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436-2009-火电厂烟气海水脱硫工程调整试运及质量验收评定规程

DL/T 5436-2009-火电厂烟气海水脱硫工程调整试运及质量验收评定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DL/T 5436-2009
  • 火电厂
  • 烟气脱硫
  • 海水脱硫
  • 工程调整
  • 试运
  • 质量验收
  • 规程
  • 电力行业标准
  • 脱硫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3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30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5436-2009-火电厂烟气海水脱硫工程调整试运及质量验收评定规程》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7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发改办[2007]1415号)的要求制定的。近几年,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环保要求的提高,火电厂烟气海水脱硫装置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为规范火电厂烟气海水脱硫工程建设中的调整试运和启动验收工作,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博奇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龙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青波、路永峰、刘炜、吴树志、白云峰、杨东、陈玉乐。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启动调试工作
5.1 一般规定
5.2 启动调试工作职责
5.3 机务专业调试范围及项目
5.4 电气专业调试范围及项目
5.5 热工控制专业调试范围及项目
5.6 化学专业调试范围及项目
5.7 水工专业调试范围及项目

6 脱硫装置试运
6.1 一般规定
6.2 分部试运阶段
6.3 整套启动试运阶段
6.4 试生产阶段
6.5 工程竣工验收

7 质量验收及评定
7.1 一般规定
7.2 质量验收及评定范围
7.3 分系统调试
7.4 整套启动调试
7.5 脱硫装置168h满负荷运行
附录A (资料性附录)分部试运后验收签证单
附录B (资料性附录)脱硫工程168h验收交接书
附录C (资料性附录)脱硫工程移交生产交接书
附录D (资料性附录)脱硫工程竣工验收证书
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6.3 整套启动试运阶段
6.3.1 整套启动试运阶段从启动增压风机、烟气进入脱硫装置开始,到168h满负荷试运结束为止。整套启动试运分为整套启动热态调整试运和168h满负荷试运两部分。
6.3.2 脱硫装置实行168h满负荷试运行,当由于非脱硫装置原因造成脱硫装置停运时,可由试运指挥部决定是否累计计时,但当停运次数超过2次时应重新计时。
6.3.3 整套启动试运前应具备的条件。
1整套启动试运现场条件:
1)脱硫装置区域场地基本平整,消防、交通和人行道路畅通,试运现场的试运区与施工区设有明显的标志和分界,危险区设有围栏和醒目警示标志。
2)试运区的施工用脚手架已经全部拆除,现场(含电缆井、沟)清扫干净。
3)试运区的梯子、平台、步道、栏杆、护板等已经按设计安装完毕,并正式投入使用。
4)区域内排水设施能正常投入使用,沟道畅通,沟道及孔洞盖板齐全。
5)试运区域内的工业、生活用水和卫生、安全设施投入正常使用,消防设施经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发证后并投入使用。
6)试运现场具有充足的正式照明,事故照明能及时投入。
7)各运行岗位已有正式的通信装置,试运增加的临时岗位通信畅通。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电力行业烟气处理技术,但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规范的图书简介: --- 书名:现代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与运行实践 内容概要: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当前燃煤火力发电厂为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尤其是针对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的“超低排放”要求)所采用的关键技术、系统集成、运行维护及其性能优化策略。全书立足于工程实际,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旨在为电厂设计、运行管理人员及相关技术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技术参考。 第一篇:超低排放技术综述与系统集成 本篇首先回顾了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演变历程,重点解析了“超低排放”的核心内涵,即颗粒物(PM2.5及以下)排放浓度需达到或低于10 mg/Nm³,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排放浓度分别达到或低于100 mg/Nm³和50 mg/Nm³(干基,标况)。 随后,详细介绍了实现超低排放所需集成的主要工艺单元。在 脱硝(DeNOx) 方面,重点阐述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的深入应用。内容涵盖了新型高效催化剂的材料特性、反应机理、低温运行潜力,以及浆浆法(如SNCR/SCR复合工艺)在现有设施改造中的应用潜力。特别关注了催化剂中毒、失活的机理分析与再生技术。 在 脱硫(Desulfurization) 方面,本书并未聚焦于海水法,而是着重于湿法石灰石-石膏法、双碱法以及更先进的干法/半干法脱硫技术在超低排放背景下的升级改造。对高效率吸收塔的设计优化、浆液管理、副产石膏的深度净化与高品质利用(如用于建材)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着重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吸收塔喷淋层设计,提高SO2脱除效率至99%以上,同时降低系统压降。 第二篇:高效除尘与颗粒物深度控制 超低排放对颗粒物控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篇系统介绍了脉冲袋式除尘器(Baghouse Filter, BHF)和电袋复合除尘器(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and Fabric Filter, ESP/BHF)的深度优化策略。 对于 袋式除尘器,内容细致到滤料的选择(如PPS、P84、PTFE复合膜等)及其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智能清灰系统、精确控制气布比来维持低阻高效运行。深入探讨了PM2.5捕集效率的提升途径,包括优化清灰周期、滤袋的预处理与表面改性技术。 对于 电袋复合除尘器,重点分析了预除尘电场对后续布袋除尘性能的协同效应,以及如何有效管理粉尘荷电行为以确保整体除尘效率的稳定性。 此外,本书还引入了 后置式超低排放控制技术,例如湿式静电除尘器(Wet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WESP)在吸收塔或脱硝后段串联的应用。详细解析了WESP的雾滴捕集机理、优化喷雾系统、水处理系统(尤其是针对酸雾和重金属的去除)及其在满足严苛排放标准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篇:系统优化、能耗管理与可靠性运行 实现超低排放往往伴随着系统复杂度的增加和能耗的显著上升,特别是脱硫、脱硝和除尘系统的增压需求。本篇聚焦于如何平衡环保效率与运行经济性。 详细分析了 系统压降管理,包括优化改造后风机选型、系统阻力平衡。介绍了基于先进过程控制(APC)的优化策略,如何实时调整SCR反应温度、布袋除尘阻力设定值,从而在保证排放达标的前提下,最小化系统能耗。 在 腐蚀与材料选择 方面,针对超低排放工况下低温酸露点对设备的侵蚀(尤其是脱硝后段和空气预热器),推荐了耐腐蚀合金材料的应用范围和维护策略。 运行可靠性与维护 部分,着重讲解了关键设备的在线监测技术(如SO2、NOx、PM2.5的CEMS数据可靠性验证),以及针对SCR催化剂、WESP极板、布袋滤料的预防性维护计划。 第四篇:废弃物资源化与环境影响控制 超低排放的副产物(如脱硫石膏、WESP废水、废催化剂)的处理与资源化是可持续运行的关键。本书提供了一套关于副产物深度处理和环境风险控制的工程指南。内容包括: 1. 高品质石膏制备:脱硫石膏的脱水、煅烧与质量控制,确保其能作为优质建材原料。 2. 废水处理:针对WESP带来的高含盐、重金属废水,介绍多效蒸发、膜技术(如RO、NF)在实现零液体排放(ZLD)中的应用。 3. 重金属与二噁英控制:在脱硝和除尘系统设计中如何集成活性炭喷射、半干法(或干法)捕集技术,有效控制汞、二噁英等微量污染物的排放。 结论: 本书结构严谨,图表丰富,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是火电厂实现稳定、经济、高效超低排放目标不可或缺的工程技术手册。它为工程师提供了一套解决复杂环保工程难题的集成化思维框架。 ---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呀,最近我在书店里淘到一本挺有意思的书,叫《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未来社区的构建蓝图》。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它没有停留在传统城市规划的条条框框里,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大拆大建”和“千城一面”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更像是科幻小说里的设想,比如“生态基础设施网络”和“分布式能源系统”。读起来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找到了未来城市生活的某种可能性。特别是关于社区韧性的章节,结合了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挑战,设计了一套非常实用的预案体系,不仅仅是工程层面的加固,更包括了社会动员和心理建设,这在以往的规划书中是很少见到的深度。我尤其欣赏它对“慢行交通”的推崇,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优化街道空间设计,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从而重塑邻里关系和社区活力。这本书的图文并茂,许多案例分析都来自于全球前沿的实践项目,让我对“宜居城市”有了更具象、更可操作的理解。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规划师在和你分享他对城市未来最深沉的思考与热爱。

评分

我手里拿的这本是《古代冶金技术与文明进程》,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偏向技术史的书提不起太大兴趣,觉得无非就是讲讲怎么烧炉子、怎么提炼金属。可谁知道,这本书的精彩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把冰冷的技术史写得富有史诗感。作者的史观非常宏大,他没有仅仅关注工具本身的演变,而是将冶金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阶层的固化、战争模式的改变,甚至宗教仪式的演进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青铜时代晚期,稀有锡矿的控制权如何成为早期帝国兴衰的关键因素,这种技术与地缘政治的结合分析,简直比谍战小说还刺激。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对古代工匠的“知识传承”方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揭示了这些‘秘方’是如何在口头相传和隐秘作坊中代代相传的,充满了神秘色彩。这本书的插图也极其考究,许多复原图清晰地展示了古代熔炉的结构和温度控制的难度,让人对那些失落的古代匠人产生由衷的敬意。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理解“技术如何塑造了历史”的力作。

评分

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复杂系统动力学的书,书名是《非线性世界中的涌现与自组织》。说实话,这本书的难度系数相当高,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逻辑框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用一套统一的数学语言去解释看似毫不相关的现象,比如蚁群觅食、股票市场的波动,乃至大脑神经元的活动。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克制和严谨,充满了对模型构建和参数设定的精确描述,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临界现象”和“混沌吸引子”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可视化技术,尽管概念本身抽象,但经过作者的拆解和重构,让人能大致把握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去“提问”——如何用系统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复杂性,而不是陷入细节的泥潭。这本书需要的读者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即便是像我这样需要反复查阅公式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它在认知层面带来的巨大冲击。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教会你在看似混乱中寻找潜在的秩序。

评分

最近翻阅的这本《19世纪欧洲艺术思潮的流变:从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它彻底颠覆了我对那个时代艺术发展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艺术史无非就是按时间顺序罗列画家和作品,但这本厚重的著作,简直像是一部宏大的社会文化史。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擅长捕捉那些微妙的、潜藏在色彩和线条之下的时代情绪。比如,书中对“崇高”概念在浪漫主义和早期现代主义之间的演变进行了精彩的剖析,指出那种对自然伟力的敬畏如何从一种精神追求,逐渐被对个体内心冲突的关注所取代。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那些关于美学理论的深入探讨所吸引,特别是关于“感觉”在艺术创作中地位的讨论,它揭示了艺术家如何从模仿自然转向表达内在经验的过程。这本书的论证逻辑性极强,每一步的推导都建立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但又总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它对不同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张力分析得入木三分,让你明白艺术史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张复杂交织的巨网。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西方艺术精神内核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藏级别的参考书。

评分

关于《文学中的“失语”主题研究:从现代主义到后结构主义》这本书,我想说,它简直是文学理论爱好者的一剂猛药。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精准,聚焦于二十世纪以来,人类表达能力的边界和失效问题。他跳脱了传统的叙事分析,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说不出来”的部分——那些被沉默、断裂和语言障碍所占据的空间。书中对卡夫卡笔下那种令人窒息的官僚体制下个体的无力感,以及布莱希特戏剧中故意制造的“间离效果”如何体现语言的欺骗性,都有着极其深刻的解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在场与缺席”时,引用的现象学术语,虽然晦涩,但用来解析当代诗歌中那些看似无意义的词语组合,却有着奇妙的吻合度。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学者的傲骨,逻辑链条严密到不容置疑,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才能跟上他思想的跳跃。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晦涩难懂的现代文本的接纳度大大提高了,不再急于寻找明确的意义,而是开始欣赏那种探索语言极限的勇气和挣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