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前辈为了记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庆典等,把文学形式和书法家的手迹经过名匠刻手,刻凿在悬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艺术内容,还经过裱装成轴或册页,这样就成了碑帖。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实际“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刻在木板上可石上汇集而成。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后人们为了学习书法,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文字资料。为此,这些“碑帖”就有真实性、时间性、工艺性和艺术性。由于文化商品能在市场流通,也就有经济的价值,所以鉴赏就成为重要手段。
评分石上,成“空心字”,或是直接用红色颜料写在石上,即书丹上石,然后再经镌刻而立于某纪念处的称“碑”,古代碑石上的字为书法名家、高手所书,字迹可供后人取法。将碑石上的字用薄纸、焦墨捶拓下来再经装裱的称为“拓本”,通常也称为“碑”。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非常好的一套书,慢慢都买上。
评分《封龙山碑》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此碑原在元氏县王村山下,不大为人所知,仅宋郑樵《通志》提到过它。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刘宝楠为元氏县知县。刘是著名经学大师、 《论语正义》的作者。他在山下访得此碑,大加叹服,命人移至城内薛文清祠。现在已经下落不明了。幸好有拓本传世。北京图书馆藏拓本卷轴长1.60米,宽O.93米,拓本长1.58米,宽0.86米。碑立于汉桓帝延熹七年(1 64)。无额无穿。连题共十六行,行二十六字。碑刻全部为隶书,石虽剥落,文多可读,笔画较细,遒劲豪放,类似《乙瑛碑》,堪称汉碑之上品。杨守敬《评碑记》说:“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是研究汉代书法和历史以及封龙山祀典的宝贵资料,也是学习隶书的极好范本。[1]
评分字帖不错,大小混合打包,使书受损,可惜。
评分很模糊,可以看,临帖用。
评分书不错,但要注意物流,书折的很厉害。
评分字帖不错,大小混合打包,使书受损,可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