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高僧故事》从佛法东来到西去取经;从译经功德到弘扬佛法;从高僧降世到高僧之死;从为法殉道到山居修炼;从高僧风范到佛国趣闻;从善僧之举到恶僧之报;从智僧之慧到武僧之德;从艺僧书画到诗僧魂魄;从奇僧之怪到神奇预言,乃至怪诞故事,共分十九个题目。讲述着历代高僧们磨难与奋斗相伴、正义与邪恶斗争、黑暗与光明消长、幸福与理想相系的种种故事。
内容简介
《高僧传奇》这本书,主要是通过佛教“三宝”之一的僧宝——高僧的其人其事,来表现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材料来源,主要是从历代僧传、笔记小说、民间传闻等移植过来,经过筛选推敲,润色改造,写成现代故事。尽量做到寓教于故事,体现古老美好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利国益民。全书共分十九类故事,每类故事之前,写有提纲式说明短语,介绍一些佛教知识,帮助读者了解此类故事梗概,提示读者应注意的问题;本书还采取脚注的方式,对故事中的一些佛教术语和某些难懂词语作了注解;另外还配有几十幅插图,力争起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目录
佛法东来1
中国第一僧/4
和尚“释”姓始于道安/5
临别赠言/6
一苇渡江/6
九年面壁/9
顽石点头/11
西去求法13
西去求法/16
译经功德21
中国第一个佛经翻译家/25
第一大译经师/26
彦琮译经/29
弘扬佛法3l
为老师说“大乘”/34
慧远与东林寺/35
法显出家/37
昙翼伐木/38
戒虎(二则)/39
观音为昙颖除癣疮/41
讲经说法/身体力行/41
虔诚修持/44
大石佛/46
袈裟之地/46
慧能南下度道明/48
大相国寺谁建?/50
替民除恶/52
百岁碗/54
祗园法戒/58
化缘建庙/59
为法殉道61
捧心向佛/65
留下一颗心/67
护法/71
天降红雨/74
20岁,40岁,70岁,90岁/76
高僧降世79
佛国智子/82
真观出生/84
慧也,能也/85
玄奘出世/87
济公降生/88
山居修炼91
僧虎情(六则)/95
景泰坑/98
回归自然/99
山居/102
山居奇遇/103
僧与鹅/104
水火定/104
高僧示寂107
梧桐落叶/钟不发声/110
死之从容/111
最后的嘱咐/112
大师圆寂/113
灵异的圣光/114
高僧风范117
荆杖自责/120
敢坐皇帝椅子的和尚/122
不事权贵/123
千里一苗/124
管天/128
“三车”和尚/131
“第八名”/134
山中奇遇/135
“储粮”/138
适意人生1140
三老谈寿/141
寒潭救娃/143
少林寺的日本“首座”/144
睡和尚/147
善僧之举15l
接生/154
报恩/155
赶虎/156
抢娃风波/159
抢狗肉/160
破扇济贫/161
斗蛐蛐儿/163
梁上济公/167
南塘神医/168
断臂建桥/170
智僧之慧173
巧对/176
巧思/178
才思敏捷/178
奇童/179
“花轿和尚”/180
妙用石碑1183
摘匾/185
华蓥老僧救元璋/187
“一桶姜山”/189
“要篮子/不要江山!”/191
武僧之德193
大力士/196
少林和尚救唐王/198
“铁脑壳”/201
拜师/203
换盐/206
抓·蹬·捏/208
野拂退贼/211
离寺收“三礼”/212
“燕南飞”/213
功在不语中/216
艺僧书画219
“真迹”如命/223
怀素练字/226
怀素画月/230
照影图形/232
“下下人为上上人”/238
弯腰观音/240
诗僧魂魄247
神臂诗人/250
“天公强生我”/251
诗僧三友/253
“推敲”/256
悟道诗/258
鱼跃鸟飞/260
诗罢宴/261
诗僧与松(三则)/261
沾泥絮/265
雨中鹤/265
跳篱取火/265
九字梅花咏/267
思母(二则)/268
“恨不相逢未剃时”/269
奇僧之怪271
耆域治病/274
神奇的木杯和芦因子/274
不死的怀度/277
心里干净/278
水落水涨/280
“没寺好!”/282
疯僧扫“秦”/284
挑缸/287
笑和尚收徒/290
恶僧之报293
监守自盗的下场/296
忘恩负义/297
僧贪寺毁/299
变虎/300
诱惑——生命之敌/302
恶僧化缘/304
神奇预言307
大预言家/3lO
巧合/313
女预言家/315
“自有天成”/316
“傻子”的预言/317
佛国趣闻319
神秘的钟声/322
佛境中的竹林寺/324
舍利之光/326
神奇的记忆/328
溪水倒流/329
《金刚经》的神力/331
暗语复仇/332
三生石上/335
古井运木/338
怪诞故事341
龙的回报/344
求雨/346
天堂讲经/348
禅杖击狐头/350
借雨/351
主要参考书目/353
后记/355
精彩书摘
临别赠言
耆域来中国,住在洛阳好多年了。这一年,洛阳发生战乱,耆域要离开洛阳回印度去。
有一个叫竺法行的和尚,是当时有名的高僧,人们把他比作乐令。法行和尚对耆域说:“大师既然是位得道高僧,请留下一句话,作为永久性的警诫之词吧。”
耆域说:“可把大家都召集来。”
众人都来了,耆域登上讲坛,说:
“守口摄身意,慎莫犯众怒;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
说罢,便闭目静默入定了。
竺法行又请求说:“希望大师告诉一些前所未闻的话。像您刚才说的一道偈语,8岁小孩子也能背下来,这可不是我们希望从得道之人那里所听到的话啊!”
耆域笑着说:“8岁孩子虽然能背诵,可是活到100岁都不去履行,背诵又有什么益处呢?人们都知道尊敬得道的人,却不知道履行能使自己得道的法则,可悲啊!我说的虽少,可是做起来好处可就大了。”
说罢,就告辞了。耆域慢慢地走着,后面的人却追不上。耆域用手杖在地上画着说:“在此分别了!”一苇渡江
据传说,印度禅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把衣钵传给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后,欲派达摩往东土传经授法。
般若多罗问他:“往东土输教传经,任重道远,你能担当得起吗?”
达摩坚定地答道:“我有一颗红心献佛,一定不负师望!”
般若多罗又问:“若要失败怎么办?”
达摩又答:“按戒律处治,粉身碎骨无怨!”
般若多罗见达摩志坚如钢,便批准他到东土立宗传禅教大法。达摩辞别师父和众僧友,便只身东来。他从南印度乘船,劈波斩浪,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梁武帝普通年间(公元520—527年)来到了中国的广东。他从广东北上,来到金陵(今南京市),在金陵住了一段时间,与梁武帝对话不契,便离开金陵,准备渡江北上。
这一天,他来到江边。只见茫茫江水,不见一只渡船。这时,后面有梁武帝派来追赶他的人。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达摩见身旁有棵芦苇随风摇曳,便随手折下,心里默默地祷告:“我佛天佑,助弟子一力,一苇能渡我过江,弟子誓将禅法传遍中土大地!”
告罢,便将芦苇往江中一放,用自己平时“坐禅”练就的轻功,双脚踏上芦苇,双手合十,便要踏苇渡江。说也神奇,一阵微风吹来,芦苇轻飘飘地在江面滑动,不到一顿饭工夫,已到长江北岸。来追赶达摩的人见此情景,个个目瞪口呆,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直到达摩弃苇登岸走远,才如梦初醒,跑回去报告梁武帝去了。
九年面壁
达摩一苇渡江之后,便来到中岳嵩山的少林寺落迹传教。
在少林寺北有座五乳峰。离五乳峰山顶不远,有个约一丈见方的石屋。石屋门前荆棘杂草丛生,将石门遮蔽。达摩在少林寺住下以后,一日来到五乳峰,拨开杂草,发现此屋,便看中这是个修心念佛的清静之地。于是除草芟棘,准备在此修行。
达摩为什么要选这个僻静处修行呢?原来达摩东来之后,满怀宏愿,恨不能立刻将禅法普传开去。但传教弘法并不顺利,特别是与梁武帝交谈不契,使他弘法更加处于困难境地。他心情十分苦闷,临行前的发誓,何日实现?心中便有些急躁。来到少林寺后,他开始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感到必须静下心来,消除烦恼,让自己的修行成果做证。于是,他决定面壁苦修。少林寺当时已是一座大寺,整天人声熙攘,于静修不利,所以他才选中这个石屋,作为自己面壁苦修的场所。
所谓面壁,又叫壁观,即坐禅的一种方式。通过面壁而坐,眼观鼻、鼻观心、心入定,达到“外止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的境界。一开始,达摩白天登山入石屋壁观,晚上归少林寺传经说法。后来,他便整日整夜在石屋面壁,再也不下山一步。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达摩已经忘记了时间。春秋在石屋坐禅还可过得去。一到夏天,石屋闷热难挨,到了晚上,蚊蠓叮咬,非常人所能耐得。一年夏天,达摩脸上被蚊虫叮得生疮流血,浑身也体无完肤,但达摩毫不在意,继续面壁苦修。冬天到了,大雪封山,送饭僧人因路滑,三天两头上不了山。达摩在石屋里忍饥受冻,更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但达摩做到了,他仍然坚持苦修下去。
四季节候对达摩是个考验,狼虫虎豹对其更具威胁。有一次,送饭僧走进石屋,见一只恶狼两条前腿搭在达摩肩上,正张开血盆大口要啃他的脖子,送饭僧吆喝一声,饿狼才慌忙逃走,而达摩竟不知不觉,坐在那里已完全入定了。
达摩在石屋里一住就是九年!精诚贯石中,面壁之石上有影,酷肖其像,九年面壁图破壁,他终于了悟出了在中土传法所要开拓的道路,这才有了“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中国禅宗的延续和发展。人们为了纪念达摩面壁的功德,便把五乳峰的这个石屋称为“达摩洞”,面对的石壁称为“面壁石”(今已移置少林寺后殿)。
达摩面壁,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五乳峰山腰的石洞仍在。洞前立有一座单孔石坊,石坊南额上题有“默玄处”三个字,乃宋代胡斌的墨迹;石坊的北额上题有“东来肇迹”四个字,是明代人近溪的墨宝。在初祖庵中还有莆阳蔡卞书“达摩面壁之庵”六个大字,这是目前留下的最早记录达摩面壁的刻迹。在洞外的石壁上,还有明代苏民望题写的七言绝句一首,诗曰:“西来大意谁能劳,五乳峰头九载功。若道真诠尘未了,达摩应自见圆通。”
顽石点头
禅宗初祖达摩,原是印度高僧,他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高徒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徒弟,人们称他为二十八祖,他携经东来,开中国佛教禅宗一派,中国禅宗又称他为“初祖”。
初祖达摩刚来中土,人们并没有马上皈依他。他到处传经讲道,却没有人听。但他毫不灰心,依然婆心苦口,每天照常讲经传道。一天,他来到福州市东的鼓山,在喝水岩下跌坐讲经,没人来听。达摩便搬来很多石头当听众,执著地向石头讲解佛法,传授经文。讲着讲着,天上的白云驻足不飘了,小溪的流水不流了,鸟儿鸣叫停止了,松涛不啸,虎豹不吟,就连块块顽石,都在频频点头,好像对佛心禅意心领神会而颔首称道。
就这样,达摩的虔心诚意终于感动了中土的佛徒,使禅宗一派流传兴旺起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传经讲道的虔诚之心,便在鼓山喝水岩下的石壁上,刻下他趺坐讲经的影像,并在旁边题下“顽石点头”四个大字。年深日久,影像和题字虽然有些模糊不清了,但达摩讲经的故事却依然在民间流传着……
前言/序言
佛教自古印度传人中土,史载始于汉,扎根于魏、晋、南北朝,盛于隋、唐,逶迤于宋、元、明、清,直至而今,绵延相传,历经两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已不仅仅是中国佛教徒信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宗教,而且它已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已故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生前曾多次提到,在大家习惯提宗教的“五性”(民族性、国际性、特殊性、复杂性、长期性)中再加上一性,即宗教的“文化性”。而他老人家身体力行,时时处处坚持首先在佛教中倡导、论述佛教的文化性。他在《佛教常识答问》(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的序言中是这样讲“佛教是文化”的:
我看过曾是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有一天,毛主席在延安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吗?”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说:“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己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圣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
“宗教是文化。”
这三个人,一是伟大的革命家,一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是当代的大科学家,所见相同,都承认佛教是文化。
上面所引的这段文字,再一次证明了赵朴初先生对“佛教是文化”这一提法的赞同。
恩格斯曾经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在欧洲的中世纪,基督教曾经将各门科学统摄到自身统治之下,使它们成为神学的奴仆。佛教并没有形成如基督教那种凌驾于一切的精神统治力量。特别是在中国,由于固有传统文化的作用,佛教始终未能成为思想文化上的主导势力。但佛教影响于社会以及文化学术的许多方面是明显而深刻的。这种影响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哲学、伦理学、文学、语言学、艺术(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建筑等)诸多方面。在某些历史时期,佛教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也起过一定作用。佛教影响更深浸到人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感情之中。人们通常将“儒(孔子)释(佛教)道(道教)”三教合流看成中华民族主流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代表。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决不能忽视和抛开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研究和开展宗教文化活动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佛教文化这些年被炒得很热,有关佛教文化方面的书也出得不少。这对了解佛教和禅学,进一步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很有好处,但这也引出一些问题。毋庸讳言,这些年出版界对佛教文化的宣传,做了不少工作,但其中良莠不齐的现象是存在的,有些出版物言过其实,哗众取宠,不肯做一些基础性工作。有的急功近利,不惜去粗制滥造。为了对这种现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纠正,我们想尝试做一点踏踏实实的基础性工作,即从研究、介绍某些个别的佛教文化现象做起,用事实和形象说话,先引起大家的兴趣,以便引导人们正确地走近佛教文化,渐深渐远,最后达到真实地而不是虚假地,深入地而不是皮毛地了解和认识佛教文化的目的。在如此思考的基础上,我们与天津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和领导达成共识,共同策划出版一套《走近佛教文化丛书》。
这套丛书首先推出四本。即:
《佛经故事》佛经是佛教文化的源头,要想走近佛教文化,必须对佛经有所了解。但佛经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别说我们普通人,就是得道高僧、佛学专家,穷其一生,也难识其万一。所以我们只能从中选一部分容易理解且有故事性的经文,用说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高僧传奇》高僧是佛教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佛教的中国化,是通过许许多多佛教徒和佛教学者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而高僧,就是这批优秀人物的代表,他们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深邃的学识、高洁的品格垂范后世,为佛教的发展和佛教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辉煌的贡献。我们从历代高僧传记、小说、笔记、野史、民间传说中搜集了一部分高僧故事,加以删削、改编,进行重新创作,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的这种“劝善惩恶”、“动存鉴借”的功能和虚实相济的形式,将高僧事迹介绍给读者。
《妙谭观音》观音被称为在人间救苦救难的大菩萨。按佛教的说法,菩萨是已经成就佛道、而发愿住世度人的一类“有情”。观音可以说是体现菩萨精神的一个典型。在中国,观音信仰是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采用“妙谭”(类似“说书”)的形式把观音的故事说给大家。
《禅宗公案》禅宗是最能体现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佛教宗派。禅宗公案是禅宗的血脉,是记录中国禅宗的主要文献,也是禅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公案”起源于唐末,兴盛于五代和两宋。据计算,禅宗的公案大约有一千七百余则。通常所用也不过四五百则左右。公案的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以使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近些年的所谓佛教文化热,很大程度上是禅文化热。为了使大家初步了解禅的知识,我们选出二百则公案,加以简单解说,以使人们正确认识禅文化,走近禅文化。
因为参与本丛书写作的作者其观点和专业领域不同,写作风格也就不甚相同,编者在统稿时尽量调整统一。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担心达不到读者要求,望请见谅。加之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书中肯定会有很多错误,希望读者批评指正。说句心里话,只凭几本书就想把“佛教是文化”这个课题说清楚是不可能的,好在我们是用这四本书投石问路,如果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我们将总结经验教训,再陆续推出若干册,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走近佛教文化丛书》做好。
感谢为《走近佛教文化丛书》出过力的所有同志,感谢即将购读此套丛书并不吝赐教的广大读者!
陈耳东谨识
2007年12月于天津忍斋
高僧传奇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僧传奇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