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通史
:398.00元
作者:李伯钦,李肇翔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50611481
字数:2400000
页码:全八册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4.563kg
编辑推荐
普及中国史,提倡大国学——国学大师季羡林题词推荐的新版《中国通史》
中华书局副编审、敦煌学家柴剑虹撰文推荐
豪华阵容!史学界学者、文化圈名人强力推荐!
李学勤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田余庆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家。
程 曜 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物理学家。
余世存 畅销书《非常道》作者、独立学者、青年思想家。
历时三年,240余万字书稿、5000余幅珍贵书画器物照片重新整理审订!
你能看到的*、*好读、*丰富的中国通史!
这是一部新鲜的被现代文明之光照亮的国史,以“人”为聚焦中心,描述了先民们在不同时代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和族群融合;
这是一部开放的置于全球视野中的国史,在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来叙述中国历史,让读者真切体会到中华民族与全人类的联系;
这是一部感性的可全面触摸的历史,在文字叙说过程中配上了五千余幅精美插图,直观展示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这是一部好看的能产生阅读快感的国史,通俗的文字和生动的历史细节让人耳目一新。
内容提要
国学大师季羡林题词推荐的新版中国通史。全新的历史解读方式,融入了百年来的历史研究成果,以及近三十年来的历史新发现、新认识。清晰地揭示了历史演进规律、民族兴衰因由以及人物成败奥秘,全面提升读者从历史预知未来的能力。是一部具启发性的中国通史。
此部《中国通史》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和叙述,强调时代感与亲历感。以丰富真实的史料,鲜活生动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如同亲历历史,以史为鉴,读知天下。
历史不是抽象的文字叙说,应该是充满美感的、直观的历史。本书独创的图史体系,搜集了超过五千余幅古代珍品书画和文物照片。让丰富的人物图、文物图、军事图和插图说明组成了一部前所未有的图说中国史,读起来赏心悦目,余味无穷。
★★★★★推荐购买: href='#' target='_blank'>史记(套装共四册)(精装)(文白对照、名家集评、全注全译)
target='_blank' href='#'>
目录
卷一
史 前
人类的出现
人类的起源 ..................................... 008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 世界的产生 / 远古时代的分期
三皇的漫长岁月 ................................. 012
三皇的传说 / 洪水与救世 / 传说与现实
原始群前期 ..................................... 016
元谋人 / 蓝田人 / 北京人
原始群后期 ..................................... 023
马坝人 / 长阳人 / 丁村人 / 许家窑人 / 大荔人
五氏的贡献
女娲氏 ........................................ 027
女娲补天的传说 / 女娲补天的真相 / 女娲的母系权力
伏羲氏 ........................................ 029
火的用处 / 婚配的改变 / 八卦与九针
有巢氏 ........................................ 032
原始的建筑 / 的贡献
燧人氏 ........................................ 033
关于人工取火的猜测 / 结绳记事
神农氏 ........................................ 035
播种五谷 / 遍尝百草
母系时代
母系氏族的出现.................................. 037
初期人类总的体质特征
母系氏族初期 ................................... 039
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 柳江人 / 麒麟山人 / 资阳人 / 河套人 / 峙峪人
母系社会繁荣时期................................ 044
磁山—裴李岗文化 / 老官台文化 / 北辛文化 / 仰韶文化 / 半坡文化遗址/ 马家窑文化遗址 / 神秘的红山文化 / 河姆渡文化 / 屈家岭文化
父系氏族
从母系向父系的转变.............................. 056
父系氏族的萌芽 / 父系氏族的确立 / 父系氏族的风貌
父系氏族文化遗存................................ 059
大汶口文化 / 良渚文化 / 龙山文化
私有制、阶级的出现.............................. 067
贫富分化 / 奴隶制和阶级
父系氏族的文化艺术.............................. 070
父系氏族的文化 / 父系氏族的艺术
黄帝的时代
有熊部落....................................... 072
有熊部落的传说 / 少典之子
部落间的征伐与融合.............................. 073
黄帝大战蚩尤 / 炎帝的传说 / 刑天舞干戚 / 蚩尤的贡献
不朽的功绩...................................... 077
黄帝的创举 / 养蚕抽丝 / 创立文字 / 黄帝的图腾
黄帝升仙....................................... 081
黄帝访大隗 / 乘龙升天
五帝的更迭
颛 顼.......................................... 084
颛顼的功绩 / 颛顼和共工氏
帝 喾.......................................... 086
德行高尚的帝喾 / 帝喾的继位
帝 尧.......................................... 087
出生的传说 / 的政绩 / 禅让 / 鲧治水的办法 / 丹朱的悲哀
舜............................................. 091
的孝道 / 娥皇与女英 / 励精图治
禹及氏族的终结.................................. 093
大禹治水 / 关于治国的讨论 / 后的禅让 / 攻伐三苗 / 涂山大会划九州 / 矛盾的根源
·夏 商
家天下的建立
大禹诛杀防风氏.................................. 104
苗山之会 / 防风氏的传说
甘战杀伯益...................................... 106
皋陶的传说 / 伯益的传说 / 对母族的剿杀
统一天下的夏启.................................. 112
夏启征西河 / 夏朝初期的军队
失国与复国
太康失国....................................... 114
五子悲歌 / 仲康杀羲和 / 后羿的悲哀 / 后羿之功
少康中兴....................................... 118
少康复兴故国 / 酒圣杜康
兴盛的王朝...................................... 119
农业的发展 / 讨伐东夷 / 初定刑法 / 初的城市 / 虔诚的祭祀 / 二里头夏文化遗址 / 龙山文化与夏文化
夏朝的覆灭
笃信鬼神的孔甲.................................. 129
残忍的孔甲 / 孔甲好龙 / 师门使火
残暴君王的灭亡.................................. 131
频繁的征伐 / 暴虐的刑罚 / 妹喜的罪名 / 夏桀的灭亡 / 鸣条之战
商朝的建立
商朝的神话传说.................................. 136
天命玄鸟 / 火正与商丘 / 参商离别 / 相土驯马 / 相土与骑兵的传说/ 相土之城 / 勤于职守的冥
商部落的强大.................................... 141
亥的贡献 / 失检点商王丧命 / 上甲微的复仇
成汤革命....................................... 144
剿灭葛国 / 仲虺投商 / 伊尹传奇 / 网开三面 / 被困夏台 / 征伐豕韦、顾 / 剿灭昆吾 / 定都西亳
商朝的瓶颈
明君商汤....................................... 153
商汤祷桑林 / 商汤的礼让
贤臣伊尹....................................... 155
伊尹放太甲 / 伊尹的智慧
九世的混乱...................................... 158
太戊服诸侯 / 仲丁伐蓝夷 / 天灾和人祸 / 盘庚迁殷 / 巩固殷都
商朝的鼎盛
武丁访贤....................................... 165
甘盘说古 / 傅说拜相 / 武丁与傅说
武丁的征伐...................................... 168
羌方和土方 / 西羌和东夷 / 胜利的保障
中兴的王朝...................................... 171
政治体制日趋完备 / 农业和手工业
武丁和妇好...................................... 173
英雄迟暮 / 文武双全的妇好
商朝的灭亡
国势日衰....................................... 176
帝位的频繁更替 / 被雷劈的国王 / 风云暗涌
商纣王亡国...................................... 180
暴虐的纣王 / 大规模的征伐 / 伐东夷牧野败亡
商代的政治制度.................................. 185
政治疆域 / 政治机构 / 各方国
商代的文化艺术
殷墟与甲骨文.................................... 191
殷墟遗址 / 甲骨文
商代的宗教和艺术................................ 194
自然神崇拜 / 祖先崇拜 / 雕塑和音乐
商代的科学技术.................................. 200
天文历法 / 青铜冶炼技术 / 其他青铜文化遗存
·西 周
周族的兴起
被丢弃的后稷.................................... 208
不窋兴农耕...................................... 209
公刘迁豳....................................... 210
建都周原....................................... 211
友爱的兄弟...................................... 212
季历与戎狄...................................... 213
姜尚遇姬昌...................................... 214
西周的建立
姜太公辅佐文王.................................. 216
姜子牙的谋略 / 姜尚的《六韬》 / 盟津观兵 / 做牧誓武王伐商
处置商族遗民.................................... 220
出走海外的箕子 / 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
厚待同盟军...................................... 223
周公辅政
宗法制的确立.................................... 224
敬天保民....................................... 225
周公摄政....................................... 226
周公东征....................................... 227
周公三诰....................................... 228
《康诰》 / 《酒诰》 / 《梓材》
十世周王
成康之治....................................... 231
成王守信 / 周公作《无逸》 / 《康王之诰》 / 讨伐鬼方
周室始衰....................................... 237
昭王南征 / 穆王制刑 / 穆王西行 / 造父学御 / 史墙盘—昭王与穆王的见证/ 恭王伐密
逐步升级的矛盾.................................. 245
周懿王与日食 / 周孝王与秦非子 / 可贵的土地 / 夷王烹哀公/ 强弩之末 / 厉王平淮夷 / 荣夷公专利 / 厉王止谤 / 周召共和 / 宣王料民 / 短暂的中兴
西周的灭亡
没落的西周...................................... 256
上天的警示 / 烽火戏诸侯 / 平王复位 / 文侯之命 / 平王东迁
西周的制度
礼乐制度....................................... 261
分封制与井田制.................................. 262
乡遂制度....................................... 264
西周的社会经济.................................. 265
活跃的民间交易 / 繁荣的保证 / 日趋完美的青铜艺术 / 四通八达的交通 / 渐趋完善的律法
·附录:俯瞰中国
美丽的土地
奔流不息的河流与湖泊............................ 276
黄河 / 长江 / 黑龙江 / 淮河 / 渭河与泾河 / 汾河/ 钱塘江 / 珠江 / 青海湖 / 洞庭湖 / 鄱阳湖 / 太湖
峰峦雄伟的名山.................................. 284
秦岭 / 阴山 / 昆仑山 / 祁连山 / 喜马拉雅山 / 五岳 / 五台山 / 峨眉山 / 庐山 / 黄山
郁郁葱葱的草原.................................. 291
呼伦贝尔草原 / 伊犁草原 / 川西草原
一望无际的沙漠.................................. 293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 塔克拉玛干沙漠 / 鄂尔多斯沙漠区 / 瀚海沙漠群
区域地理....................................... 296
河西走廊 / 西域 / 河套 / 陇西 / 河东 / 塞北与东北 / 云贵高原 / 青藏高原 / 中原 / 燕赵 / 齐鲁 / 关中/ 江南 / 荆楚 / 巴蜀 / 岭南 / 沿海与岛屿
中国人......................................... 310
中国的民族...................................... 311
卷二
春 秋
周室势微
诸侯纷起....................................... 008
郑国 / 卫国 / 晋国 / 秦国 / 虢国 / 陈国 / 楚国 / 许国 / 齐国 / 蔡国 / 燕国 / 鲁国 /
作者介绍
李伯钦,1963年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中华书局从事编辑工作八年。后期负责《国务院古籍整理简报》的编辑和出版。1997年任智品书业(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编辑。先后策划和主编的出版项目有《唐宋八大家全集》、《康熙字典》、《说文解字》、《中国历代碑刻书法全集》、《百衲本二十四史》等。
李肇翔1953年生,山东曹县人。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华书局编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古籍整理专家。曾主持《唐宋八大家全集》、《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中国历代禁书》等大型古籍整理项目。近年来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编写了《中国通史可以这样读》、《故事里的中国》、《话说明代帝王》等多部历史读物。
文摘
序言
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是觉得缺乏一本能够真正打动我的著作。直到我读了李伯钦和李肇翔的《中国通史》,我才找到了那种感觉。他们的文字,不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情感。我被作者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关注所打动,无论是辉煌的帝王,还是默默无闻的百姓,他们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书中对一些重大历史转折点的分析,尤为精彩。例如,关于宋朝“积弱”的原因,作者不仅仅归咎于军事,而是深入探讨了制度、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也非常欣赏作者对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描绘,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贸易,都让我看到了中国文明的开放和包容。书中对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传教士、以及不同文化交流的生动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述历史事件时,会巧妙地运用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娓娓道来。起初,我只是想找一本能快速了解中国历史脉络的书,没想到却一头扎进了历史的海洋,无法自拔。作者李伯钦和李肇翔先生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将那些遥远的故事讲述得生动鲜活,触手可及。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开始,到夏商周的青铜文明,再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每一个时代都仿佛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特别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不仅仅是宏大的事件,即使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社会风俗,也都有细致的描绘,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比如,在描述春秋战国时期,作者不仅仅罗列了诸侯国的兴衰,还穿插了当时士人的游说、战车的驰骋、市井的喧嚣,甚至对不同学派的思想差异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对“百家争鸣”的盛况有了更立体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被作者的叙事所打动,无论是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雄才大略,还是唐朝盛世的开放包容,抑或是宋朝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昌盛,都充满了史诗般的魅力。然而,作者并未止步于歌颂,对于历史的曲折、王朝的更迭、社会的不公,也都有坦诚的审视和深刻的反思。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客观地理解历史,而不是被片面的叙述所蒙蔽。这本书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及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惊喜,都能获得新的启迪,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巨著。
评分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它丰富的史料和宏大的叙事,更体现在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李伯钦和李肇翔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能够将那些久远的故事,讲得鲜活而有力量。我被作者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描绘所吸引。从早期部落间的融合,到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再到近代的民族认同,每一个阶段的民族互动都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书中对长城修筑的意义和作用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军事防御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在文化交流、经济联系以及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让我对这个象征性的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也非常欣赏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梳理,特别是对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演变和影响的论述,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与创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某个历史事件时,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例如,对某个改革的评价,既会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会指出其潜在的弊端,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它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我对中国历史认知的一次颠覆。李伯钦和李肇翔先生的叙事方式,极具感染力,他们能够将庞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又充满了人情味。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刻画,不是简单地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动机和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比如,在描绘诸葛亮这个人物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强调他的“智慧”和“忠诚”,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以及一个在乱世中力求匡扶汉室的士人的复杂情感和面临的困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人物形象。书中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论述,也让我大开眼界。从四大发明到精密的计时仪器,再到古代的建筑技术,都让我惊叹于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我被书中对水利工程、天文观测、以及医药学的介绍所深深吸引,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先进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某些历史事件时,会引用大量的史料和文献,并进行细致的考证,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通史,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人民智慧、勇气和创造力的赞歌,让我对这个民族充满了自豪感。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经历了一场盛大的历史画卷的展开。李伯钦和李肇翔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能够将历史的厚重感娓娓道来。我被作者对社会变迁的细致观察所打动,从早期氏族社会的萌芽,到封建社会的成熟与衰落,再到近代社会的转型,每一个阶段的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以及阶级关系都描绘得清晰可见。书中对于社会改革的讨论,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例如,对于商鞅变法,作者不仅仅陈述了其内容,更深入分析了变法对秦国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军事力量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揭示了变法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反对声音。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改革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也非常欣赏作者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梳理,从成文法的出现,到刑罚的演变,再到司法实践中的案例分析,都让我看到了古代社会秩序的维护机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个朝代的赋税制度的详细分析,包括各种税目、征收方式以及对农民生活的影响,这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帝王将相的故事,更是关于人民的辛勤劳作、社会的变革以及文明的传承。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适应、调整、发展,并最终形成独特的文化。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二字有了更深的敬畏感,它不仅仅是过去,更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根源。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它会给我带来如此深刻的触动。李伯钦和李肇翔先生的笔触,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滋养着我对中国历史的认知。我被作者对历史细节的严谨态度所打动。书中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社会风貌、文化习俗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仿佛是将我置身于那个时代。比如,在描绘宋朝的市井生活时,作者不仅列举了当时出现的各种小吃、娱乐方式,还详细介绍了当时的市场贸易、货币流通,甚至当时的社会治安情况,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繁荣景象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书中对中国古代外交的论述,也让我耳目一新。从朝贡体系的形成,到与周边国家的互动,都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智慧和策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某些历史事件时,会引用大量的文献和考古发现,并通过严谨的逻辑推导,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种科学的精神,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信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厚重与辉煌,也看到了它所经历的曲折与挑战。它让我更加热爱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抱着一种“随便看看”的心态拿起这本书,没想到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李伯钦和李肇翔先生的书写,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们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叙述得如同波澜壮阔的史诗。从远古的部落冲突,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再到近代的民族独立斗争,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张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战争场面的描绘,不是简单的军事部署,而是融入了当时的战略思想、士兵的士气、甚至是战场上的心理博弈,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比如,书中对赤壁之战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火烧连营”的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孙刘联军以弱胜强的战略智慧,以及曹操军队的内部矛盾,让我对这场关键战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作者也关注到了文化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例如,对汉赋、唐诗、宋词的介绍,以及这些艺术形式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我被书中对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门类的描绘所吸引,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代。此外,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梳理,如儒释道三家的演变,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理解了这些思想是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之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它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斗争,更是思想、文化、艺术的交融与碰撞。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书籍最难得的是那种能够唤起读者共鸣的文字。而李伯钦和李肇翔的《中国通史》,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叙事,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了故事性,能够将读者带入到历史的场景之中。我被作者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细致还原所打动。比如,关于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作者不仅仅罗列了起义的原因和过程,还深入描写了起义领袖的个人经历、他们的理想与挣扎,以及起义对当时社会秩序造成的冲击。这种细节的刻画,让我对那个动荡的年代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书中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也描绘得极为生动。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后来的内阁制度,每一个制度的变迁都与当时的权力格局、社会需求紧密相连。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某个朝代的政治斗争时,会运用大量的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而且分析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我能够理解其中错综复杂的权力运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不仅仅是权力的游戏,更是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以及普通人民的悲欢离合。它让我更加珍视我们所拥有的和平与发展,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我真的很难用寥寥数语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它不是那种按时间顺序流水账式的史书,而是以一种更加人文主义的视角,去探究中国历史的灵魂。李伯钦和李肇翔先生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们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能够将复杂的历史现象解释得鞭辟入里。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普通人的关注,他们通过挖掘史料,描绘出在历史大事件背后,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手艺人、甚至是低下阶层的生活轨迹。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加人性化的理解。书中对不同朝代的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文化艺术的分析,都极其深刻。例如,关于唐朝的科举制度,作者不仅仅介绍了其运作方式,还深入探讨了它对社会阶层流动、知识传播以及文化融合的影响,让我意识到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远不止于选拔官员。当我读到书中关于明朝商业经济发展的部分时,我惊叹于作者对当时商品流通、货币体系、以及新兴商人群体的描绘,这让我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复杂性和活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反思了许多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传统观念。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在于,它总能引发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作者提出的许多观点,并非简单的陈述,而是带有强烈的启发性,促使我去质疑、去探究、去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僵死的过去,而是与当下息息相关,深刻影响着我们今天的存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挑战读者的固有认知,并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这种体验是无价的。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带着我一同走进历史的深处,感受着岁月的沧桑。李伯钦和李肇翔先生的笔触,充满了哲思,他们不仅仅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规律”。我被作者对思想文化演变的洞察力所折服。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再到近代新思潮的涌入,每一个思想流派的兴衰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书中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探讨,让我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时,并没有仅仅强调其成就,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中进行审视,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文化理念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韧性。即使经历了朝代的更迭、战乱的破坏,中华文明依然能够自我修复、自我超越,并不断发展壮大。这种强大的生命力,让我对我们这个民族充满了信心。我喜欢作者在结尾处的反思,他们总是能将历史的经验与当下的挑战相联系,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读”历史,更是在“悟”历史,它是一本真正能够启迪人心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