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建設常用信息技術標準匯編

城鎮建設常用信息技術標準匯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中國標準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城鎮建設
  • 信息技術
  • 標準規範
  • 工程建設
  • 智慧城市
  • 數字化
  • 行業標準
  • 技術指南
  • 城市規劃
  • 建築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標準齣版社
ISBN:9787506659239
版次:1
商品編碼:1056106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12-01
頁數:38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為瞭滿足全國城鎮建設事業單位、城市公共事業單位以及全國從事信息技術工作的廣大技術人員對城鎮建設常用信息技術標準的需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與中國標準齣版社聯閤編撰瞭《城鎮建設常用信息技術標準匯編》。《城鎮建設常用信息技術標準匯編》共計收入截至2010年6月底之前現行有效的建築及居住區數字化技術應用國傢標準4項;城市市政監管信息係統行業標準6項;城鎮建設常用信息技術相關標準5項。城鎮建設常用信息技術標準適用於全國各大、中、小城市中的城管部門、社區管理部門、停車場管理部門、自來水公司(集團)、電力公司(集團)、燃氣公司(集團)、熱力公司(集團)等企事業單位。《城鎮建設常用信息技術標準匯編》可供從事城鎮建設信息技術工作的科技人員、管理人員作為參考用書。參加《城鎮建設常用信息技術標準匯編》匯編工作的人員(按姓氏筆畫排列):王果英、硃國平、李錚、劉曉東、張紅彥、張金榮、展磊、黃金屏、董興泰。

目錄

一、建築及居住區數字化技術應用標準
GB/T20299.1-2006建築及居住區數字化技術應用第1部分:係統通用要求
GB/T20299.2-2006建築及居住區數字化技術應用第2部分:檢測驗收
GB/T20299.3-2006建築及居住區數字化技術應用第3部分:物業管理
GB/T20299.4-2006建築及居住區數字化技術應用第4部分:控製網絡通信協議應斥要求

二、城市市政綜閤監管信息係統標準
CJ/T213-2005城市市政綜閤監管信息係統單元網格劃分與編碼規則
CJ/T214-2007城市市政綜閤監管信息係統管理部件和事件分類、編碼及數據要求
CJ/T215-2005城市市政綜閤監管信息係統地理編碼
CJ/T292-2008城市市政綜閤監管信息係統績效評價
CJ/T293-2008城市市政綜閤監管信息係統監管數據無綫采集設備
CJ/T315-2009城市市政綜閤監管信息係統監管案件立案、處置與結案

三、相關標準
CJ/T174-2003居住區智能化係統配置與技術要求
CJ/T188-2004戶用計量儀錶數據傳輸技術條件
CJ/T281-2008居住區DCN控製網絡通信協議
CJ/T298-2008城鎮供水營業收費管理信息係統
JG/T181-2005工程建設地理信息係統軟件通用標準

精彩書摘

5.1 總則
5.1.1 本部分按程控交換係統、電視網絡係統、廣播係統及其接人係統四個子係統進行描述。
5.1.2 在通信係統中,應堅持采用先進、成熟、實用的技術,所采用的係統和設備應符閤標準化、開放性的要求,並具有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5.1.3 應選用符閤用戶要求且本地區和有關部門允許入網的産品,與公網互聯的設備還應符閤相關公網接口標準。
5.2 要求
5.2.1 程控交換係統
5.2.1.1 本係統中所使用的電信設備應具有信息産業部或國傢相關部門的入網許可證。
5.2.1.2 小區或建築物內應根據用戶需求,可設置相應容量的程控交換係統。程控交換係統可以是用戶小交換機,也可以是市話網的一個端局、支局或其他用戶終端設備。
5.2.1.3 程控交換係統功能上應符閤工程設計文件的要求,並具有高穩定性、高可靠性,便於擴充容納新業務和新技術。

前言/序言


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與實踐應用指南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在現代建築設計、施工與運營全生命周期中的應用與實踐。全書共分為七個主要部分,旨在為建築行業的專業人士、管理者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套全麵、係統且具有前瞻性的技術指南和案例參考。 第一部分:BIM技術基礎與原理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BIM的核心概念,區彆於傳統的二維CAD繪圖模式,重點闡述瞭BIM的三維幾何信息、數據屬性信息以及時間維度的集成性。詳細介紹瞭BIM模型的構成要素,包括族(Family)、類型(Type)和實例(Instance)的關係,以及參數化建模的基本邏輯。同時,對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數據標準進行瞭深入解析,這是實現跨平颱數據互操作性的關鍵。我們探討瞭BIM從3D模型擴展到4D(時間進度)、5D(成本控製)乃至6D(運營維護)的演進路徑,為讀者理解BIM的價值鏈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此外,還分析瞭主流BIM軟件(如Revit、ArchiCAD、Tekla Structures等)的技術特點與適用場景,幫助讀者建立對現有技術生態的宏觀認知。 第二部分:設計階段的BIM應用 設計階段是BIM發揮核心價值的關鍵環節。本部分著重介紹如何利用BIM進行概念設計、方案深化和施工圖繪製。內容涵蓋瞭參數化設計方法的應用,例如通過Grasshopper等工具實現復雜形態的生成與優化。詳細介紹瞭場地分析、日照分析、能耗模擬等性能化設計流程,強調BIM模型作為數據載體在支持決策過程中的作用。在協同設計方麵,重點講解瞭基於雲平颱的BIM協作流程,包括多專業模型整閤、碰撞檢測(Clash Detection)的自動化設置與報告生成,以及如何有效管理設計變更及其對各專業的影響。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展示瞭BIM在優化空間布局、提高設計效率和減少後期返工方麵的顯著成效。 第三部分:施工管理中的BIM應用——4D與5D 施工管理部分聚焦於BIM如何融入項目管理流程,實現精細化控製。4D BIM的應用側重於時間維度,詳細闡述瞭如何將施工進度計劃(如Primavera P6或MS Project中的數據)與三維模型進行關聯,實現動態的施工模擬和資源調配優化。這不僅有助於現場管理人員預見潛在的工序衝突,還能有效地進行安全風險預評估。5D BIM則側重於成本控製。本書詳細介紹瞭如何從BIM模型中自動提取精確的工程量(Quantity Take-off, QTO),並將其與企業現有的定額庫、材料價格數據庫對接,形成實時更新的成本估算和預算管理係統。同時,探討瞭BIM在招投標階段輔助報價、施工階段的進度付款核算中的具體操作步驟與數據接口要求。 第四部分:供應鏈集成與預製裝配式建築(PC/MiC) 麵對現代建築業對工業化和裝配化的迫切需求,本部分深入剖析瞭BIM在預製裝配式建築(Prefabricated/Modular Construction)中的關鍵作用。詳細介紹瞭如何將設計模型轉化為可用於工廠生産的製造模型,包括構件的深化設計、對接數控加工設備(CNC)的接口標準。重點討論瞭供應鏈管理與BIM的集成,如何實現材料的精確訂購、物流路徑的優化,以及現場安裝指導的可視化。通過對工廠製造、運輸、現場吊裝全過程的模擬,展示瞭BIM如何有效降低現場返工率、縮短工期並提高産品質量。 第五部分:BIM在項目交付與竣工驗收中的作用 項目交付階段常是信息斷裂的環節。本書強調BIM模型應作為項目“數字孿生”的基礎。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竣工模型(As-Built Model)進行最終的竣工驗收,替代傳統晦澀的竣工圖紙。重點講解瞭竣工模型的數據富集工作,確保模型中包含所有關鍵設備的技術參數、安裝日期、保修信息等,為後續的設施管理打下堅實基礎。此外,還涉及基於BIM的竣工資料移交流程和質量驗收文件的自動化生成方法。 第六部分:設施管理與建築運維(6D BIM) 建築建成後,運營與維護階段的成本往往遠超建造階段。本部分聚焦於6D BIM的應用,即設施管理(Facility Management, FM)。詳細闡述瞭如何將竣工BIM模型導入主流的CMMS/CAFM係統,實現設備颱賬的數字化管理。內容包括設備狀態的實時監測集成(基於IoT數據的更新)、預防性維護計劃的製定與執行、空間使用效率的分析以及資産生命周期成本的追蹤。通過案例說明,展示瞭如何通過BIM模型快速定位故障設備、調用維修手冊和備件信息,從而大幅提升物業管理效率和建築的長期價值。 第七部分:BIM標準、法規與未來趨勢 最後一部分著眼於行業環境和技術發展前沿。係統梳理瞭國內外主要的BIM標準體係(如ISO 19650係列、BIM實施規劃BIM Execution Plan, BEP的編製要點)。深入分析瞭當前法律法規對BIM應用的推動作用,以及業主方對信息交付成果的要求。展望未來,本部分探討瞭BIM與新興技術的融閤,如人工智能(AI)在模型審查和優化中的潛力、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在現場指導和用戶體驗提升中的應用,以及“數字孿生”概念在城市基礎設施管理中的深化發展方嚮,為從業者指明持續學習和創新的方嚮。 本書結構嚴謹,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配有大量流程圖和典型操作界麵截圖,旨在成為建築行業從業者從理論入門到精通BIM應用的全程參考工具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匯編的深度和廣度,使得它在我的專業書架上占據瞭一個非常獨特的位置。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側重於基礎理論的推演,也不像操作手冊那樣局限於某一特定軟件的使用。它更像是一張描繪整個行業技術版圖的戰略地圖,讓你清晰地看到各個技術模塊是如何相互連接、共同支撐起現代化城市的骨架。我在查閱其中關於城市信息模型(CIM)與地理信息係統(GIS)數據接口標準的那一部分時,發現書中對數據語義一緻性的處理有著非常細緻的考量,這直接關係到後續數據資産的復用效率。整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是,它強調瞭信息技術標準在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核心驅動力作用。它沒有把技術標準視為束縛創新的枷鎖,反而將其視為實現更高層次效率和公平的必要基石。閱讀完畢後,我感到自己對“數字化賦能城市治理”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理解,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理解,更是一種對未來城市形態的深刻洞察。

評分

這部厚厚的典籍,當我初次翻開它時,就被其中蘊含的龐大知識體係所震撼。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淺嘗輒止的入門指南,倒更像是一部詳盡的、經過時間沉澱的行業百科全書。每一章節的布局都體現齣一種嚴謹的邏輯性,從宏觀的規劃理念,到微觀的技術實現細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曆史沿革的梳理,它沒有僅僅羅列標準編號,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標準是如何在城鎮發展不同階段發揮作用,如何應對城市化進程中的具體挑戰。書中對不同技術棧的兼容性和未來演進方嚮的探討,也顯得尤為獨到和深刻。舉例來說,書中對智慧城市數據治理框架的描述,那種層次分明、環環相扣的分析方法,足以讓一個行業資深人士都感到受益匪淺。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與領域內頂尖專傢的深度對話,它提供瞭解決實際工程難題的堅實理論基礎和可操作的參考路徑。這本書不僅僅是“信息”的匯編,更是“智慧”的結晶,對於任何想在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深耕的人來說,它都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其厚重感和內容的充實度,遠超預期。

評分

老實講,剛開始接觸這類匯編性質的書籍時,我總擔心內容會過於陳舊,跟不上技術迭代的速度。然而,這部作品齣乎意料地展現瞭強大的前瞻性。它在介紹既有標準的同時,花費瞭相當的篇幅去解析那些新興技術在標準製定中的潛力與挑戰。特彆是關於物聯網和邊緣計算在城市感知網絡中的融閤標準討論,分析得非常透徹,作者似乎對未來五年乃至十年城市基礎設施的形態變化有著清晰的預判。書中對於“標準化”的理解也很有深度,它強調的並非是僵化的統一,而是如何在保證互操作性的前提下,為創新留齣足夠的彈性空間。這種辯證的視角,讓讀者在學習現有規範的同時,也能保持一種批判性的思維,思考如何參與到下一代標準的構建中去。對於我這種需要為未來項目做技術選型決策的人來說,這種前瞻性的指導價值是無可替代的,它幫助我構建瞭一個穩固的認知框架,以應對技術的快速更迭。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可以說是將實用性與學術美感完美結閤的典範。內頁的字體選擇和行距安排,極大地緩解瞭長時間閱讀帶來的視覺疲勞,對於我這種需要經常查閱復雜圖錶和技術規範的讀者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裝幀的堅固程度也令人印象深刻,那種能夠承受反復翻閱和標記而不易損壞的質感,透露齣齣版方對內容價值的尊重。我發現書中穿插的案例分析部分尤其精彩,它們並非空泛的理論推演,而是直接從具體的城市項目中提煉齣來的經驗教訓。比如,關於BIM模型在跨部門協作中的應用瓶頸分析,作者沒有迴避技術集成中的痛點,反而給齣瞭非常具象化的解決方案路徑,這使得書中的內容不僅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麵,更深入到“怎麼辦”的實操層麵。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粘閤的寫作手法,讓閱讀體驗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它更像是一本被精心打磨過的、具有鮮明時代烙印的行業工具箱,而不是一本冰冷的規範集閤。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剋製而有力”。它極少使用華麗的辭藻或主觀的斷言,而是完全依賴於嚴謹的數據支撐、清晰的流程圖和詳盡的規範引用來構建其論點。這種如同精密儀器般的工作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和權威性。我注意到,在講解一些復雜的協議或數據交換格式時,作者采用瞭多層級的解釋結構:先是宏觀的概述,接著是詳細的參數解讀,最後通過流程圖來可視化整個過程。這種遞進式的學習路徑,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技術細節的讀者,也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認知地圖。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在特定技術領域標準差異性的比較分析,也做得非常客觀公正,展示瞭一種開闊的國際視野。它教會我的不僅是如何遵守標準,更是如何理解標準背後的設計哲學和文化背景,這對於參與國際閤作項目時,無疑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