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21431—2008《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与GB/T21431—200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工频接地电阻、有效电压保护水平、开路电压等术语(见3.3、3.24和3.25); ———删除了外部防雷装置、内部防雷装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防雷装置检查等术语; ———修改了检测分类(见4.1); ———修改了接闪器的布置、材料规格、结构、小截面和安装方式(见5.2.1.1,5.2.1.2); ———修改了接闪器的检测依据(见5.2.2); ———修改了引下线的布置、材料规格和安装方式(见5.3.1); ———修改了引下线的检测依据(见5.3.2); ———修改了接地装置的布置、材料规格和安装方式(见5.4.1); ———修改了接地装置的检测依据(其中原标准中“三极法测量接地电阻”的内容改为附录D;增加了测量中的常见问题处理方法,见附录E)(见5.4.2); ———修改了防雷区的划分要求(见5.5); ———修改了电磁屏蔽的检测要求(见5.6.2); ———修改了等电位连接的要求(见5.7.1); ———修改了等电位连接的检测依据(见5.7.2); ———修改了电涌保护器的基本要求(见5.8.1); ———修改了电源SPD的布置要求(见5.8.2); ———增加了在SPD的检查中绝缘段处跨接的电压开关型电涌保护器或隔离放电间隙的检查要求(见5.8.4.11); ———修改了在电源SPD的测试中压敏电压和泄漏电流的测试方法(见5.8.5.1,5.8.5.2); ———增加了SPD绝缘电阻的测试方法(见5.8.3.3); ———修改了定期检测周期(见第6章); ———修改了检测程序的相关内容(见第7章); ———修改了附录A 中表A.1、A.2、A.3、A.4的内容; ———增加了附录D“三极法测量接地电阻”和附录G“信号系统电涌保护器的类别和冲击试验分类”删除了原标准中的附录H“本规范用词说明”,并调整了附录的次序做了修改; ———将原标准中未直接引用的标准改为参考文献。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雷电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8)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防雷中心、安徽省防雷中心、天津市中力防雷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避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中山市新立防雷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防雷中心、浙江省防雷中心、湖南省防雷中心、厦门大恒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和生、黄晓虹、梅勇成、程向阳、孙巍巍、宋平健、马立、王学良、张卫斌、刘凤姣、李欣、宋海岩、王智刚、周韶雄、王新培、李剑、李政、张强、丁海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21431—2008。 |
| 目录 |
|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检测分类及项目 4 5 检测要求和方法 5 6 定期检测周期 16 7 检测程序 16 8 检测数据整理及报告 1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爆炸危险环境分区和防雷分类 17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 25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 29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三极法测量接地电阻值 31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检测中常见问题处理 32 附录F(资料性附录) 磁场测量和屏蔽效率的计算 33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信号系统电涌保护器的类别和冲击试验分类 38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部分检测仪器的主要性能和参数指标 39 附录I(资料性附录) 防雷装置检测业务表格式样 43 参考文献 57 |
这次深入研究《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规范性”的强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严谨,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力求达到无懈可击的准确性。它不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会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而是直接呈现技术性的要求。这对于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学习的机会。我注意到书中在提及某些检测指标时,会引用到其他相关的国家标准,例如关于接地电阻的数值要求,往往会参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这无形中对读者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要求,需要不断地查阅和对照,才能完整地理解其内涵。我在阅读过程中,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检测周期”的建议。建筑物防雷装置并非一劳永逸,定期的检测和维护是确保其长期有效性的关键。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物、不同重要程度的防雷装置,给出了相应的检测频率建议,这一点对于我制定年度检测计划非常有参考价值。此外,我还留意到书中对于检测报告的格式和内容有着明确的规定,这有助于统一检测报告的规范性,便于信息的交流和对比。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主要是出于对工程质量监督的关注。作为一名在建筑行业多年的从业者,深知防雷装置的有效性对于保障建筑物安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雷电频发的地区。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在于其能够为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一套科学、严谨、可操作的检测指南,从而规范整个行业的检测行为,提升检测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检测人员资质、检测设备的校准与维护、以及现场检测环境要求的具体规定。这些都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例如,书中是否明确了检测人员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接地电阻测量仪、雷击计数器等关键检测设备,是如何规定其精度要求和校准周期的?在进行现场检测时,又应该避免哪些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外部因素?这些细节的明确,对于减少人为误差,保障检测数据的客观性具有决定性作用。此外,我还会仔细审阅书中关于检测数据的记录、分析和报告编制的规范。一份规范的检测报告,不仅是检测工作的结论,更是后续维保和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报告模板,并对各项数据指标的分析和解读给予充分的指导,包括如何识别潜在的雷击风险点,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评分我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开始翻阅《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我之前接触过的很多技术类书籍有着显著的区别,它更加直白、简洁,而且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严谨。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检测项”的划分,它将复杂的防雷装置分解成了一个个可操作的检测单元,例如对接地系统的检测、对引下线的检查、对接闪器状态的评估等等。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检测标准”的描述,比如对于接地电阻的限值要求,是否给出了明确的数值?对于某些可能存在的缺陷,例如金属连接松动、腐蚀等,又应该如何进行判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依据,而不是模糊的描述。此外,我还留意到书中对“检测报告”的编制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对于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非常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从事防雷检测工作时,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
评分坦白说,翻阅《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的过程,并非我期待中的那种“一目了然”式的技术指导。更多的时候,我需要反复咀嚼书中的条款,结合我过往的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才能勉强理解其意图。比如,书中在描述某一项检测方法时,通常会引用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这就要求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并且要有能力去查找和理解那些被引用的标准。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索引”,它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但具体“怎么”做,很多时候需要你自己去深挖。这对于我这样希望获得直接操作性指导的读者来说,未免有些门槛。例如,在讲解“等电位连接”的检测方法时,书上只给出了相关的要求和需要关注的节点,但对于如何准确测量其等电位连接的有效性,具体的测量仪器操作流程,以及如何判断测量结果是否合格,描述得相对笼统,我需要额外查阅其他资料才能找到更详细的解答。再者,书中对于检测结果的判定,往往采用了一些“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等表述,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具体情况,其危害程度以及相应的整改建议,则相对简单,没有给出分级或优先级,这让我觉得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制定合理的整改计划,这本书的帮助有限。
评分这次接触《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是一次相对“挑战性”的阅读体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技术性描述,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起来可能需要一定的门槛。我是一名在建筑设计院工作的工程师,虽然接触过防雷设计,但对于检测环节的细节把握还不够深入。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防雷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检测来评估其性能。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检测设备”的选用和校准要求。一个准确的检测结果,离不开可靠的检测设备。书中是否对不同类型检测设备的技术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接地电阻测试仪的测量精度、雷击计数器的统计范围等。我还需要了解,这些设备在使用前是否需要进行校准,以及校准的周期应该是多久。此外,书中对“检测环境”的考量也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些外部因素,例如土壤的含水量、周围的电磁干扰等,都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我希望书中能够对这些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提供相应的指导。
评分这次拿到《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这本书,我带着一种“学习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的心态。这本书的篇幅不算特别厚重,但内容却相当扎实,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技术性。我对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防雷装置的检测工作提供一套统一的标准和方法。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检测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例如,在检测接地电阻时,需要用到什么样的接地电阻测试仪?它的精度要求如何?在现场使用时,又需要注意哪些环境因素,例如土壤的湿度、电阻率等?书中在这方面是否有详细的说明?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掌握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检测仪器,以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另外,书中对于“检测频率”的规定,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建筑物防雷装置并非一次安装即可高枕无忧,定期的检测是保证其持续有效性的必要手段。这本书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给出了不同的检测频率建议,这对于我制定工作计划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操作指南”,它详细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对于“为什么”这样做的深层原理,可能需要结合其他的专业书籍来进一步理解。
评分老实说,拿到《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这本厚重的书,我内心是有些抵触的。毕竟,防雷检测听起来就是一堆冷冰冰的数据和条条框框。但抱着职业的敬畏心,我还是逐页翻阅。这本书的排版是标准的国家标准格式,简洁大方,没有任何花哨的设计,扉页上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字样,让人一眼就能识别其权威性。我重点看了关于“检测项目”的部分,它清晰地列出了建筑物防雷装置的各项检测内容,比如接地装置、引下线、接闪器、电涌保护器等,并且对每一项检测都进行了大致的描述。我比较关注的是,它是否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指导,例如,在检测接地电阻时,有哪些常见的问题需要注意?接地体周围的环境如何选择?测量仪器应该如何使用才能获得准确的数据?书中这方面的论述,我感觉还有待进一步的细化。对于一些特殊的建筑物,比如化工园区内的生产装置,其防雷检测的要求是否有所不同?书中对这些特殊情况的考虑,我也留心了。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标准手册”,它规定了“是什么”和“为什么”,但具体的“怎么做”,可能还需要结合更详细的图集或案例分析来辅助理解。
评分拿到《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它严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封面设计非常简洁,除了书名、编号和发布日期,没有其他多余的装饰,透露出一种国家标准的庄重感。我翻开书本,里面的文字也是典型的国家标准风格,条理清晰,字句精炼。我是一名从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专业人员,对于防雷装置的检测一直非常重视,因为它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员和财产的生命安全。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重要的参考工具。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检测方法的描述。例如,在检测接地电阻时,它是否详细说明了测量原理?常用的测量仪器有哪些?在实际操作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细节,以避免测量误差?我对这些实操性的内容非常看重。此外,书中对于检测结果的判定标准也非常关键。如何根据测量数据,准确地判断防雷装置是否符合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又应该如何提出整改意见?这些都是我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明确的指导。我对书中关于检测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也进行了仔细阅读,一份规范的检测报告,能够清晰地反映检测情况,便于后续的管理和追溯。
评分这次拿到这本《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实在是因为工作需要,平时我对这类技术规范性的书籍接触不多,总觉得枯燥乏味,但抱着学习的态度,还是硬着头皮翻开了。刚拿到书的时候,厚厚的封面和密密麻麻的文字就给我一种沉重的压迫感,封面设计也很朴实,没有花哨的图案,就是标准的国家标准封页。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对于实际操作的指导性,毕竟规范再好,如果落实到现场检测时显得模糊不清,那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界定出各种检测项目、方法以及判定标准,比如对于雷电防护装置的接地电阻,国家标准是如何要求的?具体的测量仪器应该如何选型?测量时又需要注意哪些环境因素?书里关于这些细节的描述是否足够详尽,能让一个初次接触防雷检测的人员,通过阅读也能大概掌握要领。我还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物,例如高层建筑、易燃易爆场所等,在防雷检测方面是否存在特殊规定或差异化要求。因为不同建筑物的雷击风险和防护重点是不同的,如果规范能在这方面有细致的区分,会更贴合实际应用。另外,我也会关注书中关于检测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一份合格的检测报告不仅要包含检测数据,还要有合理的分析和建议,这对于后续的整改和维护至关重要。希望本书在这方面能提供清晰的指导。
评分这次阅读《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的体验,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严谨,也伴随着“意料之外”的细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符合国家标准的一贯特点,即:精炼、准确、不含糊。它不像一般的技术书籍那样,会用大量的图示和生动的语言来辅助理解,而是更侧重于条文的表述。这对于已经具备一定防雷基础知识的专业人士来说,是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但对于初学者,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术语的定义,都非常清晰明确,例如“防雷装置”、“雷电防护水平”等,这有助于避免在理解上产生歧义。另外,在描述检测方法时,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步骤,而是会指出该检测的目的,以及需要关注的关键技术参数。举个例子,在讲解“等电位连接”的检测时,它会首先阐述等电位连接在防止雷击电涌产生的二次感应方面的作用,然后才详细说明需要检测的连接点,以及测量时应遵循的原则。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因为它能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我还会关注书中对于检测频率的建议,这对于建筑物防雷装置的长期有效性维护,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