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移情設計:産品設計中的用戶體驗》的多數作者都隸屬於赫爾辛基藝術與設計大學的産品和策略設計項目,包括主筆Ilpo Koskinen博士是教授,工業設計師TuuliMattelmaki和Katja Battarbee是研究人員。
書中的主題、用戶體驗概論、設計中的移情、移情設計方法論、用物體和原型機來調查體驗、用可攜式物品來理解體驗、手機視覺短信中的情感、為概念設計理解體驗、使它起作用。
內容簡介
《移情設計:産品設計中的用戶體驗》對於設計一個具有創新性的産品理念來說,理解用戶的體驗是至關重要的,而在一切都還比較模糊的設計前期,也就是尋找設計理念和設計驅動的時候,這一點就顯得更為重要。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産品是否成功,就存在於它是如何被用戶所體驗的,獲得一種對未來用戶的移情理解是其關鍵。
《移情設計:産品設計中的用戶體驗》這本書以作者IlpoKoskinen等多年的研究為基礎,介紹瞭設計前期的一些設計理念和方法。撰稿人中既包括理論研究人員,也有與設計公司閤作的執業設計師。
《移情設計:産品設計中的用戶體驗》的目標讀者包括工業設計師、軟件工程師、新媒體設計師和對産品設計感興趣的人際關係專傢,等等。
內頁插圖
目錄
預見體驗
智能沐浴:情感化設計軟化傢庭科技
Ami Aromaa&Sauli; Suomela
概念設計流程.尋找沐浴體驗的精神實質·初步概念·深入“自然”方嚮·體
驗變成功能.概念驗證.最終概念-設計師作為用戶代錶一還是以用戶為中心設計?
1 設計中的移情
用戶體驗與移情設計緒論
Ilpo Koskinen&Katja; Battarbee
為用戶體驗的設計:決策者與闡釋者·體驗中的産品·體驗産品:來源、密
集度和體驗方嚮·用戶體驗是一個生動和敘述性的現象·走嚮移情設計研究·設
計流程中的移情
移請設計:用其他人的經驗啓發和激活靈感
Jane Fulton Suri
為他人設計·移情觀察法·如何學習·觀察人們的真實反應·尋求用戶參與·嘗
試我們自己的産品·激發想象
移情設計方法論
Ilpo Koskinen
選擇用戶人群:主要、次要與非正常·啓發與推論:如何使用數據·瞭解的
價值:如何纔能獲得好啓發·利用溝通和推論來分享移情
2 用物體和原型機來研究體驗
口袋和包:用可攜式物品來理解體驗
Meri Laine
産品間的關係:情境模型·數據和方法·形式的重要·産品間關係的變化'包
和口袋:攜帶東西的功能可見性·結論和論述
手機視覺短信中的情感
Esko Kurvinen
情感和手機視覺短信·數據·情感化的手機圖片:讓情感可視化·用情感化
短信迴復無情感短信·迴復情感化短信:共同情感展示·論述
移動相冊:一種體驗原型
Esko Kuiazinen&Ilpo Koskinen
攝影術背景研究·使用I-ZONE相機和模闆體驗原型機製作·一起搭建故事:
聚會模闆·一起搭建可分享的相冊·室內編輯的重要性:用視覺想象探索內心世
界·走嚮設計:一個可分享相冊的故事情節·使用尚未存在的技術嘗試交互原型
3 為概念設計理解體驗
故事作為理解意義的捷徑
Katja Battat"bee
移情、講故事·研究有意義的人一物關係-三個故事·故事作為理解意義的
捷徑
探測:為設計移情調查體驗
T'uuli Mattelmaki
探測:使用自我記錄包調查經驗·探測法案例學習·設計探測·理解用戶體驗:
探測包的組成實例-使用訪談和拼貼畫推論探測·探測作為一個設計工具
走嚮物品生態學:日用消費品間的共生和競爭
Riittia Nieminen-Sundell&Mika; Pantzar
數據·人造物的閤作交互:一颱電腦,冰球賽奬杯和傢具·相競爭的物品:
一個讓人討厭的電腦是如何被請齣一個女孩的房間的·被捕食者和捕食者:兩個
相機的故事·走嚮物品生態學:從並嚮交互到網絡
4 使它産生作用
為什麼我在用戶體驗谘詢領域工作
Alison Black
小細節能帶來大改變·體驗是建立在信息上的·提供知識或一種觀點·為什
麼會厭煩
詞匯索引
精彩書摘
顯而易見,我們生活中的絕大多數物品都屬於背景産品。但提到情感重要性,想必從一個沒怎麼用過的煮蛋器到我們童年時鍾愛的玩具動物之間還是有著相當的距離的。前一個東西我們可能隻會使用一次,而後一個物品的記憶將伴隨我們一生。
我們應該注意到,物品意義的産生過程並不是單嚮的。從背景産品到含義豐富的情感物品的演變過程中,經常會齣現重復甚至相反的過程。Rhea提齣瞭一個觀點,認為我們和物品的關係是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最開始與産品的接觸可能會引起我們的沉浸感,有些産品會吸引我們沉浸在其愉悅的使用體驗中,還有一些不具有這樣的功能。當産品的使用體驗不斷積纍,用戶與之的關係會變得更加緊密。最後,産品暫時或永久地離開瞭用戶的生活,産品關係也隨之慢慢消失。如果Rhea的理論是正確的,作為設計師,我們就必須關注産品體驗發展的過程。同時,為瞭避免Rhea體驗循環模型中的缺陷,我們還必須將體驗與特定的社會和物質背景聯係起來,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物品可能在任何一個環節進入這個模型,有些産品會在一個階段停留很久,也有一些會迅速地穿過。甚至還有一些産品,在整個循環過程中會齣現逆嚮的步驟。這種復雜多變的狀況,是無法用Rhea循環模型的邏輯解釋的。
用戶體驗是一個生動和敘述性的現象
有一種産品體驗模型,關注於産品含義産生的基礎,而非將這些模糊的體驗生硬地劃分為幾個具體命名的類彆。這種模型依據於實用主義哲學,並且傾嚮於用現象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進行描述。在Forlizzi和Ford的模型中,用戶根據自己在環境、先前經驗以及當前情緒狀況中的定位,與具有某些特點和在購買能力範圍內的産品進行交流。
他們注意到,用戶與産品交互過程中的大部分行為都是自動、流暢甚至模式化的。這種體驗是潛意識的。但如果“經驗要求我們思考正在進行的活動”,體驗也會變成認知注意和思考的目標。一些體驗已經在用戶的頭腦中形成瞭固定的模式,而我們對特定産品敘事性的體驗就源自其中。用戶將生活中這種突齣的體驗片段連接起來,形成自己的故事,這種“體驗”就不再單純地存在於潛意識當中瞭。此外,體驗還可以在不同的類彆之間流動,敘事性的體驗也可能變成潛意識中的體驗。這種觀點將用戶體驗置於現實的語境之中。比如,當我們觀看電影《教父》的時候,影片用連續的場景和聲音衝擊著我們的感官,並用情感激蕩著我們的意識,電影用這種方式構建瞭一種特定的體驗。對於背景的理解和對當前現象的解讀,這兩種活動的關係是辯證的。
……
前言/序言
《用戶體驗地圖:深度剖析産品旅程》 導言:理解旅程的復雜性 在當今高度互聯和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一款産品的成功與否,越來越依賴於其能否為用戶提供流暢、直觀且令人愉悅的整體體驗。然而,僅僅關注界麵(UI)的視覺吸引力或核心功能的強大,已遠遠不足以構建持久的用戶忠誠度。用戶與産品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動態的、多觸點的旅程。 本書《用戶體驗地圖:深度剖析産品旅程》旨在提供一套係統化、實操性強的框架,用於繪製、分析和優化用戶在使用任何數字産品(如移動應用、SaaS平颱或復雜係統)的全生命周期體驗。我們不探討設計哲學的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如何做”——如何將抽象的用戶需求轉化為可量化、可改進的體驗藍圖。 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體驗的薄弱環節往往隱藏在觸點之間的“過渡期”和用戶內心的“情感波動”之中。 --- 第一部分:構建體驗地圖的基礎框架 (Mapping the Foundations) 本部分為後續深入分析奠定堅實的理論與工具基礎。我們將從“誰是用戶”開始,逐步構建起能夠承載復雜交互數據的分析模型。 第一章:用戶角色的精煉與生命周期定義 體驗設計始於對目標群體的精確理解。本章摒棄寬泛的人口統計學描述,強調構建“行為驅動型”的用戶畫像(Behavioral Personas)。 1.1. 從數據到故事: 如何利用定性訪談、A/B測試結果和行為分析數據,提煉齣驅動用戶決策的核心動機和痛點。 1.2. 旅程階段的結構化: 定義用戶從“初次認知”到“持續使用”乃至“流失/推薦”的完整生命周期,並明確每個階段的關鍵目標(Goals)和衡量指標(KPIs)。 1.3. 情境變量的納入: 探討時間壓力、設備限製、環境噪聲等外部情境因素如何重塑用戶預期,並將其納入角色描述。 第二章:觸點識彆與數據源整閤 用戶旅程是由一係列離散的觸點構成的。本章教授如何係統地識彆這些觸點,並將其與現有的數據監控體係對接。 2.1. 顯性與隱性觸點: 區分用戶直接交互的界麵元素(顯性)與用戶在後颱或心理層麵經曆的過程(隱性,如等待時間、加載指示)。 2.2. 多渠道數據聚閤: 整閤來自熱力圖、會話錄製、客服工單、應用內反饋以及第三方分析工具的數據流,形成統一的觸點信息庫。 2.3. 體驗指標的標準化: 介紹如何將業務指標(如轉化率)映射到體驗指標(如任務完成時間、認知負荷評分)。 --- 第二部分:繪製與解構用戶旅程 (Deconstructing the Journey) 這是本書的核心實踐部分,專注於將收集到的信息轉化為可視化的、具有洞察力的“用戶體驗地圖”。 第三章:實戰用戶旅程圖的繪製技術 我們采用多層次的地圖繪製方法,以適應不同復雜度的産品。 3.1. 基礎綫性地圖(Linear Map): 側重於特定任務流(Task Flow)的步驟、操作和直接反饋。適用於流程優化。 3.2. 情感波動圖(Emotional Curve): 引入心理學視角,標記用戶在每一步驟的情緒高點與低榖。重點分析“負麵情緒峰值”發生的原因。 3.3. 跨職能參與者地圖(Cross-Functional Map): 明確在用戶體驗的特定階段,哪些內部團隊(營銷、技術支持、後端工程)的響應至關重要。 第四章:痛點挖掘與體驗斷裂點分析 (Friction Point Analysis) 繪製地圖的目的在於發現問題。本章深入探討如何識彆和量化體驗中的“斷裂點”(Breakpoints)。 4.1. 認知負荷的量化: 利用眼動研究的基礎原理和問捲量錶,評估用戶在信息過載或決策點時承受的心理負擔。 4.2. “等待”的價值評估: 區分可接受的等待(如等待處理結果)和不可接受的等待(如加載緩慢),並提齣基於用戶預期的等待時間管理策略。 4.3. 旅程中的“信任耗損”: 分析錯誤信息、數據隱私不透明或功能不可靠如何逐步侵蝕用戶的信任基礎,即便最終任務完成。 --- 第三部分:優化、迭代與衡量 (Optimizing and Sustaining Experience) 體驗地圖並非靜態文檔,而是持續優化的指導工具。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基於地圖分析結果,驅動有針對性的改進行動。 第五章:基於地圖的解決方案設計 本章將痛點轉化為可執行的設計乾預措施。 5.1. “機會區域”的優先級排序: 引入“影響-投入矩陣”,根據地圖上暴露的痛點對業務的潛在影響和實施的工程難度,確定優化工作的優先級。 5.2. 情境化乾預(Contextual Interventions): 設計的優化方案必須與用戶所處的具體步驟和情緒狀態相匹配。例如,在用戶處於“睏惑”狀態時,應提供即時幫助,而非事後FAQ鏈接。 5.3. 從“修復”到“增強”: 討論如何超越修復已知的Bug,通過設計提升用戶在體驗高點時的愉悅感(Delight Moments)。 第六章:體驗健康的持續監控 産品發布後的體驗監控是防止體驗退化的關鍵。 6.1. 體驗健康儀錶盤(Experience Health Dashboard): 建立一套反映關鍵旅程健康狀況的實時監控麵闆,超越傳統的錯誤率和活躍度指標。 6.2. 反饋循環的自動化集成: 確保用戶在旅程中的積極或消極反饋能夠即時自動標記到體驗地圖的對應觸點上,觸發警報或復盤會議。 6.3. 周期性地圖審查: 製定産品迭代周期中,定期(如每季度)審查和更新用戶旅程地圖的流程,以應對市場變化和新功能引入帶來的旅程重構。 --- 結論:將體驗數據轉化為業務驅動力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教會讀者,用戶體驗地圖不僅僅是設計團隊的工具,它是一份業務路綫圖。通過係統地理解用戶在每一個細微步驟的所思、所感、所行,組織可以將資源投入到真正能驅動用戶滿意度和業務增長的關鍵環節,從而構建齣更具韌性和市場競爭力的産品。 本書適閤産品經理、用戶體驗設計師、市場分析師以及任何負責定義和交付數字産品整體質量的決策者深入研讀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