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66-2011):水电水利工程缆索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总结了我国水电水利工程缆索起重机运行管理的经验,吸取了有关成果,并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66-2011):水电水利工程缆索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66-2011):水电水利工程缆索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由电力行业水电施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安装与拆除
5.1 准备工作
5.2 安装
5.3 试验
5.4 拆除
6 运行
6.1 一般规定
6.2 作业
6.3 交接班
7 维修保养
7.1 一般规定
7.2 机械部分
7.3 电气部分
8 运输
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0.1
承载索 track rope
支撑起重小车、取物装置和额定载荷的钢索。
3.0.2
起重小车 crab
在承载索上运行,使吊挂重物移动的装置。
3.0.3
缆索起重机 cable cranes
承载索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塔架顶部的缆索型起重机。
3.0.4
固定式缆索起重机 stationary cable crane
承载索两端固定于(塔架)地面基础上,吊钩只有两个运动方向的缆索起重机。两个运动方向,即升降和左右移动。
3.0.5
平移式缆索起重机 parallelly travelling cable crane
承载索两端塔架在两侧平行的轨道上运行,可以实现重物在立体空间三个方向的运动的缆索起重机。
3.0.6
辐射式缆索起重机 radial cable crane
一端塔架固定,另一端台车组或塔架在弧形轨道上运行,可以实现三个方向的运动的缆索起重机。
3.0.7
摆塔式缆索起重机 cable crane with swinging leg
塔架能在垂直于跨度方向摆动一定幅度的缆索起重机。
3.0.8
跨距 span
承载索两端悬挂支铰点的水平距离。
3.0.9
额定起重量 rated littng capacity
在额定起升速度下允许吊起的重物(含可分吊具)的质量的总和。
3.0.10
最大垂度 max sag
起吊额定载荷位于跨中时,承载索与两铰点连线中点之间实际下垂的垂直距离。
3.0.11
扬程 hoisting height
吊钩起升最高点与下降最低点之间的高差。
3.0.12
支索器(承马) rope carrier
悬挂在承载索上,支托起升索、牵引索和支索器索(承马索)的部件。
3.0.13
主车 machine car
装有大车行走机构,能在轨道上行走并在其上设置有起升机构、牵引机构、前垂直台车、后垂直台车、水平台车、电气主要设备、承载索拉板装置、天轮装置等的车架。
3.0.14
主塔 machine tower
为了提高承载索铰点高度而在主车架上加设塔形构架,由塔架结构组成的台车架,放置起升机构、牵引机构、前垂直台车、后垂直台车、水平台车、电气主要设备、承载索拉板装置、天轮装置等。
……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 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66-2011):水电水利工程缆索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 [Safety Rules of Operation for Cable Crane of Hydropower & Water Engineering] 【注:此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上述标准所涵盖的任何技术细节或安全操作规范。】 聚焦水利工程的非起重技术领域:现代水工结构设计与材料创新 本书并非关于水电水利工程中缆索起重机的具体操作规程,而是深入探讨支撑现代大型水利枢纽建设与运行的结构设计理论、新型材料应用以及长期运行监测技术的综合性专著。本书旨在为水利工程师、结构设计师以及材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超越单一机械操作层面的宏观视野。 第一部分:先进水工结构受力分析与优化设计 本部分内容集中于如何通过先进的计算模型和设计理念,提升大跨度泄洪设施、高面板堆石坝以及复杂地下厂房的结构安全性与经济性。 1. 复杂荷载耦合下的结构响应分析: 重点研究水工建筑物在遭遇极端气候事件(如超标准洪水、强地震、冰冻融化循环)时,结构体系所承受的复杂荷载耦合效应。内容涉及非线性有限元分析(FEA)在评估混凝土裂缝扩展、岩体结构变形以及水工建筑物与基岩相互作用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如何建立更贴近实际工况的边界条件和本构模型,尤其关注水压力、温应力、地震动输入与库水位变化的动态耦合作用。 2. 大跨度溢洪道与导流工程的结构创新: 深入剖析弧形坝、重力坝以及非常规泄洪洞的结构体系。讨论了如何利用预应力技术、后张拉技术优化混凝土结构的抗拉性能,有效控制裂缝的出现和扩展。内容详述了高拱坝的精确几何设计、应力平衡分析,以及在复杂地质条件(如溶洞、断层带)下,如何通过结构布置和基础处理来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3. 水电站厂房与引水系统的抗震设计策略: 鉴于水电站作为关键基础设施的战略地位,本章详述了针对不同设防等级的厂房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内容涵盖了设备基础的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水电站地下洞室的开挖支护与永久衬砌设计,以及压力钢管、调压井等附属设施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探讨了基于性能化设计的理念,明确不同结构部件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预期行为。 第二部分:高性能水工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本部分致力于介绍和评估应用于水利工程的最新一代结构材料,关注其耐久性、施工适应性及长期性能。 1. 高性能混凝土(HPC)在水工结构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配合比设计,研发具有超高强度、低渗透性、优异抗冻融性能和抗冲磨性能的新型混凝土。内容包括超高强UHPC(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在关键受力部位的应用潜力,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搅拌工艺控制以及现场浇筑和养护技术。特别关注了混凝土的长期水化热控制和收缩应力管理。 2. 智能与自修复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前沿探索: 探讨了将现代材料科学引入水利工程的最新趋势。内容包括: 自修复材料: 引入微胶囊技术或细菌诱导的钙化机制,旨在使混凝土结构在微小裂缝产生初期即可实现自动修复,从而提高结构的自愈合能力和服役寿命。 功能性混凝土: 研究掺入导电或压电材料的混凝土,使其具备结构健康监测(SHM)的基础传感功能,用于实时感知内部应变和损伤。 高耐久性金属材料: 针对水轮机蜗壳、球阀、泄洪闸门等关键金属部件,分析了新型不锈钢合金、耐磨损和抗冲蚀涂层的开发与应用,以应对复杂水流环境的腐蚀和冲蚀问题。 3. 新型岩体加固与结构界面处理技术: 聚焦于结构与地基的连接界面。内容包括对新型高强度灌浆料的研发,用于处理复杂岩溶地基和断层破碎带。探讨了新型锚固技术(如自进式锚杆、组合式锚索)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数值模拟优化锚固长度和注浆压力,确保结构与基岩的有效荷载传递和整体性。 第三部分:水工建筑物长期服役状态监测与评估 本部分转向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管理与维护,特别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保障其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1. 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的集成与数据解析: 详细阐述了将光纤光栅传感器、应变计、渗压计等嵌入式传感器网络集成到大坝、溢洪道和压力隧洞中的具体方案。重点分析了海量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可视化技术。内容侧重于如何从复杂的环境噪声中提取出与结构健康状态相关的关键信息,识别异常模式和潜在故障前兆。 2. 风险评估与寿命预测模型: 基于长期的运行数据和材料老化模型,介绍如何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框架。内容包括概率极限状态设计(PLSM)在既有结构安全评估中的应用,以及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AI)算法的结构性能衰减预测模型。这有助于制定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维护和加固决策。 3. 现代化水工设施的运行与安全管理: 讨论了如何将数字化模型(如BIM/CIM技术)应用于现有水工资产的管理,实现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信息贯通。内容还涵盖了应急响应预案的制定、高风险部位的定期巡检技术(如无人机检测、声发射技术),以及如何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运行调度策略,以降低水利工程的运行风险。 本书特点: 本书集合了当代水利工程领域在结构力学、材料科学和信息工程交叉融合的前沿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面向未来的水工结构设计与管理方法论,是构建高标准、长寿命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