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疆精華景點遊
原價:26.00元
作者:藏羚羊自動遊工作室
齣版社:中國鐵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113094072
字數:150000
頁碼:14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4開
商品重量:0.222kg
編輯推薦
去哪裏?當你決定去旅行,“話說新疆”講述瞭那裏的曆史、地理、氣候、人文……有關新疆的一切。
怎麼去?決定去新疆,“旅行計劃”提供瞭齣行將會遇到的交通、住宿、餐飲的棘手問題的解決方案。
花多少?“預算”是旅行專傢用自己的經驗,告訴你遊遍新疆所需的時間和金錢。
玩什麼?新疆擁有獨一無二的自然風光和最多樣化的民族風情,你可以走走停停,或者在一個地方發呆,還可以在山中長途跋涉,很難說什麼是新疆必遊,隻能說,新疆充滿瞭值得遊曆的地方。
內容提要
2001年,第一批《藏羚羊自助旅行手冊》齣版,從此,在高原上以敏捷、善於適應環境著稱的藏羚羊,成為本工作室的代名詞。時至今日,除瞭繼續進行“分省係列”的更新,藏羚羊編輯團隊還策劃瞭一係列城市旅遊、主題旅遊書籍,希望能為不同旅遊天數、不同興趣的旅遊者量身打造一本適阿閤的旅行指南。
目錄
新疆精華景點遊
熱門綫路
有關新疆
瞭解西域曆史的圖書
伊斯蘭教知識
《十二木卡姆》
寺院建築
新疆成就的探險傢——斯文·赫定
吃在新疆
新疆樂器
最有代錶性的旅遊紀念品——英吉沙小刀
節慶
旅行資訊
旅行季節
預算建議
新疆交通
哈密地區
哈密交通
哈密住宿
迴王陵
哈密魔鬼城與五堡古墓群
白石頭
鳴沙山
巴裏坤草原
住宿
吐魯番地區
吐魯番交通
吐魯番住宿
額敏塔
伊斯蘭建築中的塔樓
吐魯番博物館
火焰山
葡萄溝
高昌故城
交河故城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柏孜剋裏剋韆佛洞
坎兒井
吐峪溝
烏魯木齊市與昌吉
預算
烏魯木齊市
烏魯木齊交通
烏魯木齊住宿
二道橋新巴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五一路星光夜市
紅山
烏拉泊古城
亞洲地理中心
柴窩堡大鹽湖
一號冰川
博格達峰
天山天池
南山西白楊溝
昌吉市
預算
交通
裏程參考
住宿
五彩灣
吉木薩爾縣野馬場
諾敏風城
卡拉麥裏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
北庭故城遺址
高昌迴鶻王室佛寺
北塔山原始鬍楊林
康傢石門子岩畫
阿勒泰與塔城
預算
阿勒泰市
阿勒泰交通
喀納斯
喀納斯湖
阿剋庫勒湖
雙湖
韆湖
友誼峰冰川
交通
住宿
禾木濛古族村落
白哈巴
額爾齊斯河五彩河岸
烏倫古湖
青河三道海子石堆墓
切木爾切剋古墓群
塔城市
塔城交通
到達與離開
市內交通
住宿
塔城偉人山
裕民縣塔斯提風景區(小白楊哨所)
剋拉瑪依市
交通
到達與離開
住宿
剋拉瑪依一號井
烏爾禾風城
伊犁與博爾塔拉
預算
伊寜市
伊寜交通
到達與離開
交通
伊寜住宿
伊犁河
迴族大寺
金頂寺遺址
惠遠古城
伊犁將軍府
禿黑魯剋帖木爾汗麻紮
果子溝
霍爾果斯口岸
那拉提草原風情區
察布查爾
靖遠寺
海努剋古城遺址
洪那海麻紮
特剋斯八卦城
博樂市
賽裏木湖
阿拉山口口岸
巴音郭楞
預算
庫爾勒市
庫爾勒交通
庫爾勒住宿
加曼大清真寺
巴州博物館
鐵門關
博斯騰湖
和靜巴侖颱黃廟
巴音布魯剋草原
天鵝湖
開都河源頭
鞏乃斯大草原
羅布人村寨
塔裏木沙漠公路
阿剋蘇地區
預算
阿剋蘇市
阿剋蘇交通
阿剋蘇住宿
庫車
庫車交通
庫車住宿
庫車清真大寺
庫車大巴紮
龜茲都城遺址
龜茲博物館
默拉納額什丁麻紮
蘇巴什故城(昭怙厘大寺)
剋孜爾韆佛洞
剋孜利亞大峽榖-阿艾石窟
喀什與剋孜勒蘇地區
預算
喀什市
喀什交通
喀什住宿
辦理邊防證
艾提尕爾清真寺
喀什老城
喀什大巴紮
香妃墓(阿帕霍加麻紮)
穆罕穆德·喀什噶裏墓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陵墓
罕諾依故城和莫爾佛塔
喀拉庫勒湖
慕士塔格峰
塔什庫爾乾
石頭城
紅其拉甫口岸
和田地區
預算
和田市
和田交通
和田住宿
和田大巴紮
和田三棵樹
葡萄長廊
阿拉勒巴格佛寺
贊木廟遺址
桑株岩畫
若羌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工程(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建設)/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聯想到無數的曆史場景和學術探討。民國時期,一個充滿矛盾與探索的時代。1927年至1937年,這十年是國民政府集中力量試圖實現國傢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但同時又麵臨著復雜的國內政治格局和日益嚴峻的國際形勢。淮河,作為一條具有典型“水患”特徵的河流,其治理工程在當時的國傢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書名中的“工程”二字,暗示著其背後可能包含著大量的技術細節、規劃藍圖、施工管理以及人力資源的調動。而“建設”這一信息缺失的部分,則更加激發瞭我的好奇心,它可能指嚮的是與淮河治理相關的經濟發展、區域規劃、甚至是社會動員等更為宏大的議題。作為“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中的一員,這本書很可能提供瞭不同於中國本土學術研究的獨特視角,或許<seg_11>集瞭大量海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引用瞭豐富的外國檔案或一手資料,從而能夠更全麵、更客觀地展現那段曆史。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當時中國在水利工程領域的技術水平、人纔儲備以及組織能力,並且探討這些工程是如何在內憂外患的夾縫中艱難推進的。
評分僅憑“工程(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建設)/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極大的興趣。民國時期,尤其是在1927-1937年這段看似短暫卻極為關鍵的十年裏,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國傢在統一與分裂、發展與動蕩之間艱難前行。淮河,這條曆來被視為“中國之憂患”的大江,其治理工程的復雜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書名中的“工程”二字,讓我聯想到的是具體的項目、技術方案、資金投入以及實施過程中的種種挑戰。而“建設”這個被部分遮蔽的詞匯,更是引發瞭我無限的好奇,它或許是指代更廣泛的經濟發展、社會改造,甚至是國傢能力建設。這本書是“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的一部分,這讓我對它的學術深度和國際視野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對那個時期淮河治理及其相關建設的認知空白,或許能揭示一些國內史料中不曾提及的重要細節,比如當時中國在水利技術上的自主性與對外依賴程度,或者國際社會對此類工程的態度與影響。我非常想知道,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裏,中國的國傢機器是如何運作,如何調動資源,如何與地方勢力以及自然力量抗衡,最終推動這些宏大的工程項目。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工程(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建設)/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簡直像是一個藏寶圖的鑰匙,激起瞭我強烈的探索欲。民國時期的中國,百廢待興,又危機四伏。在這樣的背景下,一項涉及中國腹地生命綫——淮河的治理工程,其復雜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1927-1937年,這是一個國民政府試圖穩定局麵、推行改革的十年,但同時也是國內矛盾重重、國際局勢日益緊張的時期。我想象著,在那段動蕩的歲月中,科學傢、工程師們是如何懷揣著救國救民的理想,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水利勘測和設計。而“建設”這個信息缺失的部分,更增添瞭一層神秘感,它可能指嚮的是與淮河治理相輔相成的其他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交通、農田水利,甚至是經濟特區的發展。這本書作為“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的一部分,我想象它會帶來一些獨特的學術視角,也許是基於檔案文獻的深入挖掘,或者是對當時國際組織、專傢學者在中國水利建設中的作用的詳細分析。我很期待書中能夠呈現當時中國技術力量的水平,以及與國際先進技術的交流情況,也想瞭解在那個充滿挑戰的年代,這些宏大的工程是如何一步步實現的,又遇到瞭哪些難以逾越的睏難。
評分“工程(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建設)/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這幾個字組閤在一起,像是一扇通往遙遠曆史的窗戶,瞬間吸引瞭我的目光。民國時期,這是一個充滿動蕩與希望的年代,尤其是在1927年至1937年這十年間,中國正努力尋求國傢發展與現代化。淮河,作為中國重要的母親河之一,其水患問題一直是影響民生和經濟發展的重大挑戰。因此,在這個時期對淮河進行治理和相關的“建設”,無疑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工程。書名中的“工程”二字,讓我立刻想到的是技術、設計、施工,以及背後無數的付齣和汗水。而“建設”這一模糊的描述,更增添瞭神秘感,可能指嚮的是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層麵的多重建設。這本書隸屬於“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這意味著它很可能提供瞭一個獨特的、國際化的視角來審視這段曆史,也許會引用一些國內研究中不常接觸的外國檔案或文獻,或者對當時國際組織、外國專傢在中國水利建設中的角色進行深入分析。我非常想瞭解,在那個物質條件相對艱苦的年代,中國的工程師們是如何剋服技術難題、組織人力物力,並與當時復雜的國內外政治環境周鏇的?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展現一幅生動的曆史畫捲,描繪齣那個時代中國在水利工程領域所付齣的努力與取得的成就。
評分當我看到“工程(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建設)/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這個書名時,一股強烈的好奇心油然而生。民國時期,特彆是1927-1937年,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極其特殊而重要的十年。國傢正試圖在劇烈的動蕩中尋求穩定與發展。而淮河,這條素以水患著稱的河流,其治理工程必然是當時國傢建設中的一項重點工程。書名中的“工程”二字,讓我聯想到的是具體的規劃、設計、施工,以及其中所蘊含的科學技術和人力投入。而“建設”這個被星號隱去的詞匯,更像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謎題,它可能涉及經濟建設、民生改善、甚至是區域開發等多個層麵。這本書作為“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的一部分,我預期它會帶來一個獨特的、跨國的視角。也許它會深入挖掘一些中國國內研究不易觸及的外國檔案、學術著作,或是關注國際組織、外國專傢在淮河治理項目中的作用。我很想知道,在那段飽受戰爭威脅和經濟睏頓的年代,中國的知識精英和工程技術人員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水利建設的?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那個時代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尤其是水利工程領域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他們為此付齣的努力和智慧?
評分“工程(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建設)/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僅憑這個書名,我就仿佛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民國時代。1927年至1937年,這十年是中國從動蕩走嚮抗戰前夕的關鍵時期,國民政府在艱難的環境下試圖進行國傢建設。淮河,這條關係到中國廣袤土地的河流,其治理工程的復雜性和曆史意義不言而喻。書名中的“工程”二字,讓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科學技術、工程細節、以及當時的建設成就産生瞭濃厚的興趣。而“建設”這個隱晦的錶述,則更加勾起瞭我的探索欲望,它可能指嚮的是與之相關的經濟發展、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是國傢治理能力的提升。作為“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的一員,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視角。我期待它能夠展現海外學者對這段曆史的獨特解讀,或許會引用一些國內研究中較少提及的史料,或者分析當時國際社會對中國水利建設的看法和影響。我非常渴望瞭解,在那個時代,中國是如何剋服技術、資金和政治等多方麵的障礙,來推進如此宏大的淮河治理工程的?這本書能否為我呈現齣那個時期中國人民的智慧、勇氣以及他們為建設國傢所做的艱辛努力?
評分讀到這本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畫麵。1927-1937,這段十年的中國,正處於一個轉型與動蕩並存的時期。國民政府試圖在統一國傢、發展經濟、抵禦外侮的多重壓力下,推動現代化建設。而淮河,這條“中國第一大害河”,其治理的難度可想而知。書名中的“工程”二字,簡潔有力,卻暗示著背後無數次的勘測、設計、施工,以及其中所蘊含的科學精神和勞動智慧。更讓我好奇的是“建設”這幾個字,雖然被星號遮擋,但我猜測它可能指的是民生建設、經濟建設,甚至是製度建設。在那個年代,一項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必然會牽扯到土地、移民、物資調配,甚至地方政治力量的博弈。這本書很可能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梳理,更會深入探討這些工程如何影響瞭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它們在國傢整體戰略中的地位。海外中國研究的背景,也讓我聯想到,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種不同於國內學術視角的解讀,可能對曆史事件的動因、過程和影響有更超脫、更客觀的分析。我想知道,在當時的國際背景下,其他國傢對中國水利工程的發展持何種態度?是否存在國際閤作或援助?這些都會是這本書可能涵蓋的精彩內容。
評分“工程(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建設)/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這個書名,如同一個精心設計的謎語,讓我迫切想要解開它背後的故事。民國時期,尤其是1927年至1937這十年,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國傢麵臨著內戰的威脅、日本侵略的陰影,以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巨大壓力。淮河,素有“中國之憂患”之稱,其治理一直是睏擾中國曆代政府的難題。書名中的“工程”二字,簡潔卻蘊含著無數的技術細節、人力投入和科學決策。而“建設”這個被遮蓋的部分,則引發瞭我無限的遐想,或許是指一係列圍繞淮河治理展開的配套性基礎設施建設,如水庫、堤防、灌溉係統,乃至與之相關的城鎮規劃和經濟開發。這本書作為“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的一員,預示著它可能提供瞭一種不同於國內學界的視角,也許是基於更廣泛的國際文獻資料,或者是對當時國際社會在中國水利發展中的影響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非常好奇,在那個技術相對落後的年代,中國的工程師們是如何應對復雜的地理環境和嚴峻的自然災害的?他們是否從國外引進瞭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這些鮮為人知的細節,展現那個時代中國人民在建設國傢、改造自然過程中所付齣的艱辛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評分“工程(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建設)/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引發我對這段曆史的強烈好奇。民國時期,尤其是在1927年至1937年這十年間,中國經曆瞭巨大的社會變革和政治動蕩,同時也在努力探索國傢現代化之路。淮河,這條中國曆史上重要的河流,其水患問題一直是影響民生與國傢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此期間對淮河進行治理和相關的“建設”,無疑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工程。書名中的“工程”二字,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夠瞭解到具體的工程項目、技術手段、以及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挑戰。而“建設”這個被部分遮蔽的詞匯,則更增添瞭一份神秘感,它可能代錶著與水利工程緊密相連的經濟發展、社會福利、甚至是區域規劃。這本書作為“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的一員,這讓我對它能夠提供一個不同於國內視角的研究感到興奮。我期待它能運用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或許會發掘一些國內研究不曾涉及的外國檔案或學術成果,從而為這段曆史提供更全麵、更深入的解讀。我想知道,在那樣一個艱難的時代,中國的工程師們是如何在技術、資金、人力等各方麵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完成如此艱巨的水利工程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非常吸引我:“工程(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建設)/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單看書名,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嚴謹性。民國時期,尤其是在那樣一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特彆是像淮河這樣關係國計民生的巨大工程,其背後的故事一定極為復雜和精彩。1927年至1937年,這十年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國民政府在內憂外患中艱難地推行各項政策,而淮河治理和相關建設,毫無疑問是其中極具挑戰性的一環。我想象著,在那段歲月中,工程師們如何在物質匱乏、技術落後的條件下,與自然災害以及社會動蕩抗爭;我想象著,那些宏偉的工程藍圖是如何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被構想、被實施,又麵臨著怎樣的阻礙。這本書的副標題“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也讓我對它的內容有瞭更高的期待,它很可能匯集瞭來自海外學者的獨特視角和深入研究,或許能夠揭示一些國內視角可能難以觸及的層麵。我很想瞭解,在那個時期,中國在水利工程領域是否引進瞭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理念?這些技術和理念又是如何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閤,最終體現在淮河治理工程中的?這本書或許會解答我的疑惑,甚至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我對那個時期中國的國傢能力、技術水平以及知識分子的群體狀況都深感興趣,這本書似乎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這些問題的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