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听力学专业系列教材:助听器学(第2版)

高等院校听力学专业系列教材:助听器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旭君 编
图书标签:
  • 听力学
  • 助听器
  • 助听器学
  • 听力康复
  • 医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专业教材
  • 第二版
  • 听力损失
  • 康复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73905
版次:2
商品编码:108944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字数:3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听力学专业系列教材:助听器学(第2版)》共13章,从助听器的发展简史,到助听器的物理组成、工作原理、技术性能、助听器的分类等方面介绍了助听器的基本结构及性能特点。同时,在此基础上还着重介绍了助听器的临床应用经验、不同人群的助听器选配方法,以及如何遵循选配步骤,为听障人士选择符合其听力损失的最优助听器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听力学专业的学习教材、各大助听器公司的培训手册、助听器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提供给对助听器感兴趣的各界人士(包括有听力损失的成人和听力损失儿童的家长),使他们能够对助听器有更科学、系统、专业的认识!

目录

第1章 助听器的发展史
1.1 国外助听器的发展史
1.1.1 原始集声助听器时代
1.1.2 碳元素助听器时代
1.1.3 真空电子管助听器时代
1.1.4 晶体管和整合电路助听器时代
1.1.5 数字助听器时代
1.2 中国助听器的发展史
1.2.1 助听器发展与验配水平的初级阶段
1.2.2 助听器发展与验配水平的迅速提高阶段
1.2.3 助听器的数字化与助听器验配的逐渐专业化与法制化阶段

第2章 助听器的基本结构
2.1 麦克风
2.1.1 麦克风的种类
2.1.2 麦克风的性能
2.2 放大器
22.1 放大器的作用
2.2.2 放大器的构造
2.2.3 放大器中的滤波器
2.2.4 放大器的失真
2.3 受话器
2.3.1 受话器的工作原理
2.3.2 受话器的频率响应
2.3.3 受话器的种类
2.3.4 受话器特性的类别
2.3.5 受话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4 助听器电池
2.4.1 电池的发展过程及种类
2.4.2 电池特性
2.4.3 电池选用
2.4.4 电池存储
2.5 助听器配件
2.5.1 感应拾音线圈
2.5.2 音量控制及音调微调
2.5.3 音频输入
2.5.4 遥控器
2.5.5 骨传导器

第3章 助听器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3.1 盒式助听器
3.1.1 盒式助听器的基本构造
3.1.2 盒式助听器的优点
3.1.3 盒式助听器的缺点
3.1.4 盒式助听器的适配范围
3.2 耳背式助听器
3.2.1 耳背式助听器的基本构造
3.2.2 耳背式助听器的声学特性
3.2.3 耳背式助听器的优点
3.2.4 耳背式助听器的缺点
3.2.5 耳背式助听器的适配范围
3.3 开放耳选配
3.3.1 开放耳选配的历史
3.3.2 开放耳选配的实现
3.3.3 耳道式受话器技术(RIC/RITE)
3.3.4 开放耳选配的标准
3.4 耳内式助听器
3.4.1 耳内式助听器的分类
3.4.2 耳内式助听器与耳道式助听器的基本构造
3.4.3 耳内式助听器的声学特性
3.4.4 耳内式助听器的优点
3.4.5 耳内式助听器的缺点
3.4.6 耳内式助听器的适配范围
3.5 耳道式助听器
3.5.1 耳道式助听器的分类
3.5.2 耳道式助听器的声学特性
3.5.3 耳道式助听器的优点
3.5.4 耳道式助听器的缺点
3.5.5 耳道式助听器的适配范围
3.6 完全耳道式助听器
3.6.1 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的声学特性
……
第4章 助听器的耳膜
第5章 助听器的声学处理技术
第6章 助听器电声性能
第7章 助听器选配
第8章 助听器的编程技术
第9章 佩戴助听器后的听觉训练
第10章 助听器康复效果评估
第11章 助听器常见故障、解决方法及维护与保养
第12章 助听器听觉装置
第13章 人工耳蜗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高等院校听力学专业系列教材:助听器学(第2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等院校听力学专业系列教材的组成部分,专注于助听器学这一核心课程。全书系统、深入地介绍了助听器学的理论基础、技术发展、临床应用及未来趋势,旨在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听力学人才。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首先阐述了助听器学在现代医学和康复学中的重要地位,回顾了助听器发展简史,从早期机械式助听器到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勾勒出助听器发展的脉络。随后,详细介绍了听力损失的类型、程度和原因,为理解助听器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奠定基础。最后,对听力学专业人才在助听器验配与管理中的职责进行了界定,强调了专业伦理与服务的重要性。 第二章 声音物理学与听觉生理学基础 本章为深入理解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提供了必要的声学和生理学背景。详细阐述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感知等基本物理学概念,包括频率、强度、响度、音质等声学参数的测量与表征。在此基础上,深入介绍了人耳的解剖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的功能,以及听觉神经通路和大脑听觉皮层的生理机制。重点讲解了听觉信号的转换过程,以及听觉生理学中的关键现象,如掩蔽、时程效应等,这些都与助听器的设计和性能密切相关。 第三章 听力损失的评估与诊断 本章系统介绍了听力损失评估的各项技术与方法。详细讲解了主观听力测试,包括纯音测听(气导、骨导)、言语测听(识别率、背景噪声下的识别率)等,以及客观听力测试,如声导抗测试(鼓室图、镫骨反射)、耳声发射(TEOAEs、DPOAEs)、听觉脑干反应(ABR)等。强调了不同测试方法在评估听力损失类型、程度、性质以及脑干听觉通路功能方面的作用。此外,还介绍了听力图的判读方法,以及根据听力图进行初步诊断的原则。 第四章 助听器的声学与电子学原理 本章深入探讨助听器的核心技术原理。详细介绍了助听器的工作流程,包括麦克风接收声音信号、信号处理单元进行放大、滤波、降噪等处理,以及受话器将处理后的信号传递给用户的过程。深入讲解了助听器中常用的声学组件,如麦克风(传导式、电容式)和受话器(受话器类型、声学耦合)的工作原理与性能指标。重点阐述了助听器中的电子学核心技术,包括模拟助听器和数字助听器的区别与优势,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在实现降噪、反馈抑制、方向性等高级功能中的关键作用。 第五章 助听器的类型与技术参数 本章对市面上常见的助听器类型进行了分类介绍,并详细解析了助听器的关键技术参数。根据佩戴方式,详细介绍了耳背式(BTE)、耳内式(ITE)、耳道式(CIC)、深耳道式(IIC)等助听器的结构特点、优缺点及适用人群。根据信号处理方式,区分了模拟助听器和数字助听器的技术原理和性能差异。详细解读了助听器的重要技术参数,如频率响应、最大输出、增益、失真度、信噪比等,并阐述了这些参数对助听器性能和验配选择的影响。 第六章 数字助听器的核心技术与功能 本章重点关注当前主流的数字助听器技术。深入剖析了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在助听器中的应用,包括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如何实现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详细讲解了数字助听器中的关键技术,如多通道信号处理、宽动态范围压缩(WDRC)、自动增益控制(AGC)、噪声抑制(Noise Reduction)算法、声反馈抑制(Feedback Cancellation)技术、方向性麦克风技术(Omni-directional, Directional)及其在不同声学环境下的优势。此外,还介绍了近年来兴起的智能助听器技术,如蓝牙连接、手机App控制、人工智能算法等。 第七章 助听器的验配流程与原则 本章系统阐述了助听器验配的完整流程和核心原则。从初次咨询、详细的听力评估、个体化需求分析入手,强调了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充分沟通和信息收集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助听器选择的原则,包括根据听力损失类型、程度、生活方式、年龄、经济状况以及患者的个人偏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深入讲解了验配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如耳道取模、助听器设置、初步试戴与调整,以及言语处理器设置(如MPO、通道增益等)的依据。强调了对患者进行助听器使用指导、维护保养培训的重要性。 第八章 助听器的调试与效果评估 本章聚焦于助听器验配后的调试与效果评估。详细介绍了助听器调试的常用方法,包括根据实时反馈和患者的主观感受进行微调,如增益、压缩比、降噪阈值等的调整。重点讲解了助听器效果评估的客观和主观方法,如助听器性能测量(real-ear measurement)、言语识别率测试(aided speech recognition testing)、患者满意度问卷等。强调了在不同声学环境下的评估,以及对调试效果进行持续监测和必要调整的重要性。 第九章 特殊人群的助听器验配 本章探讨了特殊听力损失人群的助听器验配策略。详细介绍了儿童听力损失的特点及助听器验配的特殊考虑,包括对儿童语言发育的影响、助听器设置的动态调整、以及家长的参与和培训。针对老年人听力损失的特点,如伴随认知功能下降、耳鸣等,提出了助听器验配的个性化方案。此外,还探讨了伴有耳鸣、听觉加工障碍(APD)等特殊情况的患者的助听器验配问题,以及助听器与多通道电刺激(CROS/BiCROS)助听器、骨传导助听器等辅助听力设备的结合应用。 第十章 助听器的维护与保养 本章提供了助听器维护与保养的实用指南。详细讲解了日常清洁、干燥、电池更换等基本保养方法,以及如何识别和处理常见的助听器故障,如堵塞、失真、无声等。强调了定期回访和专业维护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类型助听器的特殊保养要求。 第十一章 助听器技术的新进展与未来发展 本章展望了助听器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介绍了当前助听器技术的研究热点,如更先进的噪声抑制算法、自适应方向性技术、个性化语音增强技术、多模态融合(如眼动追踪、脑电信号)等。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助听器中的深度应用,如智能场景识别、个性化学习、预测性维护等。展望了助听器与其他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的互联互通,以及助听器在听觉康复、生活质量提升方面的未来潜力。 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为高等院校听力学专业学生提供了一部权威、全面的助听器学教材,是学习和掌握助听器学知识的必备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助听器学领域的“百科全书”!作为一名刚刚踏入听力学专业的研究生,我发现市面上同类书籍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晦涩,很难找到一本既能打下坚实基础,又能深入浅出的教材。而这本《助听器学(第2版)》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从最基础的声学原理、听力损失的分类与评估,到助听器的各项技术参数、选配原则,再到验配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和技巧,书中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在介绍不同类型助听器时,不仅罗列了它们的优缺点,还结合了大量的临床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每种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例如,在讲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降噪算法、反馈抑制技术等是如何在实际助听器中实现的,并配以图表展示其工作流程,这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系统性和前沿性。作为“高等院校听力学专业系列教材”的一员,它显然在内容编排上遵循了严谨的学术规范,但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在学习助听器声学特性时,书中对增益、输出、频率响应曲线的解读,以及如何根据听力图进行匹配,都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步骤和理论依据。而且,它并未止步于基础知识,对于近年来的助听器技术发展,如蓝牙连接、人工智能辅助选配、甚至是一些新兴的个性化定制技术,都有所提及和分析,这让我感觉自己紧跟上了行业发展的步伐。书中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听力损失程度的患者,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助听器类型、配件以及个性化设置,都有非常细致的指导。这一点对于我将来进行临床实践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实际操作的指南。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助听器的认知比较零散,很多技术术语也只是一知半解。《助听器学(第2版)》这本书简直像是一场及时的“补课”。它从最根本的“声学”开始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入了各种助听器的声学参数,如最大输出(MPO)、低频增益(LF Gain)、高频增益(HF Gain)等,并且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了它们对听力补偿的作用。我之前一直搞不清楚不同类型助听器(例如,BTE、RIC、CIC)在技术上的具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声音的传递和处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图示和表格,清晰地对比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人群,让我豁然开朗。甚至对于一些复杂的验配公式,如NAL-NL2、DSL v5等,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和解释,让我能够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评分

作为一名在职的听力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巩固现有知识并拓展新视野的书籍。《助听器学(第2版)》无疑达到了我的期望。书中关于助听器验配的流程,从初次咨询、详细的听力学评估,到助听器的连接、调试、耳模适配,再到后续的随访和维护,每个环节都描述得鞭辟入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个性化验配”的部分,它强调了不仅仅是满足听力图的客观要求,更要关注患者的主观感受、生活方式以及对声音的期望。书中列举了许多克服验配过程中常见挑战的策略,例如如何处理患者的耳鸣、如何应对复杂的声学环境下的聆听困难等,这些内容都非常有价值,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服务我的患者。

评分

作为一名对助听器技术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购买了这本书,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能帮助许多人重拾听力世界的设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乏清晰的条理。它从最基础的听力学原理讲起,例如声音的传播、人耳的结构和功能,然后逐步过渡到助听器的核心技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反馈抑制”的章节,它详细解释了助听器产生啸叫声的原因,以及不同反馈抑制技术是如何工作的。书中还介绍了助听器与各种通信设备的连接方式,以及最新的无线技术应用,这让我对助听器不再仅仅是“放大声音”的设备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有些技术细节对我来说略显专业,但我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和参考书中的图解来理解,整体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评分

3.4.6 耳内式助听器的适配范围

评分

第2章 助听器的基本结构

评分

第9章 佩戴助听器后的听觉训练

评分

1.1 国外助听器的发展史

评分

3.4.2 耳内式助听器与耳道式助听器的基本构造

评分

很喜欢质量不错很喜欢质量不错

评分

2.3 受话器

评分

1.1.4 晶体管和整合电路助听器时代

评分

3.2.2 耳背式助听器的声学特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