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418-2009:火电厂烟气脱硫吸收塔施工及验收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418-2009:火电厂烟气脱硫吸收塔施工及验收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电力行业
  • 火电厂
  • 烟气脱硫
  • 吸收塔
  • 施工
  • 验收
  • 标准
  • 规程
  • DL/T 5418-2009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2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28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7
字数:7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418-2009:火电厂烟气脱硫吸收塔施工及验收规程》规定了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装置中吸收塔施工及验收的技术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418-2009:火电厂烟气脱硫吸收塔施工及验收规程》适用于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装置中以普通碳素结构钢为主体结构材料、以玻璃鳞片树脂或橡胶为内防腐衬里的吸收塔施工及验收。吸收塔的范围包括塔壳体、塔内件以及所有焊接在塔外壳体上的附件或结构件。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材料和成品件验收
5.1 金属材料验收
5.2 焊接材料验收
5.3 非金属衬里材料验收
5.4 成品附件验收
6 预制
6.1 一般规定
6.2 底板预制
6.3 壁板预制
6.4 顶板预制
6.5 构件预制
6.6 预组装
7 组装
7.1 一般规定
7.2 基础验收
7.3 基础划线
7.4 底板组装
7.5 壁板组装
7.6 加强筋的安装
7.7 顶板组装
7.8 烟气进出口组装
7.9 塔体焊接附件组装
8 焊接
8.1 焊接工艺评定
8.2 焊工考核
8.3 焊接施工准备
8.4 焊接施工
8.5 推荐的焊接顺序
8.6 焊缝外观检查
8.7 焊缝无损探伤及严密性试验
8.8 缺陷修补
9 塔体验收
9.1 一般规定
9.2 塔体几何形状和尺寸检查
9.3 充水试验
10 玻璃鳞片树脂防腐
10.1 一般要求
10.2 基体处理
10.3 衬里施工
10.4 衬里检验
10.5 修补
11 橡胶衬里防腐
12 塔内件安装
12.1 一般规定
12.2 喷淋层安装
12.3 除雾器安装
12.4 搅拌系统安装
13 油漆与保温
14 验收记录
附录A(规范性附录) T形接头角焊缝试件制备和检验
附录B(资料性附录) 交工验收表格
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纲要》 ——一部透视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宏大叙事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工业考古为基础,系统梳理了中国钢铁工业自近代萌芽、艰难起步,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发展,直至改革开放以来跨越式腾飞的完整脉络。它不仅仅是一部工业技术发展史,更是一部浓缩了国家经济战略、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以及一代代钢铁人奋斗历程的社会变迁史。全书力求在宏观把握国家战略导向的同时,深入剖析钢铁行业内部的技术路线选择、重大工程项目的决策过程、以及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分:近代钢铁工业的艰难播种(1860s – 1949) 本部分重点探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钢铁工业如何从传统冶铁向现代钢铁转型的最初尝试与挫折。 第一章:洋务运动中的“铁血”初探 详细考察了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早期军工企业中对生铁和钢材的需求,以及引进西方小规模炼钢设备(如贝塞麦转炉的初步尝试)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了清政府在技术引进上的不平衡性,以及如何受制于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限制,未能形成产业体系。 第二章:民族工业的星星之火 聚焦于张之洞主导的湖北大冶铁厂(后来的武汉钢铁厂前身)的创建过程。深入分析了清末实业救国思潮对钢铁工业布局的影响,以及民国时期地方性钢铁企业的兴衰沉浮。重点分析了早期中国企业家在资金筹集、人才培养、以及设备选型上所面临的困境,特别是抗战时期财产的转移与保护。 第三章:战火中的生存与停滞 描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现有钢铁工业基础遭受的破坏。记录了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少量工厂如何维持生产以满足军需,以及解放前夕留下的产业底子状况评估。 第二部分:计划经济下的奠基与布局(1949 – 1978) 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被提升到国家工业化战略的核心地位。本部分侧重于“一五”计划乃至后续的战略部署。 第四章:“一五”计划与苏联模式的引入 详细阐述了鞍山钢铁基地等“156项重点工程”中钢铁项目的地位。分析了选择苏联援助技术和设备的决策逻辑,以及在当时国际环境下,这一战略选择对后续几十年技术路线的影响。包括大型高炉、平炉的建设经验与初期运营情况。 第五章:自主建设与技术探索 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如何尝试打破对单一技术体系的依赖。重点研究了“大炼钢铁”运动对行业造成的冲击与反思,以及随后在“三线建设”背景下,内陆地区钢铁基地的战略性布局(如攀钢、酒钢的早期建设)。分析了这一时期在特种钢、优质钢方面进行的初期攻关。 第六章:从平炉到转炉的初步技术迭代 记录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的初步引进与消化吸收过程。分析了平炉向转炉转型的技术经济动因,以及在这一转变中对国内工程设计能力和冶金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 第三部分:改革开放与技术引进的浪潮(1978 – 200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钢铁行业面临生存压力和技术升级的迫切需求。 第七章:引进、消化与规模扩张 系统梳理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钢铁工业从国际市场大规模引进先进生产线(如大型连铸、大型烧结机、大型原料场设备)的过程。分析了宝钢一期、二期工程对提升国内整体技术水平的示范效应。本章深入探讨了技术引进中的“市场换技术”的得失,以及消化吸收环节的关键瓶颈。 第八章:所有制改革与企业转型 探讨了国有钢铁企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面临的重组、分立、兼并与剥离非主业的复杂过程。分析了股份制改造的探索,以及地方钢铁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第九章:产品结构的调整与消费市场的培育 描述了从粗钢生产向高附加值产品(如薄板、管材、不锈钢)转型的努力。分析了汽车、家电等下游产业的崛起如何反向推动钢铁产品标准的提升和质量要求的提高。 第四部分:全球化竞争与产业整合(2001 – 至今)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钢铁业进入了全球竞争的新阶段。 第十章:WTO冲击与产能的爆发式增长 分析了中国钢铁产业在“入世”红利下,如何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粗钢生产国。探讨了这一增长背后的投资冲动、区域竞争加剧以及随之而来的结构性过剩问题。 第十一章:技术升级与“绿色钢铁”的挑战 聚焦于超高功率电炉、非主流炉料利用技术,以及先进轧制工艺(如CSP、TMCP等)的国产化进程。重点分析了在环保压力下,钢铁企业在节能减排、废水废气治理方面所做的巨大投入与技术攻关,特别是对高炉煤气综合利用和固废处理技术的应用实践。 第十二章:兼并重组与专业化发展战略 研究了国家推动大型钢铁集团组建,以应对国际竞争和资源整合的战略意图。分析了如鞍钢、宝武、河钢等行业巨头的整合路径,以及中国钢铁工业在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链延伸上的未来布局。 结语:面向未来的钢铁工业 总结中国钢铁工业在技术、管理和市场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审视其在资源消耗、环境负荷和国际贸易摩擦中面临的长期挑战,展望下一阶段的技术创新方向,如智能制造、低碳冶金的实现路径。 本书特色: 1. 多维视角: 结合了技术史、经济史和社会史的分析框架,避免了纯粹技术规范的枯燥。 2. 数据翔实: 引用了大量历年冶金部、国家统计局的内部数据和历史文献。 3. 案例驱动: 以鞍钢、武钢、宝钢等标志性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为切片,展现行业全貌。 4. 批判性反思: 不仅记录成就,更深入分析了特定历史时期技术路线选择的得失和政策的长期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指导施工人员的“手艺活儿”。对于项目管理层,尤其是负责合同管理和工程变更的专业人士而言,它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工具。在工程实践中,设计变更和现场条件变化是常态,如何界定哪些是合理的现场优化,哪些属于合同范围外的额外工作,往往引发争议。有了这本标准,项目经理可以依据明确的验收指标来评估现场修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例如,当设计方要求提高某一管道支架的焊接强度等级时,可以对照标准来判断原设计是否已经满足最低要求,从而在成本控制和质量保证之间找到平衡点。此外,标准中对验收文件的归档要求也十分详尽,这对于工程结算和后期的移交维护至关重要。它使得验收工作从主观的“差不多就行”转变为客观的“按图索骥、按规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可以说,它帮助我们在项目管理中建立起一道坚固的法律和技术防线。

评分

这本规范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从事火电厂湿法脱硫装置安装和调试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及时雨”。之前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地方,比如吸收塔内部构件的安装精度要求、不同厂家设备接口的预留标准,甚至是不同环境条件下混凝土养护的具体要求,都缺乏一个统一、权威的指导文件。过去我们只能依赖项目经验,或者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地与设计院、设备供应商进行反复沟通确认,这极大地影响了工程进度和后期的运行质量。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技术底线”和“操作指南”。尤其是关于塔内喷淋层、除雾器安装的容许偏差范围,以及防腐衬里施工的关键控制点,描述得非常细致,那些在现场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都被提炼成了明确的条文。这套标准的落地,意味着未来我们在进行竣工验收时,将有据可查,不再是各说各是,而是有一个统一的标尺来衡量工程的优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出了一个普通的标准文本,它更像是一部浓缩了行业多年教训和最佳实践的“实战手册”。我个人认为,它对提升国内火电脱硫工程的整体施工水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翻阅这本标准的时候,我内心是带着一丝疑虑的。毕竟,吸收塔的施工涉及的专业工种繁多,从土建、钢结构到耐腐蚀材料的铺设,跨度极大,要把所有环节都用文字描述清楚,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实际阅读后,我的疑虑大为消散。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性极强,它将吸收塔的施工流程拆解得非常到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衬里材料(如橡胶或玻璃钢)施工的章节,这部分往往是吸收塔腐蚀和泄漏的重灾区。标准对粘接剂的涂布厚度、固化时间、环境温湿度控制等一系列“微妙”的操作条件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甚至连不同材料层之间的搭接长度都有硬性规定。这表明编写组在消化吸收了大量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也结合了国内实际施工中常见的失误点进行了针对性强化。对于基层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的图文并茂(虽然是文字描述,但逻辑上如同图示)能帮助他们迅速理解规范意图,从而减少因理解偏差导致的返工和质量隐患。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环保工程技术进步的业内人士,我对于国家标准在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深有体会。这本关于火电厂烟气脱硫吸收塔施工及验收的规程,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它对“质量控制”和“风险预防”的深入探讨。传统的施工规范往往侧重于“怎么做”,而这本书显然更进一步,它强调了“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果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例如,在涉及到吸收塔基础沉降控制的部分,标准不仅给出了数值要求,还细化了监测频次和数据分析方法,这对于吸收塔这种超重型、对不均匀沉降极其敏感的结构来说至关重要。此外,验收环节的设计也体现了前瞻性,它不再仅仅关注静态的尺寸测量,而是引入了如压力测试、密封性检查等动态验证环节,这使得验收工作真正能够反映设备投入运行后的实际性能。这套标准的起草者显然是深刻理解了湿法脱硫系统运行的复杂性和高要求,他们构建了一个从原材料进场到最终性能验证的全生命周期的质量保障体系。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把好每一个关口,才能确保长周期稳定运行”的专业精神。

评分

阅读此规范,让我对火电行业环保设施的精细化管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过去我们总强调“大体上不出错”,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对“毫米级”精度的追求。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一种工程文化的反思。吸收塔是脱硫系统的“心脏”,任何微小的缺陷都可能在日后的酸性、高腐蚀性工况下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计划外的停机检修,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风险。这本书对关键节点的强调,如连接点的密封处理、关键受力部件的无损检测要求,都体现了对长期可靠性运行的深切关注。它促使我们必须从“竣工”的短期目标,转向“长期稳定运行”的终极目标。对于参与吸收塔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的所有链条上的专业人员来说,这本标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参考资料,而是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操作纲领。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火电脱硫技术从“能用”向“好用、耐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