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生产和设计实践,首先介绍了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基本概念和器件原理,然后以产品开发的角度从面板设计与驱动、液晶盒颜色设计、液晶光学设计、电路设计和机构光学设计方面的基础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接着介绍了显示器的性能测试方法,很后再介绍了阵列、彩膜、液晶盒和模组四大工艺制程。 廖燕平 等 著 廖燕平,男,汉族,2007年4月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光机与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研究与开发,先后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申请专利十余项。自2009年10月入职北京京东方以来,一直从事大尺寸、高分辨率液晶显示器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期间开创性地完成了京东方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维场显示在110英寸4K产品开发中的阵列和彩膜面板的拼接设计,实现了超大尺寸、超高分辨率掩膜版的拼接设计技术;完成了业内尺寸优选、分辨率优选的98英寸8K液晶显示阵列和彩膜面板拼接设计;创新性地提出镜像扫描驱动技术优化了超大尺寸面板的画质。以靠前作者身份分别在IMID2013和IMID2014靠前会议等我抱持着一份好奇的心态,开始阅读这本《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与设计》。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启蒙。它并没有以宏大的叙事开篇,而是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构建起我对TFT-LCD显示技术的认知框架。我并非显示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作者的讲解方式却异常亲切,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用最平实的语言,引导我一步步走进这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 书中关于背光源的技术分析,让我对我们每天看到的屏幕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只是模糊地知道屏幕后面有光源,但这本书详细介绍了TFT-LCD的几种主要背光源技术,比如CCFL和LED,并深入剖析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LED背光源如何通过精细的区域控制(local dimming)来提升对比度和画质。这种细节的阐述,让我开始关注屏幕的“内在美”。 随后,书中对TFT阵列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描述,也相当具有启发性。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半导体物理方程,而是通过类比和简化模型,让我理解了TFT是如何作为“电子开关”来控制液晶单元的。我尤其欣赏关于TFT的“漏电”现象和“保持电压”的讨论,这些细节直接关系到像素的亮度和稳定性,作者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理解了为何一些屏幕会出现“拖影”或“闪烁”的问题。 在色彩显示方面,这本书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介绍了三原色(红、绿、蓝)是如何通过彩色滤光片来实现的,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每个子像素的灰度级来组合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我之前对色彩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官层面,这本书则为我揭示了其背后的精确计算和工程实现。 总的来说,这本书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将TFT-LCD显示器这个看似高深的技术,变得触手可及。它没有强求读者去记忆繁琐的公式,而是注重培养读者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对于像我这样希望对身边科技产品有更深入了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知识财富。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密而有序的微观世界。作者以一种高度概括而又极为精准的视角,将TFT-LCD显示器的每一个关键组成部分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剖析。这并非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一部凝聚了深厚学术功底和丰富工程经验的著作。 书中关于TFT阵列的构建与驱动原理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详细阐述了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源极、漏极的结构,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通过控制电压来改变液晶的电场强度。我尤其被书中对“像素漏电流”和“栅极电容”等概念的深入解析所吸引,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细节,却直接决定了屏幕的响应速度、对比度和使用寿命。 随后,书中对液晶材料特性的探讨,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液晶材料的分子结构、极性以及在电场作用下的光学响应。我从中理解了为何要选择特定的液晶材料来实现快速响应和宽视角,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液晶混合物的比例来优化显示性能。这部分内容让我真切感受到,每一块液晶屏的背后,都凝聚着材料科学的智慧。 在图像信号处理和驱动电路设计方面,这本书也展现了其卓越的工程价值。作者不仅介绍了时序控制信号的产生,还深入讨论了如何通过优化驱动波形来减少图像失真,以及如何设计高效的电源管理电路来降低功耗。这些内容对于任何想要进行显示器设计的工程师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它以一种系统而深入的方式,揭示了TFT-LCD显示器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设计。它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技术细节的根本,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知识体系。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TFT-LCD显示技术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无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精密的“解剖”中,我亲眼见证了TFT-LCD显示器这个“生命体”的每一个“器官”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它以一种近乎“解构”的方式,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分解成了一个个清晰可见、易于理解的单元。 最令我惊叹的是,书中对TFT工作原理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用极其详尽的图示和严谨的文字,剖析了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形成、载流子注入、以及电流的开关特性。我之前对“薄膜”这个概念一直感到模糊,这本书让我明白,正是这些薄如蝉翼的半导体薄膜,构成了控制每一个像素的“大脑”。 接下来,书中对液晶分子与光线的相互作用的讲解,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液晶”,而是深入到液晶分子的取向、双折射效应,以及如何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精确控制液晶分子的扭转角度,来调制通过的光线的强度。这种从微观粒子行为到宏观光强变化的严谨推导,让我对显示背后的物理机制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书中对色彩生成和校正的章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之前一直认为屏幕上的颜色就是屏幕本身发出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色彩是通过背光源、彩色滤光片以及像素的灰度控制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作者对色彩空间的建立、Gamma校正等概念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何不同屏幕的色彩表现会有差异。 总而言之,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系统和深入的方式,为我揭示了TFT-LCD显示器工作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它并非易于消化的“快餐式”信息,而是需要读者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和思考。然而,正是这种深度,让我对TFT-LCD显示技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感。它是一本真正能帮助读者“看懂”显示器内部运作的百科全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TFT-LCD显示原理的书,更像是一次深入探索光电世界的奇妙旅程。我一直对显示技术充满好奇,尤其是TFT-LCD,它几乎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手机屏幕到电视机,无处不在。然而,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原理,我总觉得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向导,一层层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 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并没有一味地堆砌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物理现象和工程设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每一个概念都阐释得清晰透彻。比如,在讲解像素的驱动原理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电路图,而是先从一个简单的开关比喻开始,逐步引导读者理解TFT如何控制每一个像素的亮度和色彩,仿佛亲手在操作一个微小的电子开关。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设计部分的阐述。它不仅仅停留在原理层面,而是真正教会了我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实际的设计中。从薄膜晶体管的结构、材料选择,到液晶材料的特性、驱动信号的设计,再到色彩校准和图像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讨论。这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思考,甚至开始尝试在脑海中勾勒出自己的显示器设计草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给了我“是什么”的答案,更给了我“怎么做”的指导。 此外,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新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当前的技术现状,而是前瞻性地分析了OLED、Micro-LED等新兴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将其与TFT-LCD进行对比,让我对显示技术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对行业前沿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内容,它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思考方向。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科学性、艺术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满足了我对TFT-LCD显示原理的求知欲,更激发了我对显示技术更深层次的探索热情。我强烈推荐给任何对显示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无论你是学生、工程师,还是仅仅是一个对科技充满好奇心的普通人,这本书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它让我看到了科技的魅力,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技术力量。它没有那种矫揉造作的“科普”风格,而是直接切入正题,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密的工程细节,为我展现了TFT-LCD显示器那令人惊叹的内部运作机制。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晦涩难懂,充斥着让人望而生畏的公式和图表,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作者的逻辑性极强,叙述条理清晰,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被层层剥离,直至最核心的本质。 在对薄膜晶体管的讲解部分,作者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他不仅详细介绍了TFT的物理结构和电学特性,还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TFT(如a-Si、LTPS、IGZO)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考量。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载流子输运、栅极漏电等细节的阐述,这些内容往往是其他书籍容易忽略的,但恰恰是决定显示器性能的关键。通过这本书,我终于理解了为何不同TFT技术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显示效果和功耗表现。 接着,书中对液晶材料的分类、电光效应以及如何通过外加电压改变液晶分子取向的讲解,也做得十分到位。作者通过细致的图示和物理模型的构建,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液晶是如何在电场的作用下“旋转”,进而控制光线的通过与否,最终形成我们所见的图像。这种将微观世界的粒子行为与宏观的显示效果联系起来的阐述方式,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此外,书中对像素电路的设计、信号驱动时序、以及色彩显示原理的讲解,也充满了实践指导意义。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可以”,而是深入到“如何实现”的层面,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工程经验。我看到了如何通过合理的电路设计来优化像素响应速度,如何通过精密的驱动时序来保证图像的稳定性和流畅性,以及如何通过色彩滤光片和背光源的协同工作来呈现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 总体而言,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硬核”的技术读物,它适合那些真正想要深入理解TFT-LCD显示器内部奥秘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清晰、全面且极具深度的视角,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工程技术严谨求实的精神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