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评传

胡适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桑逢康 著
图书标签:
  • 胡适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历史
  • 传记
  • 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20647
版次:1
商品编码:107611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现代名家传记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5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胡适评传》力求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公正地评述胡适,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对胡适这样一位“庞然大物”来说,一本二十多万字的书显然是不够的,只能择其要者,对胡适的一生作基本的、大概的介绍,并适当适量地作些评论。希望这能对今天的读者了解胡适有所帮助。
在现代文化史上,胡适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和陈独秀等率先倡导文学革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辟了五四新文学整整一个历史时代。胡适也因而声名鹊起,此后几十年他一直活跃在文化教育和学术领域,成就卓著,备受海内外瞩目。
胡适学识渊博,涉猎的范围很广,在哲学、文学、历史、教育、政治诸方面、诸领域,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研究现代中国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政治史,胡适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避不开的人物。他的一些追随者都尊崇胡适为“一代宗师”,对之敬仰有加。
同时,胡适又是一位很复杂的人物,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主要代表,他在政治上拥蒋反共,落得许多骂名。
综观对胡适的评价,存在两种偏向:一是全盘否定从政治上一棍子打死,并连带着对其学术和教育方面的业绩也一并抹杀;二是对胡适反共和支持国民党蒋介石的政治立场轻描淡写或视而不见,过分赞誉其学术成就以及所谓的“人格魅力”,甚至以胡(适)压鲁(迅)贬郭(沫若)。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

作者简介

桑逢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现代文学研究,兼及传记与小说创作,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学术专著《胡适在北大》、《郭沫若人格》、《茅盾的小说艺术》、《现代文学大师品评》,长篇传记《荣氏家族》、《感伤的行旅一郁达夫传》、《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游刃肝胆写春秋一吴孟超传》,长篇小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友人、情人、路人》。曾参与编辑《郭沫若全集》文学编,并有《女神》汇校本问世。

目录

第一章 适之何来
第二章 留学美国
第三章 倡导文学革命
第四章 执教北大
第五章 终身大事
第六章 问题与主义
第七章 “先生”与“皇上”
第八章 由教授而治校
第九章 “忍不住要谈政治”
第十章 中西文化比较
第十一章 整理国故
第十二章 “中公”与《新月》
第十三章 出任北大文学院院长
第十四章 “人权抛却说王权”
第十五章 “和比战难”
第十六章 学者外交
第十七章 “民主”怪圈
第十八章 执掌北大
第十九章 “总统”人选
第二十章 夹缝之间
第二十一章 “一个弃职的逃兵”
第二十二章 在美国当寓公
第二十三章 最后的岁月
附录
胡适生平简介
胡适著作年表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适之何来
安徽绩溪上庄有一胡姓人家。系当地茶商,大名鼎鼎的胡适即出自此胡姓人家,在“明经胡氏”的世系中为第四十二代。所谓“明经胡氏”,系指后唐时其先祖昌翼公曾以明经及进士第,所以后人将这一支称为明经胡氏。但此说并无史册可考,人们只知道胡氏近几代人一直经营茶叶生意,后来还在上海开了一家名号“裕兴泰”的茶叶店。绩溪旧属徽州。种茶、制墨、制漆、经商是民间主要的经济支柱,胡氏一家也不例外。
胡适1891年12月17日(清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原名嗣糜,学名洪骋,字希强。他的父亲胡传二十四岁时进学为秀才,执教乡塾,后入仕途,曾任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知州,“能吏”而善文。因胡传字铁花,被后人尊称为“铁花公”或“铁花先生”。母亲冯顺弟出身贫苦农家,为胡传续弦之妻,年纪比丈夫小三十二岁,终年操持家务。胡适幼年时曾随父去台湾,在台南、台东住了近三年时间,所以后来他有时自称是“半个台湾人”。
1895年初,胡适随母亲回到绩溪老家。这一年4月,在甲午海战中遭到惨败的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绅民群起反对,公请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帮办军务刘永福为主军大总统。胡传奉命在台东负责后山防务,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一直坚守到闺五月初三日始撤离。由于患脚气病,先是左脚,不久双脚都不能动了,不幸于农历七朋三日在厦门故去。胡适在《四十自述》中,用崇敬赞叹的口吻,说他的父亲是“东亚第一个民主国的第一个牺牲者!”
……

前言/序言



鲁迅全集:民族魂魄的呐喊与思考 一、时代的巨音:一个思想巨匠的完整肖像 《鲁迅全集》并非仅仅是一套收录了某一位作家作品的文集,它是一部浓缩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剧变、民族苦难与精神觉醒的宏大史诗。鲁迅(周树人,1881—1936),这位被誉为“民族魂”的文学巨匠,其思想深度和文字力量,至今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坛难以逾越的高峰。本套全集力求全面、准确、系统地呈现鲁迅一生横跨思想论战、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翻译引进等多个领域的惊人成就,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鲁迅形象。 本书收录了鲁迅先生自少年求学时期至逝世前夕的所有重要著作,涵盖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外集》等数十卷。更重要的是,本全集将鲁迅在北大、复旦等高校的讲稿、大量的翻译作品、以及他与友人、政敌之间往来的全部通信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和校注,确保内容的完整性与历史的真实性。 二、文学的丰碑:对国民性的深刻解剖 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在于其对“国民性”的无情批判与深刻解剖。他的小说,无论是描绘阿Q“精神胜利法”的深刻讽刺,还是孔乙己在科举制度下被异化的悲剧,亦或是祥林嫂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毁灭,都超越了简单的故事叙述,直抵中国传统文化肌理中最深层的病灶。 1. 小说的力量:从白描到象征 《呐喊》与《彷徨》是奠定鲁迅文学地位的基石。《呐喊》中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首次以“吃人”为喻,揭示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礼教的本质,震聋发聩。而《彷徨》则展现了革命前后知识分子在“前路茫茫,进退维谷”中的挣扎与困惑,其笔下人物的痛苦是时代赋予的,也是知识分子自我反思的集中体现。后续的《故事新编》则以幽默而冷峻的手法,重新诠释了古代神话与历史人物,使之成为对当代社会的辛辣寓言。 2. 杂文的匕首:论战与启蒙 鲁迅的杂文是其思想的“匕首”与“投枪”。他的一生,几乎都浸润在无休止的思想论战之中。本书细致梳理了鲁迅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撰写的杂文,这些文章直面当时中国社会最尖锐的矛盾:封建残余的顽固、新生事物的艰难成长、文人相轻的弊端、以及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与排斥。从批判“立人”到“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争姿态,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或犀利泼辣,或冷峻含蓄,但其核心始终指向对民众的精神启蒙与社会改造。读者将能清晰看到鲁迅如何运用其卓越的文字技巧,撕开虚伪的面纱,直击时代的核心。 三、思想的迷宫:译介与学术的交织 鲁迅的贡献绝不仅限于文学创作。本全集特别强调了其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另一重要维度——中西文化的沟通者与学术的奠基者。 1. 翻译的广度与深度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对东欧、北欧的文学与思想抱有浓厚兴趣。他翻译了大量被当时中国主流文坛忽视的外国作家的作品,包括俄国、东欧,特别是日本和北欧的作家。通过翻译,他引进了新的思想资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参照系。全集中详尽收录了他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考证和序言,这些序言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学评论。 2. 传统学的重估与重建 在学术研究方面,鲁迅继承了章太炎、俞樾等前辈的扎实学风,但在视角上却具有革命性。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带有现代文学史眼光的中国小说史著作。本书的学术部分,将重点展示鲁迅对《呐喊》时期所收集的碑帖、对古典文学的考据、以及他对古代“非主流”文化(如民间故事、版画)的重视,揭示他如何从传统中寻找“活的灵魂”,而非僵死的教条。 四、通信录:还原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人 全集收录的往来信札,是理解鲁迅思想动态和情感世界的“活化石”。通过他与周作人、许寿裳、瞿秋原、孙伏园等人的通信,读者可以看到鲁迅在创作遇到瓶颈时的挣扎、在论战中的策略部署、对青年作家的提携与教导,以及他对个人生活和友谊的珍视与脆弱。这些信件展现了一个在巨大压力下,既是冷峻的思想家,又是充满温情的兄长、朋友的复杂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上对鲁迅的刻板印象。 五、结语:超越时代的警醒 《鲁迅全集》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对照和警醒。鲁迅的作品至今仍在回答着“我们是谁?我们将往何处去?”的终极追问。它要求读者以清醒的目光审视自我、审视社会,拒绝一切虚妄的麻醉和逃避。这是一部跨越时代鸿沟的、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永恒探求。阅读全集,就是与一个世纪中最清醒的头脑进行一场严肃而深刻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触动,是作者如何深刻理解并剖析了胡适先生作为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化人的复杂面向。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生平事迹,而是着重于展现胡适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其在时代洪流中的碰撞与坚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胡适与新文化运动关系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将他神化,而是细致地勾勒出他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思想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如何从一位留洋归来的青年学者,逐步成长为白话文运动的旗手,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并积极倡导科学与民主。书中对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治学态度的描绘,也让我受益匪浅,这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保持一份审慎与开放。同时,作者也坦率地指出了胡适在某些历史关头所面临的困境与争议,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避免了流于空泛的赞颂。读罢此书,我仿佛与胡适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人格魅力、思想深度,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都因此书而更加清晰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

评分

我在这本书中,领略到的是胡适先生作为一位文化巨匠的深厚底蕴与广阔视野。作者在描述胡适的学术成就时,毫不吝啬笔墨,细致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的多重身份。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妙解读,到他对历史事件的独到分析,再到他对哲学思想的深刻阐释,无不体现出其非凡的才华与学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胡适在提倡白话文运动中的作用的详细描绘,作者生动地展现了这场运动如何在胡适等人的推动下,逐渐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其深远影响至今可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化史的缩影。通过胡适的视角,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与思想碰撞。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胡适先生的认识,不再局限于那些被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而是深入到了他思想的根源和实践的细节。作者在梳理胡适的学术思想时,非常注重对其思想渊源的探究,他如何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如何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胡适在社会改良方面的论述,他如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何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试图唤醒民智,推动社会进步。作者通过大量史料的梳理与分析,展现了胡适的行动力与影响力,以及他在面对社会不公与落后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本书让我感受到,胡适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家,更是一个行动者,一个身体力行地为中国现代化而奋斗的先驱。他的思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与责任感。

评分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胡适先生,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作者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将胡适的人生轨迹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紧密相连,展现了他如何在一个剧烈动荡的年代,以其特有的理性与温和,试图引领社会走向进步。书中对胡适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对于中国现代大学的建立、学术的独立、以及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提出的“大学是制造思想的地方”这一理念,至今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作者并没有回避胡适晚年在台湾的处境,而是以一种充满同情的笔触,描绘了他面对政治环境变化时的无奈与坚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他如何在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在保守与激进之间找到自己的道路。读完之后,我不仅对胡适先生本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那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别样的视角去理解胡适先生。它并没有着重描绘他辉煌的成就,而是更侧重于展现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遭遇的困境、挑战以及他的应对之道。我被书中对胡适在个人情感和家庭生活方面的描写所打动,作者以一种细腻而克制的笔触,展现了这位伟大人物在回归日常生活时,所展现出的普通人的情感与烦恼。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符号。同时,书中也对胡适在政治上的立场和选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试图去理解他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在艰难抉择下所做出的判断。这种客观而审慎的态度,让我对胡适先生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他公开的形象上,而是看到了他更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与人生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