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养鹿与疾病防治》共分六篇二十章,详尽介绍了鹿的生物学特点、鹿的饲养与管理、鹿产品的采收与加工、鹿病的诊疗基础技术、鹿的传染病和普通病等内容。《中国养鹿与疾病防治》所述内容全面系统,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养鹿与疾病防治技术科学实用。可供养鹿工作者、经营管理者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应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绪言 第一篇 鹿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 鹿类的分类与进化 第一节 鹿的分类与分布 第二节 鹿类的起源与进化 第三节 中国驯养的主要鹿种 第二章 鹿的解剖生理 第一节 鹿的解剖特点 第二节 鹿的生理特点 第三章 鹿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鹿的生长发育规律 第二节 鹿的生活习性 第三节 鹿的行为特征 第二篇 鹿的饲养与管理 第一章 鹿的繁殖与选育 第一节 鹿的体质外貌 第二节 鹿的选种与选配 第三节 纯种繁育与杂交繁育 第四节 鹿的育种措施 第五节 鹿的繁殖规律 第六节 鹿的配种 第七节 提高鹿繁殖力的技术措施 第二章 鹿的营养与饲料 第一节 饲料营养物质对鹿的作用 第二节 鹿的营养需要 第三节 鹿饲料及加工技术 第四节 茸鹿的营养需要及参考饲养标准 第五节 鹿的日粮配合 第三章 鹿的饲养管理 第一节 鹿的饲养方式及饲养管理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 幼鹿的饲养管理 第三节 成年公鹿的饲养管理 第四节 成年母鹿的饲养管理 第五节 鹿的驯化与放牧 第六节 鹿的运输 第四章 鹿场建设 第一节 鹿场环境控制 第二节 鹿场的场址选择 第三节 鹿场的布局与规划 第四节 鹿场主要建筑及基本要求 第五节 鹿场设备 第三篇 鹿产品的采收与加工 第一章 鹿茸 第一节 茸角概述 第二节 鹿茸的生长发育 第三节 提高鹿茸产量的技术方法 第四节 收茸 第五节 鹿茸加工 第二章 其他鹿产品 第一节 鹿角(鹿角盘) 第二节 鹿肉 第三节 鹿血 第四节 鹿胎 第五节 鹿鞭 第六节 鹿筋 第七节 鹿尾 第八节 鹿心 第九节 鹿骨 第十节 鹿皮 第三章 鹿产品的质量评定与贮存 第一节 鹿产品的鉴定方法 第二节 鹿茸的质量评定 第三节 鹿产品包装、贮存及运输 第四篇 诊疗技术 第一章 临床诊断 第一节 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一般检查 第三节 循环系统检查 第四节 呼吸系统检查 第五节 消化系统检查 第六节 泌尿生殖系统检查 第二章 特殊诊断 第一节 内窥镜检查 第二节 心电图检查 第三节 X线诊断 第三章 治疗技术 第一节 保定法 第二节 麻醉法 第三节 给药法 第四节 止血缝合法 第五节 穿刺法 第五篇 鹿传染病 第一章 鹿场的卫生与防疫 第一节 鹿场的卫生要求 第二节 鹿场的防疫措施 第二章 细菌性传染病 第一节 炭疽病 第二节 巴氏杆菌病 第三节 布鲁氏菌病 第四节 结核病 第五节 坏死杆菌病 第六节 大肠杆菌病 第七节 肠毒血症 第八节 放线菌病 第九节 沙门氏菌病 第十节 假单胞菌病 第十一节 李氏杆菌 第十二节 破伤风 第十三节 副结核病 第四节 钩端螺旋体病 第三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一节 狂犬病 第二节 口蹄疫 第三节 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 第四节 恶性卡他热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六节 蓝舌病 第七节 流行性出血热 第六篇 鹿普通病 第一章 常见的普通病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支气管肺炎 第三节 胸膜炎 第四节 食道梗阻 第五节 急性胃扩张 第六节 瘤胃积食 第七节 瘤胃臌气 第八节 前胃弛缓 第九节 创伤性心包炎 第十节 毛球病 第十一节 创伤与挫伤 第十二节 骨折 第十三节 直肠穿孔 第四节 脓肿 第五节 蜂窝组织炎 第十六节 难产及助产 第十七节 流产 第十八节 子宫内膜炎 第十九节 子宫脱出 第二十节 胎衣不下 第二十一节产后瘫痪 第二十二节产后败血症 第二章 中毒病 第一节 中毒病的一般性诊断 第二节 中毒病的一般性救治与预防 第三节 霉变饲料中毒 第四节 亚硝酸盐中毒 第五节 有机氯化合物中毒 第六节 有机磷化合物中毒 第七节 砷及化合物中毒 第八节 铅及化合物中毒 第九节 毒鼠药中毒 第十节 黄曲霉毒素中毒 第十一节 棉籽饼中毒 第三章 仔鹿疾病 第一节 初生仔鹿窒息 第二节 初生仔鹿便秘 第三节 仔鹿脐炎 第四节 仔鹿肺炎 第五节 仔鹿下痢 第六节 仔鹿缺乳 第七节 仔鹿维生素A缺乏症 第八节 仔鹿佝偻症 第九节 仔鹿缺硒症 第十节 舐肛咬尾 第十一节 仔鹿衰竭综合征 第四章 寄生虫病 第一节 弓形虫病 第二节 梨形虫病 第三节 后睾吸虫病 第四节 肝片吸虫病 第五节 双腔吸虫病 第六节 丝状肺虫病 第七节 脑脊髓丝虫病 第八节 鞭虫病 第九节 裂头绦虫病 第十节 舌形虫病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一)口腔消化 1.采食与饮水鹿的采食速度很快,这种习性是在野生状态下形成的,家养条件下仍保持这种特点。鹿用于采食和饮水的时间,仅占一天时间的10%。 对饲料的选择性也比较强。鹿舌发达,舌面上乳突呈刺状,对采食和饮水起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靠舌与唇和门齿的协同动作将饲料卷入口中,并借助于齿间的挤压作用和头部的牵引动作把饲料切断或拉断。 2.咀嚼鹿采食时对饲料的咀嚼很不充分。咀嚼次数与饲料性质有关,采食干粗饲料时咀嚼次数多,采食多汁和精细饲料时,咀嚼次数少。饲料在咀嚼过程中被磨碎并混入大量唾液,形成湿润的食团吞咽入瘤胃。鹿的唾液呈碱性,其内含有一定量的消化酶,对饲料进一步消化有重要意义,同时,唾液还可中和瘤胃内微生物发酵产生的过量的酸。 3.反刍鹿一般在采食后1~1.5h出现反刍现象,反刍时采取俯卧或站立姿势。由于鹿采食时咀嚼很不充分,因此,反刍时间较长,一般每天需6~7h,每次30~40min。反刍时间的长短和再咀嚼次数的多少,与饲料的性质和鹿的年龄等有关,采食粗硬饲料时,反刍开始得晚,再咀嚼次数多,每次反刍持续时间长;采食嫩绿多汁饲料,反刍开始得早,再咀嚼次数少,反刍的时间也短。幼龄鹿比老龄鹿咀嚼速度快,反刍时间短而频。鹿的反刍时间与鹿种差别不大。仔鹿一般在出生后2周左右即出现反刍现象。 反刍是鹿的一种正常生理机能,也是鹿健康的标志,消化道机能异常及患有其他严重疾病时,可引起反刍次数减少或停止。 4.暧气饲料在瘤胃内发酵,产生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大部分是通过反刍和暧气排出体外的。暧气是一种反射性动作,当瘤胃内气体增多时,胃壁受到压迫,反射性引起食管扩张,瘤胃收缩,气体就会逆入食管,并经口腔排出体外。暖气障碍时将引起瘤胃鼓胀。健康鹿平均1h暖气10~20次。
前言/序言
鹿是珍贵的药用动物之一,浑身都是宝,其主要产品鹿茸是名贵的中药材,享誉国内外。此外,鹿胎、鹿筋、鹿尾、鹿鞭、鹿肉、鹿角盘及鹿皮等鹿副产品都是价值较高的药材和食品及工业原料。中国是养鹿最早的国家之一,养鹿业是我国的特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鹿产品的附加值日益提高,养鹿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农村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大养鹿工作者在长期的养鹿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但随着养鹿业的发展,一些新问题不断出现,生产实际对鹿饲养和疾病防治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中积累的资料并参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编写了《中国养鹿与疾病防治》一书。全书共分六篇二十章,详尽介绍了鹿的生物学特点、鹿的饲养与管理、鹿产品的采收与加工、鹿病的诊疗基础技术、鹿的传染病和普通病等内容。本书所述内容全面系统,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养鹿与疾病防治技术科学实用。可供养鹿工作者、经营管理者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应用。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和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另外,在编著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相关论著和论文,在此向相关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历史的印记与未来的回响:一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寻踪之旅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领域,而是旨在引领读者漫步于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长河之中,从物质的载体中探寻历史的脉络,体悟古人的生活哲学与审美情趣。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隧道,从原始社会的简陋缀饰,到先秦时代的等级森严,再到秦汉的雄浑大气,魏晋的飘逸洒脱,唐宋的雍容华贵,明清的精细典雅,乃至近代服饰的变革与融合,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画卷。 第一章:衣之始源——从自然取材到文化符号的萌芽 本章将深入考证中国服饰的最早形态。我们会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通过考古发现,了解先民们如何就地取材,利用兽皮、麻、葛等天然材料,制作最原始的遮体之物。然而,服饰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我们将探讨早期装饰品的出现,如骨珠、贝壳、玉石等,分析它们在氏族社会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如图腾崇拜、宗教仪式、身份象征等。这一时期的服饰,虽然简单,却已悄然承载起最初的文化信息,为后世服饰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和精神的基础。我们将考察不同地区、不同遗址出土的服饰遗迹,结合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推演出先民们对美的朴素追求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第二章:礼乐衣冠——先秦时期服饰的制度与象征 进入阶级社会,服饰的意义被赋予了更明确的社会功能。本章将聚焦先秦时期,特别是夏、商、周三个朝代。我们将详细解读《周礼》、《仪礼》等经典文献中关于服饰的记载,分析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贵族在祭祀、朝会、宴飨等场合所穿着的礼服形制、色彩、纹饰及其严格的规定。例如,十二章纹作为帝王服饰的最高象征,其象征意义以及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冕服制度的形成,以及后世历代王朝对这一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平民百姓的服饰,虽然不如贵族那样繁复,但也遵循着一定的社会规范。这一时期,服饰已经成为区分等级、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深刻体现了“礼”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地位。 第三章:雄浑与融合——秦汉时期服饰的气象 秦朝的统一,带来了服饰制度的初步统一,而汉代则将这种气象发扬光大。本章将重点分析秦汉时期服饰的特点。我们将考察秦代的“robes and skirts”(袍与裙)以及汉代的“深衣”和“曲裾”、“直裾”等主要款式。通过对考古出土的陶俑、壁画、服饰实物(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的细致解读,展现秦汉时期服饰的磅礴大气、古朴雄浑之风。同时,汉代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其服饰也开始受到域外文化的影响,我们将探讨汉代服饰中可能出现的异域元素,以及这些融合如何丰富了中国服饰的多样性。 第四章:飘逸与洒脱——魏晋南北朝服饰的文化转向 经历了战乱与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章将着重描绘这一时期的服饰特色。我们将分析当时士人阶层对“魏晋风度”的追求,体现在服饰上便是“褒衣博带”、“宽袍大袖”、“飘飘欲仙”的风格。我们会探讨这一风格的形成原因,如玄学的兴起、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等。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也带来了新的服饰元素,如裤褶、胡服等,与汉族传统服饰相互激化,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局面。我们将通过顾恺之、陆探微等画家的画作,以及相关文献,再现这一时期服饰的独特魅力。 第五章:盛世华彩——唐代服饰的雍容与开放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其服饰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将详细阐述唐代服饰的雍容华贵与开放包容。我们将重点介绍唐代女性服饰的特点,如“襦裙”、“半臂”、“披帛”等,以及其色彩的鲜艳、纹饰的华丽。我们将深入研究唐代服饰的“胡风汉韵”,分析来自波斯、粟特等地的服饰元素如何在唐代得到吸收和改造,形成独特的唐代风格。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唐代男子的服饰,如圆领袍衫、幞头等,以及它们在不同场合下的穿着规范。唐代服饰不仅是物质的展现,更是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自信和对外开放的生动写照。 第六章:雅致与内敛——宋代服饰的理性与审美 与唐代的奔放不同,宋代服饰则更加趋于雅致、内敛和理性。本章将深入探讨宋代服饰的特点。我们将分析宋代服饰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如何更加注重细节和工艺。例如,宋代女性的“褙子”、“抹胸”、“宋裤”等,以及其修身、素雅的特点。我们将考察宋代男子的服饰,如直裰、公服、便服等,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文人气质。宋代服饰的色彩选择也趋于沉静、淡雅,如青、白、黑、灰等。我们将结合宋代绘画、陶瓷、文学作品,展现宋代服饰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以及它与当时理学思潮的关联。 第七章:精工与繁复——明代服饰的规制与变化 明代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服饰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也展现出新的特点。本章将细致分析明代服饰的规制与变化。我们将重点介绍明代官服、官阶制度与服饰的紧密联系,如补子制度的形成及其意义。同时,我们将详细描述明代后期女性服饰的特点,如“袄裙”、“比甲”、“霞帔”等,以及其日益精细、繁复的装饰风格。明代服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新的思潮和审美趣味的影响,我们也会对这些进行探讨。 第八章:继承与演变——清代服饰的满汉融合与时代印记 清代是中国服饰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本章将深入研究清代服饰的满汉融合以及其所承载的时代印记。我们将重点分析满族统治者带来的服饰元素,如旗装、马褂、长袍等,以及它们如何与汉族传统服饰相互影响、融合。我们将考察清代男女服饰的演变,从早期相对保守到后期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变化。我们将通过清代宫廷画、民间绘画、留存至今的服饰实物,展现清代服饰的特点,以及它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差异。 第九章:风云际会——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革与全球化 进入近代,中国服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本章将探讨这一时期的服饰变迁。我们将分析西式服装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服饰产生的冲击,如中山装、旗袍等新式服装的出现及其历史意义。我们将考察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对服饰文化的影响。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服饰也在不断吸收世界各地的时尚元素,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本章将梳理这一过程,展现中国服饰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的活力与韧性。 结语:服饰的生命——物质文明与精神传承的交响 本书并非仅仅是服饰的图录,而是希望通过服饰这一物质载体,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风俗、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以及人际交往方式。每一件服饰,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诉说着古人的故事。从天然材料的朴拙,到礼仪制度的森严,从民族文化的交融,到审美观念的变迁,服饰的演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侧面。本书旨在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描绘,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中国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汲取智慧,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与精神传承,从而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当下,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