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 序
第1版 序
工程力学总论
0.1 工程力学课程内容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0.2 工程力学的研究模型
0.3 工程力学课程的分析方法
第一篇 工程静力学
第1章 工程静力学基础
1.1 力和力矩
1.1.1 力的概念
1.1.2 作用在刚体上的力的效应与力的可传性
1.1.3 力对点之矩
1.1.4 力系的概念
1.1.5 合力矩定理
1.2 力偶及其性质
1.2.1 力偶——最简单、最基本的力系
1.2.2 力偶的性质
1.2.3 力偶系及其合成
1.3 约束与约束力
1.3.1 约束与约束力的概念
1.3.2 柔性约束
1.3.3 光滑面约束
1.3.4 光滑铰链约束
1.3.5 滑动轴承与推力轴承
1.4 平衡的概念
1.4.1 二力平衡与二力构件
1.4.2 不平行的三力平衡条件
1.4.3 加减平衡力系原理
1.5 受力分析方法与过程
1.5.1 受力分析概述
1.5.2 受力图绘制方法应用举例
1.6 结论与讨论
1.6.1 关于约束与约束力
1.6.2 关于受力分析
1.6.3 关于二力构件
1.6.4 关于工程静力学中某些原理的适用性
习题
第2章 力系的简化
2.1 力系等效与简化的概念
2.1.1 力系的主矢与主矩
2.1.2 等效的概念
2.1.3 简化的概念
2.2 力系简化的基础——力向一点平移定理
2.3 平面力系的简化
2.3.1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的合成结果
2.3.2 平面一般力系向一点简化
2.3.3 平面力系的简化结果
2.4 固定端约束的约束力
2.5 结论与讨论
2.5.1 关于力的矢量性质的讨论
2.5.2 关于平面力系简化结果的讨论
2.5.3 关于实际约束的讨论
习题
第3章 工程构件的静力学平衡问题
3.1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
3.1.1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
3.1.2 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的其他形式
3.2 简单的刚体系统平衡问题
3.2.1 刚体系统静定与超静定的概念
3.2.2 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的特点与解法
3.3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3.3.1 滑动摩擦定律
3.3.2 考虑摩擦时构件的平衡问题
3.4 结论与讨论
3.4.1 关于坐标系和力矩中心的选择
3.4.2 关于受力分析的重要性
3.4.3 关于求解刚体系统平衡问题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3.4.4 摩擦角与自锁的概念
3.4.5 空间力系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简述
习题
第二篇 材料力学
第4章 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
4.1 关于材料的基本假定
4.1.1 均匀连续性假定
4.1.2 各向同性假定
4.1.3 小变形假定
4.2 弹性杆件的外力与内力
4.2.1 外力
4.2.2 内力与内力分量
4.2.3 截面法
4.3 弹性体受力与变形特征
4.4 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
4.4.1 正应力与切应力定义
4.4.2 正应力、切应力与内力分量之间的关系
4.5 正应变与切应变
4.6 线弹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4.7 杆件受力与变形的基本形式
4.7.1 拉伸或压缩
4.7.2 剪切
4.7.3 扭转
4.7.4 平面弯曲
4.7.5 组合受力与变形
4.8 结论与讨论
4.8.1 关于工程静力学模型与材料力学模型
4.8.2 关于弹性体受力与变形特点
4.8.3 关于工程静力学概念与原理在材料力学中的可用性与限制性
习题
第5章 杆件的内力图
5.1 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
5.1.1 整体平衡与局部平衡的概念
5.1.2 杆件横截面上的内力与外力的相依关系
5.1.3 控制面
5.1.4 杆件内力分量的正负号规则
5.1.5 截面法确定指定横截面上的内力分量
5.2 轴力图与扭矩图
5.2.1 轴力图
5.2.2 扭矩图
5.3 剪力图与弯矩图
5.3.1 剪力方程与弯矩方程
5.3.2 载荷集度、剪力、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
5.3.3 剪力图与弯矩图的绘制
5.4 结论与讨论
5.4.1 几点重要结论
5.4.2 正确应用力系简化方法确定控制面上的内力分量
5.4.3 剪力、弯矩与载荷集度之间的微分关系的证明
习题
第6章 拉压杆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设计
6.1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应力与变形
6.1.1 应力计算
6.1.2 变形计算
6.2 拉伸与压缩杆件的强度设计
6.2.1 强度设计准则、安全因数与许用应力
6.2.2 三类强度计算问题
6.2.3 强度设计准则应用举例
6.3 拉伸与压缩时材料的力
学性能
6.3.1 材料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
6.3.2 韧性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6.3.3 脆性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6.3.4 强度失效概念与失效应力
6.3.5 压缩时材料的力学性能
6.4 结论与讨论
6.4.1 本章的主要结论
6.4.2 关于应力和变形公式的应用条件
6.4.3 关于加力点附近区域的
应力分布
6.4.4 关于应力集中的概念
6.4.5 拉伸和压缩超静定问题
简述
习题
第7章梁的强度问题
7.1 工程中的弯曲构件
7.2 与应力分析相关的截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7.2.1 静矩、形心及其相互关系
7.2.2 惯性矩、极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
7.2.3 惯性矩与惯性积的移轴定理
7.2.4 惯性矩与惯性积的转轴定理
7.2.5 主轴与形心主轴、主惯性矩与形心主惯性矩
7.3 平面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7.3.1 平面弯曲与纯弯曲的概念
7.3.2 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正应力分析
7.3.3 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的应用与推广
7.4 平面弯曲正应力公式应用举例
7.5 梁的强度计算
7.5.1 梁的失效判据
7.5.2 梁的弯曲强度计算准则
7.5.3 梁的弯曲强度计算步骤
7.6 斜弯曲
7.7 弯矩与轴力同时作用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7.8 结论与讨论
7.8.1 关于弯曲正应力公式的应用条件
7.8.2 弯曲切应力的概念
7.8.3 关于截面的惯性矩
7.8.4 提高梁强度的措施
习题
第8章 梁的位移分析与刚度设计
8.1 基本概念
8.1.1 梁弯曲后的挠度曲线
8.1.2 梁的挠度与转角
8.1.3 梁的位移与约束密切相关
8.1.4 梁的位移分析的工程意义
8.2 小挠度微分方程及其积分
8.2.1 小挠度曲线微分方程
8.2.2 积分常数的确定、约束条件与连续条件
8.3 工程中的叠加法
8.3.1 叠加法应用于多个载荷作用的情形
8.3.2 叠加法应用于间断性分布载荷作用的情形
8.4 简单的超静定梁
8.4.1 求解超静定梁的基本方法
8.4.2 几种简单的超静定问题示例
8.5 梁的刚度设计
8.5.1 刚度设计准则
8.5.2 刚度设计举例
8.6 结论与讨论
8.6.1 关于变形和位移的相依关系
8.6.2 关于梁的连续光滑曲线
8.6.3 关于求解超静定问题的讨论
8.6.4 关于求解超静定结构特性的讨论
8.6.5 提高刚度的途径
习题
第9章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变形分析与强度刚度设计
9.1 工程上传递功率的圆轴及其扭转变形
9.2 切应力互等定理
9.3 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分析
9.3.1 变形协调方程
9.3.2 弹性范围内的切应力-切应变关系
9.3.3 静力学方程
9.3.4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表达式
9.4 承受扭转时圆轴的强度设计与刚度设计
9.4.1 扭转实验与扭转破坏现象
9.4.2 抗扭强度设计
9.4.3 抗扭刚度设计
9.5 结论与讨论
9.5.1 关于圆轴强度与刚度设计
9.5.2 矩形截面杆扭转时的切应力
习题
第10章 复杂受力时构件的强度设计
10.1 基本概念
10.1.1 什么是应力状态,为什么要研究应力状态
10.1.2 应力状态分析的基本方法
10.1.3 建立复杂受力时失效判据的思路与方法
10.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任意方向面上应力的确定
10.2.1 方向角与应力分量的正负号约定
10.2.2 微元的局部平衡
10.2.3 平面应力状态中任意方向面上的正应力与切应力
10.3 应力状态中的主应力与最大切应力
10.3.1 主平面、主应力与主方向
10.3.2 平面应力状态的三个主应力
10.3.3 面内最大切应力与一点的最大切应力
10.4 分析应力状态的应力圆方法
10.4.1 应力圆方程
10.4.2 应力圆的画法
10.4.3 应力圆的应用
10.5 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应变能密度
10.5.1 广义胡克定律
10.5.2 各向同性材料各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
10.5.3 总应变能密度
10.5.4 体积改变能密度与畸变能密度
10.6 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设计准则
10.6.1 最大拉应力准则
10.6.2 最大拉应变准则
10.6.3 最大切应力准则
10.6.4 畸变能密度准则
10.7 圆轴承受弯曲与扭转共同作用时的强度计算
10.7.1 计算简图
10.7.2 危险点及其应力状态
10.7.3 强度设计准则与设计公式
10.8 薄壁容器强度设计简述
10.8.1 环向应力与纵向应力
10.8.2 强度设计简述
10.9 结论与讨论
10.9.1 平衡方法是分析应力状态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
10.9.2 正确应用广义胡克定律
10.9.3 应用强度设计准则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习题
第11章 压杆的稳定性分析与设计
11.1 弹性平衡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11.1.1 平衡位置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11.1.2 临界状态与临界载荷
11.1.3 三种类型压杆的不同临界状态
11.2 细长压杆的临界载荷——欧拉临界力
11.2.1 两端铰支的细长压杆
11.2.2 其他刚性支承细长压杆临界载荷的通用公式
11.3 长细比的概念三类不同压杆的判断
11.3.1 长细比的定义与概念
11.3.2 三类不同压杆的区分
11.3.3 三类压杆的临界应力公式
11.3.4 临界应力总图与λp、λs值的确定
11.4 压杆的稳定性设计
11.4.1 压杆稳定性设计内容
11.4.2 安全因数法与稳定性设计准则
11.4.3 压杆稳定性设计过程
11.5 压杆稳定性分析与稳定性设计示例
11.6 结论与讨论
11.6.1 稳定性计算的重要性
11.6.2 影响压杆承载能力的因素
11.6.3 提高压杆承载能力的主要途径
11.6.4 稳定性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习题
第12章 动载荷与疲劳强度简介
12.1 等加速度直线运动时构件上的动载荷与动应力
12.2 旋转构件的动载荷与动应力
12.3 冲击载荷与冲击应力概述
12.3.1 基本原理
12.3.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12.3.3 冲击动荷系数
12.4 疲劳失效特征与原因分析
12.4.1 交变应力的名词和术语
12.4.2 疲劳失效特征
12.4.3 疲劳极限与应力-寿命曲线
12.5 影响疲劳寿命的因素
12.5.1 应力集中的影响——有效应力集中因数
12.5.2 零件尺寸的影响——尺寸因数
12.5.3 表面加工质量的影响——表面质量因数
12.6 有限寿命设计与无限寿命设计
12.6.1 基本概念
12.6.2 无限寿命设计方法简述
12.6.3 等幅对称应力循环下的工作安全因数
12.7 结论与讨论
12.7.1 不同情形下动荷系数具有不同的形式
12.7.2 运动物体突然制动时也会产生动应力
12.7.3 提高构件疲劳强度的途径
习题
附录
附录A型钢规格表
附录B习题答案
附录C索引
参考文献
从我个人的学习体验来看,这本书在处理一些经典理论的“现代诠释”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比如,在讲述挠度计算或转角计算时,它不仅仅是罗列公式,而是会探讨不同边界条件对结构响应的敏感性。而且,它似乎有意地将一些高级的主动控制或非线性分析的影子,巧妙地植入到基础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章节中,给有更高追求的读者留下了进一步探索的线索和方向。这种前瞻性的设计,让这本书的适用范围更广,即便是初级工程师,在查阅复习时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机械地套用公式的层面。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内容扎实、体系完整,并且具备一定前沿视野的优秀工程力学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且严谨,没有过多花哨的修饰词,完全专注于知识点的准确传达。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力求用最精炼的语言去描述最复杂的物理现象。特别是对于应力集中和疲劳寿命这些偏向于工程实际应用的部分,书中的论述兼具理论深度和工程实用性。它并没有停留在理想化的模型层面,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安全系数、许用应力等实际工程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理论教材,更像是一本实用的工程工具书。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些公式应用于我参与的一个小型结构设计项目中,发现其预测的结果与实际观测的数据非常吻合,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这门学科的信心。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习题部分是它最大的亮点,也是我个人认为超越很多同类教材的地方。不仅仅是数量上的丰富,更重要的是题型的多样性和层次感设计得极其巧妙。基础练习题用来巩固概念和公式的直接应用,而难度稍高的综合题则要求我们必须融会贯通地运用多个章节的知识点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我记得有一道关于桁架受力分析的题目,涉及到了不同的约束条件和荷载组合,按照书上的提示和解题思路,我花了不少时间才彻底弄明白其中的受力传递路径。附带的光盘内容也相当给力,里面不仅仅是课后习题的答案解析,更有一些动态的演示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力是如何在构件中分布和传递的,这比单纯看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对于自学或者希望加深理解的读者来说,这种多媒体辅助学习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兴趣。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非常满意,毕竟工程力学这种需要大量图表和公式的书籍,清晰度至关重要。纸张的质地不错,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对于需要长时间在书桌前钻研的读者来说是个加分项。书中的插图,无论是二维的受力图还是三维的结构示意图,线条都非常精细、准确,标注清晰明确,这在分析复杂的几何关系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发现作者在引入材料力学的内容时,对本构关系和本构方程的引入处理得非常谨慎和到位,没有生硬地跳跃,而是先用简单的拉伸和压缩实例来铺垫,让读者对“应力”和“应变”这两个核心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编者深厚的教学经验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经典的蓝白配色,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学府气息。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翻阅了一下目录,内容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全面,从基础的力的概念到复杂的结构分析,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尤其是对于静力学部分,作者的讲解方式相当直观,很多复杂的平衡问题,通过图解和具体的工程实例展示出来,让人很容易就能抓住问题的核心。比如,书中对刚体受力分析的步骤讲解得细致入微,即便是初次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也能按照书上的步骤一步步进行推导,感到非常踏实。我特别欣赏它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取的循序渐进的策略,不会一开始就抛出过于深奥的理论公式,而是先建立起直观的物理图像,这种教学思路非常符合我们工程类学习者的认知习惯。总的来说,作为一本基础教材,它在内容组织和逻辑构建上做得非常出色,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没看,本来想看看的后面后面就不想看了。哈哈哈
评分.
评分只是想告诉你,我幻想过很多次向你表白的场景。有时候我甚至希望自己是一个虚构人物,因为小说或电影里的男主人公向心上人表白爱意时肯定不会像我这么笨拙。他告诉她他喜欢她,想和她说话,看着她眼睛时心中会涌起异样的感觉:一种温暖与痛苦参半的悸动,一种令人心颤的亲切,他PJ,前从未品尝过,甚至怀疑它是否真实存在。
评分希望更多同学收益啊
评分帮别人买的,应该不错把,喜欢在京东买东西
评分好书!
评分有心人备必!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看到书的内容,每章节先讲述重点再列举例题讲解,就是每章节的例题是少了,但是还是值得学习!
评分书很好!包装严实,送货快!支持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