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是當地政協部門編寫的。宋朝的名帖,值得購買。《汝帖》與《淳化閣帖》、《泉州帖》、《絳州帖》並稱為“四大名帖”,十二捲。北宋大觀三年(1109)由汝州知州王采從《淳化閣帖》、《繹帖》及“三代而下迄於五季字書百傢”中,選齣先秦金文8種及秦漢至隋唐五代名傢書法94種共109帖,薈刻12石,史稱《汝帖》。金文、篆、隸、楷、行、草諸體兼備,是我國古代碑帖之珍品。帖石寬0.4米,長1.1米,帖中目錄標題為王采自書,帖尾有王采跋語。博大精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研究書法史及古代書法的一部很好的法帖,為曆代書法愛好者所珍視。其中多有集古碑中字托名某人書者,駁雜混淆。
評分十二,唐訖五代諸國人書206字。此帖自宋代即多為人訾議,目為宋帖下品,以故椎拓者少,其石得以保存至今。
評分新中國成立後,時任縣文化館館長的張久益等人多方收集,在火神廟街一老百姓傢門口找到第一塊,當時這戶人傢把它丟在門口當石凳坐。1983年,縣公安局在拆房時發現瞭一塊《汝帖》殘碑,正副三位局領導親自把碑送到文化館。“從第一塊找起,花瞭四五年時間,找到瞭10塊。在多人幫助下,到1983年總共找到18塊。又從開封博物館復製瞭兩塊,復製的也不是原拓。”張天慶所長說。
評分刻成之後,王心滿意足,把它們鑲嵌在汝州官衙“坐嘯堂”的牆壁上,後移至望嵩樓上。望嵩樓在汝州北城門附近,唐宋時是天下名樓。樓高三十米,上下三層,憑欄遠眺,嵩山峻嶺盡收眼底。唐代大詩人李益曾登此樓賦詩:“黃昏鼓角似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今日山川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鞦。”30年間兩上此樓的李益,目睹社會動亂給汝州百姓帶來的災難,感慨萬韆。此詩已成韆古絕唱,被選入大學教材。
評分十一,唐,李、顔、韓、賀、柳、李六臣書;
評分八,北朝十二人書;
評分新中國成立後,時任縣文化館館長的張久益等人多方收集,在火神廟街一老百姓傢門口找到第一塊,當時這戶人傢把它丟在門口當石凳坐。1983年,縣公安局在拆房時發現瞭一塊《汝帖》殘碑,正副三位局領導親自把碑送到文化館。“從第一塊找起,花瞭四五年時間,找到瞭10塊。在多人幫助下,到1983年總共找到18塊。又從開封博物館復製瞭兩塊,復製的也不是原拓。”張天慶所長說。
評分 評分紙張不錯,清晰度稍欠,與其它版本相比有一些小差彆,總體還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