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细说博弈论 策略思维+ 双赢之道+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套装3册 博弈论入门的读本

大师细说博弈论 策略思维+ 双赢之道+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套装3册 博弈论入门的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巴里·J·奈尔伯夫 著,王尔山 等 译,王则柯 等 校
图书标签:
  • 博弈论
  • 策略思维
  • 决策分析
  • 经济学
  • 心理学
  • 商业
  • 管理
  • 入门
  • 思维方式
  • 双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百尺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707490102
商品编码:1046293197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精彩的人生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决策过程所组成。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宗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要不要竞争总裁的位置,都是这类决策的例子。虽然冲突的成分很多,但是合作的因素也不少。《策略思维》将帮助你学会策略地思考,在人生博弈中扩大胜面。
  《双赢之道》将新颖优越的方案展献给读者并有助于在谈判中达成共识。它教你学会争端解决程序,它可以使你做到:公平而富有效率地分割一组有争议的财产;无须耗时的争论和昂贵的诉讼即可解决争端;消除输给一个更善于谈判的对手的危险;感觉你获得了总价值中的大部分(对不起,你的对手也是这样感觉)。 
  
  

海报:


  

内容简介

  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这本著作,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博弈论策略思维的道理。试看一例:

  奈尔伯夫大学毕业的时候,在剑桥大学的正式舞会上参加轮盘赌游戏并且以700:300的大比数领先。眼看大奖在望,鬼使神差他却无视已经具有的后动优势,在最后一轮大意先行,结果功败垂成。事后他回忆那天酒喝多了,忘记了博弈论的教导:领先的时候要采取让对手先行的保守策略。这位博弈论的高才生,就这样输在原来处于第二位并且曾经求和建议分享奖励的女士手下(参见《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第1章)。

  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决策过程。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宗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要不要竞争总裁的位置,都是这类决策的例子。你不是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做决定。相反,你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制定者。虽然冲突的成分很多,但是合作的因素也不少。《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将帮助你学会策略地思考,在人生博弈中扩大胜面。

  《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以讲故事取胜。它的学术根源,是迪克西特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开设的“策略博弈”课程。简而言之,这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你战而胜之的艺术。怎样打赢一场网球,少数如何战胜多数,为什么要“喜爱”你讨厌的对手等等,都在讨论之列。

  这是一门新兴的策略科学,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不同背景和行业的读者掌握了这些原理,运筹帷幄取得胜利的本领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作者简介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Avinash K. Dixit),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以约翰·J·F·谢拉德命名的经济学“大学教授”。他教授有关博弈论的课程,同时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策略行为,曾在(英国)瓦威克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和牛津大学任教。
  
  巴里·J·奈尔伯夫(Barry J. Nalebuff),牛津大学博士,现任耶鲁组织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及管理学教授。他教授有关策略、政治和决策的课程,经常为《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等拥有众多读者的报纸撰写关于策略问题的文章。他还运用策略思维这一工具,为化学银行、麦肯锡公司以及索亚-米勒集团提供咨询。

精彩书评

  ★在这部由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合著的书中,马基雅弗利(Machiavelli,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家、历史学家,以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而著称)再度焕发生机。他们使策略工具变得幽默有趣,人性化和行之有效。
  ——伊丽莎白·贝利(Elizabeth Bailey)


  ★我承认我从来没把货币政策或者政府看做一个博弈,不过,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两位教授非常巧妙地成功解释了,在制定决策的时候无论身居要职者还是普通市民都会遇到的问题。
  ——保罗·A·沃尔克(Paul A.Volcker)


  ★《策略思维》赋予你进行卓有成效谈判的必备武器。
  ——鲍勃·伍尔夫(Bob Woolf)


  ★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提供了一把万能钥匙。你将从《策略思维》一书中获益,并感到兴味盎然。
  ——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

目录

序言 什么是策略行为?

第1部分
第1章 10个策略故事
1.妙手传说
2.领先还是不领先
3.直奔牢房
4.我将坚持到底
5.给猫拴个铃铛
6.楔子的尖端
7.三思而后行
8.多管齐下
9.别跟笨蛋对等打赌
10.博弈论可能危害你的健康
11.未来的模样
12.案例分析之一:红色算我赢,黑色算你输
第2章 准备接招
1.轮到你了,查理·布朗
2.两种策略互动
3.策略的第一法则
4.决策树与博弈树
5.更加复杂的树
6.讨价还价
7.战争与和平
8.英国人玩的博弈
9.案例分析之二:汤姆·奥斯本与1984年橙碗球场决赛的故事
第3章 看穿对手的策略
1.优势策略
2.封面之战
3.劣势策略
4.均衡策略
5.盛宴还是饥荒
6.案例分析之三:莽汉软招
第1部分结语

第2部分
第4章 走出囚徒困境
1.如何达成合作
2.觉察作弊
3.对作弊者的惩罚
4.惩罚的保证
5.惩罚方式的选择
6.以牙还牙
7.以牙还牙策略的一个替代选择
8.案例分析之四:国会对联邦储备委员会
第5章 策略行动
1.无条件行动
2.威胁与许诺
3.警告与保证
4.核阻吓
5.时报的策略
6.更多的策略行动
7.杀鸡焉用牛刀?
8.案例分析之五:波音、波音,完蛋了?
第6章 可信的承诺
1.建立可信度的八正道
2.只有一次生命可以献给你的祖国
3.你难以拒绝的提议
4.案例分析之六:你会不会宁可向IBM租一台电脑?
第7章 不可预测性
1.怎样使输赢机会相等?
2.有人要打网球吗?
3.为什么你应该选择正确的混合策略?
4.为什么不能依赖对手的随机化?
5.你的技巧变化了,你的最佳混合策略怎样变化?
6.怎样随机行动?
7.独一无二的情况
8.谎言的安全措施
9.出人意料
10.得势不饶人
11.案例分析之七:霸王行动
第2部分结语
1.历史注记
2.深入阅读
3.我们的遗漏责任
4.从这里开始
.......

精彩书摘

  策略思维
  第1部分
  第1章10个策略故事
  我们从10个来自生活不同方面的策略故事开始,提供一些怎样才能发挥最佳水准的初步概念。许多读者一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情况,而且,通过一些思考或尝试,犯过一些错误后,也找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法。对于其他读者,这里的一些答案可能出人意料,不过,让读者感到惊讶不是我们提出这些例子的根本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指出,类似这样的情形普遍存在,而且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系统地思考这些问题可能会让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把这些故事当做主菜之前的开胃菜,它们的作用是增进你的食欲,而不是马上把你撑饱。
  1 .妙手传说
  运动员究竟有没有一朝命中、百发百中的“妙手”这一说?有时候,乍看上去,篮球明星拉里·伯德(Larry Bird)、冰球明星韦恩·格雷茨基(Wayne Gretzky)或是足球明星迭戈·马拉多纳(Diego Maradona) 真的是百发百中,永不落空。体育比赛解说员们看到这种长期存在、永不落空的成功事迹,就会宣称这名运动员具有出神人化的妙手。不过,按照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罗伯特·瓦隆(Robert Vallone)和阿莫斯·特维斯基(Amos Tversky)的说法,这其实是对真实情况的一种误解。[l]他们指出,假如你抛硬币抛上足够长的时间,你也会遇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全是抛出同一面的情况。这几位心理学家怀疑体育解说员们其实是找不到更有意思的话题,只好从一个漫长的赛季中寻找某种模式,而这些模式跟长时间抛硬币得出的结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个更加严格的测试。比如,在篮球比赛中,他们只看一个运动员投篮命中的数据,据此考察这名运动员下一次出手仍然命中的概率究竟有多大。他们也用同样的方法研究这名运动员在这次出手没有命中却在下一次出手命中的情形。比较命中一次之后再次出手仍然命中的概率与这次没有命中而再次出手命中的概率,假如前者高于后者,那就表明妙手一说不无道理。
  他们选择美国NBA费城76人队(Philadelphia 76ers)进行测试,结果与妙手一说发生矛盾:一名运动员投篮命中之后,下一次出手就不大可能命中了;假如他在上一次出手没有命中,再出手时反倒更可能命中。就连拥有“得分机器”称号的安德鲁·托尼(Andrew Toney)也不例外。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谈论的其实是“射频观测器之手”,因为运动员的水准有起有伏,就跟射频观测器的灯光忽明忽暗一样?
  博弈论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解释。尽管统计数据否定了一朝命中、百发百中之说,却没有驳倒一个“鸿运当头”的运动员很可能在比赛当中通过其他方式热身,渐入佳境。“得分机器”之所以会不同于“妙手”, 原因在于攻方和守方的策略会相互影响。比如,假设安德鲁·托尼真有那么一只妙手,对手们一定会对他实施围追堵截,从而降低他的投篮命中率。
  事实还不仅如此。当防守一方集中力量对付托尼的时候,他的某个
  队友就无人看管,更有机会投篮得分。换句话说,托尼的妙手大大改善了76人队的团队表现,尽管托尼自己的个人表现可能有所下降。因此,我们也许应该通过考察团队合作连续得分的数据来测试妙手一说。
  许多其他团队项目也有类似情况。比如在一支橄榄球队里,一个出色的助攻后卫将大大改善全队的传球质量,而一个拥有优异的接球才能的运动员则有助于提高全队的攻击力,因为对方被迫将大部分防守资源用于看管这些明星。在1986年的世界杯足球决赛上,阿根廷队的超级明星迭戈·马拉多纳自己一个球也没有进,不过,全靠他从一群联邦德国后卫当中把球传出来,阿根廷队两次射门得分。明星的价值不能单凭他的得分表现来衡量;他对其他队友的贡献更为至关重要,而助攻数据有助于衡量这种贡献的大小。冰球项目排列个人表现名次的时候,助攻次数和射门得分次数占有同等分量。
  一个运动员甚至可能通过一只妙手带动另一只手热身,进而变成妙手,帮助他自己提高个人表现水准。比如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明星拉里·伯德,他喜欢用右手投篮,虽然他的左手投篮技术同样远在大多数人之上。防守一方知道伯德通常用右手投篮,自然会不惜集中一切兵力防他的右手。不过,他们的这一计划不能完全奏效,因为伯德的左手投篮技术亦实在了得,他们不敢大意,非得同样派人看守不可。
  假如伯德在两个赛季之间苦练左手投篮技术,又会怎样呢?防守一方的反应就是增派兵力阻止他用左手投篮,结果却让他更容易用右手投篮得分。左手投篮得分提高了,右手投篮得分也会提高。在这个案例当中,左手不仅知道右手在做什么,而且帮了大忙。
 .......

前言/序言

  什么是策略行为
  人们在社会当中应该怎样举止行事?
  我们将要给出的答案与道德或礼节无关。我们也不打算与哲学家、传道者或埃米莉·波斯特”*(EmilyPost)一争高下。我们将要讨论的主题虽然没有道德或礼节那么宏大,却同样反映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本书是讲述策略行为的。不管我们是否乐意,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策略家。既然这样,当一个出色的策略家总比当一个蹩脚的策略家更好一点吧。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你改善在开发和运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方面的技巧。
  *埃米莉·波斯特(1873——1960),美国礼节风尚专家,他1922年出版的《礼节》一书,其定其权威地位,至今畅销不衰。——译者注
  工作,即便只是社交生活,也可以看做是一个永无止息的决策过程。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宗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要不要竞选总统,等等,这些都只不过是重大决策的几个例子。上述情况存在一个共同的条件,即你不是在一个毫无干扰的真空世界里做决定。相反,你的身边全是和你一样主动的决策制定者,他们的选择与你的选择相互作用。这种互动关系将对你的思维和行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了解释这一点,我们不妨设想一个伐木工人的决策和一个将军的决策会有什么区别。当伐木工人考虑怎样砍伐树木的时候,他不必担心木头可能跳起来进行反击。他的工作环境是中立的,没有对抗。不过,当一名将军打算消灭敌方军队的时候,他的每一步计划都会引来抵抗,他必须设法克服这种抵抗。和这位将军一样,你必须意识到,你的商业对手、未来伴侣乃至你的孩子都是聪明而有主见的人。虽然他们的目标常常与你的目标发生冲突,但他们当中同样包含你潜在的同盟者。在你做决定的时候,必须将冲突考虑在内,同时注意发挥合作的效力。类似的互动决定就具有策略性,与之相适应的行动计划称为一个策略。本书将帮助你策略地思考,然后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
  在社会科学当中,研究策略性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支称为博弈论,原意为游戏理论。这一理论涉及的“游戏”范围很广,从象棋到孩子抚养,从网球到企业兼并,从广告到军备控制,几乎无所不包。正如匈牙利幽默大师乔治·米克斯(GeorgeMikes)描述的那样,“许多欧洲人认为生活是一场游戏;英国人认为板球才是一场游戏”。我们则认为双方说得都不错。
  玩这些游戏需要用到许多不同类型的技巧。其中一种是基本技巧,比如打篮球不能缺少的投篮能力,在法律界工作不能缺少的判例知识,乃至打扑克不能缺少的一副不动声色的面孔。策略思维则是另外一种技巧。策略思维从你的基本技巧开始,考虑的是怎样将这些基本技巧最大限度地加以发挥。比如,你了解法律,就要确定为自己的委托人辩护的策略;你了解你的橄榄球队传球或带球突破的本事有多大,而对手防御的能力又有多好,那么,你作为一个教练,就要决定本队到底是应该传球还是带球突破。有些时候,比如几个超级大国处心积虑构想一个大胆的计划,其中包含触发一场核战争的危险,那么,策略思维还意味着懂得适可而止。
  我们的目标在于提高你的策略IQ。不过,我们并不打算提供一本策略大全。我们建立了策略思维的概念和原理,假如你想将它们运用于自己面临的某一个具体情况,并且想找出正确的选择,那么你还得再做一些工作。这是因为,在一些关键方面,各种情况的具体条件都不尽相同,我们即便开出用于指导行动的通用处方,到头来很可能只是误导了你,弄巧成拙。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你都要将我们讨论过的好的策略的原理以及其他方面结合起来,一并进行考虑。你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而且,假如这些因素相互冲突,还要权衡各种不同因素的分量。我们并不能承诺我们可以解决你遇到的一切问题。实际上,博弈论这门“科学远未达到完美佳境,而策略思维在某些方面看来仍然属于一门艺术。
  我们倒是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帮助你将想法变成行动。第1章举了几个例子,解释了在一系列不同的决定下策略问题是怎样出现的。我们指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以及一些不那么行之有效的策略,甚至提到了一些完全错误的策略。接下来的章节则把这些例子变成一个思考体系或一个思考框架。而在最后几章,我们阐述了几个涉及范围更加广泛的策略的情况,比如边缘政策、投票选举、激励机制以及讨价还价,你将看到有关原理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本书运用的例子既有人们熟悉的、琐碎的或有趣的类型——通常取材于文学作品、体育比赛或者电影,也有令人畏惧的类型,比如核对峙。前者只是一个用来阐述博弈论概念的赏心悦目的工具;至于后者,有些读者一度可能觉得核战争这个话题实在太吓人,不会有理性分析的空间。不过,随着冷战的阴云渐渐消散,大家都相信世界会进人一种更加安定的局面。我们希望,在排除军备竞赛以及古巴导弹危机中的情绪化内容干扰之后,我们可以重新检讨其中的博弈层面包含的策略逻辑。
  这些章节以实例作为重要内容,不过,这些例子主要用于建立或描述正在讨论的某个特定原理,至于具体用到的这个例子,其在现实当中的许多细节都会忽略不计。在每章结尾,我们都提供了一个“案例分析”,这就跟你在商学院上课时可能遇到的情形差不多。每个案例都具备一系列特定条件,由你负责运用该章讨论的原理,确定这一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正确策略。有些案例没有标准答案,不过,这也正是人生的一大特点。许多时候,并不存在完全正确的解决方案,只能用并不完美的方法去处理遇到的问题。在研究我们的讨论之前,请仔细思考每一个案例,这将比简单地读无数遍课文更有助于理解其中的观点和思路。为了本给大家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我们在最后一章收录了23个案例,大致按照越往后就越难的顺序排列。
  读完本书,我们希望你能成为一位更精明的经理人、谈判者、运动员、政治家或更高明的父母。我们提醒你,一些有助于达成上述目标的好策略,不一定会为你赢得被你击败的对手的敬意。假如你想公平竞争,那就告诉他们,你有这么一本书。

内容简介

  《双赢之道》把谈判从艺术变为科学,为参与谈判的各方提供双赢、共赢之道。
  《双赢之道》设计独特而巧妙,它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合理解决小到生活琐事、大到国际纠纷等各类争端提供了公式化的程序。当然,现实生活中,矛盾是复杂的,有些不是仅仅通过设定的程序就能加以解决的。但本书提供的各种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新鲜思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案例丰富多彩,旁征博引。其案例涉及离婚、继承遗产、公司并购、中东问题等诸多方面,既有《圣经》故事、历史事件,又有现代社会问题;既有哲学、政治学问题,又有经济学问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
  《双赢之道》是政治学家史蒂文?J?布拉姆斯(Steven J. Brams)与数学家艾伦·D·泰勒(Alan D. Taylor)的联手之作。除本书外,他们还合著了《公平分配:从切蛋糕到解决争执》。

作者简介

  史蒂文·J·布拉姆斯(Steven J. Brams),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1989年于纽约州立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学位。1997年在纽约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政治学、国际关系、博弈论、社会选择理论等领域造诣深厚,著作颇丰,著有《博弈理论和政治学》、《理性政治学:决策、博弈和策略》、《谈判程序:博弈论在商务谈判和仲裁中的应用》等十余部作品。
  
  艾伦·D·泰勒(Alan D.Taylor),毕业于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现为联合学院(Union College)数理学以玛丽·路易丝·贝利(Marie Louise Bailey)命名的教授,他将数学分析方法应用于社会研究领域,成绩斐然,著有《数学与政治学:策略、投票、权力和试验》、《社会选择和数学处理》、《简易博弈论》、《理想结构特性》等。

目录

第1章 简介
公平分配的故事
框架
满意的标准
规则与战略

第2章 严格交替法
轮流
由下至上的战略
评估
扩展至三个或更多当事方
建议

第3章 均衡交替法
询问步骤
轮流、轮流、再轮流
评估
扩展至三个或更多当事方
建议

第4章 先分后选法
历史
战略
先分后选法的对称化
评估
扩展至三个或更多当事方
建议

第5章 调整赢家法
调整赢家法的概念
描述
评估
战略
扩展至三个或更多当事方
建议

第6章 调整赢家法:应用于戴维营
戴维营里讨论的问题
实际考虑
《戴维营协议》的公平性

第7章 调整赢家法:个人争端
离婚
总统竞选辩论

第8章 调整赢家法:商业及国际争端
合并
南沙群岛争端

第9章 哪种方法最优?
未经调整的赢家法
调整赢家法
选哪一个?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词汇表
译后记

编辑推荐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由托马斯·H·谢林著,本书的主题是关于个体动机、行为(或微观动机)与其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探讨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宏观结果中所蕴涵的个体动机或行为,以及是否可能从观察到的宏观行为中推论出微观动机。谢林教授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当总体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累加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社会成员为何对他们的单独行动所产生的集体后果视而不见,以及为何从群体现象中推导个人意愿的尝试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在书中他还建立了一些既不太艰深又并非显而易见的模型,以及一些基本的分析系统,并将这些模型和分析系统应用于解决类似于由种族、性别、年龄和收入所引起的社会分隔问题上。

内容简介

  《大师细说博弈论: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的主题是关于个体动机、行为与其所带来的总体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探讨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宏观结果中所蕴涵的个体动机或行为,以及是否可能从观察到的宏观行为中推论出微观动机。谢林教授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当总体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累加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社会成员为何对他们的单独行动所产生的集体后果视而不见,以及为何从群体现象中推导个人意愿的尝试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在书中他还建立了一些既不太艰深又并非显而易见的模型,以及一些基本的分析系统,并将这些模型和分析系统应用于解决类似于由种族、性别、年龄和收入所引起的社会分隔问题上。

作者简介

  托马斯·C·谢林(Thomas C.Schelling),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卢修斯·N·李特尔(Lucius N. Littauer)政治经济学教授。获加州伯克利大学学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其著作有《国际经济学》,《冲突的策略》,以及《武器及其影响》。1977年他获得了政治经济学弗兰克?E?塞德曼(Frank E. Seidman)杰出贡献奖。

目录

第1章 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
目的性行为
市场行为
均衡分析
交换和其他交易行为
人为市场和局部市场
互动行为

第2章 抢凳子游戏中必要的数学分析
概念的定义
两类群体的匹配
两类群体的分布率
成长的动态学
加速原理
在分配中的地位
排队等候和循环运输系统
漏损和衰退系统
模式和结构

第3章 自动调温器、次品以及其他类似模型集合
社会科学中的模型
临界密度、倾斜以及次品
临界质量图解
公地
自我实现及其他预期
自我约束的传统习俗
社会契约

第4章 分类与融合:种族与性别
个体激励和集体性的结果
一些数量限制
分离的机制
分类和争先恐后
一个自我形成的邻里模式
连锁反应
这是“分隔”状态吗?
有界邻里模式
关于“容忍度”分布的描述
“容忍度”数据的图形转换
位移的动力
另外一些容忍度安排
另外一组数据
种族融合论者的偏好
政策和工具

第5章 分类与融合:年龄与收入
分类与融合的模型
离散的与连续的变量
离散的与连续的行动
限制性恒等式
开放式模型
封闭式模型
封闭模式中的其他偏好
稍微更为一般的公式
第三个房间
分离或不分离的最优性
建模的需要
几个应用
其他的一些“分类变量”
模型的结构
市场上的类比
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的改变
协调性变量

第6章 选择孩子们的基因
选择的菜单
选择的技术
性别选择的特异性
选择孩子们的性别
选择其他特征
选择后代的一些人口学后果
选择后代在文化方面的一些后果
预测,还是猜测?
与传统优生学的对比
一些动机性的或者人口学意义上的结构
为谁而选择?
拥有选择的后果

第7章 曲棍球头盔、夏令时以及其他二元选择
知识和观察
囚徒困境
概念的扩展
重要参数
一些不同的结构
交叉曲线
有条件的外部性
公地
双重均衡
作为不完整双重均衡的MPD
曲线弯曲度
一致性
互补性
充足性
概要总结
索引

精彩书摘

  假设黑人不允许白人参加他们的宗教活动,或者白人不允许黑人参加他们的宗教活动,这将会导致分隔,而这种分隔可能是相互的,也有可能是单方面的。如果黑人恰好是基督教新教徒,而白人恰好是基督教卫理公会教徒,那么不管他们愿意与否,这两种不同肤色的教徒都会在礼拜天早上分开。如果黑人觉得与相同肤色的人在一起比较融洽而选择去黑人的教堂做礼拜,而白人出于同样的原因都去白人的教堂,那么这种不受指导的个人自愿的选择将会导致分隔。另外,如果教堂的公布栏是人们公布租房信息的地方,那么黑人和白人将分别只从相同肤色的人那里租住房屋,因为他们的沟通系统与教堂相关,而后者又与肤色相关。
  大学教授们也因相同的机理而被分隔。大学可能拥有只供本校教职员工使用的住房,教授们依据各自的收人情况选择住房条件。住房以不同的价位被分成不同的群落,而教授们也以不同的收入情况被分成不同的群落。有些教授偏爱比较学术化的居住环境,教授密度的差别都会使他们趋向集中,并增加当地的密度,使这些地方的学术氛围更浓厚,并吸引更多的教授。那些寻找心仪住所的教授们从同事及其配偶那里了解不同类别的住房,而他们想了解的住房自然也是教授们密集居住的地方。
  相似性到此为止,没有人会试图建立一个委员会以将学者们分开。教授们不会去怀念那些在住房选择上与自己并不一致的同事们;他们也不太会被与自己同住在一个社区内的教授们所注意;而且虽然他们从比例上看比较集中,但是通常还是属于社区内的少数派。虽然他们确实会远离那些他们不喜欢的而又住在一起的人,但是他们往往更注意到自己身居何处,而不去关注他们并不居住的地方。他们的积极选择与其说是一种分隔,不如说是一种聚集,尽管从选择的结果来看,两者并没有太大区别。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