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视技术

手机电视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兆明,余智,张丽媛 著
图书标签:
  • 手机电视
  • 移动电视
  • 数字电视
  • 视频技术
  • 通信技术
  • 媒体技术
  • 流媒体
  • DVB-H
  • CMMB
  • DTMB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6259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28178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本《手机电视技术》由余兆明、余智、张丽媛编著,系统地介绍并分析了手机电视发展的现状、手机电视的组成、国内外手机电视传输标准、手机电视信号处理技术和各项关键技术以及手机电视信源视频编码压缩技术等内容,力求使读者对手机电视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手机电视技术》内容丰富,系统性强,取材新颖,观点明确,易于理解,每一章除了进行技术分析外,还提供了各种图表,供读者查阅参考。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广播电视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移动通信部门、电视台、广大通信设备生产厂家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手机电视发展概况
1.1国外手机电视发展概况
1.2国内手机电视发展概况
1.3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
1.4手机电视的用户群
1.5手机电视传输标准综述
1.6手机电视传输网络
1.7手机电视功能特点
1.8手机电视与3G、4G、5G技术的关系
1.9手机电视产业的发展推动三网融合
1.10手机电视传输系统
1.11手机电视软件
1.12电视手机的外形结构
1.13可用于手机电视信号发送的调制器
1.14可用于手机电视信号接收的调谐器
第2章 国外手机电视标准
2.1DVB-H标准
2.1.1DVB-H的引出
2.1.2DVB-H系统结构
2.1.3DVB-H关键技术分析
2.2T-DMB、S-DMB及3G流媒体标准
2.3Mediaflo标准
2.4ATSC-MPH标准
2.4.1ATSC-MPH传输系统
2.4.2MPH传输处理概述
2.4.3MPH数据结构
2.4.4MPH数据处理
2.4.5信令信道
2.4.6训练信号
2.4.7附加的系统属性
2.5日本手机电视传输标准
2.5.1系统综合业务潜力
2.5.2系统移动信道传输性能
2.6国外手机电视标准的特征与技术参数的比较
2.6.1DVB-H与Mediaflo技术的比较
2.6.2T-DMB、DVB-H及Mediaflo的技术对比分析
2.6.3国外手机电视标准技术参数比较
第3章 国内手机电视标准
3.1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
3.2TD-MBMS标准简介
3.2.1TD-MBMS的提出背景情况
3.2.2TD-MBMS标准化情况
3.2.3TD-MBMS的应用情况
3.2.4TD-MBMS的发展趋势
3.2.5TD-MBMS系统网络构架
3.2.6TD-MBMS的功能实体
3.2.7TD-MBMS的同步方式
3.2.8TD-MBMS的组网方式
3.2.9TD-MBMS业务流程
3.2.10编码要求
3.3T-MMB标准简介
3.3.1T-MMB的由来
3.3.2T-MMB的主要技术特点
3.3.3T-MMB系统结构
3.3.4T-MMB标准分析
3.3.5T-MMB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4国内手机电视标准的比较
3.4.1TD-MBMS与CMMB标准比较
3.4.2国内手机电视标准参数比较
第4章 手机电视信号处理技术
4.1手机电视信号传输系统
4.1.1数字通信系统
4.1.2手机电视卫星传输系统
4.1.3手机电视地面广播系统
4.2能量扩散
4.2.1能量扩散的原理
4.2.2实现能量扩散的程序
4.3纠错编码
4.3.1RS码
4.3.2BCH码
4.3.3TURBO码
4.3.4LDPC码
4.3.5格状编码(TCM)
4.4数据交织和解交织
4.4.1概述
4.4.2常用交织器
4.4.3三种交织方案的仿真结果
4.4.4手机电视中的实际交织电路举例
4.4.5交织与解交织的实现原理
4.5统计复用
4.6字节 到符号映射
第5章 手机电视信号调制和解调技术
5.1手机电视调制的种类
5.2QPSK数字调制技术
5.2.1QPSK原理分析
5.2.2QPSK误码性能要求
5.3BPSK、DBPSK、8PSK及16PSK调制解调器
5.3.1BPSK调制解调器
5.3.2DBPSK调制解调器
5.3.38PSK调制解调器
5.3.416PSK调制解调器
5.4MQAM调制
5.4.1MQAM的功率谱分析
5.4.216QAM频谱利用系数及其星座图
5.4.364QAM奈奎斯特基带滤波器的特性
5.5π/2旋转不变QAM星座的获得
5.6Offset-QAM数字调制技术
5.6.1Offset-QAM调制电路框图
5.6.2Offset-QAM调制原理分析
5.7MVSB(多电平残留边带)数字调制技术
5.8OFDM数字调制技术
5.8.1OFDM调制的引出
5.8.2多载频到单载频的解决方案
5.8.3消除码间干扰的措施
5.8.4OFDM的时域表示
5.8.5OFDM的等效频域表示
5.8.6OFDM调制实际电路举例
5.8.7OFDM的频谱利用率
5.9各种数字调制频谱利用系数的比较
第6章 手机电视图像编码压缩技术
6.1图像编码标准的进展
6.1.1制定图像编码标准的国际组织
6.1.2图像编码标准及所采用的技术
6.1.3图像数据格式
6.1.4图像编码的未来
6.2MPEG-4(2)标准分析
6.2.1MPEG-4(2)三类主要技术
6.2.2MPEG-4(2)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6.2.3MPEG-4(2)视频信号编码基本框图
6.2.4MPEG-4(2)的音频编码
6.3H.264标准分析
6.4H.265标准分析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光影编织的数字未来:从像素到屏幕的沉浸式体验》 书籍简介 这是一部探索科技发展脉络,解析塑造我们今日数字生活核心技术的深度之作。本书不聚焦于某一款特定电子设备的内部构造或操作指南,而是将视角放大,深入剖析那些支撑起我们眼前屏幕点亮、图像涌现、声音传播的根本性原理和技术演进。我们将一同踏上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科技之旅,从早期笨拙的显像管,到如今薄如蝉翼的OLED,从模拟信号的粗糙传递,到如今高清、超高清乃至更高分辨率的无损传输,每一项进步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智慧与汗水。 本书将首先带领读者回到数字成像技术的萌芽时期。我们将追溯电荷耦合器件(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传感器如何从最初的实验室概念,一步步演化成捕捉现实世界光线的“数字眼睛”。这部分内容将详细阐述这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例如光电转换、电荷累积、信号读出等关键流程,并解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技术优势与局限。我们会探讨像素如何成为构成数字图像的基本单元,分辨率的概念如何从简单的线条数演变为 aujourd'hui 对每一个微小细节的精细描绘。从黑白到彩色,从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色彩还原的科学、色域的拓展,以及动态范围的提升,都将在本书中得到详尽的解答。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影像信号的处理与编码。数字信号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的巨大飞跃。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数字信号处理(DSP)在图像和声音领域的应用。读者将了解到,当光线被传感器捕捉后,如何转化为可被计算机理解的二进制数据。我们还将探讨图像压缩技术的演进,例如JPEG、MPEG系列(MPEG-2, MPEG-4, H.264, H.265/HEVC等)的出现,它们如何在保证视觉效果的前提下,极大地减小了文件大小,从而使得高清视频的存储、传输和播放成为可能。这部分内容将解释这些编码标准背后的数学算法和信息论原理,揭示“损失压缩”和“无损压缩”的区别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权衡。 屏幕显示技术的变革是本书的另一条重要主线。从早期的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到后来的液晶显示器(LCD),再到如今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微型LED(Micro-LED)技术,每一次屏幕的迭代都带来了观看体验的颠覆。本书将详细解析这些显示技术的物理基础,例如CRT的电子束扫描原理、LCD的液晶分子如何通过电场调控光线、OLED的自发光特性以及Micro-LED在像素级控制上的优势。我们将探讨亮度、对比度、色彩准确度、响应时间、刷新率以及可视角度等关键显示参数的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被不断优化的。此外,本书还将触及一些前沿的显示技术,如量子点(Quantum Dot)技术在提升色彩表现上的作用,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柔性屏幕和全息显示等概念。 声音的数字化与传播同样是构成沉浸式体验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将追溯音频信号从声波到数字信号的转换过程,介绍采样率、量化比特深度等音频数字化的基本概念。我们将深入探讨音频编码格式的发展,例如MP3、AAC、FLAC等,它们如何在压缩音频数据量而不显著牺牲音质之间取得平衡。同时,我们也会讨论多声道音频技术,如杜比数字(Dolby Digital)、DTS等,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空间音频技术,为听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听觉环境。本书将解释这些音频技术是如何与视频信号协同工作,共同构建出完整的影音体验。 在连接与传输方面,本书将梳理从模拟射频到数字电视(DVB, ATSC)、从串行通信到高速数据总线(USB, HDMI, DisplayPort)的技术演进。我们将探讨无线通信技术在高清视频流媒体传输中的关键作用,例如Wi-Fi标准的迭代如何支持更高带宽的传输需求,以及5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将如何进一步拓展视频内容的边界。同时,本书也将简要回顾网络协议在视频点播(VOD)和直播服务中的应用,以及内容分发网络(CDN)如何保证用户流畅观看体验。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这些技术如何共同编织了我们今日的数字生活。我们将审视这些技术进步如何改变了信息的获取方式,娱乐的消费模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从电视机从奢侈品变成家庭必备,到智能手机屏幕成为我们连接世界的窗口,再到VR/AR技术对沉浸式体验的追求,这一切都离不开底层技术的不断突破。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这些技术的进步背后所蕴含的创新思维、工程挑战以及对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 本书并非晦涩难懂的专业教科书,而是旨在用清晰易懂的语言,为广大对科技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引人入胜的知识框架。我们期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不仅仅满足于“看到”和“听到”,更能“理解”背后的原理,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数字时代,并对未来的技术发展产生更具洞察力的思考。无论是对科技爱好者、学生,还是希望了解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是一次充满启迪的阅读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扎实,内容严谨,但又不失趣味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未来手机电视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作者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当前的技术瓶颈、市场需求以及一些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逻辑清晰的分析。比如,书中深入探讨了5G和6G技术对手机电视的潜在影响,包括超高清画质的实现、低延迟互动体验的增强,以及AR/VR内容在移动端的发展可能性。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沉浸式观影”的设想所吸引,想象一下,以后在家里的任何角落,甚至是户外,都能享受到影院级的观影体验,这简直太令人兴奋了!此外,书中还对内容分发网络(CDN)的优化、云计算在手机电视服务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都让我对未来的技术架构有了更宏观的认识。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提前窥见了科技发展的未来图景,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期待。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技术的好奇心,更让我对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有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人文的关怀。作者在讲解技术原理的同时,并没有忽略技术背后的人文和社会影响。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数字鸿沟”和“内容公平性”的讨论。作者指出,尽管手机电视技术发展迅猛,但如何让更多人享受到这项技术带来的便利,如何避免因技术和成本原因造成新的数字鸿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内容版权保护、用户隐私安全等方面的挑战,这些都是非常现实且重要的问题。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引用了一些社会学研究的案例,说明了手机电视在信息传播、文化交流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警示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信息茧房、沉迷等。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手机电视技术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而是能感受到它与社会、与人类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手机电视这项技术。它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更将手机电视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文化变迁与技术互动”的分析所吸引。作者探讨了手机电视如何改变了人们的媒体消费习惯、信息获取方式,以及对传统媒体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提到了很多有趣的文化现象,比如“碎片化阅读”的兴起,以及社交媒体与手机电视的融合,这些都让我对当下的信息传播环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手机电视发展上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文化、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这项技术的演进路径。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观察记录,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让我收获良多。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模块,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进入手机电视的知识海洋。我之前对手机电视的认知非常碎片化,零散地知道一些概念,但这本书就像一个强大的整合器,将所有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用户体验优化”的部分。作者详细分析了影响手机电视用户体验的各种因素,包括界面设计、交互逻辑、内容推荐算法等等,并提供了很多改进的思路和方法。读到这部分时,我常常会对照自己使用手机电视 App 的经历,顿时豁然开朗,原来很多不愉快的体验背后都有其技术原因。书中还举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分析了它们是如何通过优秀的用户体验赢得用户的,这对我理解“技术为用户服务”的理念非常有帮助。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探索手机电视的每一个角落,让我觉得学习技术不再枯燥,反而充满乐趣。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太喜欢了!从前我对手机电视这个领域几乎是一窍不通,感觉它离我生活很遥远,但自从我读了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书里详详细细地介绍了手机电视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不仅仅是文字描述,还有很多有趣的图片和案例,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这项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特别是书中关于早期移动电视标准的探讨,分析了各种标准之间的优劣和当时的技术限制,让我对过去的技术决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了那些技术先驱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视频内容搬到小小的手机屏幕上的。那种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真的非常鼓舞人心。而且,书中的一些技术细节,比如信号传输的原理、编码解码的流程,都讲解得非常到位,虽然我不是技术出身,但通过作者的循循善诱,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奥妙。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看似平常的手机电视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科技积淀和人类的智慧结晶。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科技进步的史诗,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敬意和好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