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蝴蝶结
初识
龙
那是什么
终于嫁给了王子
野心
欧嬷
写给怀孕的女人
他的名字叫做“人”
啊!洋娃娃
寻找幼稚园
神话·迷信·信仰
男子汉大丈夫
渐行渐远
读《水浒》的小孩
一只老鼠
葛格和底笛
高玩
放学
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触电的小牛
[跋]
我这样长大
放手
终于嫁给了王子
安安和弯腿的昂弟在抢一辆小卡车,昂弟抢赢了,把东西紧紧抱在怀里,死命抵抗敌人的攻击。
妈妈看见安安突然松了手,退后一步。她正要安抚他,却见这两岁小娃儿端起两只小手臂,做出猎人射击的姿势,对准昂弟,口里发出“砰砰”的枪声,然后满意地说:“死了!”
妈妈觉得惊心动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杀人”的灵感来自哪里。
“大野狼把外婆和小红帽吞下肚之后,觉得累了,就倒在外婆的床上,呼呼大睡起来。”妈妈和安安依偎在一起,看光复书局出版的*童话书。书页上的野狼画得惟妙惟肖,大大的嘴巴露着尖锐的白牙,血红的长舌。
“猎人来了!”焦急的安安抢在前头,替妈妈接下去;这故事,他已经听了许多遍了,每一个细节他都记得。
“刚好有个猎人经过小屋子,”妈妈继续说:“听见屋里呼呼的声音,觉得奇怪:怎么外婆声音这么难听?他凑近一看,看见了大野狼这个坏东西,于是他举起枪来——”
安安聚精会神地听着,两眼盯着书上一管大猎枪——
“叫!一声,猎人开枪把野狼打死了!然后用剪刀把野狼肚子剪开,救出了外婆和小红帽。”
妈妈讲完了故事,心里觉得不太舒服:野狼也是动物,和小白兔一样是宇宙的宠物,童话里却老是给野狼开膛破肚,不是尾巴给三只小猪烧焦了,就是肚皮被羊妈妈剪开,放进大石头,掉到河里淹死了。妈妈觉得野狼受到不公平的歧视。而且,野狼遭遇的凄惨也使她开始注意到童话里的残酷和暴力。
脍炙人口的《白雪公主》在西方的社会已经受到现代父母的排斥,所以妈妈特别用心地读了一遍,啊,你看!皇后下令杀死白雪公主,部下不肯,皇后便说:“不肯就砍下你的头来!”
部下不得已,只好对白雪说:“你逃吧!我会杀死一只鹿,把它的心脏冒充是公主的,交给皇后。”
白雪公主没死,皇后又化装成老妇人,进了公主的门。“老婆婆一进门,就拿着丝带。很快地勒住白雪公主的脖子,越勒越紧。她看见白雪公主躺下去,一动也不动了,才放手逃出森林。”
白雪仍旧没死,皇后就把毒药涂在梳子上,然后把毒梳子插进公主的头发。公主仍旧不死,于是皇后用毒蛇的脚、鼹鼠的眼睛、蛤蟆的尾巴,还有蜥蜴的翅膀,做成剧毒,涂在苹果上,给公主吃下……。
妈妈心惊肉跳地读着白雪公主的故事,短短的情节中,有各形各式杀人的方法:用刀子砍头,用剪刀剖开胸膛取出心脏,用丝带套住脖子把人勒死,用毒药给人吞下……我怎么能跟两岁的孩子讲这种故事?妈妈抛开书,自言自语起来。
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贵!妈妈边想,边抽出《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强盗看见卡希姆,挥着刀大叫:‘大胆的小偷!竟敢跑到这儿来偷东西,看我一刀杀了你。’
……
龙应台,近年来常驻三个地址:香港沙湾径二十五号滨于海,台北仰德大道白云山庄藏于山,金华街月涵堂隐于市。写作教书兼成立基金会推动全球意识之余,*流连爱做之事,就是怀着相机走山走水走大街小巷,上一个人的摄影课。
作为华人**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十五年前龙应台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验写下《孩子你慢慢来》,她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性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十五年过去,龙应台不仅成为华文界*有影响力的一枝笔,也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女性在个人事业和母亲角色的冲突,而这本书也给无数读者带来感动和启迪。
在《孩子你慢慢来》出版十五周年之际,三联书店推出全新简体版:大开本彩色印刷,精美呈现数十幅龙应台私家珍藏照片;特别收录龙应台的孩子:少年华飞、青年华安在该书出版十周年时所撰的跋——看华文**受瞩目的女性,原来她是这样做妈妈的。
读罢此书,我体验到了一种近乎醍醐灌顶的震撼,那种感觉,犹如在迷雾中前行了许久,忽然间,一束穿透云层的光芒直射下来,照亮了前方的道路。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对人性深层困境的深刻洞察与毫不留情的剖析。它不是在安慰你,而是在和你一同直面那些疼痛的真相,那种坦诚得令人心惊,却又因此显得无比真实和可靠。作者的文字,如同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肌理,毫不留情地展示其下的脆弱与渴望。我必须承认,在某些章节,我甚至感到了一种被“看穿”的尴尬,但很快,这种尴尬就被一种强烈的共鸣所取代——原来,我并非孤军奋战于此困境之中。这种直面真实的勇气,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迫使读者去审视自己一直回避的问题,去质疑那些被社会建构为“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它不是提供答案的书,而是提出更深刻问题的书,引领我们进行一场艰苦卓绝的自我对话,其思想的穿透力,绝对是属于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式存在,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需要时间消化其带来的冲击波。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世俗性”处理得极其高明,它没有高高在上地俯视人间烟火,反而一头扎进了最普通、最琐碎的生活细节之中,却从中挖掘出了宇宙级的哲理。它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邻里关系、街头巷尾的市井百态,是如何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宏大命题。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对“人”的无限同情与理解,她赞美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努力生活的人,也批判那些麻木不仁的社会现象,但所有的批判都包裹在温暖的关怀之中,不带戾气,只有深刻的悲悯。这种将高尚的思考与卑微的现实紧密缝合的能力,是很多作家望尘莫及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过了无数条街道,与形形色色的人擦肩而过,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希望,都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这本书成功地将个体经验提升到了集体记忆的层面,让读者在阅读个人故事的同时,也参与了一场对我们共同生存环境的集体反思,它充满了烟火气,却又直达灵魂深处,是难得的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简直是一场精妙的音乐会,有着跌宕起伏的乐章和恰到好处的留白。它不像传统散文那样线性叙事,反而更像是一组围绕着某个核心主题不断变奏的旋律片段,每一段都独立完整,却又互相呼应,最终汇集成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她能在一句话中同时承载历史的重量、哲学的思辨和个人的情感张力。我特别欣赏她那种在极度理性和极度感性之间游刃有余的切换,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调和,而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技巧,使得文本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期待下一段即将来临的惊喜或沉思。特别是那些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字斟句酌的表达,仿佛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宝石,折射出多样的光芒。读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探戈,跟随作者的节奏起舞,时而轻盈跳跃,时而深沉内敛,最终完成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思维之旅,那种阅读体验是极其丰富的,饱满而又不冗余。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像极了夏日午后,阳光透过老旧的百叶窗洒在地板上,那种温暖而略带慵懒的氛围。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仿佛作者只是坐在你身边,用一种无比亲昵的语调,向你娓娓道来生活中的那些细碎而又珍贵的瞬间。我尤其喜欢她描绘那些日常场景时的笔触,那种对“慢”的执着与赞美,让人在被现代社会的高速列车裹挟前行时,蓦地感到一阵清凉。她笔下的世界,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对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微小动作的捕捉,那种细腻,近乎苛刻,但却充满了温柔的敬意。读完后,我常常会停下来,凝视窗外,试图重新找回那种被现代生活挤压得几乎消失殆尽的“慢下来”的能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温柔的提醒,提醒我们,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往往藏匿在那些不被注意的、缓慢流逝的时光里。那些关于生命本质的思考,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对心灵深处的洗涤与重塑,让人在喧嚣之中,寻得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宁静角落。
评分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更愿意用“沉浸”而非“阅读”来形容。它营造的氛围是如此强大而具有粘性,一旦进入,就很难抽离出来。作者对于场景的描绘,如同立体电影一般清晰,每一个气味、光线、声音都仿佛触手可及。这种极强的画面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对感官细节的精准捕捉和运用。然而,这种沉浸感并非廉价的感官刺激,而是建立在对人类共同情感体验的深刻理解之上。它探讨的主题,虽然宏大,但落点却总是落在“心”上——关于爱、失落、记忆与遗忘。读到某些关于时间不可逆转的描述时,我感受到的那种莫名的酸楚和怅惘,是如此真实,以至于需要放下书本,深呼吸几口才能平复。这本书不是用来“快速消费”的,它需要你放慢自己的呼吸节奏去适应它的语速和心跳。它像一面魔镜,映照出读者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提及的柔软角落和坚硬棱角,让人在被触动的同时,也获得了某种形式上的和解与释然。这无疑是一部经得起反复咀嚼、每次都能带来新体会的文学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