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科技国际化的理论与战略》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科技、新经济与全球化:中国的三重联动对策”的研究成果。《科技国际化的理论与战略》阐述了科技国际化的特征、规律、理论及评价方法,分析了科技国际化给我国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就我国加快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和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科技国际化的三重联动战略;并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科技国际化进行了案例研究,对硅谷、上海和大连的科技国际化进行了实证研究。《科技国际化的理论与战略》可供广大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有关研究人员等使用,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精彩书评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变幻莫测.文化问的冲突与交融日渐凸显,生态、环境危机更加严峻,所有这些构成了新世纪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随之跨越了地域、时间、领域的局限.国际的、国内的、当前的、未来的、经济的、科技的、环境的等各类相关因素之间的冲突与吸纳、融合与排斥、重叠与挤压,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软科学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良方。
目录
总序
第一辑序
前言
第一章 科技国际化的特征及其区域集聚
第一节 科技国际化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 科技国际化的若干规律
第三节 跨国公司海外科技机构的区域集聚
第四节 科技国际化的地域网络理论
第二章 科技国际化的评价
第一节 国际化的几种测量模型
第二节 科技国际化评价指标与方法
第三节 区域科技聚集地:科技国际化的高地
第三章 技术与市场联动:科技国际化的战略之
第一节 技术引进与技术发展的阶段
第二节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第三节 构筑技术创新与市场联动的支撑环境
第四节 技术与市场联动的典型案例
第四章 跨国产学研联动:科技国际化的战略二
第一节 基于预期净价值的跨国创新联盟组建动因分析
第二节 跨国产学研联动的典型模式
第三节 制度创新与产学研联合的规范化
第五章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管理创新联动:科技国际化的战略之三
第一节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互动是科技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美国、法国、日本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建立健全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
第四节 转变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
第六章 三重联动战略的典范:对中兴通讯的分析
第一节 中兴通讯科技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技术与市场的国际化
第三节 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
第四节 中兴通讯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第七章 硅谷:科技国际化的最前沿区域
第一节 硅谷科技国际化的突出表现
第二节 国际化的高科技与风险投资的结合
第三节 面临的问题
第八章 上海的科技国际化及其基础条件
第一节 跨国研发机构和海外人才在上海的集聚
第二节 跨国公司的溢出效应
第三节 创新型经济:科技国际化的经济基础
第四节 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九章 大连科技国际化的战略重点与对策
第一节 科技国际化对大连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大连科技国际化的战略重点
第三节 大连科技国际化的对策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知识供应链
关于国际化创新集群的形成机制众说纷纭,韦伯的集聚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创新集群的形成动因,而马歇尔的集聚理论则主要着眼于自然因素和政府政策。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减少交易费用是创新集群的动因,创新理论则强调创新集群对于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产业组织理论把产业壁垒的降低看做是创新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比较认同创新理论,本书对于知识供应链和知识网络的探讨也是基于这种理论(姜照华等,2004)。
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知识作为资本和可出卖是产品的性质已被人们所接受。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丁分校商学院教授Davenport在与Prusak合著的新书Working Knowledge中,提出了知识市场理论。其意是指企业的知识活动与传统的、有形的商品并无二致,知识可以交易、购买、交换、寻找与制造;知识市场的主要定价机制是基于互惠性,也就是期望自己付出知识商品时,可以得到有价知识的期待;除此之外,知识也可以有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以利于各方进行交易。这意味着把物流中供应链的相关理论应用到知识管理当中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创新集群中企业及相关组织机构组成的知识网络则为这种应用提供了可能。
在国内,知识供应链较早是由同济大学张曙教授提出的,但他并没有给出知识供应链的定义,而是就如何将物流领域内供应链的经验和知识应用于对知识流的管理提出了自己的思路。此后,国内的学者陆续提出不同的关于知识供应链的定义,如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的蔡翔等认为,所谓知识供应链是指围绕某一核心主体,以满足上下游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流将知识的供应者-知识的创新者-知识的使用者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与整体优化目标的功能链接结构模式。在国家层面上,知识供应链包括作为知识供应链核心的企业(知识的需求者、购买者、应用者、提供者)、大学和科研院所(知识的提供者、科技中介机构、需求信息、供应信息的拥有者)。企业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创新产生对知识的需求,这种需求信息往往通过中介机构发布,有时企业也直接与大学或科研院所进行项目开发合作,或者通过自己的技术中心自主开发。在企业微观层面上,知识供应链系统的主体主要是技术工人、R&D;人员、销售人员和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知识供应链的核心主体。作为知识供应链的管理者、组织者,企业家决定着知识创新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更有效地协调与整合其他行为主体的创新活动,以减少交易成本,便于知识管理与决策。其他行为主体则是作为协同主体,发挥参与、配合的作用。在不同的阶段,核心主体和协同主体可能不相同。
前言/序言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变幻莫测,文化间的冲突与交融日渐凸显,生态、环境危机更加严峻,所有这些构成了新世纪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随之超越了地域、时间、领域的局限,国际的、国内的、当前的、未来的、经济的、科技的、环境的等各类相关因素之间的冲突与吸纳、融合与排斥、重叠与挤压,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软科学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良方。
软科学一词最早源于英国出版的《科学的科学》一书。日本则是最早使用“软科学”名称的国家。尽管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软科学有着不同的称谓,但其基本指向都是通过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思维工具和分析方法,研究人类面临的复杂经济社会系统,为各种类型及各个层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它注重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环境等各个社会环节的内在联系中发现客观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软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软科学的广泛应用,在相当程度上改善和提升了发达国家的战略决策水平、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党中央大力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1986年,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会讲话,第一次把软科学研究提到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服务的高度。1988年、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发出“大力发展软科学”、“加强软科学研究”的号召。此后,我国软科学研究工作体系逐步完善,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软科学事业有了蓬勃发展。
科技国际化的理论与战略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科技国际化的理论与战略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