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
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
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
*全新“卡尔维诺经典”系列,弥补多年市场空缺
*知名设计师全新装帧,精装双封设计,书脊烫金,封面采用原创线条图,赋予每部作品文学个性
“卡尔维诺经典”系列包含
·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卡尔维诺处女作,顽童皮恩的眼睛来描述的战争、性、英雄主义、历史……
·分成两半的子爵:卡尔维诺代表作,《我们的祖先》之一,王小波盛誉的完美作品
·烟云 /阿根廷蚂蚁
·意大利童话 (上、中、下):因为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站在与《格林童话》同样的高度。
·树上的男爵:卡尔维诺代表作,《我们的祖先》之一,王小波盛誉的完美作品
·短篇小说集 (上、下)
·不存在的骑士:卡尔维诺代表作,《我们的祖先》之一,王小波盛誉的完美作品
·宇宙奇趣全集:卡尔维诺最天马行空的作品,赋予文学以科学的诗意,比哲学著作更有深度,比科幻作品更有趣
·疯狂的奥兰多
·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代表作,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命运交叉的城堡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帕洛马尔:朱天文《巫言》灵感之源
·美国讲稿:卡尔维诺的文学宣言,又名《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我一直喜欢卡尔维诺,看了这本书,就更加喜欢他了。(王小波)”
·为什么读经典:进入经典世界更好的入门书。莫言、李敬泽推荐!
第一章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第二章
在马尔堡市郊外
第三章
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
第四章
不怕寒风,不怕眩晕
第五章
望着黑沉沉的下面
第六章
在线条交织的网中
第七章
在线条交叉的网中
第八章
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
第九章
在空墓穴的周围
第十章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前 言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第一版是由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在一九七九年六月发表的。在书出版之时,卡尔维诺在报纸和杂志上的许多采访中谈到它。但是对这本书的结构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辩论的最好机会是由批评家安杰罗·古列尔米的一篇评论提供的:卡尔维诺用如下的这篇评论回答了他,这篇标题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评论发表在《字母表》月刊的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号上。
亲爱的安杰罗·古列尔米,“在这一点上我要向卡尔维诺提两个问题”,你写道,但事实上,在你发表在《字母表》第六期上的正是以“给伊塔洛·卡尔维诺的问题”为题的文章中,关于我的“旅人”,你提出了好几个或明确或不明确的问题。我将尽我的能力回答你。
我将从你的文章中不提问题的部分,也就是你的言语和我的言语相一致的部分开始,然后去发现我们的道路互相分开并开始互相远离的那些点。你非常忠实地描述了我的书,特别是精确地定义了被陆续呈现给读者的十个小说类型:
“……在一本小说中,真实性就像雾一样是不可获得的;在另一本小说中对象被表现得带有甚至是过于稠密和情欲的性格;在第三本小说中获胜的是内省的探求方式;在另一本小说中起作用的是一种被抛向历史、政治和行动的强烈的生存紧张;在另一本小说中还爆发了最为残忍的暴力;然后在另一本小说中增长着一种无法承受的不适和焦虑的感觉。然后有色情堕落小说,大地原始小说,最后是启示录式小说。”(五年后,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意大利文化学院举行的一次讲座中,卡尔维诺在他对于这本书的定义和描述中大概是想起了这些话:“试图写‘伪’小说,也就是我想像出的由一个不是我并且不存在的作者所写的小说,我把这种活动一直推行到了我的书《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最深处。这是一本有关阅读小说的乐趣的小说;主人公是男的读者,他十次开始读一本书,而这书由于一些与他的意愿不相关的周折而未能结束。因此我必须写十个由想像出来的作者写的小说的开头部分,他们全都以某种方式不同于我并且互不相同:一篇小说全都是怀疑和混乱的感觉;一篇全都是肉体的和血腥的感觉;一篇是内省和象征性的;一篇存在主义革命的;一篇无耻残忍的;一篇带着固执的疯狂;一篇是逻辑和几何学的;一篇是色情堕落的;一篇是大地原始的;一篇是启示录式寓意的。我试图不仅将自己同化于十部小说的每一个作者,还同化于读者: 再现一种特定的阅读的乐趣,而不仅仅是真实的和特有的文本。但在某个时刻我感到自己仿佛被这十个不存在的作者的创造能量所贯穿。但我特别努力要揭示这个事实,即每一本书都是当着其他的书的面产生的,产生于和其他的书的关系和对话中。”)
正当大多数的批评者为了定义这十个“开头词”而寻找它们可能的模式或来源(并且常常从这些作者名单中跳出一些我从来就没有想过的名字,这件事唤起了对一些一直到现在尚未被很好开发的领域的注意:心理联合在一些不同的文本间如何运行,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文本通过哪些途径与另一个文本相一致或相近)时,你追寻着我的方式,也就是时常向我自己提出一种文体的和与世界的关系的确立(然后,围绕这个确立,我让对已读的那么多书的回忆的回声自然地聚集)的方式,你在全部十个事例中完善地定义了这一确立。
在全部十个事例中?如果仔细地看,我发现你所给出的例子只有九个。有一处脱漏,以句号和“于是后来……”标示出来,这个“于是后来……”对应着那个镜子的故事(《在线条交叉的网中》),也就是说对应着一个倾向于像一个理性活动或一个几何形状或一局棋那样构成的讲述的例子。如果我们还想要考察专有名词的近似,我们可以在爱伦·坡身上找出这种叙述模式的最杰出的父亲,而在博尔赫斯身上找到其在目前最完善的到达点。在这两个尽管相距遥远的名字之间,我们可以放置所有那些倾向于将最离奇的激情在一个具有稀薄化了的抽象活动、常常被装备了某种学识渊博的矫揉造作文体的心理气候中加以过滤的作者。
《在线条交叉的网中》曾被另一些批评家非常强调(也许是过分了?),但却是你遗忘的唯一的小说。为什么?我说,因为,如果你考虑到它,你就肯定会意识到在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的那些文学形式当中,有“被关闭的”和“被计算好的”作品,在这种作品中,封闭和计算是荒谬的打赌,这种打赌所做的只是指出与形式本身似乎意味着的那种(具有齐全性和密封性的)令人安心的真理相对的真理,也就是说传递一个不平稳的、处在破碎状态中的不确定世界的意义。
但是,如果你接受这一点,你就必须承认“旅人”这一整本书在某种程度上符合这个模式(在一开始,是对一个普遍密谋这个古老的传奇topos的利用——这个体裁的特征,这个密谋是由一些不可控制的势力,以至少是从切斯特顿开始的寓言喜剧的调式进行的,并由一个变化无常的deux-ex-machina操纵的; 大骗子这个人物,你会指责我,认为是个太简单的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一个我几乎要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模式中,首要的游戏规则就是“使账对得上”(或者不如说:使得看上去账对得上,而我们知道其实对不上)。“使账对得上”对于你只是一个妥协,而它完全能够被视为一种用来挑战—和指出—下面的空虚的杂技动作。
总之,如果你没有从表格上跳过(或者删除?)“几何小说”,你的一部分问题和反对意见就将最终失败,就将从有关“不可作出结论性”这个问题开始。(你愤怒,因为我作出结论,于是你自问:“作者的一种漠不关心是什么?”不,正相反,我非常关心,同时计算一切,以使最为传统的“轻松结局”——男女主人公的婚姻——最终封住拥抱着总体混乱的画框。)
至于有关“没有结束”的争论—你就这个主题说了些在一个普遍的文学意义上是非常正确的话—我想首先要把可能的误会都从场地上清除掉。特别有两点我希望是更加清楚的:
一,处在我书中心的阅读对象并不是“文学的”,而是“传奇的”,也就是说是一个确定的文学程序—它本身是民间叙事文学的和消费的程序,但是以各种形式被文人的文学所采用——它首先是以将注意力强制在对正在发生的事的持续等待过程中的一个情节上的能力为基础的。在“传奇”小说中,中断是一个外伤,但是它也能被制度化(连载小说的篇章在高潮时刻的中断;章节的切分;“我们回过来再说”)。把情节的中断转变成为我的书的一个结构动机,这一事实有这种确切的和限定的意义,不涉及艺术和文学中的“没有结束”的问题,那是另外一回事。不如说,这里的问题不是“没有结束”而是“中断的结束”,是“结局隐蔽或难以被读出的结束”,不论在文字的意义上还是在隐喻的意义上都是如此。(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开始但没有结束的故事构成的世界里。”)
二,也许确实我的篇章被中断了?某个批评者(请看卢切·代拉莫,“宣言”,九月十六日)和某位有鉴赏力的读者坚持说不:他们认为这是些已经完成的小说,它们讲了它们应该讲的所有东西,没有任何东西要添加给它们了。在这一点上我不发表意见。我只能说在一开始我想要写一些中断了的小说,或者不如说:再现对被中断了的长篇小说的阅读;后来我得到了大量的文字,我甚至能够将这些文字作为短篇小说独立地发表。(这是相当自然的事,因为我一直主要是一个短篇小说作者而不是传奇小说家。)
这本“传奇”小说的自然的收件人和享受者是“一般读者”,由于这个原因我希望他也是“旅人”的主人公。这是双重的主人公,因为他分裂成了一个男读者和一个女读者。对于男读者我没有给出一个性格特征,也没有给出准确的爱好:他可以是一个偶然的和折中的读者。女读者是一个志愿读者,她善于解释自己的等待和拒绝(这些等待和拒绝都是以尽可能最不理智主义的词语表述出来,尽管—甚至正是因为—理智的语言一直不可避免地在日常所说的语言之上退色),这是一个由于无私的激情而对自己作为女读者的社会角色感到非常骄傲的“一般女读者”的升华。这是我相信的一个社会角色,这是我的劳动的前提,而不仅仅是我的书的前提。
正是关于这种面对“一般读者”,你磨尖了你的最明确的“深入”,你问:“只是和柳德米拉在一起,卡尔维诺,也许是无意识地吧,将一本诱惑的(奉承的)作品引向后来是他的书的真正读者(和买者)的一般读者,同时向他提供不可超越的柳德米拉的一些特殊的品质?”
这段话中令我不能接受的东西是“也许是无意识地吧”。怎么:无意识地?如果我将男读者和女读者放在书的中心,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一分钟也没有忘记(因为我享有作者的权利)读者是买书者,书是一个在市场上被卖的物品。认为可以不考虑生存的经济性及经济性所包含的所有东西的人,永远也得不到我的尊重。
总之,如果你说我是引诱者,饶了你;说我是阿谀奉承者,饶了你;说我是集市上的商人,也饶了你;但如果你说我是无意识的,那么我就愤怒了!如果在“旅人”中我想要再现(并用讽喻方式叙述)读者(普通的读者)在一本他从来也没有预料到的书中的纠缠,我只不过是使我先前所有的书中那种有意识的和持久的意图明确化了。如果是这样,在这里将展开一场阅读社会学(甚至是阅读政治学)的谈话,它将使我们远离关于所涉及的书的本质的争论。
最好还是回到两个主要问题上来,你的争论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而形成的:一,为了自我的超越,可以指望自我的增多吗?二,所有可能的作者能被减少到十个吗?(我仅仅是出于代记忆而这样综合的,但在回答你时,我努力考虑到你的文章的所有论据。)
对于第一点,我只能说,通过一个有着各种语言学可能性的目录来追寻复杂性,这是这个世纪文学的整整一个部分的一种特征性方式,它开始于那部在十八章中讲述一个都柏林人的随便一天、并且每一章有着各不相同的文体构建的长篇小说。这些著名的先行者并不排除我总是喜爱要达到你所说的那种“可支配性的状态”,“靠着这种状态,与世界的关系就能不仅是以认识的术语展开,而且是以探求的形式展开”;但是,至少在这本书的持续时间里,“探求的形式”对于我来说仍然是与背景的主题统一性相汇合(或从这个主题统一性散发出来)的一个多样性的——以某种规范方式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没有特别新的东西:在一九四七年,雷蒙·盖诺就发表了《风格练习》,在这本书中,一件只有几行的逸事被用在九十九个不同的版本中。
作为典型的传奇小说的情形,我选择了一个草案,我能这样来确切地说明这个草案 :一个以第一人称讲述的男性人物发现自己要充当一个不是他的角色的角色,他处在这样一个形势中,由一个女性人物实施的吸引和一个敌人集体的暗中威胁的逼迫,在他身上毫无退路地纠缠在一起。这个基本的叙述核心,事实上我在我的书中以《一千零一夜》的伪故事的形式表明了出来,但是我觉得没有一位批评者(尽管许多人都强调了书的主题统一性)将这种形式指明出来。如果我们愿意,同样的情形可以在这本书的框架中被辨认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主人公身分的危机来自没有身分这个事实,他是一个“你”,而任何人都能在这个“你”中认出他自己的“我”)。
这个情形只不过是我强迫自己玩的游戏的限制或规则之一。你已经看到在“框架”的每一章里,将要紧跟的小说的类型总是通过女读者的口指明出来。此外,每一本“小说”都有一个标题,这个标题也回答着一种必要性,因为接下来被读到的所有标题也将构成一个“开头”。由于这个标题从文字上看一直是从属于讲述的主题,每本“小说”都将从标题与女读者的期待的巧合中产生,这个期待在前面的那一章中已经被她表述出来了。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告诉你,如果你好好地看,你找到的不是“在其他的自我中的认同”,而是一些必经之路的格栅,它是这本书的真正的生育机器,就像雷蒙·卢塞尔作为他的传奇小说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向自己提出的那些头韵法。
这样我们来到了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正好是十个小说?回答是明显的,并且你自己在更前面的某一段给出了这个答案:“必须确定一个适当的界限”;我当时也可以选择写十二个,或七个,或七十七个;写为了传达出多样性的意义所必需的那样多。但是你立即抛出这个回答:“卡尔维诺过于明智地确定了十个可能性,为的是不暴露出他进行综合的意图和他本质上对于一场更加不确定的比赛的不可支配性。”
我在这一点上向我自己提出质问的同时,我几乎要考虑:“我陷入了怎样糟糕的境地?”事实上,关于全体的想法,我一直都有一种反感;我不承认自己有“综合的意图”;但是,还是写出来更令人放心:在这里我说的—或者我的人物西拉·弗兰奈里说的—正是“全体”,是“所有可能的书”。问题涉及的不仅仅是“所有的”书,更是“可能的”书;你的反对意见针对的就是这里,因为第二个问题立刻就被你这样重新表述出来:“难道卡尔维诺相信……可能的事物与存在的事物是一致的?”并且你非常暗示性地威胁我“可能事物不能被列数,它从来也不是一个加法的结果,并且它主要的特征是一种消逝的线,在这条线上每一个点都分享着整体的无限特征”。
为了试图摆脱这种糟糕的境地,也许我应该向自己提的问题是:为什么是这十个小说而不是别的十个?清楚的是,如果我选择了这十个小说类型,这是因为我认为它们对于我更有意义,因为它们最适合我,因为它们最使我乐于写它们。有另一些小说类型不断地出现在我面前,我本来能够将这些类型添加在列表中,但是,或者是我不肯定自己能成功,或者是它们没有呈现出一个我认为是相当强的明确吸引力,或者干脆就是这本书的草案已经足够充实了,我不想扩充它了。(例如,有许多次我想:为什么叙述者我必须是一个男人?而写出的文字是“女性的”?但是存在一种“女性的”文字吗?或者能不能为每一个“男性的”小说的例子想像出“女性的”对等者?)
于是我们说在我的书中,可能的事物不是绝对地可能的事物,而是我认为可能的事物。但也不是所有的我认为可能的事物;例如,我没有兴趣重新经历我的文学自传,重做我已经做过了的叙述类型;它们应该是一些处在我所是并所做的可能事物之外的可能事物,能够被由我向外的一个跳跃就达到,而我则停留在一个可能的跳跃的界限之内。
我的书的这种限制性的定义(我把它提出来,以否认你强加给我的那些“综合的意图”)有可能最终将给予这本书一个贫穷化了的形象,如果它没有考虑到一个始终与这本书相伴随的相反方向的动力:这就是我当时一直在自问我正在做的工作会不会有一个不仅仅对于我而且对于其他一些人的意义。特别是在最后的阶段,当时这本书实际上已经完成,它的许多连接处不许可有进一步的调整,我焦急地想要确认自己能不能在概念上为它的情节、它的过程、它的次序作出解释。我为了我的专用的个人的解释,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梗概和草案,但我从来没有成功地使它百分之百地达到精确。
在这个时刻我请我的一位最明智的朋友读我的稿件,想看看他能不能给我解释这件事。他对我说,他觉得这本书在连续的删除中进行着,一直到删除“启示录小说”中的世界。这个意见和我在同时对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接近阿尔莫塔辛》的再阅读促使我重读我的(这时已经完成的)书,把它当做对“真正的小说”和对于世界的正确姿态的探求所能够是的样子来读,在这种探求中,每一个开始并中断的“小说”都对应着一条偏向的途径。在这个观点看来,这本书(在我看来)于是就再现了一个消极的自传:我以后将会写的和我已经偏离的小说,还有(对于我和对于别的人来说)一份各种生存态度的指示性目录,这些生存态度通向同样多的被禁止通行的途径。
这位明智的朋友提及柏拉图在《智者篇》中为了给钓鱼者下定义而使用的双重选择:每当一个选择项被排除时,另一个选择项就分岔为两个选择项。这个提醒足够让我致力于根据这种方法画出一些草图,以说明书中的这种明确路线。我告诉你其中一幅草图,在这幅草图中,你将发现,在我对十个小说的定义中,几乎总是你使用过的那些语言。
在最后一个环节能够与第一个环节连接在一起这个意义上,这个草图可能有一种循环性。那么,是不是综合性的?在这个意义上,确实,我很高兴它能这样。在被这样画出的落空的边界之内我圈出一个白色范围,在这里放置对于你所提倡的唯一的不具有欺骗性的世界的“否认”态度,因为你宣称“世界不能被见证(或宣扬),而只能被否认,被用每一种个人的或集体的保护所资助,被复原到它的不可还原性”。
(陆元昶 译)
翻开这本厚重的实体书,指尖触及那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立刻就能感受到一股沉静的力量。书页散发出的淡淡油墨香气,是只有纸质书才能给予的、最原始的阅读邀请。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字体排布疏朗有致,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心神安定,仿佛进入了一个由文字构筑的、不受外界干扰的静谧空间。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过渡时的细微处理,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暂停,促使读者暂时放下手中的动作,消化刚刚读到的那些奇谲的景象或是深刻的哲思。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仪式,一种对叙事本身的尊重。那种感觉,就像是受邀进入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的工作室,看着他如何细致入微地打磨每一个词语,最终将其镶嵌进宏大而精密的结构之中。这种对形式的极致追求,让阅读的体验远超于内容本身,它是一种感官的享受,一种对阅读行为本身的赞美。每一次捧起它,都像是与一个沉默而睿智的朋友进行深度对话,他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精准的笔触,勾勒出那些难以言喻的情感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它时而如低沉的大提琴独奏,缓慢而充满内省的重量,探讨着那些关于存在和身份的永恒叩问;时而又像一段快速的巴洛克式赋格,不同的声部——即不同的叙事声音——相互追逐、模仿、交织,形成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复调效果。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情境时,遣词造句的微妙变化。在描述那些略带荒诞或超现实的场景时,他的文字突然变得异常精确和冷静,仿佛一个冷眼旁观的记录者,这种反差带来的张力,比直接的情感宣泄更具穿透力。这种对“声音”的驾驭能力,使得整本书读起来绝不单调。你不会觉得自己在读一本小说,而更像是在聆听一出复杂剧本的排练过程,你能清晰地分辨出每一个角色(甚至包括叙述者本身)独特的音色和呼吸节奏。这种对语言音乐性的极致运用,让即使是最晦涩的概念,也因为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感,变得易于接受,甚至具有一种令人着迷的美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一种对“阅读”这一行为本身的深刻致敬与反思。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故事,它是在拆解“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这一过程。它不断地在提醒你:你正在阅读的,是文字构成的幻象,是作者为你精心搭建的框架。这种元小说式的自觉性,非但没有削弱阅读的乐趣,反而带来了一种更高维度的享受——理解作者如何玩弄规则,如何巧妙地打破规则。在某些章节,作者似乎直接对着读者说话,探讨着你对情节的预期、对角色的信任度,甚至质疑你对“现实”的定义。这种坦诚的、近乎挑衅的对话方式,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但同时又保持了一种艺术上的疏离感。它让你在享受故事跌宕起伏的同时,还能清晰地看到幕后的机械是如何运作的。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智力游戏,它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期待:接下来,作者会用哪种新的技巧来迷惑我,或者说,来启示我?它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叙事可能性的门。
评分关于这本书给予读者的那种持久回味,是我认为它最成功之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合上,然后迅速被下一本书替代的作品。恰恰相反,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小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不散。许多句子,看似简单,却像一面镜子,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突然反射出你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未曾正视的角落。我常常在做家务或者散步时,脑海中会突然蹦出书中的某个场景或某句对话,然后我会停下来,细细品味它在当前生活情境下的新含义。这种与日常生活持续互动、不断生成新意义的能力,标志着它超越了一般的文学作品,而达到了哲学思考的高度。它不给你标准答案,而是为你提供一套精密的工具,让你自己去解构你所认为的“真实”。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理解浮现,这证明了这本书的内容是活的,它随着读者的生命体验一同成长和变化。这份“留白”和“开放性”,是所有伟大作品的共同特质,而这本书无疑具备了这样的潜质。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需要专注力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心不在焉地浏览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张需要你全神贯注去解构的地图,地图的每一条纹理、每一个符号都隐藏着多重含义。初读时,你会感到有些迷失,叙事的线索似乎在不断地蜿蜒、断裂,然后又在不经意间重新交织。但正是在这种“迷失”中,才体现出作者对传统线性叙事框架的彻底颠覆。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回到前几页,试图去重建那些被故意打散的逻辑链条。这种主动的参与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度。它迫使你的大脑从习惯性的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去构建意义。这种挑战性是令人兴奋的,它证明了文学依然有能力去挑战读者的认知极限,而不是仅仅提供一种安慰性的消遣。读完一个段落,常常需要抬起头,望向窗外,让现实的景象来中和刚刚被文字点燃的思维火花,才能平复那种精神高度紧绷后的释放感。
评分本科时候很喜欢,后再没时间读了,这些年读的很多专业书,渐渐也爱了
评分图书品类日,活动把平时不舍得买的全买了,安逸得很
评分一套集齐了,希望以后快死的时候,可以分给喜欢这种文字的人
评分京东活动的时候价钱非常划算,能看这么多的书,首当其冲的要感谢京东。
评分卡尔维诺代表作。他用小说搭起迷宫,与读者你一起做文字和思想的游戏,正如情欲开放了男人和女人的时空,阅读,也让读者、作者和作品碎成万花筒里的玻璃,自由变幻着世界。繁华镜像之间,你是否看见了卡尔维诺的狡黠?
评分卡尔维诺是一位很棒的作家,多谢译林,让我能读到他
评分卡尔维诺应该是和卡夫卡在一个量级里的作家,他们都把作家写作的方式和可能性向外拓展开了一大步。以前王安忆的书里说,小说家们共同面临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取材往往没法抽离于生活。卡尔维诺就很好地突破了这一点。他用神话量级的叙事来写一个个精巧的小故事,能不好看吗?
评分今日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评分集齐了,这次,毕业后有很多时间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