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汽车构造》是为了适应近年来汽车工业及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满足高等院校汽车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水,解决运输类专业的教材短缺问题,参考高等院校交通运输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而编写的规划教材《汽车构造》本除旧出新的原则,以轿车结构为主,货车结构为辅,结合现代汽车的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系统闸述现代汽车的构造和工作原则列现代汽车中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柴油机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微机控制的无分电器点火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四轮驱动系统、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等先进的汽车结构及技术做了较详细的阐述《汽车构造》力求做到语言简练、流畅,插图清晰、正确,文稿和图稿配合准确,内容闸述条理清晰,富有启发性,便干读者自学
内容简介
《汽车构造》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以轿车结构为主,货车结构为辅,结合现代汽车的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系统阐述现代汽车的构造和原理。突出介绍现代汽车中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柴油机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微机控制的无分电器点火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和驱动防滑系统等先进的汽车结构及技术。全书共分二十四章,包括总论、汽车发动机、汽车传动系统、汽车行驶系统、汽车转向系统、汽车制动系统和汽车车身与附属设备等主要内容。
《汽车构造》可作为高等院校汽车运输类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服务工程等)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成人教育等汽车工程类专业教材,并可供汽车检测和维修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李松龄,博士,副教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工程系副主任,主讲“汽车构造”、“汽车运用工程”、“汽车理论”等课程,2010年6月荣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优秀奖;曾编写《机械设计基础》、《现代林业机械设计》和《道路交通安全》等教材。长期从事交通安全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发动机工作原理及总体构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
第三节 二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
第四节 发动机的总体构造
第五节 发动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
第二章 曲柄连杆机构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机体组
第三节 活塞连杆组
第四节 曲轴飞轮组
第三章 配气机构
第一节 气门式配气机构的布置及传动
第二节 配气相位
第三节 配气机构的零件和组件
第四节 可变配气机构
第四章 汽油机燃油供给系统
第一节 汽油及可燃混合气的形成
第二节 电控燃油喷射汽油机的燃油供给系统
第三节 电控燃油喷射汽油机的燃油供给系统的主要部件
第五章 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
第一节 柴油及其使用性能
第二节 柴油机燃油系统的功用及组成
第三节 喷油器
第四节 喷油泵
第五节 调速器
第六节 电子控制柴油喷射系统
第六章 进排气系统及排气净化装置
第一节 进气系统
第二节 排气系统
第三节 排气净化装置
第四节 强制式曲轴箱通风系统
第七章 冷却系统
第一节 冷却系统的功用及分类
第二节 水冷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第三节 水冷系统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第八章 发动机润滑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润滑系统油路
第三节 润滑系统主要零部件
第九章 发动机点火系统
第一节 传统点火系统
第二节 电子点火系统
第三节 微机控制点火系统
第十章 发动机起动系统
第一节 起动机
第二节 减速起动机和永磁起动机
第十一章 汽车传动系统概述
第十二章 离合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摩擦离合器
第三节 离合器操纵机构
第十三章 变速器与分动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变速器的变速传动机构
第三节 同步器
第四节 变速器操纵机构
第五节 分动器
第十四章 自动变速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
第三节 液力机械变速器
第四节 自动变速器的操纵控制系统
第五节 机械式无级变速器
第十五章 万向传动装置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万向节
第三节 传动轴和中间支承
第十六章 驱动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减速器
第三节 差速器
第四节 半轴与桥壳
第十七章 行驶系统概述
第十八章 车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边梁式车架
第三节 中梁式车架
第四节 综合式车架和承载式车身
第十九章 车桥
第一节 转向桥
第二节 转向轮定位
第三节 转向驱动桥
第二十章 车轮与轮胎
第一节 车轮
第二节 轮胎
第二十一章 悬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减振器
第三节 弹性元件
第四节 非独立悬架
第五节 独立悬架
第六节 多轴汽车的平衡悬架
第七节 主动悬架和半主动悬架
第二十二章 转向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转向器及转向操纵机构
第三节 转向传动机构
第四节 动力转向装置
第五节 四轮转向系统
第二十三章 汽车制动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制动器
第三节 人力制动系统
第四节 伺服制动系统
第五节 动力制动系统
第六节 制动力调节装置
第七节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第二十四章车身与附属设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车身壳体结构及门窗
第三节 车身内部装置
第四节 安全防护装置
第五节 照明与信号装置
第六节 暖风空调装置
第七节 风窗刮水器与风窗洗涤器
精彩书摘
为了改善柴油机运转性能和降低燃油消耗率,同时也为了适应严格的柴油机排放标准的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电子控制柴油喷射系统(以下简称电控柴油喷射系统)进入应用阶段。
与传统的机械控制柴油喷射系统相比,电控柴油喷射系统的供油量控制更加精确和灵敏,供油定时更加准确,而且可扩展性更好,只通过改变输入装置的程序和数据,不需要机械加工,就可以改变控制特性,从而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起到了降低成本的作用。一、电控柴油喷射系统的基本类型
1.位置控制型在位置控制型电控柴油喷射系统中,喷油泵和喷油器与机械控制的柴油喷射系统相同,只是用电磁式供油量控制阀和电磁式供油定时控制阀来代替机械式调速器和液压式喷油提前器。电控单元根据柴油机转速传感器和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输入的柴油机运行状态信息,计算出适合于柴油机运行状态的最佳控制量,并向两个电磁阀发出指令,改变供油量调节套筒的位置和喷油提前器活塞的位置,实现柴油机喷油量和喷油定时的控制。
与机械控制柴油喷射系统相比,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都有所提高。将机械控制柴油喷射系统改造为位置控制型电控系统时,柴油机的结构不需要改动,生产继承性好。但是,这种系统的控制频率低,喷油压力和喷油规律不能独立控制。
2.时间控制型时间控制型电控柴油喷射系统可以保留原来的喷油泵一高压油管一喷油嘴系统,也可以采用电磁阀直接控制的高压燃油的喷射。喷油始点取决于电磁阀关闭时刻,喷油量则取决于电磁阀关闭时间的长短。
到了20世纪90年代,燃油分配管式(共轨)时间控制型电控柴油喷射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该系统对于喷油量及喷油定时的控制完全由喷油器按照电控单元的指令完成,不仅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喷油量和喷油定时,还能实现对喷油规律和喷油压力的独立控制。燃油分配管式(共轨)电控柴油喷射系统是第二代电控柴油喷射系统,其与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相似。系统中的喷油泵不同于机械控制柴油喷射系统中的喷油泵,其功用只有一个,即对燃油增压,一般称做供油泵。系统中的喷油器的动作由电磁和液压联合控制。
前言/序言
本书是为了适应近年来汽车工业及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满足高等院校汽车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解决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教材短缺问题,参考高等院校交通运输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而编写的规划教材,本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汽车中,使得现代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在结构及原理上具有一定变化。本书本着除旧出新的原则,以轿车结构为主,货车结构为辅,结合现代汽车的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系统阐述现代汽车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对现代汽车中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柴油机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微机控制的无分电器点火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四轮驱动系统、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等先进的汽车结构及技术做了较详细的阐述。本书力求做到语言简练、流畅,插图清晰、正确,文稿和图稿配合准确,内容阐述条理清晰,富有启发性,便于读者自学。
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优化:理论、技术与应用 本书聚焦于二十一世纪背景下,企业运营与全球贸易格局中日益复杂的物流管理与供应链优化领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 --- 第一部分:现代物流管理基础与战略规划 本部分系统阐述了物流管理的演进历程、核心概念及其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的战略地位。内容涵盖了从传统的运输与仓储职能,向现代一体化供应链管理(SCM)转型的必要性与路径。 第一章: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范式转变 1.1 物流的内涵与外延: 深入剖析物流活动的七大基本要素(人、机、料、法、环、测、管)及其相互关系,界定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同作用。 1.2 从职能物流到集成化供应链: 探讨供应链的本质——跨职能、跨组织边界的价值创造网络。分析“牛鞭效应”的成因及如何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规划加以遏制。 1.3 战略物流管理: 阐述物流活动如何支撑企业总体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化)。引入供应链战略地图的构建方法,确保物流决策与企业愿景高度对齐。 第二章:物流系统规划与网络设计 2.1 物流需求预测与选址决策: 介绍多种需求预测模型(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在指导库存和产能规划中的应用。详细讲解设施选址的数学模型(如重力法、线性规划),侧重于考虑服务水平、运输成本与风险分散的综合评估。 2.2 供应链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分析集中式、分散式和混合式网络结构的优劣。引入设施规划软件工具的应用,模拟不同网络配置下的总拥有成本(TCO)和响应时间表现。 2.3 绿色物流与可持续发展: 探讨环境法规对物流网络设计的约束与驱动作用。分析碳足迹核算方法,并介绍如何通过多式联运、路径优化减少环境负荷。 --- 第二部分:核心物流作业流程与技术集成 本部分深入探讨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三大核心支柱: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和信息技术集成。 第三章:仓储与库存管理的精细化控制 3.1 现代仓库功能与布局设计: 区别传统仓库、配送中心(DC)、履行中心(FC)的功能定位。讲解基于ABC分类法和动线分析的仓库内部布局优化,强调立体化存储系统的选择与效率评估。 3.2 精益库存策略: 详细介绍再订货点(ROP)、经济订货批量(EOQ)模型的局限性及其在动态环境下的改进。重点分析安全库存的科学设定,以及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模式的实施要点。 3.3 自动化与智能化仓储技术: 深入剖析自动化立体仓库(AS/RS)、穿梭车系统、分拣机器人(AGV/AMR)的应用场景和投资回报率(ROI)分析。讲解仓库管理系统(WMS)的功能模块及其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的集成深度。 第四章:运输管理与优化调度 4.1 运输模式选择与成本构成: 全面对比公路、铁路、水运、空运和管道运输的成本结构、速度特性、可靠性与环境影响。讲解合同物流(3PL/4PL)的价值体现。 4.2 路线优化与车辆调度(VRP): 介绍求解车辆路径问题的经典算法(如蚁群算法、禁忌搜索等)。讨论实时交通信息(ITS)如何应用于动态路径修正,以应对突发事件和提高首次交付成功率。 4.3 货物包装与装载工程: 强调标准化包装(如托盘化)对提高装载率、减少破损率的关键作用。介绍集装箱化在国际贸易中的标准化体系及其对多式联运的支撑。 --- 第三部分:供应链风险、绩效与前沿技术 本部分关注供应链的韧性建设、绩效衡量体系的建立,以及信息技术对未来物流的颠覆性影响。 第五章:供应链风险管理与韧性构建 5.1 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分类: 系统梳理需求侧风险(需求波动)、供应侧风险(自然灾害、地缘政治)、流程风险(质量失控、延误)和技术风险。 5.2 风险量化与压力测试: 介绍蒙特卡洛模拟在评估供应链中断影响中的应用。讲解构建关键绩效指标(KPIs)体系,用于实时监控和预警潜在的供应中断点。 5.3 供应链韧性(Resilience)的提升策略: 探讨双源采购策略、建立缓冲库存(Safety Stock)的战略部署,以及通过伙伴关系强化(如建立战略联盟)来提高系统的快速恢复能力。 第六章:供应链绩效衡量与控制 6.1 物流绩效评估体系(LPA): 详细介绍衡量物流效率与效果的关键指标,包括订单履行周期(OLP)、准时交付率(OTD)、库存周转率(ITR)和客户满意度(CSAT)。 6.2 供应链的财务绩效关联: 分析物流成本在总成本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库存和运输,直接提升营运资本效率(Working Capital Efficiency)。 6.3 供应链控制塔(Control Tower)的概念: 阐述如何利用集成化的数据平台,实现端到端的可视化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控制。 第七章:前沿技术驱动的物流变革 7.1 物联网(IoT)与实时追踪: 分析传感器技术在资产追踪、环境监控(如温控链)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及如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7.2 区块链(Blockchain)在供应链中的潜力: 探讨区块链如何通过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技术,解决跨境贸易中的信任问题,简化单据处理和提高可追溯性。 7.3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决策优化中的应用: 聚焦于AI在需求预测的非线性建模、自动合同管理(CLM)以及动态定价策略中的前沿应用。 --- 结语 本书的撰写立足于企业运营的实际痛点,结合前沿学术研究成果,旨在培养读者驾驭复杂供应链环境所需的分析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本书不仅是物流专业人员的案头工具书,也是跨职能管理者理解现代企业价值流动的必备参考。 目标读者群: 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工业工程、企业管理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致力于提升运营效率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供应链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