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移动网络中的多播通信:服务、机制、性能 [Multicast in Third Generation Networks Services, Mechanisms and Performance]

第三代移动网络中的多播通信:服务、机制、性能 [Multicast in Third Generation Networks Services, Mechanisms and Performan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罗伯特(Robert Rummler) 等 著,张鸿涛 等 译
图书标签:
  • 3G
  • 移动通信
  • 多播
  • 网络性能
  • 无线网络
  • 通信协议
  • 服务质量
  • 数据传输
  • 网络架构
  • 移动网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508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751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外文名称:Multicast in Third Generation Networks Services, Mechanisms and Performance
开本:16开
出版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第三代移动网络中的多播通信:服务、机制、性能》特点:●提供了多播基础知识的深入概述
   ●详细描述了UMTS和CDMA2000网络下的MBMS和BCMCS多播标准
   ●给出了3G网络下可用多播实现的业务的全面概述
   ●重点介绍3G网络下的多播性能
   ●研究在由蜂窝和广播网络组成的异构网络下怎样实现多播。
   A.Hamid Aghvami
   A.Hamid Aghvami在1978年和1981年分别获得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84年他成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教学人员。1989年和1993年他分别被提升为电信工程系的高级讲师和教授。目前他任国王学院电信研究中心主任。A.Hamid Aghvami教授为英国和国外企业的数字无线通信系统提供咨询。他已经发表了超过480篇学术论文,并在世界各地进行有关个人和移动无线通信方面的主题报告。1990年他担任无线通信系统NTT实验室的客座教授,1998~1999年担任BT实验室高级研究员。1996~2002年担任美国无线设备有限公司执行顾问。此外,他还是无线多媒体通信公司的执行董事,这是他自己的咨询公司。
   A.Hamid Aghvami领导着一个活跃的研究团队,致力于许多未来系统的移动和个人通信项目,这些项目多由政府和企业支持。2001~2003年他担任IEEE通信社区理事会成员。他是IEEE通信社区的杰出讲演者,历任许多国际会议组织的技术方案和组委会的成员、主席、副主席等。他还是个人室内和移动无线通信(PIM-RC)国际会议的创始人。他是英国皇家工程院、IET以及IEEE的会员。

内容简介

《第三代移动网络中的多播通信:服务、机制、性能》系统地介绍了多播在3G移动网络中的发展及部署情况。本书的重点在于主流3G网络标准中的多播,如UMTS和CDMA2000网络。主要内容包括: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概述、IP网络中多播的基本原理、3G网络中利用多播技术可实现的新业务、3G网络的多播容量、UMTS和CDMA2000的多播标准、3G网络中多播技术的性能以及在3G移动网络和数字广播网络组成的异构环境中开展多播业务的机制等。《第三代移动网络中的多播通信:服务、机制、性能》是一部紧跟通信技术前沿研究的专业性著作,主要适于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专业性新技术参考书。
3G网络下的多播应用的手边教程!本书中,作者描述了在3G移动网络中怎样实现多播,即一对多地传送数据到一组目的地址。作者概述了3G网络中用多播可以实现的业务,描述了支持这些业务的机制,并重点介绍了几种多播机制的性能。本书重点在于UMTS和CDMA2000网络下的多播,这是3G网络的主流标准。除了介绍多播标准,作者还提供了关于3G网络下多播的大量的性能结果与数据。

作者简介

Robert Rummler
Robert Rummler在2000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子工程专业的学士及博士学位。2001-2005年,他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信研究中心做助理研究员,并参与了欧洲关于可重构性领域的一些研究项目。目前他在埃森哲咨询公司(苏黎世,瑞士)担任顾问。他的研究兴趣在于3G网络下的多播、软件无线电和端到端的可重构性。Robert Rummler已经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此外,他还是IEEE会员。
Alexander Gluhak
Alexander Gluhak目前是爱立信爱尔兰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于2002年在德国奥芬堡应用技术大学获通信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并在2006年获得英国萨里大学的移动网络和信息系统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在于移动多播传送、异构网络架构和下一代网络的可扩展的上下文信息机制。他的研究成果已获得诸多奖项,如2002年获得德国电信奖(Deutsche Telekom Award),2005年获得JSPS研究员奖及2006年获得Mobile VCE科研奖。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作者简介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1.1 蜂窝概念
1.1.2 蜂窝系统中的传播问题
1.1.3 多址方案
1.1.4 1G和2G系统
1.1.5 3G系统
1.1.6 4G系统
1.2 网络和协议
1.2.1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络
1.2.2 Internet协议集
1.2.3 互联网络中的路由
1.3 多点通信
1.3.1 单播
1.3.2 广播
1.3.3 多播
1.4 IP多播
1.4.1 多播组
1.4.2 多播路由
1.5 蜂窝移动网络多播
1.5.1 小区广播服务
1.5.2 IP多播
1.5.3 UMTS中的MBMS
1.5.4 CDMA2000中的BCMCS
1.6 小结

第2章 IP多播基础
2.1 简介
2.2 IP多播服务模型
2.3 多播寻址和地址管理
2.3.1 IPv4多播寻址
2.3.2 IPv6多播寻址
2.3.3 IP多播地址和MAC地址之间的映射
2.3.4 多播地址的分配
2.4 多播会话声明
2.5 组管理
2.5.1 互联网组管理协议
2.5.2 多播收听发现
2.6 IP多播路由选择
2.6.1 多播分发树
2.6.2 域内路由选择协议
2.6.3 域间路由协议
2.7 多播业务的可靠传输
2.7.1 可靠多播的早期策略
2.7.2 可靠多播的近期发展
2.7.3 异步分层编码协议
2.7.4 FLUTE协议
2.8 多播流量和拥塞控制
2.9 移动和无线网络中的多播
2.9.1 双向隧道
2.9.2 远程订制
2.9.3 移动多播的扩展
2.9.4 基于代理的多播
2.10 小结

第3章 第三代移动网络概况
3.1 简介
3.2 UMTS中的无线接入和网络操作
3.2.1 空中接口
3.2.2 无线接入网
3.2.3 核心网
3.3 CDMA2000的无线接入和网络操作
3.3.1 空中接口
3.3.2 无线接入网
3.3.3 核心网
3.4 小结

第4章 第三代移动网络中的多播服务
4.1 简介
4.2 多播技术的推动力
4.2.1 收入增长
4.2.2 差异化
4.2.3 服务的传输成本
4.3 多播服务
4.3.1 移动电视
4.3.2 多媒体内容传输
4.3.3 普通内容传输
4.3.4 增强型传输服务
4.3.5 对等通信
4.3.6 设备对设备的通信
4.4 用户需求与技术接受
4.4.1 需求分析
4.4.2 技术采纳周期
4.4.3 移动服务的用户认可度
4.5 小结

第5章 第三代移动网络中的多播扩展
5.1 简介
5.2 UMTS中的MBMS
5.2.1 MBMS结构概况
5.2.2 核心网扩展
5.2.3 无线接入网络扩展
5.2.4 多播服务的提供阶段
5.2.5 广播服务的提供阶段
5.3 CDMA2000中的BCMCS
5.3.1 BCMCS结构概况
5.3.2 核心网的扩展
5.3.3 无线接入网络的扩展
5.3.4 服务提供阶段
5.4 小结

第6章 MBMS的协议和机制
6.1 简介
6.2 MBMS承载服务基本原理
6.2.1 MBMS承载服务架构
6.2.2 MBMS承载上下文
6.2.3 MBMSUE上下文
6.3 MBMS承载服务管理
6.3.1 MBMS激活与去激活
6.3.2 MBMS注册和注销
6.3.3 MBMS会话控制
6.3.4 MBMS服务请求
6.4 MBMS承载路径上的路由选择
6.5 MBMS用户服务
6.5.1 MBMS数据流传输方式
6.5.2 MBMS下载传输方式
6.5.3 MBMS用户服务声明和发现
6.5.4 文件修复流程
6.5.5 接收报告流程
6.5.6 MBMS安全性
6.6 小结

第7章 BCMCS的协议和机制
7.1 简介
7.2 BCMCS承载路径结构
7.3 BCMCS承载服务管理
7.3.1 BCMCS注册和RAN会话发现
7.3.2 BCMCS会话信息更新
7.3.3 BCMCS承载建立
7.3.4 BCMCS承载释放
7.4 BCMCS服务层
7.4.1 BCMCS信息采集
7.4.2 BCMCS数据流管理
7.4.3 BCMCS安全性
7.5 小结

第8章 CDMA空中接口的多播容量
8.1 简介
8.2 多播中的PTP和PTM信道
8.2.1 功率控制
8.2.2 软切换与硬切换
8.3 系统模型
8.3.1 传播模型
8.3.2 干扰模型
8.4 多播容量分析
8.4.1 PTP信道的多播容量
8.4.2 PTM信道的多播容量
8.5 数值结果
8.5.1 比较分析
8.5.2 敏感性分析
8.6 小结

第9章 多播路由成本分析
9.1 简介
9.2 UMTS中的动态多播
9.2.1 多播表
9.2.2 组管理
9.2.3 多播移动性管理
9.2.4 多播分组转发
9.3 成本分析
9.3.1 成本分析参数
9.3.2 多播用户分布模型
9.3.3 用户移动性模型
9.3.4 分组业务模型
9.4 数值结果
9.4.1 数据分组传输成本
9.4.2 位置更新成本
9.5 小结

第10章 基于校验的可靠多播
10.1 简介
10.2 可靠多播的丢失恢复
10.2.1 基于校验的丢分组恢复机制
10.2.2 MBMS的可靠多播
10.3 性能评估方法
10.3.1 性能指标
10.3.2 仿真方法
10.3.3 数据分组误差建模
10.4 空中接口上的可靠多播
10.4.1 PTP信道的多播
10.4.2 PTM信道的多播
10.5 端到端可靠多播
10.6 小结

第11章 异构网络中的移动多播
11.1 简介
11.2 移动多播的可选技术
11.2.1 DVB�睭
11.2.2 MediaFLO
11.2.3 其他标准
11.3 网络的互通和融合
11.4 异构网络中多播传输的挑战
11.5 异构网络中的多播传输协作
11.5.1 资源管理
11.5.2 组管理支持
11.5.3 服务实例
11.6 小结
附录
附录A下行链路容量推导
A.1 小区间干扰与接收功率的比率
A.2 平均下行链路功率因子的推导
A.3 PTP信道方案的多播容量
A.4 PTM信道方案的多播容量
附录B多播路由成本推导
B.1 状态概率
B.2 成本变量
B.3 包发送成本
B.4 位置更新成本
缩略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5.2多播收听发现
IPv6路由器使用(Karn等人,2004)定义的MLD协议来发现其直接连接链路上存在的多播收听方。MLDv2是由IGMPv3直接翻译而来的,用于IPv6。
MLDv2定义了两种消息,即多播收听方询问和多播收听方报告。多播收听方询问由多播路由器发出,用于询问附近接口的多播收听状态。多播路由器通过这些询问来维护和更新每条相连链路的多播地址状态。路由器不需要维护多播组的主机的详细名单。路由器只需要知道对某个多播地址业务感兴趣的网络接口有至少一个组成员就够了。多播地址状态是一系列记录,每个记录包括一个过滤模式、数据源地址和每个多播地址都具有的一系列计数器。
MLDv2定义的询问消息有3个变量。多播路由器周期性地发送例行询问,以便发现链路上的系统对哪个多播地址感兴趣。如果多播收听状态发生变化(比如,如果多播收听方离开了某链路的某个多播组,或者某个数据源的业务数据不再有发送要求),那么多播路由器就发出特定询问,弄清是否还有哪个系统对某个多播地址感兴趣或者对特殊数据源的业务感兴趣。这里用到的询问就是特定多播地址询问和特定多播地址及数据源询问。2.6IP多播路由选择
多播组管理协议局限在收集和维护成员信息,但是,多播路由器也需要相互交流多播组成员信息,从而让多播业务可以分发给不同子网上的主机。路由选择协议可以满足这个要求,它让路由器能够建立多播业务发送路径。当接收端不止一个时,多播数据包需要在多条路径上发送。这些路径的集合被称作多播传输树。传播树只包含到达多播成员所必须经过的子网和路由器的路径。传输树的每条路径上必须只能发送数据包的一份备份。每一条指向多播组成员的分支上都将发送一份数据包的备份。路由选择协议有两个任务:构造和维护将多播成员联系起来的多播传输树;在传输树上发送多播数据包。
历史上lP多播的实验始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候大部分路由器都不能进行多播。因此,研究机构就建立了一个工作站之间的互联网络,将这些工作站用作多播路由器,该网络最开始规模很小。这个实验网络内部的连接结构被称为MBone(MulticastBackbone,多播主干网),它是由穿过不具有多播功能的路由器的lP封装隧道构成的。由于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分层的域内路由选择机制,MBone这种虚拟拓扑是扁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这种机制用于分层的域间路由选择的需求日益明显(Almeroth,2000),本节内容将给出域内和域间路由选择基本机制的概况和描述。
……

前言/序言


第三代移动网络中的多播通信:服务、机制、性能 简介 在信息爆炸、实时互动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移动通信网络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第三代移动网络(3G),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关键节点,不仅在个人通信体验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更在信息传输的效率和广度上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在这其中,多播通信(Multicast Communication)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将同一数据源高效地分发给多个目标用户,极大地节约了网络资源,提升了服务质量,为各类信息服务和应用场景的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书《第三代移动网络中的多播通信:服务、机制、性能》深入探讨了在3G网络环境下,多播通信所面临的挑战、创新的解决方案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从多播通信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剖析其在3G网络架构中的具体应用,详细阐述支撑多播通信高效运作的核心技术和机制,并通过严谨的性能分析,揭示其在实际部署中的优势与局限。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主题展开,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多播通信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多播通信的服务与应用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多播通信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对于单播(Unicast)和广播(Broadcast)的独特优势。重点将放在多播通信在3G网络中所能支撑的各类创新服务和应用场景。我们将详细探讨: 多媒体流媒体服务: 如何利用多播实现视频点播、直播电视、音频广播等高带宽、低延迟的媒体服务,为用户带来影院级的视听体验。分析在3G网络下,如何克服带宽限制和用户移动性带来的挑战,保证流媒体的流畅播放。 实时数据分发: 探讨多播在股票行情、天气预报、新闻头条等实时信息推送中的应用。分析其如何高效地将最新数据同步给大量关注同一信息的用户,降低网络负载,提高信息时效性。 游戏和协作应用: 研究多播在多人在线游戏、实时协作办公、远程教育等场景下的作用。分析其如何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提升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和沉浸感。 位置服务和定向广告: 探讨多播在为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用户推送信息,如商场促销、周边服务推荐等方面的潜力。分析如何结合位置信息,实现精准、高效的信息投递。 其他新兴应用: 展望多播在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物联网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以及它如何赋能未来的智慧城市和万物互联。 第二部分:3G网络下的多播通信机制 深入理解多播通信的实现机制是掌握其精髓的关键。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聚焦于3G网络架构,详细剖析支撑多播通信的核心技术和实现方案。这包括: IP多播基础: 回顾IP多播的基本概念,包括组播地址、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协议在用户加入/离开多播组中的作用,以及PIM(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协议在路由器之间建立多播分发树中的机制。 3G网络架构中的多播支持: 详细介绍3G核心网(如UMTS中的SGSN/GGSN,LTE中的MME/S-GW/P-GW)如何为多播通信提供服务。分析多播数据流在分组域中的传输路径,以及如何在网络层和会话层实现多播的路由和管理。 多播传输协议: 探讨在3G环境下,除了IP多播外,可能采用的增强型多播传输协议。例如,如何通过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等技术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及如何利用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或eNodeB(evolved NodeB)进行无线链路上的多播分发。 多播流的建立与管理: 详细阐述多播会话的生命周期,包括多播组的创建、成员的加入与离开、流的启动与终止等过程。分析在移动环境下,这些过程如何受到用户移动性和网络状态变化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QoS(Quality of Service)保障: 重点研究在3G网络中,如何为多播通信提供QoS保障。分析多播流的优先级、带宽、延迟等参数如何被管理和控制,以满足不同应用对服务质量的需求。讨论各种QoS调度算法在多播场景下的适用性。 安全机制: 探讨多播通信中的安全问题,包括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和认证。分析常用的多播安全协议(如GSAKMP, ECC等)在3G环境下的实现和挑战,以及如何保护多播数据的合法访问。 第三部分:多播通信的性能分析与优化 理论机制的有效性最终需要通过性能来验证。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3G网络中的多播通信进行详尽的性能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以实现最佳的网络利用率和服务体验。 性能指标的定义与测量: 明确评估多播通信性能的关键指标,如传输速率、端到端延迟、丢包率、抖动(Jitter)、网络资源利用率(带宽、CPU等)以及用户感知质量(MOS评分等)。 影响性能的关键因素: 深入分析影响3G多播性能的各类因素,包括: 网络拓扑与路由: 多播分发树的构建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无线传输特性: 3G无线链路的干扰、衰落、信道拥塞等对多播数据包传输的影响。 用户移动性: 用户在多播组内外的移动,以及由此带来的网络连接频繁切换对流媒体稳定性的影响。 终端能力: 移动终端的处理能力、屏幕显示能力等对多播应用体验的影响。 多播组规模: 用户数量的增加对网络负载和控制开销的影响。 性能瓶颈分析: 识别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多播通信中最可能出现的性能瓶颈,例如: 上行链路瓶颈: 当大量用户同时发送控制信息或反馈信息时,可能对网络上行链路造成压力。 核心网处理能力: 核心网设备在处理大量多播会话和数据流时的性能限制。 无线资源分配: 如何在有限的无线资源下,高效地为多播用户分配带宽。 性能优化策略: 提出一系列针对3G网络环境下的多播性能优化方法: 智能多播路由选择: 采用更优化的PIM模式(如PIM-SM)或结合应用层信息进行路由。 先进的无线传输技术: 结合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等3G核心技术,提高无线传输效率。 用户移动性管理: 预测用户移动方向,提前优化路由,减少网络重构开销。 缓存与预取技术: 在网络边缘或终端进行数据缓存,减少实时传输压力。 拥塞控制与流量管理: 实施更精细的流量控制策略,保证关键多播流的服务质量。 功率控制与资源分配优化: 在无线侧,合理分配功率和资源,支持多播用户。 仿真与实验评估: 介绍常用的网络仿真工具(如NS-2, OMNeT++等)在3G多播场景下的应用,以及如何在真实网络环境中进行性能测试和评估。 本书的价值与读者对象 《第三代移动网络中的多播通信:服务、机制、性能》旨在为以下读者提供宝贵的知识与参考: 通信工程师与网络设计师: 帮助他们深入理解3G多播通信的原理和实现,为网络规划、部署和优化提供技术指导。 移动应用开发者: 启发他们利用多播技术创新开发新型移动应用,提升用户体验。 科研人员与学者: 提供3G多播通信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前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电信运营商与服务提供商: 帮助他们理解如何利用多播技术提供更高效、更具竞争力的服务,拓展新的商业模式。 对移动通信技术感兴趣的學生: 为他们提供一个深入了解3G时代多播通信的权威读物。 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最新的技术进展,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详实、实用的3G多播通信全景图。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认识到多播通信在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为其在未来的通信网络中发挥更大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论 第三代移动网络以其强大的数据传输能力,为多播通信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书《第三代移动网络中的多播通信:服务、机制、性能》不仅系统地梳理了多播通信在3G网络下的服务模式、核心技术和性能表现,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技术演进与应用创新的蓝图。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成为您深入探索3G多播通信世界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而不失专业,书名“第三代移动网络中的多播通信”直接点明了主题,而“服务、机制、性能”则清晰地列出了书中将要探讨的几个关键方面。从内容角度推测,这本书很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3G时代多播通信的全面视角。我特别希望在“服务”部分,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3G网络所支持的多播服务,例如MBMS(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以及这些服务是如何被构建和提供的。这可能涉及到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分析,以及服务质量保证(QoS)方面的考量。接着,“机制”部分应该是本书的重头戏,我期待能够深入了解支持3G多播的核心技术,比如多播寻址、分组调度、链路层协议等。书中是否会讨论如何有效地将单播数据转换为多播数据,以及如何应对网络拥塞和节点移动带来的挑战?最后,“性能”部分的分析,对于实际应用非常重要。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3G多播在不同网络条件下的吞吐量、时延、可靠性和资源消耗等方面的评估。如果能包含一些实际案例分析或仿真实验,那就更具启发性了。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技术发展趋势的行业观察者,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是被其标题中“第三代移动网络”这个定位所吸引。虽然现在我们谈论更多的是5G,但3G的地位不容忽视,它是现代移动通信的奠基石之一。多播通信作为一种能够大幅提升网络效率、降低成本的关键技术,在3G时代的发展尤为值得关注。这本书的副标题“服务、机制、性能”精准地概括了其研究范畴,让人对其内容有清晰的预期。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服务”的定义是否涵盖了当时3G网络能够提供的多种多播服务类型,例如一对多、多对多等,以及这些服务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被设计和部署的。在“机制”方面,我尤其期待能了解到3G多播的核心技术细节,例如如何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实现高效的数据分发,以及是否存在一些创新的编码、调度或路由策略。这部分可能涉及到许多底层协议的设计和优化,对于理解移动网络通信的精髓非常有帮助。最后,“性能”的评估部分,如果能提供详实的量化数据,比如不同场景下的用户体验指标、资源利用率等,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3G多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为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第三代移动网络中的多播通信:服务、机制、性能”让我产生了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我这样的移动通信工程师来说,理解不同代际网络技术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而3G网络作为我们进入高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起点,其多播通信的实践经验具有深远的参考意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3G网络下多播服务的具体内容,比如它如何为大规模用户提供统一的数据推送,以及这些服务是如何被设计来满足当时多样化的业务需求,例如视频广播、信息推送等。在“机制”方面,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支撑这些多播服务的底层技术原理,包括但不限于多播分组的管理、信道的分配与复用、以及如何与3G特有的网络架构(如RNC、NodeB)相结合。这部分的细节将直接决定多播通信的效率和可行性。最后,“性能”的评估部分,是衡量一项技术是否成功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3G多播在实际部署中各项性能指标的详细数据,例如在不同网络负载下的吞吐量表现、传输时延的变化趋势,以及用户体验的量化分析。这本书很可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关于3G多播通信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科技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上点缀着抽象的网络连接图形,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移动通信领域的复杂性和前沿性。“第三代移动网络中的多播通信”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严谨和技术的深度,而副标题“服务、机制、性能”则进一步勾勒出了书中将要探讨的核心内容,预示着读者将在这本书中深入了解多播通信在3G网络背景下的实际应用、底层技术原理以及对其性能的评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3G网络的多播服务进行详尽的阐述,比如它如何支持大规模用户同时接收同一份数据,这对于视频流、在线游戏、紧急广播等应用场景的普及至关重要。同时,“机制”部分也让我充满好奇,究竟有哪些创新的技术和协议能够支撑如此高效的多播传输?是否存在一些巧妙的资源分配和信道管理策略,以确保多播数据的可靠性和低延迟?而“性能”的评估,更是直接关系到多播通信的实际价值,我希望能看到对吞吐量、时延、抖动、丢包率等关键性能指标的量化分析,以及这些性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例如网络负载、用户分布、终端能力等。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内容扎实,目标明确,非常适合那些希望深入理解3G时代多播通信技术的专业人士和学生。

评分

从一位对移动通信技术充满热情的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虽然我们已经迈入了4G甚至5G的时代,但理解3G时代多播通信的演进历程和技术积累,对于把握整个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3G网络作为前几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飞跃,其在多播通信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后续更先进的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可能涉及的“服务”方面,或许会详细介绍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标准中定义的多播服务,例如MBMS(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以及这些服务在实际部署中的挑战和机遇。我非常想了解,当时的设计是如何平衡服务质量和网络资源的,以及它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表现如何。而“机制”部分,更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例如,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IP多播在3G网络中的实现方式,以及如何与蜂窝网络的特性相结合?像RNC(无线网络控制器)和NodeB(基站)在多播数据分发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上层协议如何支持多播流的接入和管理,这些细节都令人期待。最后,“性能”部分的分析,对于验证多播技术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如果书中能够提供实际测试数据或仿真结果,那就更具参考价值了,能够帮助我们评估3G多播在实际网络环境下的吞吐量、时延、可靠性以及用户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