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
售价:48.00元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300225692
字数:345 0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52Kg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就学好用好和发展好政治经济学作出重要论述。2014年7月8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之后,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2015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
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与运用,2016年1月10-16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开办“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高级研修班,在研修班举办的一周时间内,先后有全国知名学者刘伟、顾海良、张宇、林岗、卫兴华、胡钧、陈享光、谢富胜、杨志、邱海平、丁堡骏、程恩富、何自力、洪银兴、逄锦聚等前来授课,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市场经济理论、货币金融理论、生产过程理论、积累与增长理论、资本循环周转再生产理论、价值分配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帝国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等,全面阐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ZUI新成果,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魅力。
本书整理了15位授课程专家的讲稿编辑成册以飨读者,希望能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与学习有所帮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贡献智慧,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刘 伟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顾海良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张 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林 岗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
卫兴华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胡 钧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陈享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谢富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杨 志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邱海平 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
丁堡骏 吉林财经大学副校长
程恩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
何自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洪银兴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逄锦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言 /刘伟
第壹讲 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顾海良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和精髓/张宇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林岗
第四讲 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卫兴华
第五讲 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胡钧
第六讲 马克思主义的货币金融理论/陈享光
第七讲 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与创新/谢富胜
第八讲 生态政治经济学相关问题探讨/杨志
第九讲 经济危机理论/邱海平
第十讲 劳动价值论和当代现实/丁堡骏
第十一讲 习**关于政治经济学思想的解读/程恩富
第十二讲 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何自力
第十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洪银兴
第十四讲 学好用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逄锦聚
第十五讲 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刘伟
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著作!尽管我不是专业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但这本书的题目——《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激起了我深入了解的兴趣。我一直觉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非过时的理论,而是理解我们当下社会经济运行的深刻视角。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学术机构,其出版社出版的系列讲座,自然令人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道明亮的灯塔,照亮我在理解复杂经济现象时所遇到的迷雾。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帮助我梳理那些零散的经济新闻和数据,将它们整合成有逻辑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帮助我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看似自由运作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哪些深刻的社会经济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着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解析当代的资本主义,它的运作模式、内在矛盾,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对其进行批判性审视。尤其是“十五讲”这个形式,似乎预示着内容将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书中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的经济事件相结合,是如何引导读者去独立思考,而非简单地接受既定的结论。
评分我对经济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学的只是“经济学”,而非“政治经济学”。总觉得,传统的经济学模型,虽然精巧,但往往忽略了权力、制度、以及社会结构对经济运行的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看来,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而《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绝佳机会。我购买这本书,期待的是它能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批判、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身处的经济世界。我希望书中能够系统地梳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演进,以及它如何被用来分析当前全球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议题。例如,我特别想了解,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以及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解读这些变局的?它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分析国际贸易、资本流动、以及全球经济治理的新范式?我期望书中不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能结合具体的案例,展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有效性。能否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解释当代资本主义是如何通过新的技术和制度安排,来维持其内在的扩张逻辑和利润驱动?这本书能否引导我,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上升到对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洞察,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经济运行规律?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却又深感理论供给不足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当今世界,贫富差距拉大、金融危机频发、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这些现象的背后,总让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存在着某种深刻的、结构性的问题。而我坚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对资本主义深刻批判的理论体系,一定能为我们提供理解这些现象的钥匙。我选择这本书,正是看中了它“当代”二字,这意味着它并非是对经典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对其在当今时代语境下的发展与应用。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了解学者们是如何将这一理论武器,对当前全球化、数字化、以及新自由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经济现象进行深度剖析。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兴业态,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新的生产关系和分配模式,进行马克思主义视角的解读。能否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解释这些新现象与传统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有何共通之处,又有哪些突破?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套审视这些新经济模式的批判性工具,帮助我们识别其中的剥削与异化,并思考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评分作为一名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觉得,我们对经济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技术操作和短期波动层面,而缺乏对经济运行深层逻辑的洞察。尤其是在经历了多次金融风暴后,我对资本的逐利本性以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有了更深的体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我而言,一直是充满神秘感却又极具吸引力的领域。我购买《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是希望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引领我走进这个理论的殿堂,让我不再望而却步。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解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核心的概念,例如剩余价值、资本积累、阶级分析等,并且能够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经济现象联系起来。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被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它能否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经济特有的发展模式,以及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是如何处理市场机制与国家调控之间的关系的?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对经济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数字和报表,而是对社会整体运行规律的把握。
评分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生产力似乎空前提高,但为什么贫富差距反而日益扩大?很多时候,我们获得的答案只是片面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我一直觉得,要理解这种现象,必须回到更根本的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看来,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分析框架。我之所以选择《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五讲》,是因为它打着“中国人民大学 政治经济学大讲堂”的旗号,并且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让我对内容的学术严谨性和前沿性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枯燥的理论术语,用一种更贴近时代、更易于理解的方式,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我希望看到,书中是如何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是如何解释财富是如何在生产过程中被创造、又如何被分配的。特别是我对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平台经济的垄断趋势、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等,非常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获得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它能否帮助我认识到,这些现象背后是否存在着与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相呼应的共性?它能否提供一种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帮助我们去理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平等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