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让人爱不释手,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翻开扉页时油墨散发的淡淡香气,都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我特地选了一个周末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在阳光充足的角落里开始阅读。初读便被其宏大的叙事结构所吸引,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罗列枯燥的事实和年代,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有血有肉的科技发展脉络。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在历史角落里的智慧火花。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技术发明背后社会背景的探讨,那些看似孤立的科学突破,在作者的笔下,被巧妙地嵌入到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之中,使得理解变得立体而深刻。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探险,跟随那些先贤的足迹,去感受他们面对未知时的探索欲和挑战欲。那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即便在今天看来,也充满了激励人心的力量。这绝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民族在创新之路上的艰辛与辉煌。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它的魅力更在于其批判性的视角。作者并非一味地赞颂和美化,而是敢于直面历史留下的空白和遗憾。在讨论某些技术停滞不前的时期,他没有回避内部的社会因素和外部的文化阻力,而是进行了冷静、客观的剖析。这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使得整部作品显得尤为可信和有力。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因为它揭示了那些被传统叙事所掩盖的复杂性。它提醒我们,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条单向的直线,而是充满了迂回、反复乃至倒退的曲折路径。这种历史的辩证法,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知识普及,上升到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反思层面,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精品。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史料梳理上的深度和广度。它显然凝聚了作者多年来在海量一手资料中穿梭的成果,但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些繁杂的史料是如何被提炼和整合的。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技术交流与碰撞,在书中得到了清晰的勾勒,作者像是搭建了一张巨大的信息网络,将原本散落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展示出一种全球视野下的技术互动图景。我特别喜欢那些脚注和引文的设计,它们虽然低调地位于书页底部,却为有深究精神的读者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保证了研究的可靠性。对于任何希望全面了解某一领域发展全貌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为扎实可靠的基石。它不是市面上那种浮于表面的科普读物,而是一部真正能经受住专业检验、值得反复查阅和引用的参阅性巨著,其厚重感和全面性,是其他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精炼,用词考究,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的美感,但又绝不晦涩难懂。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咀嚼某些段落,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很多章节的逻辑推进非常巧妙,作者总能在看似复杂的技术分支之间找到一条清晰的主线,引导读者毫不费力地跟进。例如,在阐述某一古代精密仪器的工作原理时,他采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类比,让一个对外行来说如同天书般的机械结构,变得清晰可见。这种将深奥知识大众化的能力,着实令人佩服。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一场智力上的共舞,作者抛出观点,我则在脑海中构建模型进行验证,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对那些早期科学家的个体命运和思想挣扎也有所着墨,使得冰冷的“技术史”瞬间拥有了人性的温度,让人对这些沉默的奉献者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工程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原本担心这本书会过于侧重理论和哲学思辨,而忽略了实际操作和应用层面的细节。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在描述那些宏伟的工程壮举时,简直细致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从选材的标准,到工具的改进,再到组织大规模劳动的管理方式,无一不被详尽记录。阅读这些部分时,我仿佛能听到古老的工匠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吆喝声,感受到他们为了克服技术瓶颈所付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一些失传已久的手工艺流程的复原性描述,让我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这种“可知、可感、可模仿”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实用主义者的阅读需求。它不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深入地挖掘了“为什么能做到”以及“是如何做到的”,这种由内而外的求实精神,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书还好,就是包裹不严实 ,书拿到时包裹已经有开口了,书有点磨损
评分大家之作,科学技术史名著
评分好。。。。。。。。。。。。
评分大家之作,科学技术史名著
评分好。。。。。。。。。。。。
评分大家之作,科学技术史名著
评分专门购来恢复专业学习
评分一本很有意义的参考书!
评分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近几年注册会计师经济法综合题分析: 在《经济法》近几年综合题的命题过程中,为了增加试题的难度,有些综合题往往会综合几个章节的考点。比如,2003年的第二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十章的“技术合同”和第十四章的“专利权”。2004年的第三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十二章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和第十三章的“票据法”。2005年的第三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六章的“破产财产”、第九章的“合同的法定解除”和第十章的“融资租赁合同”。2006年的第三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九章的“不安抗辩权”、“保证”和第十章的“买卖合同”、“运输合同”。2007年的第二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五章的“增发条件”和第九章的“上市公司担保”。2007年的第三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八章的“留置权”、第九章的“约定不明的处理原则”、“合同解除”和第十章的“买卖合同”、“租赁合同”。2008年的第四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公司法》、《证券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法》。2009年新制度的第一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四章的“股份回购”和第五章的“上市公司收购”。2009年新制度的第二个综合题,其考点涵盖了第八章的“权利质押”、第九章的“代位权”、第十章的“技术合同”和第十四章的“专利权”。 注册会计师经济法综合题的答题思路: 1.先看要求后做题目 (1)在做某一个综合题时,最好先快速浏览一下题目的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去推敲案情。 (2)整个题目可能看不懂,但有时不一定会影响考生回答某一个小问题。例如,2008年第三个综合题的第七个小问题:“在登记簿上的记载与土地使用权证上的记载不一致的情况下,以何为准?”对该问题,考生完全可以不看案情就能给出正确答案。 2.挑肥拣瘦 每个小问题的分值差别不大,但难度有可能差别很大。有些小问题需要彻底搞清整个题目才能给出答案,有些小问题根据局部内容即可快速给出答案,考生应学会“挑肥拣瘦”,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取舍,不要为了2分耽误后面的综合题。例如,2006年第三个综合题的第五个小问题:“丁公司应当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还是一般保证责任?并说明理由。”只要快速找到题目的第二个自然段,发现“保证合同中未约定保证方式”,马上就可以给出答案,整个题目可能看不懂,但这1.5分不能丢。简而言之,在每个综合题中,都会有2个-3个难啃的“硬骨头”,但出题老师肯定会给您留下一些“软柿子”。 3.答题步骤 以2006年第一个综合题的第一个小问题为例,题目的要求是“公司成立前出资人的首次出资总额是否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并说明理由。”(本小题1.5分)。 第一步,作出简单、明确的判断(0.5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完整地写出“公司成立前出资人的首次出资总额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为了简明清楚,考生也可以直接写“首次出资总额符合规定”。因为阅卷老师要的就是您的判断:符合还是不符合,您必须给个明确的说法。由于综合题不倒扣分,“是否符合规定”总可以“弄出”一个答案来,没必要坚守孔子的“不知为不知”。 第二步,说明理由(1分)。标准答案是:“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且不得低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首先,“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只是过渡性的语言,并非评分点,为了避免画蛇添足,考生可以简单地写成“根据有关规定”或者“根据规定”即可。其次,是否要求考生一字不差地引述法律条文,这是考生最关心的问题。毫无疑问,标准答案都是法律原文。但考生是闭卷考试,可以自己组织语言进行适当地变通,但法律条文中的关键词必须准确到位。对这个小问题而言,关键词是“不能低于注册资本的20%”。在说明理由时,考生只要能说得“靠谱儿”,基本上就可以拿到分。 第三步,做具体分析。考生应针对法律条文中的关键词,结合案例中的实际情况做一个简明的分析即可。在本题中,3个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为110万元,未达到注册资本的20%(或者:公司出资人首次出资额合计110万元,仅占注册资本的18.3%)。 说明理由需要引述的是法律条文,具体分析针对的是题目中的具体情况。在实际阅卷过程中,如果考生没有引述法律规定,而是在作出明确判断后,直接回答“3个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为110万元,未达到注册资本的20%”也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