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国的学术政策和学术项目越来越多地被冠以卓越之名。但在“何谓卓越”、“为何卓越”的问题上,却常常未能体现大学应有的反思和理性精神!**大学在追求卓越地位和声望方面一直引领潮流,但是在保持教育本色方面的表现未必名副其实! 于是,哈瑞·刘易斯结合大量史料和长期在哈佛教学和工作的亲身经历,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为我们描述了哈佛这所知名大学是如何为卓越而放弃教育使命的。
《失去灵魂的卓越》的作者哈瑞·刘易斯在哈佛任教30多年,其间有8 年时间担任了哈佛学院院长一职。他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向读者描述了 这所**大学是如何放弃教育宗旨的。哈佛的地位***,是美国*富 有和*具影响力的大学。不管结果如何,哈佛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其他大 学仿效的典范。刘易斯教授从热议中的“分数贬值”问题、啥佛在处理性 侵犯案件上的争论和劳伦斯·萨默斯校长充满争议的领导风格等问题着手 ,为我们分析了哈佛这所**大学的失败之处。他还细致地回顾了这些问 题产生的历史背景,揭示了哈佛的办学目标如何从真正的教育向迎合消费 者需求方向发展的,并提出了进行教育改革的迫切性。 《失去灵魂的 卓越》一书以明晰、清新和坦率的笔触,启发读者反思我们过去对**大 学的评价方式。美国**大学迷失办学方向的现象并非无关大局——哈佛 、耶鲁、斯坦福这些**高等学府引领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航向,这些学校 的身上维系着我们未来的希望。现在我们需要质问:这些学校是否辜负了 人们寄予它们的期望!
哈瑞·刘易斯,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任教哈佛30余年。1995年至2003年任哈佛学院院长。主持过哈佛学院纪律和体育政策委员会的工作,并长期担任哈佛学院招生委员会成员。哈瑞·刘易斯撰写的《失去灵魂的卓越》曾入选《波士顿环球报》畅销书行列,并有中文(简体、繁体)和韩文的译本。 侯定凯,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富布莱特项目**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社会学。主要著作和译著:《中国大学的理陛之路》、《象牙塔是平的: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高等教育社会学》、《后现代大学来临?》等。
译者序
中文版序言
致谢
英文版序言 大学忘却了什么?
导言 不实的卓越
**章 选择与方向
第二章 知识精英与公民意识
第三章 沟通、竞争与合作
第四章 咨询:永恒的主题
第五章 为什么分数在上升
第六章 评价只是教育手段
第七章 独立、责任感、性侵犯问题
第八章 学生与金钱
第九章 大学体育与金钱
结语
注释
附录 哈佛大学现行各学院结构图
译后记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论证逻辑,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枯燥的数据和陈旧的理论,反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哲学辩论,步步紧逼,引人入胜。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当下的紧迫感进行对比,使得那种“失落”的情绪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批判层面,而是具象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政策演变。我特别欣赏其中对“功利主义”教育观的解构,那种将知识视为纯粹的工具,将学生视为待加工的原材料的做法,是多么的危险。它仿佛剥去了教育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了冰冷的、市场驱动的内核。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思考自己过去所接受的教育,以及现在对下一代教育的期望,是否存在着某种难以察觉的偏差。这种自我反思的痛苦,正是好书的价值所在——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提供更优质的问题。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将矛头指向某个具体的管理者或体制,而是从更宏大的文化思潮和价值取向上,探讨了教育“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种溯源的努力,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扎实而不可动摇。
评分对于任何身处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人士来说,这本书的冲击力是毋庸置疑的,它撕开了“精英教育”光环下那些令人尴尬的现实。那种对“效率至上”的盲目崇拜,以及对那些非主流、非量化价值的系统性排斥,构成了当代教育体系的深刻病灶。我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于那些在体制内默默坚守教育初衷的教师和学者所抱有的同情与敬意,同时也对那些随波逐流、只求自保的现象进行了犀利的讽刺。这种夹杂着批判与关怀的复杂情感,使得全书的基调既不至于沦为纯粹的愤世嫉俗,也不至于显得过于理想主义。它提供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批判视角,即如何在既定的结构下,重新寻找教育的“人性锚点”。更令人深思的是,作者似乎在暗示,这种对卓越的狭隘定义,最终反噬的将是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人文底蕴。我们培养出的“卓越人才”,很可能只是在既定轨道上跑得飞快,却缺乏转弯和跳脱出轨道的想象力与勇气。这种对未来后果的预警,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紧迫感和责任感。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必要的“认知失调”。在信息碎片化、成果导向成为主流的当下,我们很容易被快速的成功案例和可见的绩效所麻痹。而这本书则像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它迫使我们慢下来,去质问那些被我们不假思索接受的“常识”。作者对哈佛等顶尖学府的深入剖析,更像是一种警示:即便是被誉为教育灯塔的地方,也未能幸免于这种价值漂移。这种批判的普适性,让这本书的受众群体远超教育界内部人士,它关乎每一个关心社会未来和个体成长的人。阅读完毕后,我的内心并没有获得一种“问题已解决”的轻松感,反而是一种更沉重的“责任感”——如何将这些深刻的洞察,转化为微小的、具体的行动,去抵御那种无形的、吞噬教育灵魂的惰性力量。这本书不是终点,而是启动一场更广泛、更艰难对话的起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古典的庄重感和现代的锐利感交织在一起的效果,读起来既有知识的密度,又不乏文学性的流畅。它不惧怕提及那些宏大的命题,比如“真理”、“价值”和“人道主义”,并试图将这些概念重新锚定回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某些观点时所采用的那种层层剥茧的叙事方式,仿佛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考古发掘,每挖开一层,都能看到一个被掩埋已久的教育理想。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教育哲学讨论,变得触手可及。它迫使我思考,我们到底是在为谁的未来进行教育?是为了下一轮的经济增长数据,还是为了培养能够独立思考、抵御时代洪流的个体生命?这种对“目的”的追问,贯穿始终,如同一个低沉的背景音,让你无法逃避。它成功地将一场关于教育体制的讨论,升华成了一场关于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问世,无疑是在当前教育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它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了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系统内部的肌理,那些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到底隐藏着多少被遗忘的初心和被异化的目标。我读完之后,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的是那种强烈的失落感,仿佛看着一艘本应乘风破浪、引领方向的巨轮,却在迷雾中航行,船员们忙着擦拭甲板上的镀金装饰,却忘了检查航海图的方向。这种对“卓越”本身的重新定义与拷问,迫使我们停下来,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甚至奉为圭臬的指标——标准化考试成绩、世界排名、光鲜的就业率。这些指标无疑是衡量性的,但它们是否就是教育的全部意义?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教育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有批判精神、对世界抱有好奇心和责任感的人格,而非仅仅是一个高效的、可被量化的“人力资源单位”。读到一些章节时,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心悸,因为那些被批判的现象,竟如此真实地存在于我所接触的各个角落,那种对人性的压抑和对创造力的扼杀,让人不寒而栗。这绝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份沉重的备忘录,提醒我们,教育的灵魂一旦失去,剩下的即便再“卓越”,也终将是空洞的回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