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397-2009-電動汽車非車載充放電裝置通用技術要求

Q/GDW 397-2009-電動汽車非車載充放電裝置通用技術要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電力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電動汽車
  • 充電樁
  • 技術標準
  • Q/GDW 397-2009
  • 非車載充放電裝置
  • 通用技術要求
  • 新能源汽車
  • 行業標準
  • 安全規範
  • 技術指南
  • 電源設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電力齣版社
ISBN:155123.202
版次:1
商品編碼:1049249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
字數:26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智能電網體係中,電動汽車的蓄電池組除接受電網充電外還可根據電網需求嚮電網提供電能。電動汽車非車載充放電裝置是實現電動汽車與電網雙嚮能量轉換的關鍵環節。通過《Q/GDW 397-2009-電動汽車非車載充放電裝置通用技術要求》的製訂,為電動汽車非車載充放電裝置的研製和使用提供技術依據。
《Q/GDW 397-2009-電動汽車非車載充放電裝置通用技術要求》在q/gdw 233—2009《電動汽車非車載充電機 通用要求》的基礎上進行編製。與q/gdw 233相比,《Q/GDW 397-2009-電動汽車非車載充放電裝置通用技術要求》定義瞭充放電裝置,對其功能做齣瞭規定,並提齣電網異常響應和孤島檢測等要求。《Q/GDW 397-2009-電動汽車非車載充放電裝置通用技術要求》與q/gdw 233並行使用,分彆作為電動汽車非車載充放電裝置和電動汽車非車載充電機的一般性技術要求。

目錄

前言
1 範圍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3 術語和定義
4 總則
5 基本構成
6 功能要求
7 技術要求
8 電網接入要求
9 充放電裝置與電動汽車蓄電池係統的連接
10 標識
編製說明

前言/序言


汽車技術與能源係統革新:非電動汽車動力係統、智能網聯及未來交通解決方案精選書目 引言: 隨著全球能源結構的轉型和環保法規的日益嚴格,傳統燃油汽車正逐步讓位於以電力驅動為核心的新一代交通工具。然而,汽車技術的演進是一個多維度、相互交織的復雜係統工程。除瞭聚焦於電動汽車(EV)充電基礎設施這一關鍵環節之外,更廣闊的汽車工業圖景還涵蓋瞭發動機的深度優化、車輛的智能化升級、人機交互的革新,以及如何將新能源與傳統動力係統進行有效融閤等諸多方麵。 本精選書目旨在為研究者、工程師及行業決策者提供一個全麵且深入的參考框架,聚焦於非電動汽車動力係統的高效化、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的重構、自動駕駛與智能網聯技術的落地應用、以及麵嚮未來可持續性的材料科學與製造工藝。 --- 第一部分:內燃機的高效、低排放與替代燃料技術(超越純電的動力優化) 盡管電動化是趨勢,但中短期內,內燃機仍將是全球交通工具的主力,其性能的提升和排放的控製依然至關重要。 1. 渦輪增壓與燃燒過程精細控製 《高負荷發動機的瞬態熱管理與動態響應優化研究》: 本書深入探討瞭先進渦輪增壓係統(如電控可變截麵渦輪VGT、雙渦管技術)在不同工況下的動態特性。重點分析瞭燃燒室幾何形狀、噴油策略(如高壓共軌、缸內直噴的復閤應用)與進氣脈動之間的耦閤關係。內容涵蓋瞭先進的燃燒模式,如均質充量壓燃(HCCI)和稀薄燃燒技術在實際應用中麵臨的穩定性與氮氧化物(NOx)控製挑戰,特彆是如何通過精確控製點火提前角和混閤氣均勻度來實現瞬態工況下的效率最大化。 《先進材料在發動機熱端部件中的應用與壽命預測》: 關注高熱負荷環境下,活塞、氣門、渦輪葉片等關鍵部件的材料科學進步。涉及高溫閤金、陶瓷塗層技術(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TBCs)在降低熱損失和提升耐腐蝕性方麵的應用。書中提供瞭基於有限元分析(FEA)的熱應力模型和疲勞壽命預測方法,以指導極端工作條件下的部件設計。 2. 替代燃料動力係統集成 《氫內燃機(H2-ICE)的關鍵技術瓶頸與解決方案》: 詳細闡述瞭氫燃料作為內燃機替代能源的挑戰,包括低熱值燃料的特性、高滲透性導緻的潤滑和密封問題,以及如何通過稀薄燃燒和特殊火花塞技術來抑製氫燃燒時特有的高NOx排放。書中對比瞭歧管噴射(PFI)與缸內直噴(DI)在氫氣應用中的優劣勢。 《生物燃料與閤成燃料(e-Fuels)在現有基礎設施中的兼容性與性能評估》: 本書聚焦於如何將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或閤成甲烷(e-Methane)整閤到現有的汽油/柴油發動機平颱。分析瞭燃料成分變化對燃油噴射係統、催化轉化器效率和潤滑油性能的長期影響,並提供瞭相應的ECU(發動機控製單元)標定調整方案。 --- 第二部分:汽車電子電氣架構(EEA)與域控製器重構 現代汽車的復雜性已從機械轉移到軟件和電子係統。本部分關注於如何構建支持未來功能(如L3及以上自動駕駛)的中央計算平颱。 3. 域控製器與中央計算平颱設計 《基於SOA(麵嚮服務的架構)的下一代車載軟件平颱構建指南》: 描述瞭從傳統的基於ECU的分布式架構嚮集中式域控製器(如動力域、自動駕駛域、座艙域)遷移的技術路徑。重點解析瞭AUTOSAR Classic與AUTOSAR Adaptive標準在功能劃分和軟件組件(SW-C)管理上的差異,以及如何利用中間件實現跨域的數據共享和通信。 《車載以太網與高速數據鏈路的物理層設計與容錯機製》: 探討瞭CAN/LIN總綫嚮車載韆兆以太網升級的必要性。書中詳細介紹瞭100BASE-T1/1000BASE-T1的物理層特性,包括綫束設計、電磁兼容性(EMC)測試標準,以及TSN(時間敏感網絡)在確保關鍵控製信號實時性和確定性方麵的應用。 4. 功能安全(ISO 26262)與信息安全(ISO/SAE 21434)的深度融閤 《係統級功能安全分析:從ASIL分解到硬件隨機失效率預測》: 本書不涉及充電控製,而是專注於動力係統和轉嚮製動係統的功能安全實施。內容包括危害分析與風險評估(HARA)、安全目標設定、以及如何通過冗餘架構(如雙核鎖步處理器)來滿足ASIL D級彆的要求。提供瞭詳細的隨機硬件失效率(SPFM)和安全機製指標(LFM)的計算案例。 《車載網絡的安全邊界劃分與入侵檢測係統(IDS)的部署策略》: 關注於網絡攻擊麵擴大後的安全防護。書中分析瞭針對診斷端口(OBD/UDS)和OTA(空中下載)更新通道的潛在威脅,並介紹如何在網關ECU上部署基於機器學習的異常行為檢測算法,以實時識彆和隔離惡意數據包。 --- 第三部分:高級駕駛輔助係統(ADAS)與環境感知(非充電管理) 自動駕駛的實現依賴於多傳感器融閤和高級的決策算法,這些技術是車輛智能化的核心。 5. 激光雷達(LiDAR)與高分辨率成像雷達(Imaging Radar)的信號處理 《基於飛行時間(ToF)原理的固態激光雷達點雲噪聲抑製技術》: 深入探討瞭高精度LiDAR的內部工作原理,重點分析瞭環境光乾擾、多徑效應造成的僞影,以及如何利用卡爾曼濾波、RANSAC算法對點雲數據進行實時、魯棒的預處理。 《4D成像雷達的多普勒效應分析與目標分類算法》: 聚焦於高分辨率雷達在惡劣天氣(雨、霧)下的性能優勢。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從原始的I/Q數據中提取速度、角度、距離和高度信息,並使用深度學習模型(如PointNet變體)對行人、靜態障礙物和非標準交通工具進行精確識彆和分類。 6. 傳感器數據融閤與高精度定位 《多傳感器異構數據融閤的貝葉斯網絡模型構建與優化》: 闡述瞭將視覺、雷達、慣性測量單元(IMU)數據進行最優估計的方法。內容涵蓋瞭擴展卡爾曼濾波(EKF)、無跡卡爾曼濾波(UKF)在非綫性狀態估計中的應用,並對比瞭基於概率圖模型(如馬爾可夫隨機場)的融閤策略。 《麵嚮L4自動駕駛的高精度地圖(HD Map)的構建、維護與實時更新策略》: 討論瞭如何通過眾包數據和專有測繪車對厘米級地圖進行高效的特徵提取(車道綫、路標、坡度),以及在係統發生定位漂移時,如何利用基於視覺的局部地圖匹配技術(Visual Odometry)實現快速、魯棒的重定位。 --- 第四部分:麵嚮全生命周期的車輛輕量化與製造工藝創新 提升效率和性能的另一條重要路徑是減輕車身和傳動係統的重量,並采用更環保、更高效的製造方法。 7. 結構件的先進連接技術與多材料設計 《異種材料連接技術在車身輕量化中的應用:攪拌摩擦焊與激光釺焊的工藝窗口研究》: 探討瞭鋁閤金、高強度鋼(AHSS)與復閤材料(CFRP)在車身結構件中的混閤應用。書中詳細分析瞭攪拌摩擦焊(FSW)的微觀組織變化和殘餘應力分布,以及激光釺焊在對熱敏感材料連接時的熱輸入控製技術。 《增材製造(3D打印)在復雜幾何功能件快速迭代中的應用案例分析》: 涵蓋瞭選擇性激光熔化(SLM)和電子束熔化(EBM)技術在製造高性能金屬零件(如定製化散熱器、輕量化懸掛連接件)中的實踐。重點在於粉末特性對最終零件的力學性能和錶麵粗糙度的影響。 8. 車輛NVH(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的優化設計 《基於傳遞路徑分析(TPA)的整車NVH解耦與優化》: 針對傳統內燃機車在特定工況下的振動傳遞問題,本書提供瞭係統性的分析方法。內容包括聲學腔體的模態分析、發動機激振力的精確測量技術,以及如何通過改變發動機懸置的剛度特性和阻尼材料來降低車內噪聲。 --- 總結: 本書目提供的參考資料,共同描繪瞭汽車工業從機械時代嚮軟件定義汽車(SDV)邁進的宏大藍圖。它們涵蓋瞭動力源的深度挖掘、電子架構的根本性重構、人工智能與環境交互的突破,以及製造層麵的持續創新,為構建安全、高效、可持續的未來交通生態係統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和工程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對電動汽車技術充滿好奇心的愛好者,我本來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一些關於能量迴饋(V2G)技術的最新進展,畢竟“充放電裝置”這個詞匯天然地帶有雙嚮能量流動的暗示。我期待看到的是,在這個2009年的標準下,已經對未來車輛到電網的能量互動做齣瞭哪些前瞻性的規範和接口定義,哪怕隻是初步的設想。我夢想著能讀到一些關於如何利用閑置的電動汽車作為分布式儲能單元的技術框架,以及這些裝置在並網時的安全隔離措施的具體要求。但是,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部針對那個時間點上,特定型號充電機和放電器進行“基本功”檢測的教科書。它對“放電”功能的描述,可能更多地指嚮設備自身的維護、測試放電或負載模擬,而不是麵嚮用戶實際使用的能源迴饋功能。書中對於“通用”的理解,似乎停留在確保不同廠商的充電設備在基礎電氣性能上保持一緻,以滿足電網接入的閤規性,而非探索設備在未來能源生態中的潛力。因此,對於那些關注新能源技術發展前沿,特彆是儲能和電網互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時間跨度都顯得有些局限和側重,完全沒有觸及到我所期待的未來技術圖景。

評分

說實話,我正在考慮為我單位的新能源車隊采購一批新的非車載充放電設備,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提供一個可靠的采購決策框架,讓我可以根據技術參數來篩選齣性價比最高、最耐用的供應商。我期待書中能有不同技術路綫(比如SiC半導體應用與傳統IGBT方案)在效率和壽命上的對比分析,以及不同功率等級設備在實際負載下的長期可靠性數據參考。更進一步,我希望能看到關於設備故障代碼的標準化定義和遠程診斷接口的要求,這樣我們就能建立一個高效的運維體係。然而,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套“達標”的驗收標準,它告訴我“閤格品”應該是什麼樣子,但沒有告訴我“最優品”應該具備哪些超越基礎要求的特性。它像一張政府頒發的準生證,說明設備具備瞭被允許進入市場的資格,卻無法指導我如何挑選那個在未來十年內依然能穩定運行、維護成本最低的“優等生”。因此,對於一個需要進行大規模設備選型和長期資産管理的采購決策者而言,這本書缺乏商業導嚮和未來趨勢的預測,它的價值更多體現在閤規性審查的“底綫”上,而非“上限”的探索,這讓我感到它在實際的商業應用指導性上遠遠不夠。

評分

我當時急切地想瞭解的是,市麵上那些琳琅滿目的快充站,它們的充電速度和安全性究竟哪個更靠譜,尤其是在城市高峰時段使用時,會不會對我的電動車電池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技術顧問,幫我剖析不同充電協議之間的優劣,比如CCS、CHAdeMO,以及國內的國標是如何平衡充電效率與電池熱管理這個核心矛盾的。我設想的“通用技術要求”應該會包含一些對實際應用場景的場景模擬和應對策略,比如如何應對電網波動、如何確保在極端天氣下(酷暑或嚴寒)充放電設備的可靠性。然而,這本書的焦點似乎完全放在瞭對“裝置”本身的定義、結構和性能的界限劃定上,更像是一部工廠齣廠前的“體檢報告”標準集。它詳細闡述瞭“非車載”設備在滿足特定安全冗餘度後,纔能被允許接入電網的流程和指標,但我找不到任何關於如何通過調整充電電流百分比來優化日常使用的建議。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我知道這個設備“應該”怎麼設計纔能通過檢測,但我依然不清楚,在實際使用中,麵對一個全新的充電樁,我應該如何快速判斷它的質量,或者說,我的車在它身上充電時,實際的能量轉換效率究竟如何。這本書提供的知識是靜態的、麵嚮製造端的,而我需要的卻是動態的、麵嚮使用端的決策支持。

評分

這本《Q/GDW 397-2009-電動汽車非車載充放電裝置通用技術要求》的封麵設計,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相當的嚴謹和專業,那種帶著濃厚行業標準氣息的排版,讓人立刻就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技術深度。我本來是想找一些關於如何在傢安裝傢用充電樁的實用指南,最好能圖文並茂地指導我一步步完成布綫和調試的,最好是那種麵嚮普通車主的“傻瓜式”操作手冊。然而,翻開這本書,我看到的卻是大量的技術參數、規範術語以及嚴格的測試流程描述。它似乎完全是為那些在實驗室裏進行設備研發和質量控製的工程師們準備的,每一個章節都在探討“非車載”這個特定領域的各種技術邊界和符閤性要求。例如,它對功率模塊的紋波係數、電磁兼容性的嚴苛指標,對我這個隻想知道我的車能不能順利接入社區電網的普通用戶來說,簡直是天書。我期望看到的是關於不同電池類型(比如磷酸鐵鋰和三元鋰)在不同環境溫度下,充電效率如何變化這類貼近日常使用的分析,甚至是一些關於延長電池壽命的日常維護小竅門的介紹。很遺憾,這本書完全沒有涉及這些“軟性”的、與用戶體驗息息相關的內容,它專注於的是設備本身的“硬性”標準,讓我在試圖尋找日常充電問題的解決方案時,感到瞭強烈的方嚮偏差。這本書的調性太過學術化和規範化,對於一個初次接觸電動車充電技術的消費者而言,幾乎是無法下咽的“技術大餐”。

評分

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是想弄清楚,為什麼不同品牌的充電槍插頭在某些充電樁上就是“不兼容”或者“接觸不良”,我猜想這背後一定有標準的定義。我希望能找到關於物理接口的詳細三維圖紙、公差範圍的嚴格界定,以及插拔壽命的測試標準,這樣我就能理解為什麼有時候需要用力纔能插緊,或者為什麼用瞭幾年後充電槍會鬆動。我想這本書既然是“通用技術要求”,理應對這些機械層麵的細節有所涉及,因為機械連接的可靠性是電氣連接的前提。然而,這本書的“通用要求”似乎集中火力在電氣安全和性能指標上,比如電壓穩定度、電流精度這些參數。對於那些決定充電裝置壽命和用戶體驗的關鍵的機械設計細節——比如插頭的材料耐磨性、防塵防水等級(IP等級)的具體執行標準,甚至是接口的防呆設計——這本書並沒有提供我所需要的、細緻到足以讓我進行獨立評估的描述。我想要的是一本關於“接口的工程學”的書,而拿到手的卻是一本關於“電能質量的規範書”,這使得我在解決實際使用中遇到的“插拔睏難戶”的問題上,依然一籌莫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