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道家与中国哲学(明清卷)
:28.00元
作者:李霞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01
ISBN:9787010040752
字数:330000
页码:5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宋代思想学术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儒释道三家学说的交融互动,三教合流成为时代趋势。本书紧紧抓住这一时代思想特征,在研读和考察典籍文本的基础上,阐释了道家思想自身的发展及其与儒学、佛学的关系。全书共分9章。作者首先在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中考察了道教由外丹术向内丹术的转变;然后重点剖析了道家思想在理学这一新儒学的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影响和作用,勾勒出濂、关、洛、闽、婺学等理学分支以及佛学,与道家思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书是一部资料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术著作。
目录
引论:道家道教与明清哲学
一、明清王朝的宗教政策与道教的世俗化倾向
二、道家道教与明清哲学
章 明代前期理学向心学的演变及儒佛道思想的交融
节 薛瑄对理学的改造及对心学的吸收
第二节 吴与弼的心学思想及其与儒、佛、道的关系
第三节 陈献章对儒、佛、道思想的融合及其心学思想的确立
第二章 明代中期儒佛道思想的进一步融合与王守仁良知主体哲学的建立
节 道禅思想的影响与王守仁主体意识的形成
第二节 王守仁的心本论及其对道家道本论的吸收
第三节 王守仁的良知认识论及其对儒道禅主体意识的融合
第四节 王守仁的良知道德论及其对儒、佛、道人性修养论的综合
第五节 王守仁的良知人格论及其对道禅人格论的吸收
第三章 王门后学与佛道
节 王学的分化与王门后学的形成
第二节 浙中王门与佛道
第三节 江右王门与佛道
第四节 南中王门和粤闽王门的三教关系论
第四章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与道家的批判精神
节 心学思潮向启蒙思潮的过渡
第二节 李贽、黄宗羲和方以智的启蒙思想及其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第五章 明清气学思潮及其对道家气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节 中国哲学史上以道家为代表的气学传统
第二节 罗钦顺的气本论及其与道家的关系
第三节 王廷相对道家宇宙观的批判改造及其气本论的建立
第四节 明代其他思想家的气深思想及其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第五节 清代诸子的气学思想及其与道家的关系
第六章 王夫之与道家
节 王夫之其人其书其学
第二节 王夫之的理气观及其与道家的关系
……
第七章 戴震对理学的批判及对理学之佛道本质的揭露
第八章 明代佛教中的三教合一思潮
第九章 明清道教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研究清代中期的士人如何处理传统与创新的矛盾,因此对这类聚焦于特定历史断代的哲学著作抱有很高的期待。这本书在处理“道家”这一概念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敏锐度。它并没有将道家思想僵化地等同于先秦的《道德经》和《庄子》,而是细致地考察了在程朱理学和心学占据主流的背景下,道家思想是如何被重新阐释、融入,甚至是以一种“潜流”的方式影响着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个体生命体验的。作者在论述中,巧妙地引入了当时的文学批评和园林艺术中的一些哲学意象,这使得原本抽象的思辨变得生动起来,让读者能够从更广阔的文化场域中去感受道家思想的生命力。这种跨学科的视野处理,让人耳目一新。虽然其中涉及的辩证法推演略显繁复,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但这正是它高质量的体现——它拒绝提供廉价的结论,而是邀请读者一起参与到历史的深度探寻之中。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思想史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去神秘化”了明清哲学思潮。在很多普及读物中,这个时期的哲学常常被描绘成是僵化或衰落的,但这本著作却揭示了其内部的复杂性与活跃性。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于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捕捉到那些微小的、个体化的哲学实践。例如,书中对某些地方学派在地方治理和教育实践中对道家思想的“在地化”应用进行了考察,这些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哲学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作”的理解。它打破了我原有的刻板印象,让我意识到,即便是主流思想占据的时代,非主流或潜流的哲学也从未真正消失,而是以更具生命力的方式在等待被重新发掘。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张精细的、多维度的明清哲学地图,指引着读者去探索那些更隐秘的思想角落。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论述的细腻和史料的扎实。作者似乎对明清两代文人的书信、日记、地方志都有过极为详尽的考察,这使得他对某些哲学流派兴衰的归因,显得非常具有说服力。例如,书中对某位晚明思想家如何在儒释道三家之间进行调和与超越的分析,简直可以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典范案例。他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展示了这位学者在特定历史压力下,思想体系是如何一步步建构和调整的。这种对思想“生长过程”的关注,远比单纯介绍其“最终成果”来得有价值。唯一的遗憾是,由于篇幅限制,某些支流学派的探讨显得略为简略,但考虑到全书的宏大主题,这或许是取舍之下的必然。即便如此,它为我理解明清之际士人的“出世与入世”间的拉扯,提供了一个极其精妙的哲学切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沉的靛青色调,搭配着烫金的标题字体,散发出一种古朴而又厚重的气息。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我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导言部分,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严谨,对于研究范畴的界定非常清晰,显然是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认知框架。虽然我个人对明清时期的特定哲学流派了解不深,但作者通过引入大量一手史料和清晰的逻辑梳理,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把握住当时思想界的核心脉络。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人物思想转变的分析,那种抽丝剥茧的论证过程,读起来非常过瘾。这绝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通俗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但回报是巨大的——你会发现自己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应对时代巨变的困境有了全新的理解。那种学术的深度和对史实的尊重,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性的历史梳理,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档案,值得在书架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供人随时取阅和参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颇为古雅,带有学者特有的那种对概念的精确把控欲。初读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气氛庄重的古典书房中,被引导着去审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论辩。章节之间的衔接非常流畅,作者的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即便是在讨论那些晦涩难懂的形而上学命题时,也能通过清晰的结构组织,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核心论点上。它不是那种追求畅销榜的普及读物,它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朝圣之旅”,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个论断背后的历史语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古代文本时所采取的态度——既保持了对经典的敬畏,又敢于进行现代视角的审视和批判。这种审慎而又自信的学者姿态,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权威感,让人愿意信服其结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