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亞戰爭全史(附光盤上中下)》是日本二戰中陸軍參謀服部卓四郎在戰後編寫的一部記錄二戰太平洋戰場的史書。該書詳細地記載瞭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國內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狀況,以及太平洋戰場各戰役日軍作戰方案的決策內幕。是一本為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美化的資料匯總。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 爭勝利70周年,世界知識齣版社正式齣版中文版《大 東亞戰爭全史》(上中下捲)。
     作者服部卓四郎(1901-1960),日本陸軍軍人, 長期任職於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曾 兩度齣任日本大本營陸軍部作戰科長,自始至終參與 並見證瞭1931-1945年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全過程。
    日本戰敗投降後,他經數年采訪相關人員,整理戰爭 檔案、會議記錄、機密戰爭日記,於1953年撰成齣版 《大東亞戰爭全史》,以後多次再版,並被納入日本 **的“明治百年史叢書”。
     《大東亞戰爭全史(附光盤上中下)》從內容來看 ,全書簡要追溯瞭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政治經濟發展的 曆史,記述瞭1931年“9·18”事變和日本侵略中國 的戰爭;以原始檔案資料為基礎詳細刻畫瞭1941年12 月8日珍珠港事件至1945年8月1 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 投降的“大東亞戰爭”全史,研判瞭戰時各階段國內 外形勢和各國關係,再現瞭日本天皇、內閣,以及大 本營陸、海軍部高層對戰爭的討論、爭議和指示,詳 解瞭每次戰事行動的政略、戰略部署和軍事行動進程 ,探討瞭幕後原因,總結瞭戰爭的經驗教訓和成敗得 失,全書脈絡清晰,資料翔實,是有關第二次世界大 戰太平洋戰場日本戰爭指導和軍事行動的一部重要的 、有代錶性的著作。
     該書齣版後,受到有關各方的重視。美國、法國 、意大利的戰史研究部門相繼將該書譯為本國文字齣 版。1962年,美國**軍事史專傢、達特默思學院教 授路易斯·莫頓博士高度評價該書說:“在所有日本 方麵的戰爭參加者和觀察者所撰寫的著作中,服部卓 四郎的四捲本著作*為重要。……較之美國遠東司令 部所撰寫的日本戰史部分,該書*為逼真有力,幾乎 可以被當作是太平洋戰爭的一個原始資料來源。” 我們決定齣版該書,主要是齣於這部書在戰爭與 戰略研究領域所具有的史料和學術參考價值的考慮。
    編者和齣版社當然不贊成作者從日本舊軍人角度齣發 所闡述的一些觀點和立場,但從另一方麵來看,該書 對於我們瞭解。日本過去那段軍國主義的曆史和當前 日本一部分人的曆史觀,都會有所幫助,相信讀者自 會明察。
    
服部卓四郎(1901-1960),日本陸軍軍人,長期任職於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曾兩度齣任日本大本營陸軍部作戰科長,自始至終參與並見證瞭1931—1945年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全過程,戰爭結束時為陸軍大佐。日本戰敗投降後,服部卓四郎於1946—1952年擔任美軍占領下的日本**復員局史實調查部、資料整理部部長。他采訪相關人員,整理戰爭檔案、會議記錄、機密戰爭日誌,在西浦進、堀場一雄等原日本陸軍同僚的協助下,於1953年撰成《大東亞戰爭全史》,由日本鱒書房分四冊齣版。
**篇 開戰的經過
 **章 曆史的迴顧
 第2章 第二屆近衛內閣的登颱和新國策的決定
 第3章 日德意三國條約的締結
 第4章 解決中國事變的努力
 第5章 對南方施策的進展
 第6章 日美談判的開始
 第7章 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
 第8章 德蘇開戰後的新國策
 第9章 決心不惜對美英荷一戰
 **0章 決心對美英荷開戰
 **1章 天皇決定開戰
第二篇 開戰
 **2章 日本的統帥及戰爭領導機構
 **3章 戰爭計劃的各項根本問題
 **4章 戰爭指導計劃
 **5章 大本營作戰計劃
 **6章 開戰時的日本陸海軍
 **7章 戰爭爆發
 **8章 夏威夷作戰——攻擊珍珠港
第三篇 進攻作戰
 **9章 南方進攻作戰的發動
 第20章 中國方麵的作戰
 第21章 中南部太平洋方麵的進攻作戰
 第22章 進攻南方作戰的進展
 第23章 進攻戰結束後的戰爭指導
 第24章 對外圍要地的作戰
 第25章 美機襲擊本土
 第26章 中途島的敗戰與阿留申的攻占
 第27章 防衛態勢的調整
第四篇 美軍反攻的開始
 第28章 以瓜達爾卡納爾島為中心的東南太平洋上的激戰
 第29章 國力的充實同作戰的調整
 第30章 對華政略戰略的改變
 第31章 自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撤退
 第32章 適應形勢發展的對德意施策
第五篇 南方重要地區的作戰
 第33章 加強東南太平洋方麵的戰備
 第34章 加強西南方麵的戰備
 第35章 加強太平洋孤島的戰備
 第36章 阿圖島守軍的全軍覆沒
 第37章 敵軍在東南方麵反攻的加劇
 第38章 大東亞政略的指導
 第39章 形勢發展後的對外施策
第六篇 **國防圈的作戰
 第40章 **國防圈的建立及其政略、戰略
 第41章 大本營根據新作戰方針指導戰爭
 第42章 國防圈前衛綫的陸續崩潰
 第43章 **國防圈縱深的加強
 第44章 “阿”號作戰計劃
 第45章 新幾內亞西部作戰
 第46章 馬裏亞納失守
 第47章 東條內閣總辭職
第七篇 大陸方麵的作戰
 第48章 英帕爾戰役
 第49章 雲南及北緬戰役
 第50章 打通大陸戰役
第八篇 菲律賓決戰
 第51章 小磯內閣的基本政策
 第52章 小磯內閣的對外政策
 第53章 小磯內閣的對內措施
 第54章 捷號作戰準備
 第55章 菲律賓決戰的略定和颱灣(地區)海麵的航空戰
 第56章 發動萊特決戰
 第57章 萊特灣海戰
 第58章 萊特決戰
第九篇 日本本土決戰
 第59章 南北兩國防圈地區被切斷與“日滿華”孤立化
 第60章 大本營的新作戰方針以及按此方針所做的作戰準備
 第61章 中國與南方方麵的作戰情況
 第62章 戰爭指導上的各種問題
 第63章 硫黃島戰役
 第64章 衝繩戰役
 第65章 大本營的本土決戰準備
 第66章 主要方麵的作戰計劃
 第67章 對蘇作戰準備
 第68章 本土的防空作戰
第十篇 結束戰爭的經過
 第69章 鈴木內閣的成立
 第70章 開展對蘇工作
 第71章 調整國內體製,適應本土決戰
 第72章 6月8日的基本政策
 第73章 天皇結束戰爭的意圖
 第74章 波茨坦公告
 第75章 原子彈轟炸與蘇聯參戰
 第76章 天皇對停戰的決斷——8月10日的禦前會議
 第77章 天皇決定停戰——8月14日的禦前會議
第十一篇 結束戰爭
 第78章 停戰
 第79章 投降
 第80章 對蘇方麵部隊的停戰
 第81章 駐外地部隊的停戰
 第82章 占領下的日本
作者後記
大東亞戰爭重要史實一覽錶
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清晰的目錄和序言,作者在序言中就點明瞭本書的研究旨趣,即試圖從一個宏觀的視角,勾勒齣“大東亞戰爭”這一宏大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他著重強調瞭戰爭的復雜性和多麵性,認為不能簡單地將其歸結為某一方的侵略或反侵略,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各國的戰略意圖、國內政治的演變、以及國際格局的變動。書中的章節劃分非常閤理,從戰爭的醞釀、爆發,到關鍵戰役的展開,再到戰爭的結局和影響,都做瞭細緻的鋪陳。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處理一些敏感或爭議性話題時,展現齣的審慎態度,他並不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努力呈現不同角度的觀點,並輔以大量的史實依據。尤其在分析一些戰略決策時,作者深入淺齣地闡釋瞭當時決策者所麵臨的睏境和考量,這讓我對許多曆史事件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是曆史事實的陳述,更是一種曆史思維的引導,它教會讀者如何去理解和分析曆史,而不是簡單地接受既定的結論。
評分這套書在學術研究上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作者在引言中提到的“充分利用新近解密的檔案資料”讓我對這本書的價值有瞭更高的期待。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確實在引用大量一手史料,包括不同國傢的軍事報告、外交文件、領導人之間的通信往來,以及戰後的一些迴憶錄。這些史料的引用不僅增強瞭論證的說服力,也讓曆史的敘述更加真實和可信。特彆是在分析一些關鍵性的轉摺點時,作者對史料的運用更是精妙絕倫,他能夠從看似零散的史料中提煉齣重要的信息,並將其串聯起來,形成清晰的邏輯鏈條。例如,在探討某個戰略決策的失誤時,他不僅列舉瞭當時的客觀條件,還深入剖析瞭決策者主觀上的認知偏差和信息不對稱,這種深度的分析是普通曆史著作難以企及的。而且,作者在參考文獻的標注上也做得非常到位,這對於有誌於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無疑提供瞭極大的便利。
評分對於這本書的論述方式,我必須說,作者真是費盡心思,力求將復雜的曆史敘事變得既嚴謹又引人入勝。他采用瞭多綫敘事的手法,將不同國傢、不同戰場的進程交織在一起,既能展現齣宏大的戰爭圖景,又能關注到微觀的個體命運。例如,在描述某個戰役時,他會先鋪陳戰爭爆發的背景,然後深入到指揮官的決策過程,再到基層士兵的視角,甚至會穿插一些受戰爭影響的平民的真實經曆。這種敘事方式非常立體,讓讀者能夠全方位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復雜。而且,作者在語言的運用上也非常講究,既有學者般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他善於運用生動的描寫和恰當的比喻,將枯燥的曆史事件變得鮮活起來,比如在描述海戰的激烈場麵時,文字如同海浪般起伏,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在描繪戰敗的淒涼景象時,又充滿瞭哀婉的筆觸。這種敘事風格的張弛有度,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既能保持高度的專注,又能被深深地吸引。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氣勢磅礴,光看標題就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我一直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非常感興趣,尤其想瞭解其中各方勢力錯綜復雜的博弈,以及戰爭對普通民眾命運的深遠影響。“大東亞戰爭”這個詞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它不僅僅是一場軍事衝突,更是牽扯到地緣政治、經濟利益、民族主義和意識形態的復雜交織。北京大學戰爭與戰略研究叢書的標簽,更是增添瞭一份學術的嚴謹和深度,這讓我相信這本書在史料的挖掘、事件的梳理、以及戰略戰術的分析上,都會有相當高的水準。附帶的光盤更是讓我感到驚喜,現代科技與曆史研究的結閤,或許能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角,比如通過影像資料直觀感受戰爭的殘酷,或者通過數據分析揭示戰爭進程的某個關鍵環節。我期待它能打破以往閱讀同類書籍的局限,提供更全麵、更深刻的解讀,帶領我穿越時空,身臨其境地感受那段曆史的洪流。
評分不得不提的是,這套書的光盤內容也是一大亮點,它為理解“大東亞戰爭”提供瞭多維度、更直觀的視角。通過光盤中的影像資料,我看到瞭許多珍貴的曆史畫麵,例如當年的新聞紀錄片、戰地攝影師的作品,甚至還有一些當時電影的片段。這些影像資料極大地豐富瞭我的感官體驗,讓我不僅僅是通過文字去“閱讀”曆史,更是通過視覺去“感受”曆史。比如,看到那些飽經風霜的士兵的麵孔,看到被戰火摧毀的城市景象,我更能體會到戰爭的真實代價。光盤中似乎還包含瞭一些地圖演示,通過動態的地圖,可以清晰地追蹤戰役的進程和兵力的調動,這對於理解復雜的軍事戰略非常有幫助。這種多媒體的呈現方式,讓“大東亞戰爭”這一沉重而宏大的曆史主題,變得更加觸手可及,也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它打破瞭傳統書籍的局限性,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更為立體、更為沉浸式的曆史學習體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