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的终结:透视中国股市异动》一书,是对2015年中国股市异常波动的一次系统的总结与反思,并提出了优化金融监管的有价值建议。本书不仅具有理论高度,研究团队来自国内一线机构人员;又有研究深度,对中国股市异动进行了深挖;也兼具广度,对国内国外股市异动都有涉及。本书是对2015中国股灾的一次理性发声,没有回避疯狂的代价,也没有盲目对未来做出研判,而是针对中国股市的疯狂表现,独立冷静、客观发声。本书是监管部门、证券行业、银行业从业者研究中国股市的必读书目,对普通投资者也有参考价值。
· 作者管涛是现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曾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副司长、司长,长期从事货币可兑换、国际收支、汇率政策、国际资本流动等问题的研究;其他两位作者分别来自券商和银行业,多角度、多视角发声,共同会诊2015中国股市异动。
· 监管部门必读。股灾过后,监管教训几何?监管如何摒弃“父爱主义”?
· 证券公司必读。本书带你挖掘股灾的真正内幕,告别喧嚣的股指崇拜,冷静做出研判。
· 银行从业人员必读。中国金融市场的危险究竟来自银行还是股灾?股灾又对银行业造成哪些损失?反思股市泡沫,对投资给予指引与警示,本书理性发声。
· 各大交易平台必读。股灾一周年之际,股灾是否会重演?如何为投资者提供绝对安全的交易平台
· 智库学者必读。本书是研究中国股市极具理性、又颇有深度的读本。
· 投资者和股民必读。你也许不想回顾2015,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是你应该有直面教训的勇气,才有迎接牛市的信心。本书对你未来的收益带来科学指引。
当前中国经济中充斥着“刚性泡沫”,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境,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隐性担保”现象:
在金融投资领域,投资者完全不担心信贷违约,因为他们相信一切违约会有中国政府来埋单;
在房地产业,购房者也相信政府一定会保证他们的投资可以获得丰厚收益,如果因为房价下跌而导致他们蒙受损失的话,他们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在制造业,尤其是重化行业,企业相信如果真的投资失败,那么政府和国有银行一定不会坐视不管,所以这些企业虽已严重产能过剩却仍敢债台高筑,在投资方面肆意冒险;
国有企业,哪怕长年亏损,也几乎从不担心融资问题,而国有银行也不担心自己给国企发放贷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为其背后有政府信用做支撑……
过去,隐性担保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未来,这种推动作用恰恰可能会对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巨大的威胁。一旦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能再像过去几十年那样提供大量的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很难想象中国的经济还能像过去二三十年那样获得高速增长。而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政府提供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的能力也会随之下滑,从而减弱了政府推动下一轮经济增长的能力和实力。这将不可避免地引发恶性循环,影响中国经济在今后中长期的改革和发展。
在本书中,作者逐个阐述了中国隐性担保的诸多方面,包括影子银行、房地产市场、A股市场、产能过剩、国企问题、政府债务,以及以P2P和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和金融体系改革,探讨了今后经济金融领域的改革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新机会和新挑战,并对政府如何逐渐退出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如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如何化解各个经济部门和金融行业所面临的不断积累的风险,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我是一个对金融市场有一定兴趣,但又觉得它非常难以捉摸的普通读者。读完这套书,感觉自己好像获得了一副透视眼镜。书中关于“刚性泡沫”的讨论,让我对许多看似不可思议的资产价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些资产的价格能够长期维持在远高于其内在价值的水平,而市场似乎也对此熟视无睹。这本书用了很多篇幅来解释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它不仅仅是供需关系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金融工具的滥用、信息不对称、监管套利,甚至是集体性的非理性繁荣。书中举的例子非常生动,比如某些金融衍生品的复杂设计,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中被用来放大收益和风险,这让我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之前完全不了解的金融世界。我之前总觉得,市场最终会回归理性,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在“刚性泡沫”存在的情况下,理性的回归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漫长和痛苦得多,甚至会引发一些我们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
评分总的来说,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系统性”和“前瞻性”。在读“透视中国股市异动”的部分时,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将如此纷繁复杂的市场现象,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对政策、经济周期、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心理等多维度的分析,揭示出市场异动的深层逻辑。我之前阅读的一些金融书籍,往往侧重于微观的交易技巧或者宏观的理论模型,而这本书恰恰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紧密地贴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而关于“刚性泡沫”,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其成因的批判,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这种泡沫如何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演变方向。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和对现状的分析,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思考和预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回想起书中的观点,并用这些观点去审视正在发生的市场变化。
评分这本书我最近刚读完,感觉真的像名字一样,给我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刚开始拿到书的时候,被厚实的套装吓了一跳,想着这么一本大部头,得花多少时间才能啃下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的叙述非常流畅,虽然涉及了很多宏观经济的概念和具体的市场案例,但他总能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讲明白。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不同时期中国股市异动原因的剖析,那些我们曾经亲身经历过,或者在新闻里看到过的市场狂潮,在这本书里被抽丝剥茧,还原了背后的逻辑。比如,关于2015年那波行情,书中不仅分析了杠杆资金的推手作用,还深入探讨了当时的市场情绪、监管政策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联动。我之前总觉得那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疯狂,但读完之后,才意识到所有异动都不是无迹可寻,它们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这些复杂现象的大门。它让我意识到,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股价的涨跌,更需要去理解驱动股价波动的深层原因,这样才能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站得更稳。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最关心的就是“刚性泡沫”这个概念。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泡沫,都带着一种“总会破裂”的宿命论,但“刚性泡沫”这个提法,让我觉得背后蕴含着更复杂的动态。这本书在这方面给我的启发太大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泡沫的特征,而是深入到泡沫形成的机制,以及泡沫如何与现实经济“绑定”在一起,形成一种难以轻易戳破的结构。书中对房地产、互联网等领域的案例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些“刚性泡沫”是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政策导向、甚至是社会心理预期等多种方式被固化下来的。我之前对某些资产价格的虚高一直耿耿于怀,总觉得不合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泡沫的“刚性”恰恰在于它与实体经济、金融体系的深度融合,想要挤破它,可能会引发系统性的风险,这其中的权衡和博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让我对“泡沫”这个词有了更审慎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好”或“坏”,而是需要更细致的分析和判断。
评分老实说,在读这套书之前,我对金融市场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更多是关注技术分析和一些基本的投资策略。但这本书,尤其是在“透视中国股市异动”这部分,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作者的视角非常宏大,他将股市的波动置于整个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去解读,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到加入WTO后的全球化浪潮,再到近些年供给侧改革和金融去杠杆,每一个阶段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思潮,都深深地影响着股市的走向。书里对一些具体事件的剖析,比如某个时期的IPO大爆发,或者某个行业板块的异常上涨,都能够追溯到更深层次的政策信号或者宏观经济变化。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市场的“异动”并非偶然,而是“事出有因”。我以前总是在纠结于“为什么涨”或者“为什么跌”,而这本书告诉我,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会出现这样的涨跌”,这让我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关注“点”转向关注“线”和“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