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聚珍(第一辑)

中国篆刻聚珍(第一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江主编,曹锦炎,祝遂之副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篆刻
  • 中国篆刻
  • 印学
  • 艺术
  • 书法
  • 传统艺术
  • 文化
  • 古籍
  • 聚珍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50138
商品编码:10887923137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刘江主编,曹锦炎、祝遂之副主编 著作 定  价:258 出 版 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7月01日 页  数:1040 装  帧:精装 ISBN:9787534050138 印史图典,临摹范本,品鉴津梁,进阶编次 暂无

内容简介

丛书坚持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以印学史框架为学术支撑,以历代玺印篆刻遗存及印学文献为基础,荟萃印学史专家、古文字学专家、篆刻创作家的综合视野,紧贴篆刻研习规律,遴选很能够体现各个时代、各种形制和各个名家流派风格的典型作品,呈现中国玺印篆刻艺术精华。
丛书分三辑,靠前辑玺印史系列,第二辑名家流派篆刻系列,第三辑专题印系列,三辑总计约五十卷。每卷由三部分组成,靠前部分本卷概述,第二部分印蜕及释文,第三部分相关史料文献,其中第二部分编排以从易到难的临习鉴赏进阶安排,兼顾类型特征和审美倾向。
此次靠前批推出玺印史系列七种,后续品种近期推出。 刘江主编,曹锦炎、祝遂之副主编 著作 刘江,书法篆刻家、中国美院教授、西泠印社执行社长。曹锦炎,古文字学家、浙江大学教授。祝遂之,有名书法篆刻家,中国美院教授。
翰墨丹青间的时光回响: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撷英 一、 概述: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本书并非聚焦于篆刻艺术的精深技艺,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中国传统书画领域,试图构建一个跨越朝代的艺术对话场域。我们精心挑选了从魏晋风骨到明清气韵的标志性作品,辅以详尽的历史考证与美学分析,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立体、鲜活的中国艺术发展全景图。全书以时间为序,以流派为纲,旨在挖掘隐藏在笔墨丹青之下的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 二、 卷帙浩繁的篇章结构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演变脉络: 第一部分:上古遗风与魏晋风骨的奠基(约300字) 本章追溯至早期岩画与青铜铭文对后世笔法的影响,重点剖析了魏晋时期书法的自觉与独立。我们详细研究了钟繇、王羲之等人的楷书、行书的起源与成熟,探讨了“二王”体系如何确立中国书法审美的核心标准。在绘画方面,则深入解析了顾恺之“传神论”的理论意义,以及早期山水画(如《洛神赋图》摹本所体现的)如何从人物主导转向关注自然意境的初步尝试。本部分强调的是“气韵生动”的理论源头及其在这一时期的物质载体。 第二部分:盛唐气象与宋代文人精神的勃发(约350字) 盛唐时期,书画艺术迎来了气象万千的全面繁荣。书法上,我们探讨了颜真卿“雄强”书风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对后世榜书的决定性影响;同时,也审视了张旭、怀素狂草如何将个人情感表达推向极致。绘画领域,本章的重点是“青绿山水”的辉煌(如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及吴道子革新画风,以“吴带当风”的线条赋予人物以强烈的动感。 进入宋代,书画艺术的审美重心转向“尚意”,文人画理论开始浮现。我们聚焦于苏轼、米芾等“宋四家”的理论建树,分析了他们如何将诗词、书法融入绘画,强调“士气”高于“匠气”。特别是对米芾的“刷古代法”及其对水墨技法的突破,进行了细致的摹本对比研究。 第三部分:元代的意境回归与笔墨的抒情化(约300字) 元代是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儒家士大夫阶层将艺术创作视为退隐和抒发抱负的途径。本部分集中探讨了“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的艺术哲学。我们分析了倪瓒的“疏简”构图如何体现其高洁的隐逸情怀,以及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对于笔墨层次与皴法的精妙运用,这些作品已经将“笔墨趣味”本身提升为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对赵孟頫的“复古”主张,即强调对晋唐笔法的回归,也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其对后世书画的深远影响。 第四部分:明清——流派纷呈与地域色彩的浓烈(约350字) 明代初期,以“台阁体”为代表的官方审美与“吴门画派”的文人趣味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详细梳理了沈周、文徵明等吴门画家的艺术成就,他们如何继承元代遗风,并结合自身的学养,形成了细腻、典雅的江南风格。中晚期,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对后世的评判体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本章将辨析其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清代则进入了风格的多元化和技法的集大成阶段。我们关注“四王”对前代典范的系统性总结,以及“四僧”(髡残、八大山人、石涛等)如何以反传统、个性化的笔墨语言,对僵化的古典程式发起挑战。特别是对石涛“一画论”与“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理论,体现了清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个体觉醒。 第五部分:艺术的载体与技术的细节探究(约200字) 本章从技术层面补充前述内容。我们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如宣纸(皮纸、净皮)、绢的制作工艺,以及墨锭的提炼(徽墨、李廷锢墨)与研磨对笔墨效果的影响。同时,对不同朝代用于书画创作的印章材质(如青田石、寿山石)的演变,以及墨色、设色(如石青、石绿的矿物来源)的特点进行简要介绍,为理解作品的物质性提供参考。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深入、细致的视角,去理解中国书画艺术数千年间如何相互滋养、如何映照社会变迁。它是一本关于笔墨精神、关于文人情怀,关于如何在方寸之间,容纳万千山河与个人胸臆的学术探索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篆刻聚珍(第一辑)》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纸张的选取也相当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触感温润而厚实,仿佛瞬间就能将人带入那种古朴典雅的氛围中。特别是那烫金的书名字体,苍劲有力,气韵生动,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与篆刻这一传统艺术的精髓完美契合。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其中对印章历史脉络梳理的详尽程度所折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一些名家印章的图片,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印风的演变,从战国古玺的古拙自然,到秦汉凿印的雄浑大气,再到明清流派印章的百花齐放,作者的学术功底可见一斑。书中对于每一方代表性印章的文字介绍,都细致入微,从边款的刀法特点,到朱文白文的布局章法,都有独到的见解。对于一个初涉篆刻领域的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一本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它教会了我如何“看”印章,而不仅仅是“欣赏”印章。

评分

从一个侧重于理论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我之前阅读过一些零散的篆刻资料,但往往东鳞西爪,难以形成体系。这本《聚珍》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书中对“布局审美”的探讨尤其独到,它不仅仅讨论了朱文与白文的对立统一,还深入分析了边框的处理——是宽边、窄边,还是自由边——如何影响整方印的气势。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引入了对“印石”材质与篆刻技法适配性的讨论,这在很多入门书籍中是会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寿山石的细腻与青田石的温润,对刻刀的走势和刀痕的最终呈现有着微妙的影响。这些深层次的探讨,无疑将这本书的层次从“赏玩”提升到了“研究”的高度。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些精选印例之中,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其图片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作为一本以图录为主的艺术书籍,清晰度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旧印,经过高精度扫描和制版,其细微的刀痕、印泥的渗化痕迹都纤毫毕现。让我尤其惊喜的是,很多印章采用了侧光或斜角拍摄,有效地突出了印面文字的立体感和刀法的力度与节奏。这种处理手法,远比那些平面化的传统图录更具现场感和研究价值。比如,书中对吴昌硕的一些力道十足的切刀痕迹的特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让人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金石入印”的艺术张力。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模仿和学习篆刻技法的实践者来说,这种高质量的视觉资料是无价之宝,它提供了模仿和揣摩的最佳范本。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是一本“重料”且“耐读”的艺术典籍,而不是市面上那种追求快速流行的快餐式图册。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才能真正品出其中的韵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选材上的审慎态度,每一页的展示都仿佛经过了千挑万选,几乎没有冗余或重复的印例。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展览图录,旨在呈现中国篆刻艺术的巅峰水准和发展脉络,而非面面俱到。对于我这样的资深爱好者而言,它无疑成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每当遇到创作瓶颈或对某一印风产生疑问时,翻开它,总能找到新的启发和解决问题的方向。这绝对是一套值得反复摩挲、细细品味的珍藏版书籍。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展现出一种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学者风范。它并非仅仅按照时间顺序机械地排列,而是巧妙地穿插了“流派风格解析”和“代表篆刻家生平侧记”的板块。这种结构安排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不会因为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感到枯燥。读到某位大师的印章时,旁边往往附有其生平简介以及他如何受前人影响、又如何开创自己风格的小故事。这种“人与作品”并重的叙事方式,让冰冷的石头和印泥仿佛拥有了生命和温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晚清篆刻的复兴”那一章的论述,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复兴”归功于某一位领袖人物,而是细致分析了当时社会思潮、金石学研究的深入以及拓片技术进步对篆刻艺术的共同推动作用,显得极为客观和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