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第二卷)

经济与社会(第二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马克斯·韦伯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社会学
  • 政治学
  • 历史
  • 发展经济学
  • 社会发展
  • 经济史
  • 社会理论
  • 公共政策
  • 福利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92136
商品编码:1072372050
出版时间:2010-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德)马克斯·韦伯;阎克文 定  价:88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01日 装  帧:平装 ISBN:9787208092136 《经济与社会(第2卷)(上下)》编辑推荐:
?纪念马斯?韦伯逝世九十周年
?《经济与社会》:20世纪很伟大的社会学著作
?有名翻译家阎文磨砺五载推出的全新中译本  上册
缩略语列表 / 1

第二卷
第八章 经济与法律(法律社会学) / 782
(一) 实体法诸领域 / 782
一、 公法与私法 / 782
二、 授权法和规章制度 / 785
三、 “统治”与“行政” / 785
四、 刑法与私法 / 788
五、 侵权与犯罪 / 790
六、 统治权 / 792
七、 对权力的和权力的分立 / 793
八、 实体法与程序 / 795
九、 法律思想的诸范畴 / 797
(二) 权利的创设形式 / 806
一、 “法律命题”的逻辑范畴——自由与权力——契约自由 / 806
二、 契约自由的发展——“身份契约”与“目的契约”——目的契约的历史渊源 / 808
三、 对可诉契约的制度辅助:代理、转让、流通契据 / 822
四、 对契约自由的 / 825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经济与社会(第2卷)(上下)》内容简介:《经济与社会》原著共两卷,英文本由多位韦伯研究专家合作翻译,并加有长篇导言和注释,于1968年出版。《经济与社会(第2卷)(上下)》被众多学者推为20世纪很伟大的社会学著作。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全面而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他对社会学的定义、对象、方法及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进行了详细地阐释,统称为社会学的基础;又分别互有交叉地阐发了他的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思想。
韦伯广泛地援引世界历史资料,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中的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统治形式和宗教形式纳入他独特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做出类型化比较研究和系统化因果分析。韦伯以现代西方社会为立足点,通过对东西古今各种文明的比较,突出以理论化为方向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特征。
《经济与社会(第2卷)(上下)》适等
(德)马克斯·韦伯;阎克文 作者:(德国)马斯?韦伯 译者:阎文

马斯?韦伯(Max Weber,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认可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很重要的创始人之一。韦伯很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他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译者简介:
阎文,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译著及作文若干。      第十三章 封建制、等级制与家产制
    前古典时期的希腊城邦,甚至克利斯提尼时代的早期民主阶段,都可以叫做“封建的”,因为公民权始终等于是服兵役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一般来说都是土地所有者,显贵支配阶层的权力则依赖于各种各样对平民的忠诚关系。这种情况直到罗马共和国的很后阶段也依然如故。在几乎整个古代时期,土地的授予和对一个私人主宰者,对一个家产制君主或者对一个公民联合体承担军事义务之间的联系,始终有着根本的重要性。
    如果把“封地”定义为因交换军事或行政服务而授予的权利,特别是授予土地使用权或政治领土权,那么该术语就可以适用于[中世纪的日耳曼]侍臣服务封地,也许还可以适用于早期罗马的precarium** 见482页脚注**等
《经济与社会(第二卷)》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会学巨著,其精髓在于对现代社会结构、运作机制及其内在逻辑的深刻洞察与系统分析。本书并非孤立地探讨经济现象,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探究经济活动如何与权力、地位、文化、宗教、法律以及其他社会制度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社会变迁。 核心理论框架与方法论 本书作者,马克斯·韦伯,以其严谨的社会学方法论,对现代社会的关键特征进行了剖析。他强调“理解社会学”(Verstehen)的视角,即深入理解个体行为的动机、意义以及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主观意图。这种方法论使得本书的研究并非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表面描述,而是力求触及社会行动者的内心世界,揭示其行为逻辑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韦伯将现代社会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归结为“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的过程。他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伴随着日益增长的计算、预测和效率导向。这种理性化体现在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精神,也渗透到政治领域的“官僚制”组织,以及科学、法律等各个方面。本书对这种理性化进程的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如何从经验、习俗和情感驱动,转向以目标理性(zweckrational)为核心的计算和控制。 现代社会的核心构成要素 1. 资本主义与理性化经济 本书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远不止于简单的市场经济描述。韦伯将其视为一种“理性化”的、追求无限增殖的资本积累模式。他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产生的文化根源,尤其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联。他认为,某些宗教观念,如加尔文教对“预定论”的解释,无意中催生了一种强调勤奋工作、节俭生活和追求职业成功的“禁欲”精神,这与现代资本主义对企业家精神和利润的追求高度契合。 韦伯还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运作所依赖的理性化制度,包括: 自由市场与契约: 法律保障下的自由交换和契约的普遍化,为商品、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提供了基础。 技术进步与科学: 科学知识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驱动力。 科层制管理: 现代企业组织,如工厂和公司,采用科层制的模式,其特点是层级分明、规则明确、专业分工,以实现高效的管理和生产。 货币与金融体系: 理性化的货币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为资本的集中和再投资提供了便利。 然而,韦伯对理性化和资本主义的批判性也同样深刻。他提出了“铁笼”(iron cage)的比喻,认为随着理性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类可能被效率、规则和计算所束缚,失去个性、创造力和情感的自由,陷入一种“非人化”的境地。这种对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的担忧,是本书最令人警醒的洞见之一。 2. 权力、统治与官僚制 本书对权力的分析,超越了简单的武力或经济压迫,而是聚焦于“合法性”(legitimacy)的来源。韦伯区分了三种理想类型的统治合法性: 传统型统治: 建立在世袭、习俗和传统的权威之上,例如君主制。 魅力型统治: 建立在对领导者个人非凡品质、超凡魅力和神圣性的信仰之上,例如先知、英雄。 法理型统治: 建立在对一套普遍适用的法律和规则的信仰之上,以及对依据这些规则行使权力者的合法授权的认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统治形式是法理型统治。 在此基础上,韦伯对“官僚制”(bureaucracy)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他认为,官僚制是法理型统治最纯粹的组织形式,其核心特征包括: 等级结构: 权力与责任沿着明确的层级分配。 专业化分工: 官员被分配到特定的、明确界定的职责领域。 书面规则和程序: 运作基于成文的法律、规章和条例,以保证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非个人化: 官员的任免和工作基于其专业能力和资格,而非个人关系或好恶。 职业化: 官员通常被视为一种职业,有固定的薪资和晋升制度。 韦伯承认官僚制的效率和理性化优势,认为它是现代国家和大型企业能够有效运作的关键。但同时,他也对官僚制的扩张及其潜在的负面影响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他认为,官僚制可能导致权力集中于少数官僚手中,扼杀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难以被有效控制。他担心,过度的官僚化会形成一种“理性化的迷宫”,将个体困在其中,失去自由和意义。 3. 社会分层:阶级、地位与政党 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仅以经济关系为基础划分阶级,韦伯提出了更为多维度的社会分层理论,他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三个独立的维度构成的: 阶级(Klasse): 基于个体在经济市场上的“经济机会”来定义,主要与占有和生产资料相关。例如,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和没有生产资料的工人。 地位(Stand): 基于个体的“社会声望”或“荣誉”来定义,与生活方式、教育、职业和出身等因素相关。例如,医生、律师、贵族等享有较高社会声望的群体。 政党(Partei): 基于个体在权力竞争中的“影响力”或“地位”来定义,与政治组织、利益集团和权力斗争相关。例如,政党成员、工会领袖等。 韦伯认为,这三个维度并非总是完全一致,一个人可能在某个维度上处于优势地位,而在另一个维度上处于劣势。例如,一个富有的商人可能拥有很高的阶级地位,但如果他的生活方式不被社会认可,其地位可能并不高;一个拥有崇高社会声望的教授,其阶级地位可能不高,但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种多维度的分析,使得本书对社会不平等的理解更为 nuanced 和全面。 4. 宗教与现代社会 尽管本书的核心关注点是经济和政治,但宗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样不可忽视。韦伯认为,宗教思想并非仅仅是人们的慰藉,而是能够深刻影响社会结构和经济行为的强大力量。他通过对不同宗教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对犹太教、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和印度教的分析,揭示了宗教教义如何塑造人们的世界观、伦理观和对财富、劳动的态度。 如前所述,韦伯对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兴起中的作用的论述,是本书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之一。他并非断言宗教是唯一原因,但强调了宗教观念提供的心理和伦理基础,为资本主义的兴盛提供了土壤。他对其他宗教的分析,也揭示了宗教教义如何可能阻碍或促进经济的理性化和发展。 5. 意义的丧失与现代人的困境 最终,《经济与社会(第二卷)》所描绘的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理性化、工具化但同时也可能失去意义的社会。随着传统权威的衰落、宗教信仰的式微,个体越来越面临着“祛魅”(disenchantment)的处境。在由效率、规则和计算主导的世界里,个体可能难以找到超越功利性目标的存在意义。 韦伯的分析,为理解当代社会中的诸多现象提供了深刻的视角,例如: 现代官僚主义的僵化与效率低下。 消费主义的盛行与物质主义的泛滥。 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与人际关系的疏远。 个人在庞大社会机器中的无力感。 对“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普遍困惑。 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深刻的洞察力,引导读者去反思现代社会的本质,以及个体在其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它促使我们思考,在追求效率和理性的同时,如何才能保持人性的尊严、个体的自由和生命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哲学思辨色彩比我想象的要浓厚得多。我以为它会是一本侧重于数据分析和制度描述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社会哲学的导论。作者似乎并不热衷于提供具体的政策建议,他的重点在于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概念——比如“进步”、“效率”、“公共利益”等。在关于公共领域的探讨中,他敏锐地指出了集体行动困境的根源,即个体短期利益与群体长期福祉之间的内在张力。这种对基础概念的“祛魅”过程,让我阅读时不得不频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定义。例如,他如何区分“组织”与“社会团体”,这个细微的差别,却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理解现代官僚体系的运作逻辑。阅读这本书需要极强的耐心和批判性思维,如果你想找一本能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书,这可能不是你的菜。但如果你渴望理解人类社会结构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艰难塑形、又如何被我们自身的观念所塑造,那么这本书就像一个深入地质断层的探险指南,虽然艰险,但能让你看到世界的本源纹理。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套书的,当时我正在为一篇关于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瓦解的研究寻找理论支撑。说实话,最初我对这种名字听起来有些“老生常谈”的著作是抱有怀疑态度的,总觉得经典的理论可能已经过时,无法解释当代社会中那些层出不穷的新现象。然而,这本书迅速地打消了我的疑虑。它的视角是如此的立体和多维,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层面,而是将文化、习俗、权力关系等“非经济因素”提升到了与市场机制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关于社会分层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来划分阶级,而是建立了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矩阵,考虑到了声望、合法性、以及历史积累的优势。举个例子,书中对于特定行业工匠群体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集体行动能力分析,细致入微,让我对群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模型代入到我日常观察到的现象中去检验,那种“思维的体操”过程本身就充满乐趣。如果你指望读完就能立马写出一篇完美的报告,那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你想的是如何拓展自己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坦白讲,我买这本书更多是出于一种“朝圣”的心态,听说它是某个领域奠基性的著作,所以想瞻仰一下大师的风采。但实际阅读体验嘛,有点像在爬一座非常陡峭的山,景色是壮丽的,但过程着实考验耐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充满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学术论文的特有腔调,句子结构冗长且充满了从句,对于习惯了短平快网络表达的我们来说,简直是一种阅读上的挑战。我必须承认,我跳过了不少关于早期统计数据和冗长案例引用的部分,而是紧紧抓住作者的核心论点进行推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理性人假设”的批判,他没有直接否定经济学的数理模型,而是巧妙地指出,将人类行为简化为纯粹的利益最大化计算,恰恰忽视了那些支撑社会长期稳定的“非理性”的道德约束和互惠传统。这种对经济学边界的拓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马拉松,虽然疲惫,但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过去习以为常的社会运行规则背后的深层逻辑。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真的没得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厚重感,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出版者的用心。我特地选了一个周末的下午,泡了壶茶,就窝在沙发里开始啃这本《经济与社会》(暂且这么称呼它,因为我实际读的可能是它的一部分,但整体感觉是扎实的)。说实话,初读时,那些宏大的理论框架和历史脉络确实需要集中精神去消化,它不像快餐读物那样能让你轻松愉悦地滑过去。作者似乎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对社会结构变迁的描述,尤其是在工业化初期,那种对劳资关系的细腻刻画,简直让人如同置身于那个喧嚣而又充满矛盾的年代。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社会资本”这个概念的早期探讨,虽然没有直接使用现代术语,但那种对人际网络、信任基础如何影响经济效率的洞察,放到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当然,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几个章节的逻辑推演略显晦涩,需要反复琢磨,甚至需要对照着一些辅助的历史地图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正是这种需要“用力”去阅读的体验,才让我觉得这笔时间花得值。它不是提供答案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老派的导师,引导你学会如何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关注的是现代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与风险管理,但这本厚重的著作,却让我回到了“资本主义的黎明”时期去寻找蛛丝马迹。作者对早期商业伦理的描述,尤其是在信贷扩张和投机行为盛行时期的社会反应,与我们今天面对的互联网金融泡沫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只是载体变了,人性的贪婪与恐惧似乎从未改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近乎人类学家般的观察视角,他不是在评判好坏,而是在描述“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这样”。他对于地方性知识和全球性市场力量相互作用的分析,为我理解当前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提供了极佳的理论工具。当然,碍于成书年代的限制,书中对于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冲击的论述略显保守,这部分我需要结合现代的经济学研究进行补充阅读。但作为理解社会-经济系统整体运作的基石,它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教你如何去搭建一个宏观分析的脚手架。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