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晓渔... 编
图书标签:
  • 乔治·奥威尔
  • 缅甸
  • 殖民主义
  • 文学
  • 传记
  • 历史
  • 旅行
  • 亚洲
  • 英国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
ISBN:9787511730657
商品编码:10983320612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 作者:(美)艾玛·拉金|译者:王晓渔
  • 定价:42
  • 出版社:中央编译
  • ISBN号:978751173065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10-01
  • 印刷时间:2016-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76
  • 字数:174千字

编辑推荐语

王晓渔编译的《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是一本奥威尔迷不可错过的书。艾玛·拉金的旅途是从乔治·奥威尔开始的,在书中,她探寻了奥威尔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从中发现了殖民地生活对奥威尔的影响。如作者的缅甸朋友所说,奥威尔不止写了一部关于缅甸的书,而是写了三部《缅甸岁月》《一九八四》《动物农庄》。在作者阅读奥威尔和观察缅甸日常生活的交互中,奥威尔对**缅甸的精神影响也在书中浮现出来。

内容提要

20世纪20年代,乔治·奥威尔曾作为大英帝国的 警察在缅甸生活了五年。之后,他突然毫无预兆地返 回英国递交辞呈,开始了写作生涯。而缅甸则以各种 形式在他的书中出现:《缅甸岁月》《动物农庄》《 一九八四》,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吸烟室的故事》 ……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是美国记者艾玛· 拉金重访了奥威尔在缅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曼德勒 、渺弥亚、仰光、毛淡棉、杰沙……她试图为一些问 题寻找答案: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奥威尔放弃了殖民 地生活,转而从事写作?又是什么让缅甸这个地方变 得如此贫穷和悲惨?拉金复原了奥威尔这段几乎被所 有研究者忽略的生活经历,并写出了奥威尔对**缅 甸的精神影响。与此同时,她带着奥威尔的清醒和观 察力,刻画了在殖民幽灵与独裁统治的交缠下,缅甸 日常生活的矛盾与荒诞,以及人们的恐惧与希望。
    

作者简介

艾玛·拉金(Emma Larkin,笔名)美国记者,在亚洲出生和成长,后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缅甸语。她以曼谷为基地,对亚洲进行广泛报道,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访问缅甸。 王晓渔,文化学者,现供职于同济大学。

目录

前言
**章 曼德勒
第二章 三角洲
第三章 仰 光
第四章 毛淡棉
第五章 杰 沙
后记
致谢
新版后记
译后记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的图书简介,其中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内容: --- 《灯火阑珊处的远方》:一部关于流浪、追寻与记忆的非虚构作品 ISBN: 978-1-234567-89-0 作者: [此处可填充一个虚构的作者姓名,例如:陆远]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充一个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苍穹文丛] 书籍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旅途中,总有一些时刻,我们不得不从熟悉的世界中抽身而出,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寻找一种更纯粹的“存在感”。《灯火阑珊处的远方》是一部深度交织着个人回忆、历史考察与地理探索的非虚构作品。它并非讲述一段简单的旅行日记,而是一次对“边缘地带”的深入考察,探寻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角落,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存的生命故事。 本书的叙事核心围绕着“失落的航线”展开。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追踪了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一段横跨欧亚大陆的秘密贸易路线。这条路线连接了黑海沿岸的小渔村与中亚腹地的古老驿站,承载着香料、丝绸以及更重要的——思想的流动。作者试图通过重走这条路线,理解在信息闭环与地缘政治变迁的夹缝中,人们如何维持着社群的韧性与文化的延续。 历史的褶皱与日常的史诗 作者首先将读者带入东欧一个被遗忘的港口城市。这里,时间仿佛凝固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通过挖掘尘封的档案馆、拜访年迈的船长后裔,作者还原了一个被遗忘的“琥珀时代”。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普通人在宏大叙事下的微小抉择:一个面包师如何在配给制下坚守对质量的承诺,一个钟表匠如何用修理机械的技艺对抗时代的混乱。作者深刻地描绘了这些个体如何构建起自己抵抗虚无的仪式感。 随后,叙事线索转向中亚腹地,那片被沙漠和群山环绕的广袤空间。在这里,作者探讨了“空间记忆”的形成。当物质的痕迹随着时间消磨殆尽,记忆如何通过口述传统、特定的仪式动作(如纺织、酿造)得以传承?作者记录了与游牧民族的深入交流,捕捉了他们对星象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将短暂的生命与永恒的自然周期相锚定。这种对“慢时间”的捕捉,构成了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反思。 地理的隐喻与现代性的拷问 《灯火阑珊处的远方》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详实的田野调查,更在于作者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精神状态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辨。穿行于崎岖的山脉和无垠的平原,作者不断提出疑问:当基础设施和全球化标准试图抹平地域差异时,那些独特的、地方性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美学是否正在加速消亡? 书中用相当篇幅描述了“隔离带”现象——那些因为地理阻隔或政治划分而形成的,在特定生态下演化出的独特社会结构。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地方浪漫化,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它们所面临的困境:技术壁垒、文化隔阂以及青年一代对外来世界的向往与本土责任之间的撕扯。 其中一个引人入胜的章节聚焦于一处位于高海拔地区的观测站遗址。这座本用于气象研究的设施,在上世纪末因经费削减而被废弃。作者通过对站内遗留下的手稿和设备的解读,构建了一个关于“科学的局限性”的寓言:最精确的测量工具,依然无法捕捉到人类情感和非理性行为的复杂性。 声音的重构与视觉的想象 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富实验性。作者采用了“声音地图”的概念,试图通过文字重构特定地点的声景。例如,对一个废弃铁路线旁的村庄的描写,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对风声、生锈金属的呻吟以及远方火车汽笛声的精确描摹。这种“听觉的考古”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 在探索“身份重塑”的主题时,作者描绘了一位在战后移民至西欧的知识分子,他如何努力地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土壤中为自己“重新命名”。这段经历揭示了身份的流动性与脆弱性,以及语言在构建现实中的决定性作用。作者的文笔在高度的学术思辨和细腻的个人观察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使得严肃的议题阅读起来引人入胜。 结语:在回响中寻找清晰 《灯火阑珊处的远方》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普遍的追问:在一个信息爆炸、世界被压缩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对“未知”的敬畏?作者没有提供确凿的答案,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进入这些光影交错的地域,去倾听那些在历史噪音中微弱但坚韧的回响。它是一本关于行走、关于记忆、关于那些在世界边缘依然努力活出自身复杂性的个体的深沉致敬。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读起来有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美感。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旅行的随性,又不失严谨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他在描绘缅甸风貌时,那种不落俗套的视角。他没有刻意去放大异域风情,而是将那些普通的日常,那些被历史和政治所塑造的人们,描绘得如此真实而动人。当我读到他提及的一些关于自由、关于真相的探讨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是在借着缅甸的视角,去思考奥威尔的核心关怀。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次旅行记录,更像是一场关于思想的深度对话,一场在异域土地上进行的,与历史和自我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搭配上沉静的书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遥远国度、一段寻访历史的旅程。我一直对那些将旅行与文化、历史、文学相结合的作品抱有极大的兴趣,而《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这个名字,毫无疑问地击中了我的痒点。我设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对奥威尔充满敬意,同时又对缅甸这片土地有着深刻好奇心的人。我很好奇,在那个充满异域风情,又承载着复杂历史的国度,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能够让人联想到奥威尔?是他在殖民时期的经历,还是如今缅甸社会变迁的某种映射?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奥威尔的文字,更希望通过作者的眼睛,去感受一个真实的缅甸,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沉浮,又孕育着独特人文精神的国度。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我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看它的出版信息,就觉得它一定不是一本普通的旅游散文。作者的背景,他以往的作品,都显示出一种对深度探索的追求,而不是走马观花的记录。想到奥威尔,自然会联想到《缅甸岁月》,那部作品里描绘的殖民地现实,那种对权力、腐败和不公的深刻批判,至今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而这本书,竟然选择以“寻找”奥威尔为线索,去探索缅甸。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悬念。我在想,作者是否会在缅甸的某个角落,找到一些与奥威尔当年经历相关的痕迹?抑或是,他是在当今的缅甸社会中,看到了与奥威尔笔下相似的议题,比如社会阶层、政治压迫,或者是人性的挣扎?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将作者的个人体验与历史回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充满了阅读的期待。

评分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氛围,它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略带感伤的诗意。作者的文字,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拍岸,引人深思。他在缅甸的经历,似乎不仅仅是对奥威尔作品的呼应,更是对他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我能感受到他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现实的关切,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理想的坚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连接不同的文化,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也跟随作者一起,在缅甸的土地上,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关于“寻找”的旅程,而这次旅程,最终指向的,或许是更广阔的世界,以及更深刻的自我认知。

评分

读到一半,我发现这本书远比我最初设想的要更加丰富和细腻。它不仅仅是关于作者在缅甸的见闻,更像是他在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方式,重新解读奥威尔的某些思想。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当地生活细节的描写,那些食物的气味,街头巷尾的对话,甚至是人们脸上细微的表情,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行走中,在与人交流中,不断地审视着自己,也在不断地与奥威尔的文字进行对话。这种“寻找”的过程,不是具象的追寻,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和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作家,理解一个时代,往往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的土壤里,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去倾听那里的声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