場景設計和搭建的若乾因素
二、影視場景的組裝方法
第三節 影視場景的置景工藝程序
一、影視置景工藝的特點
二、分解式影視場景
三、場景構件的種類和利用
四、影視場景置景工藝流程
第四節 高科技與影視美術製作
一、影視高科技的時代已經到來
二、電腦特技是一種手段、一種工具
三、美術師要成為掌握電腦技術的藝術傢
後記
精彩書摘
首先,是正麵的襯托,即從人物個性齣發,確定場景的特點,運用景、物、色調、空間結構等造型因素和手段,形成“這一個”場景造型形象,起到錶露性格、突齣個性的作用。
例如電影《天雲山傳奇》中羅群和馮晴嵐的傢。美術師談到這堂景的設計時寫道:“我們揣摩羅群、馮晴嵐的傢有知識分子、貧民、下放農村的勞動者,這樣三位一體的特點,景的情趣也就在這三者的矛盾統一之中。我們設想它是由生産隊的一間狹長的倉庫改成的鄉居,由剝蝕的夯土牆、土製的書架,具有地方特色的竹扉,象徵性隔而不斷的由外屋、臥室、廚房和小淩雲的房間組成的,造成一元而又有間隔的麯摺、縱深的房間,意在造成狹小而不沉悶的視像。讓其具有皖南農村特點然而又有簡陋破舊的傢具、斑駁破敗的夯土牆透齣的貧睏氣息,使之與用土坯和木條搭成的書架和閣樓上放的書籍的驚人豐富,構成強烈對比;讓有地方特色的六角圖案製作的竹扉在厚重的夯土牆的圍繞中顯齣瀟灑樸素的美,以幫助襯托羅群、馮晴嵐靈魂的高潔。”
這個傢的特徵和布置是從人物個性、處境、身份、職業、情操找到有機聯係而形成的,體現齣羅群和馮晴嵐的忍辱負重、鞠躬盡瘁的人格和精神。這一場景的造型形象是從電影人物的性格、對生活的態度、處境所派生齣來的。
其次,創造符閤人物性格特徵的場景環境,在設計上要從比較和對比中找到區彆和差異,從而形成特點。
例如電影《鄰居》中住在筒子樓裏作為主要角色的六戶人傢。這幾戶人傢是在同一個單位工作的,而且六傢室內空間尺度,連門窗的位置都是一樣的,在這種條件下要區彆開並找到差異,唯一的辦法就是從人物性格上突齣各自特點。這六戶人傢的身份、職業、地位、經曆、精神狀態、思想、個性、氣質等都是迥然不同的,美術師圍繞人物性格的刻畫而構思,使幾個不同人物的場景造型染上個性色彩。
前言/序言
這是在一次電影美術學會召集的活動時,同行、老友、原北京電影學院美術係主任、教授呂誌昌告訴我:他正著手撰寫一部有關電影美術設計的專業教材,並鄭重地約我屆時為該書寫“序言”事。我為即將又有一部專述電影美術專業基礎理論書的的誕生而高興,但同時又為受邀為此書寫序而有些誠惶誠恐。
就我個人而言。因為從沒有給人著作寫過序言什麼的。自己正如周承人所著《電影美術導論》書中“自序”講到的:眾多電影美術師大多是“作而不述”的那種人。但自非屬於那些著名美術大師們有著顯赫的藝術創作業績而“作而不述”。而是實感自己雖有多部影片的工作經曆和多年的創作實踐,僅是對自己或某一部影片中的美術造型設計的創作成敗,做經驗之談尚可,而就電影美術設計這一專業課題,從實踐到理論,係統而概括地全麵闡明其創作中的諸多方麵問題,作齣較有深度的學術性理論探討,則實難勝任。
當今,麵臨跨入21世紀之際,國內外電影、電視藝術創作事業均伴隨著世界科學技術,文化的進步而迅速發展著。僅就國內所知,在許多有省、市的大學教育課程中,紛紛開放瞭有關影視專業的學科,以適應新時期電影、電視藝術發展的需要。作為影視藝術創作中的一個重要創作部門的影視美術造型,它與影視藝術創作發展關係緊密關聯,它的提高與滯後,必然影響著我國影視藝術的發展。因此,有關影視美術造型藝術的理論著作齣版,提高對該專業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探討,增強認識這個專業在影視藝術創作中的作用,隨著時代客觀的發展,改變和更新對專業固有的認識和觀念,給予它在影視藝術中準確定位,是現實客觀發展的需要。
影視美術設計(修訂版)圖書簡介 一、 書籍定位與核心價值 本書旨在為影視製作領域,特彆是美術設計、置景、服裝、燈光、道具等相關部門的從業者和學習者,提供一套全麵、係統且與時俱進的專業知識體係與實踐指南。本書深刻剖析瞭影視美術設計在現代影視工業化流程中的核心地位與關鍵作用,強調設計思維、技術應用與藝術錶達的深度融閤。 我們認識到,影視美術絕非簡單的背景裝飾,而是敘事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世界觀、烘托人物命運、引導觀眾情感體驗的無聲語言。本次修訂版,在保留原版堅實理論框架的基礎上,全麵更新瞭技術前沿內容,納入瞭最新的行業案例與標準,力求成為指導未來影視項目實踐的權威參考手冊。 二、 內容結構與深度解析 本書內容組織嚴謹,邏輯清晰,涵蓋瞭從概念設計到現場執行的全過程鏈條,共分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深入探討瞭專業領域的關鍵環節。 第一部分:影視美術設計的基礎理論與美學原理 本部分是理解影視美術設計思維的基石。我們首先梳理瞭影視美術設計的曆史演變脈絡,從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再到後現代的多元風格,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域文化對視覺錶達的影響。 視覺語言的構建: 詳細闡述瞭構圖、色彩理論、光影關係在二維(設計圖稿)和三維(實景空間)中的應用法則。特彆引入瞭“情緒色彩矩陣”理論,探討如何通過色彩的飽和度、明度和色相來精確調動觀眾的潛意識情感。 空間敘事學: 探討瞭場景作為“無聲角色”的敘事功能。如何利用空間尺度、材料質感、環境細節來暗示故事背景、時間流逝和人物的社會階層與心理狀態。 風格化與真實性的辯證: 分析瞭寫實、風格化、超現實等不同設計語境下的處理方法,強調設計工作必須服務於劇本的內在邏輯,而非單純追求視覺奇觀。 第二部分:概念設計與視覺發展(Pre-visualization) 概念設計是連接劇本與實景製作的橋梁。本部分重點聚焦於如何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可執行的視覺方案。 劇本解析與設計提煉: 教授如何從劇本中提取核心視覺元素、時代特徵和故事基調,形成初步的設計方嚮(Mood Board)。 數字工具的融閤應用: 詳細介紹瞭當前主流的概念設計軟件(如專業繪圖與三維建模輔助軟件)在快速迭代設計方案中的應用技巧。重點講解瞭如何高效地完成環境概念圖、角色造型概念圖和關鍵場景的分層分解圖。 方案匯報與溝通: 提供瞭專業的設計文檔結構,包括設計說明書、風格參考集、核心視覺稿件的製作標準,以確保美術意圖能被導演、攝影指導和製片方準確理解和采納。 第三部分:場景與置景的工程實現 這是將概念轉化為物理實體的關鍵階段。本部分極度側重於工程的可行性、安全標準和預算控製。 結構安全與材料科學: 探討瞭不同建築材料(木材、石膏、樹脂、新型復閤材料)在影視場景搭建中的特性、成本效益與防火、承重安全標準。詳細分析瞭內外景搭建對地基、支撐結構的要求。 虛擬場景與實景融閤技術(Set Extension & Blending): 深入解析瞭如何設計場景的“可拍攝邊界”,即實體場景與後期CGI元素銜接的精確點位、視平綫處理和光照匹配策略。 古建修復與現代復原: 針對曆史題材項目,提供瞭精確考證、圖紙測繪到微縮模型製作的全流程指導,確保曆史細節的準確性與場景的拍攝適應性。 第四部分:道具、服裝與特定元素設計 道具和服裝是完成角色塑造和環境細節的關鍵要素,它們需要極高的功能性和敘事性。 功能性道具設計: 不僅關注道具的視覺效果,更強調其在動作場景中的可靠性、操作性與安全保障。細化瞭槍械道具、機械道具的定製規範。 服裝的材質與時代印記: 結閤紡織科學,探討如何選擇麵料以適應攝影機的成像特性(如抗反光性、紋理錶現力)。分析瞭服飾在錶現人物性格、社會變遷中的隱喻作用。 特效化妝與生物造型: 介紹瞭從簡單傷效到復雜生物機械外骨骼的製作流程,強調瞭特效化妝與燈光、攝影部門的協同工作方式。 第五部分:燈光設計與攝影視覺的協同 影視美術與攝影是相互依存的“雙生藝術”。本部分旨在打破部門壁壘,促進視覺流程的整體優化。 光環境的設計基礎: 將美術設計置於光照的語境下,講解如何通過背景材質、色彩反射率、場景深度來預設光效,減輕現場布光難度。 光效的敘事功能: 探討自然光、人造光、環境光如何共同作用於場景的氛圍營造,例如如何設計“死亡的光”(硬光、低色溫)或“希望的光”(柔和、高色溫)。 數字後期與前期設計的接口: 分析瞭三維場景模型如何導入後期流程,以及如何在前期設計中預留齣足夠的“後期調整空間”(如燈光霧化、環境氛圍疊加)。 第六部分:項目管理與流程優化 在高效的現代影視工業中,設計方案的落地執行能力至關重要。 預算與時間控製: 提供瞭從設計概念到實際搭建,如何進行成本預估(Cost Estimation)、分項報價、材料采購與供應鏈管理的實用模闆和經驗分享。 跨部門協作模型: 詳細闡述瞭在不同製作階段,美術部門(Art Department)、置景部門(Construction)、道具部門(Props)、攝影部門(Camera)和後期部門(VFX)之間最有效的溝通機製與責任分工。 綠色與可持續設計實踐: 引入瞭影視製作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探討如何在新材料應用、廢棄物管理和場景拆除迴收中實踐環保原則。 三、 本書的修訂亮點 相較於前一版本,本次修訂版進行瞭以下關鍵升級: 1. 技術集成深化: 增設瞭關於實時渲染引擎(如Unreal Engine)在預可視化和虛擬製片(Virtual Production)中應用美術資源的章節。 2. 案例更新: 納入瞭近五年全球範圍內獲得重要奬項的影視作品中的創新性美術設計案例,進行深度解構分析。 3. 國際標準接軌: 對比瞭歐洲、北美與亞洲影視工業在場景安全、勞工標準和設計規範上的差異與共通之處。 本書適閤於所有從事或渴望進入影視美術設計、場景藝術指導、美術統籌、視覺發展(VisDev)的專業人士,以及電影學院、藝術院校相關專業的學生和教師作為核心教材使用。它不僅教授“做什麼”,更著重於“為什麼這麼做”和“如何科學有效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