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渔编译的《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是一本奥威尔迷不可错过的书。艾玛·拉金的旅途是从乔治·奥威尔开始的,在书中,她探寻了奥威尔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从中发现了殖民地生活对奥威尔的影响。如作者的缅甸朋友所说,奥威尔不止写了一部关于缅甸的书,而是写了三部《缅甸岁月》《一九八四》《动物农庄》。在作者阅读奥威尔和观察缅甸日常生活的交互中,奥威尔对**缅甸的精神影响也在书中浮现出来。
20世纪20年代,乔治·奥威尔曾作为大英帝国的 警察在缅甸生活了五年。之后,他突然毫无预兆地返 回英国递交辞呈,开始了写作生涯。而缅甸则以各种 形式在他的书中出现:《缅甸岁月》《动物农庄》《 一九八四》,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吸烟室的故事》 ……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是美国记者艾玛· 拉金重访了奥威尔在缅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曼德勒 、渺弥亚、仰光、毛淡棉、杰沙……她试图为一些问 题寻找答案: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奥威尔放弃了殖民 地生活,转而从事写作?又是什么让缅甸这个地方变 得如此贫穷和悲惨?拉金复原了奥威尔这段几乎被所 有研究者忽略的生活经历,并写出了奥威尔对**缅 甸的精神影响。与此同时,她带着奥威尔的清醒和观 察力,刻画了在殖民幽灵与独裁统治的交缠下,缅甸 日常生活的矛盾与荒诞,以及人们的恐惧与希望。
艾玛·拉金(Emma Larkin,笔名)美国记者,在亚洲出生和成长,后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缅甸语。她以曼谷为基地,对亚洲进行广泛报道,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访问缅甸。 王晓渔,文化学者,现供职于同济大学。
前言
**章 曼德勒
第二章 三角洲
第三章 仰 光
第四章 毛淡棉
第五章 杰 沙
后记
致谢
新版后记
译后记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读起来有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美感。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旅行的随性,又不失严谨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他在描绘缅甸风貌时,那种不落俗套的视角。他没有刻意去放大异域风情,而是将那些普通的日常,那些被历史和政治所塑造的人们,描绘得如此真实而动人。当我读到他提及的一些关于自由、关于真相的探讨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是在借着缅甸的视角,去思考奥威尔的核心关怀。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次旅行记录,更像是一场关于思想的深度对话,一场在异域土地上进行的,与历史和自我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搭配上沉静的书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遥远国度、一段寻访历史的旅程。我一直对那些将旅行与文化、历史、文学相结合的作品抱有极大的兴趣,而《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这个名字,毫无疑问地击中了我的痒点。我设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对奥威尔充满敬意,同时又对缅甸这片土地有着深刻好奇心的人。我很好奇,在那个充满异域风情,又承载着复杂历史的国度,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能够让人联想到奥威尔?是他在殖民时期的经历,还是如今缅甸社会变迁的某种映射?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奥威尔的文字,更希望通过作者的眼睛,去感受一个真实的缅甸,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沉浮,又孕育着独特人文精神的国度。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我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看它的出版信息,就觉得它一定不是一本普通的旅游散文。作者的背景,他以往的作品,都显示出一种对深度探索的追求,而不是走马观花的记录。想到奥威尔,自然会联想到《缅甸岁月》,那部作品里描绘的殖民地现实,那种对权力、腐败和不公的深刻批判,至今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而这本书,竟然选择以“寻找”奥威尔为线索,去探索缅甸。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悬念。我在想,作者是否会在缅甸的某个角落,找到一些与奥威尔当年经历相关的痕迹?抑或是,他是在当今的缅甸社会中,看到了与奥威尔笔下相似的议题,比如社会阶层、政治压迫,或者是人性的挣扎?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将作者的个人体验与历史回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充满了阅读的期待。
评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氛围,它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略带感伤的诗意。作者的文字,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拍岸,引人深思。他在缅甸的经历,似乎不仅仅是对奥威尔作品的呼应,更是对他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我能感受到他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现实的关切,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理想的坚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连接不同的文化,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也跟随作者一起,在缅甸的土地上,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关于“寻找”的旅程,而这次旅程,最终指向的,或许是更广阔的世界,以及更深刻的自我认知。
评分读到一半,我发现这本书远比我最初设想的要更加丰富和细腻。它不仅仅是关于作者在缅甸的见闻,更像是他在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方式,重新解读奥威尔的某些思想。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当地生活细节的描写,那些食物的气味,街头巷尾的对话,甚至是人们脸上细微的表情,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行走中,在与人交流中,不断地审视着自己,也在不断地与奥威尔的文字进行对话。这种“寻找”的过程,不是具象的追寻,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和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作家,理解一个时代,往往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的土壤里,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去倾听那里的声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