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X/Linux 係統管理技術手冊(第4版) [UNIX And Linux System Administration Handbook, 4th Edition]

UNIX/Linux 係統管理技術手冊(第4版) [UNIX And Linux System Administration Handbook, 4th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Evi Nemeth 等 著,張輝 譯
圖書標籤:
  • UNIX
  • Linux
  • 係統管理
  • 係統運維
  • 服務器
  • 網絡管理
  • Linux教程
  • UNIX教程
  • 技術手冊
  • 運維指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279002
版次:4
商品編碼:11003166
品牌:異步圖書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UNIX And Linux System Administration Handbook, 4th Edition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6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Linux之父和O'Reilly創始人Tim傾力推薦的神作,係統管理領域內當之無愧的聖經!
  
  UNIX類圖書銷量中排名一Linux類中排名第三!

內容簡介

   《UNIX/Linux係統管理技術手冊(第四版)》(ULAHv4)是《Linux係統管理技術手冊》和《UNIX係統管理技術手冊》的終結版,也是Evi Nemeth的封刀之作。
  
    《UNIX/Linux係統管理技術手冊(第四版)》延續瞭《Linux係統管理技術手冊(第二版)》以及《UNIX係統管理技術手冊(第三版)》的講解風格,以當前主流的5種Linux發行版本(Red Hat ES、SUSE、Debian、Fedora Core和Ubuntu)為例,把Linux係統管理技術分為3部分分彆介紹。第一部分全麵介紹瞭運行單機Linux係統涉及的各種管理知識和技術,如係統引導和關機、進程控製、文件係統管理、用戶管理、設備管理、係統備份、軟件配置以及cron和係統日誌的管理使用等。第二部分從詳細講解TCP/IP協議基本原理開始,深入討論瞭網絡的兩大基本應用——域名係統和路由技術,然後逐章講解Linux上的各種Internet關鍵應用,如電子郵件、NFS、文件共享、Web托管和Internet服務,在這部分裏還有專門的章節介紹網絡硬件、網絡管理與調試以及係統安全。第三部分包括瞭多種不容忽視的重要主題:X窗口係統、打印係統、係統維護與環境、性能分析、與Windows係統的協作、串行設備、操作係統驅動程序和內核、係統守護進程以及政策與行政管理方麵的知識等。
  
    《UNIX/Linux係統管理技術手冊(第四版)》的幾位作者是分彆來自學術界、企業界以及職業培訓領域的Linux/UNIX係統管理專傢,這使得本書從第一版開始,即成為全麵、深入而且頗富實用性的Linux係統管理專業參考書。
  
    《UNIX/Linux係統管理技術手冊(第四版)》適閤於從Linux初學者到具有豐富經驗的Linux專業技術人員使用。

作者簡介

  Evi Nemeth,已經從科羅拉多大學計算機科學係教師的崗位上退休瞭。她現在正坐在自己40英尺長的帆船Wonderland號上遨遊太平洋呢。這是她寫的最後一版--當船停泊在人間天堂裏的時候,用隻有30波特率的GPRS收發電子郵件,是無法跟上全新係統管理技術的步伐瞭。

  Garth Snyder,曾經在NeXT和Sun公司工作過,他從斯沃索莫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獲得瞭工學學士學位,並從羅徹斯特大學取得MD和MBA學位。

  Trent R. Hein,是Applied Trust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這是一傢提供網絡基礎設施谘詢服務的公司。Trent從科羅拉多大學獲得瞭計算機科學專業學士學位。

  Ben Whaley,是Applied Trust公司的企業構架主管,這是一傢位於科羅拉多州波爾多的IT谘詢公司。Ben在2004年獲得科羅拉多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學士學位。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基本管理技術
第1章 從何處入手
1.1 係統管理員的基本任務
1.1.1 賬號管理
1.1.2 增刪硬件
1.1.3 執行備份
1.1.4 安裝和更新軟件
1.1.5 監視係統
1.1.6 故障診斷
1.1.7 維護本地文檔
1.1.8 時刻警惕係統安全
1.1.9 救火
1.2 讀者的知識背景
1.3 UNIX和Linux之間的摩擦
1.4 Linux的發行版本
1.5 本書使用的示例係統
1.5.1 用作示例的Linux發行版本
1.5.2 用作示例的UNIX發行版本
1.6 特定於係統的管理工具
1.7 錶示法和印刷約定
1.8 單位
1.9 手冊頁和其他聯機文檔
1.9.1 手冊頁的組織
1.9.2 man:讀取手冊頁
1.9.3 手冊頁的保存
1.9.4 GNUTexinfo
1.10 其他的權威文檔
1.10.1 針對係統的專門指南
1.10.2 針對軟件包的專門文檔
1.10.3 書籍
1.10.4 RFC和其他Internet文檔
1.10.5 LDP
1.11 其他的信息資源
1.12 查找和安裝軟件的途徑
1.12.1 判斷軟件是否已經安裝
1.12.2 增加新軟件
1.12.3 從源代碼編譯軟件
1.13 重壓下的係統管理員
1.14 推薦讀物
1.15 習題
第2章 腳本和shell
2.1 shell的基礎知識
2.1.1 編輯命令
2.1.2 管道和重定嚮
2.1.3 變量和引用
2.1.4 常見的過濾命令
2.2 bash腳本編程
2.2.1 從命令到腳本
2.2.2 輸入和輸齣
2.2.3 命令行參數和函數
2.2.4 變量的作用域
2.2.5 控製流程
2.2.6 循環
2.2.7 數組和算術運算
2.3 正則錶達式
2.3.1 匹配過程
2.3.2 普通字符
2.3.3 特殊字符
2.3.4 正則錶達式的例子
2.3.5 捕獲
2.3.6 貪心、懶惰和災難性的迴溯
2.4 Perl編程
2.4.1 變量和數組
2.4.2 數組和字符串文字
2.4.3 函數調用
2.4.4 錶達式裏的類型轉換
2.4.5 字符串錶達式和變量
2.4.6 哈希
2.4.7 引用和自動生成
2.4.8 Perl語言裏的正則錶達式
2.4.9 輸入和輸齣
2.4.10 控製流程
2.4.11 接受和確認輸入
2.4.12 Perl用作過濾器
2.4.13 Perl的附加模塊
2.5 Python腳本編程
2.5.1 Python快速入門
2.5.2 對象、字符串、數、列錶、字典、元組和文件
2.5.3 確認輸入的例子
2.5.4 循環
2.6 腳本編程的最佳實踐
2.7 推薦讀物
Shell基礎知識和bash腳本編程
正則錶達式
Perl腳本編程
Python腳本編程
2.8 習題
第3章 引導和關機
3.1 引導
3.1.1 恢復模式下引導進入shell
3.1.2 引導過程的步驟
3.1.3 初始化內核
3.1.4 配置硬件
3.1.5 創建內核進程
3.1.6 操作員乾預(僅限恢復模式)
3.1.7 執行啓動腳本
3.1.8 引導進程完成
3.2 引導PC
3.3 GRUB:全麵統一的引導加載程序
3.3.1 內核選項
3.3.2 多重引導
3.4 引導進入單用戶模式
3.4.1 用GRUB引導單用戶模式
3.4.2 SPARC上的單用戶模式
3.4.3 HP-UX的單用戶模式
3.4.4 AIX的單用戶模式
3.5 啓動腳本
3.5.1 init及其運行級
3.5.2 啓動腳本概述
3.5.3 Red Hat啓動腳本
3.5.4 SUSE的啓動腳本
3.5.5 Ubuntu的啓動腳本和Upstart守護進程
3.5.6 HP-UX的啓動腳本
3.5.7 AIX的啓動
3.6 引導Solaris
3.6.1 Solaris的SMF
3.6.2 嶄新的世界:用SMF引導係統
3.7 重新引導和關機
3.7.1 shutdown:停止係統的妥善方式
3.7.2 halt和reboot:關閉係統的更簡單方式
3.8 習題
第4章 訪問控製和超級權限
4.1 傳統的UNIX訪問控製
4.1.1 文件係統的訪問控製
4.1.2 進程的所有權
4.1.3 root賬號
4.1.4 setuid和setgid執行方式
4.2 現代的訪問控製
4.2.1 基於角色的訪問控製
4.2.2 SELinux:增強安全性的Linux
4.2.3 POSIX能力(Linux)
4.2.4 PAM:可插入式身份驗證模塊
4.2.5 Kerberos:第三方的加密驗證
4.2.6 訪問控製列錶
4.3 實際中的訪問控製
4.3.1 選擇root的口令
4.3.2 登錄進入root賬號
4.3.3 su:替換用戶身份
4.3.4 sudo:受限的su
4.3.5 口令保險櫃和口令代管
4.4 root之外的其他僞用戶
4.5 習題
第5章 進程控製
5.1 進程的組成部分
5.1.1 PID:進程的ID號
5.1.2 PPID:父PID
5.1.3 UID和EUID:真實的和有效的用戶ID
5.1.4 GID和EGID:真實的和有效的組ID
5.1.5 謙讓度
5.1.6 控製終端
5.2 進程的生命周期
5.3 信號
5.4 kill: 發送信號
5.5 進程的狀態
5.6 nice和renice:影響調度優先級
5.7 ps:監視進程
5.8 用top、prstat和topas動態監視進程
5.9 /proc文件係統
5.10 strace、truss和tusc:追蹤信號和係統調用
5.11 失控進程
5.12 推薦讀物
5.13 習題
第6章 文件係統
6.1 路徑名稱
6.1.1 絕對路徑和相對路徑
6.1.2 文件名中的空白
6.2 掛載和卸載文件係統
6.3 文件樹的組織
6.4 文件類型
6.4.1 普通文件
6.4.2 目錄
6.4.3 字符設備文件和塊設備文件
6.4.4 本地域套接口
6.4.5 有名管道
6.4.6 符號鏈接
6.5 文件屬性
6.5.1 權限位
6.5.2 setuid和setgid位
6.5.3 粘附位
6.5.4 ls:列齣和查看文件
6.5.5 chmod:改變權限
6.5.6 chown和chgrp:改變歸屬關係和組
6.5.7 umask:分配默認的權限
6.5.8 Linux上的額外標誌
6.6 訪問控製列錶
6.6.1 UNIX ACL簡史
6.6.2 ACL的實現
6.6.3 係統支持的ACL
6.6.4 POSIX的ACL
6.6.5 NFSv4的ACL
6.7 習題
第7章 添加新用戶
7.1 /etc/passwd文件
7.1.1 登錄名
7.1.2 加密的口令
7.1.3 UID號
7.1.4 默認的GID號
7.1.5 GECOS字段
7.1.6 主目錄
7.1.7 登錄shell
7.2 /etc/shadow和/etc/security/passwd文件
7.3 /etc/group文件
7.4 添加用戶:基本步驟
7.4.1 編輯passwd和group文件
7.4.2 設置口令
7.4.3 創建主目錄並安裝啓動文件
7.4.4 設置權限和所屬關係
7.4.5 設置郵件主目錄
7.4.6 配置角色和管理特權
7.4.7 收尾步驟
7.5 用useradd添加用戶
7.5.1 Ubuntu上的useradd
7.5.2 SUSE上的useradd
7.5.3 Red Hat上的useradd
7.5.4 Solaris上的useradd
7.5.5 HP-UX上的useradd
7.5.6 AIX的useradd
7.5.7 useradd舉例
7.6 用newusers成批添加用戶(Linux)
7.7 刪除用戶
7.8 禁止登錄
7.9 用係統的專門工具管理用戶
7.10 用PAM降低風險
7.11 集中管理賬號
7.11.1 LDAP和Active Directory
7.11.2 單一登錄係統
7.11.3 身份管理係統
7.12 推薦讀物
7.13 習題
第8章 存儲
8.1 隻想加一塊硬盤!
8.1.1 Linux的做法
8.1.2 Solaris的做法
8.1.3 HP-UX的做法
8.1.4 AIX的做法
8.2 存儲硬件
8.2.1 硬盤
8.2.2 固態盤
8.3 存儲硬件接口
8.3.1 PATA接口
8.3.2 SATA接口
8.3.3 並行SCSI
8.3.4 串行SCSI
8.3.5 SCSI和SATA的比較
8.4 層層剖析:存儲上的軟件
8.5 硬盤的安裝和底層管理
8.5.1 在硬件層麵上的安裝核實
8.5.2 磁盤設備文件
8.5.3 格式化和壞塊管理
8.5.4 ATA安全擦除
8.5.5 hdparm:設置磁盤和接口參數(Linux)
8.5.6 使用SMART監視磁盤
8.6 磁盤分區
8.6.1 傳統的分區方式
8.6.2 Windows的分區
8.6.3 GPT:GUID分區錶
8.6.4 Linux的分區
8.6.5 Solaris的分區
8.6.6 HP-UX的分區
8.7 RAID:廉價磁盤冗餘陣列
8.7.1 軟硬RAID對比
8.7.2 RAID的級彆
8.7.3 硬盤故障恢復
8.7.4 RAID 5的缺點
8.7.5 mdadm:Linux上的軟RAID
8.8 邏輯捲管理
8.8.1 LVM的實現
8.8.2 Linux的邏輯捲管理
8.8.3 HP-UX的邏輯捲管理
8.8.4 AIX的邏輯捲管理
8.10 文件係統
8.9.1 Linux文件係統:ext傢族的文件係統
8.9.2 HP-UX文件係統
8.9.3 AIX的JFS2文件係統
8.9.4 文件係統的術語
8.9.5 文件係統的多態性
8.9.6 mkfs:格式化文件係統
8.9.7 fsck:檢查和修復文件係統
8.9.8 掛載文件係統
8.9.9 設置自動掛載
8.9.10 掛載USB設備
8.9.11 啓用交換分區
8.10 ZFS:解決所有存儲問題
8.10.1 ZFS體係結構
8.10.2 舉例:Solaris磁盤分區
8.10.3 文件係統和屬性
8.10.4 屬性繼承
8.10.5 每個用戶一個文件係統
8.10.6 快照和剋隆
8.10.7 原始捲
8.10.8 通過NFS、CIFS和iSCSI共享文件係統
8.10.9 存儲池管理
8.11 存儲區域網絡
8.11.1 SAN網絡
8.11.2 iSCSI:SCSI over IP
8.11.3 從iSCSI捲引導
8.11.4 iSCSI的廠商特性
8.12 習題
第9章 周期性進程
9.1 cron:按時間錶執行命令
9.2 crontab文件的格式
9.3 crontab管理
9.4 Linux及其Vixie-CRON的擴展
9.5 cron的常見用途
9.5.1 簡單的提醒功能
9.5.2 清理文件係統
9.5.3 配置文件的網絡分布
9.5.4 循環日誌文件
9.6 習題
第10章 備份
10.1 備份基本原理
10.1.1 從中心位置執行所有的備份
10.1.2 給備份介質加捲標
10.1.3 選擇閤理的備份間隔
10.1.4 仔細選擇文件係統
10.1.5 在單一介質上做日常轉儲
10.1.6 異地保存介質
10.1.7 保護備份
10.1.8 備份期間限製活動
10.1.9 查驗介質
10.1.10 發掘介質的壽命
10.1.11 為備份而設計數據
10.1.12 做最壞的準備
10.2 備份設備和介質
10.2.1 光盤:CD-R/RW、DVD±R/RW、DVD-RAM和藍光
10.2.2 便攜和移動硬盤
10.2.3 磁帶概述
10.2.4 小型磁帶機:8mm磁帶和DDS/DAT
10.2.5 DLT和S-DLT
10.2.6 AIT和SAIT
10.2.7 VXA和VXA-X
10.2.8 LTO
10.2.9 自動選帶機、自動換帶機以及磁帶庫
10.2.10 硬盤
10.2.11 因特網和雲備份服務
10.2.12 介質類型小結
10.2.13 設備選型
10.3 節省空間和時間與增量備份
10.3.1 簡單的計劃
10.3.2 適中的計劃
10.4 用dump建立備份機製
10.4.1 轉儲文件係統
10.4.2 用restore從轉儲中恢復
10.4.3 恢復整個文件係統
10.4.4 恢復到新硬盤上
10.5 為係統升級而執行轉儲和恢復
10.6 使用其他存檔程序
10.6.1 tar: 給文件打包
10.6.2 dd:處理位流
10.6.3 ZFS的備份
10.7 使用同一捲磁帶上的多個文件
10.8 Bacula
10.8.1 Bacula的模型
10.8.2 設置Bacula
10.8.3 安裝數據庫和Bacula的守護進程
10.8.4 配置Bacula的守護進程
10.8.5 公共的配置段
10.8.6 bacular-dir.conf:配置控製文件
10.8.7 bacula-sd.conf:配置存儲守護進程
10.8.8 bconsole.conf:配置控製颱
10.8.9 安裝和配置客戶端的文件守護進程
10.8.10 啓動Bacula的守護進程
10.8.11 嚮存儲池添加介質
10.8.12 執行一次手工備份
10.8.13 執行一次恢復工作
10.8.14 給Windows客戶機做備份
10.8.15 監視和調試Bacula的配置
10.8.16 Bacula的技巧和竅門
10.8.17Bacula的替代工具
10.9 商用備份産品
10.9.1 ADSM/TSM
10.9.2 VeritasNetBackup
10.9.3 EMCNetWorker
10.9.4 其他選擇
10.10 推薦讀物
10.11 習題
第11章 係統日誌與日誌文件
11.1 日誌文件的位置
11.1.1 不用管理的文件
11.1.2 廠商特有的文件
11.2 syslog:係統事件的日誌程序
11.2.1 syslog的體係結構
11.2.2 配置syslogd
11.2.3 配置文件舉例
11.2.4 調試syslog
11.2.5 syslog的其他替代方案
11.2.6 Linux內核和引導時刻日誌
11.3 AIX:日誌記錄和齣錯處理
11.3.1 AIX的syslog配置
11.4 logrotate: 管理日誌文件
11.5 分析日誌文件
11.6 日誌記錄的策略
11.7 習題
第12章 軟件安裝和管理
12.1 安裝Linux和OpenSolaris
12.1.1 從網絡引導PC
12.1.2 為Linux設置PXE
12.1.3 非PC的網絡引導
12.1.4 Kickstart:RHEL的自動安裝程序
12.1.5 AutoYaST:SUSE的自動安裝工具
12.1.6 用Ubuntu的安裝程序自動安裝
12.2 安裝Solaris
12.2.1 使用JumpStart網絡安裝
12.2.2 使用自動安裝程序進行網絡安裝
12.3 安裝HP-UX
12.3.1 用Ignite-UX自動安裝
12.4 使用NIM安裝AIX
12.5 軟件包管理
12.6 Linux的高級軟件包管理係統
12.6.1 rpm:管理RPM軟件包
12.6.2 dpkg:管理Debian的軟件包
12.7 Linux的高級軟件包管理係統
12.7.1 軟件包的庫
12.7.2 RHN:Red Hat網絡
12.7.3 APT:高級軟件包工具
12.7.4 配置apt-get
12.7.5 /etc/apt/sources.list文件的例子
12.7.6 創建本地的庫鏡像
12.7.7 自動執行apt-get
12.7.8 yum:管理RPM的發布
12.7.9 Zypper:SUSE的軟件包管理
12.8 UNIX的軟件包管理
12.8.1 Solaris軟件包
12.8.2 HP-UX軟件包
12.8.3 AIX的軟件管理
12.9 版本控製
12.9.1創建備份文件
12.9.2 正規的版本控製係統
12.9.3 Subversion
12.9.4 Git
12.10 軟件的本地化和配置
12.10.1 本地化的組織
12.10.2 測試
12.10.3 本地編譯軟件
12.10.4 發布本地軟件
12.11 配置管理工具
12.11.1 cfengine:計算機免疫係統
12.11.2 LCFG:大規模配置係統
12.11.3 Template Tree 2:cfengine的幫手
12.11.4 DMTF/CIM:公共信息模型
12.12 通過NFS共享軟件
12.12.1 軟件包的名字空間
12.12.2 依賴關係的管理
12.12.3 封裝腳本
12.13 推薦讀物
12.14 習題
第13章 驅動程序和內核
13.1 內核的適應性
13.2 驅動程序和設備文件
13.2.1 設備文件和設備號
13.2.2 創建設備文件
13.2.3 設備的命名約定
13.2.4 自定義內核和可加載模塊
13.3 配置Linux內核
13.3.1 調整Linux內核參數
13.3.2 構造Linux內核
13.3.3 內核沒問題就不要改它
13.3.4 配置內核選項
13.3.5 構建Linux內核的二進製文件
13.3.6 添加Linux設備驅動程序
13.4 配置Solaris內核
13.4.1 Solaris內核區
13.4.2 用/etc/system配置內核
13.4.3 添加一個Solaris設備驅動程序
13.4.4 調試Solaris的配置
13.5 配置HP-UX內核
13.6 管理AIX內核
13.6.1 ODM
13.6.2 內核調配
13.7 可加載內核模塊
13.7.1 Linux的可加載內核模塊
13.7.2 Solaris的可加載內核模塊
13.8 Linux udev的意義和作用
13.8.1 Linux sysfs:設備對外的窗口
13.8.2 用udevadm瀏覽設備
13.8.3 構造規則和固定不變的名字
13.9 推薦讀物
13.10 習題

第二部分 網絡管理技術
第14章 TCP/IP網絡
14.1 TCP/IP和Internet
14.1.1 Internet的運行管理
14.1.2 網絡的標準和文獻
14.2 連網技術概述
14.2.1 IPv4和IPv6
14.2.2 分組和封裝
14.2.3 以太網組幀
14.2.4 最大傳輸單位(MTU)
14.3 分組地址
14.3.1 硬件(MAC)地址
14.3.2 IP地址
14.3.3 主機名"地址"
14.3.4 端口
14.3.5 地址類型
14.4 IP地址詳解
14.4.1 IPv4地址分類
14.4.2 子網
14.4.3 計算子網的技巧和工具
14.4.4 CIDR:無類域間路由
14.4.5 地址分配
14.4.6 私用地址和NAT
14.4.7 IPv6地址
14.5 路由選擇
14.5.1 路由錶
14.5.2 ICMP重定嚮
14.6 ARP:地址解析協議
14.7 DHCP:動態主機配置協議
14.7.1 DHCP軟件
14.7.2 DHCP的工作方式
14.7.3 ISC的DHCP服務器
14.8 安全問題
14.8.1 IP轉發
14.8.2 ICMP重定嚮
14.8.3 源路由
14.8.4 廣播ping和其他形式的定嚮廣播
14.8.5 IP欺騙
14.8.6 基於主機的防火牆
14.8.7 虛擬私用網絡
14.9 PPP:點對點協議
14.10 基本的網絡配置
14.10.1 分配主機名和IP地址
14.10.2 ifconfig:配置網絡接口
14.10.3 網絡硬件參數
14.10.4 route:配置靜態路由
14.10.5 配置DNS
14.11 特定於係統的網絡配置
14.12 Linux連網
14.12.1 NetworkManager
14.12.2 Debian和Ubuntu的網絡配置
14.12.3 SUSE的網絡配置
14.12.4 Red Hat的網絡配置
14.12.5 Linux的網絡硬件配置選項
14.12.6 Linux的TCP/IP配置選項
14.12.7 有關安全的內核變量
14.12.8 Linux的NAT和包過濾
14.13 Solaris連網
14.13.1 基本網絡配置
14.13.2 網絡配置舉例
14.13.3 DHCP的配置
14.13.4 ndd:調整TCP/IP和接口
14.13.5 安全
14.13.6 防火牆和過濾機製
14.13.7 NAT
14.13.8 Solaris連網的特彆之處
14.14 HP-UX連網
14.14.1 基本網絡配置
14.14.2 網絡配置舉例
14.14.3 DHCP的配置
14.14.4 動態的重新配置和調整
14.14.5 安全、防火牆、過濾和NAT
14.15 AIX連網
14.15.1 no:管理AIX的網絡可配參數
14.16 推薦讀物
14.17 習題
第15章 路由選擇
15.1 近觀包轉發
15.2 路由守護進程和路由協議
15.2.1 距離嚮量協議
15.2.2 鏈路狀態協議
15.2.3 代價度量
15.2.4 內部協議和外部協議
15.3 路由協議巡禮
15.3.1 RIP和RIPng:路由信息協議
15.3.2 OSPF:開放最短路徑優先
15.3.4 EIGRP:增強內部網關路由協議
15.3.5 IS-IS:ISO的"標準"
15.3.6 RDP和NDP
15.3.7 BGP:邊界網關協議
15.4 路由策略的選擇標準
15.5 路由守護進程
15.5.1 routed:過時的RIP實現
15.5.2 gated:第一代的多協議路由守護進程
15.5.3 Quagga:主流的路由守護進程
15.5.4 ramd:HP-UX的多協議路由係統
15.5.5 XORP:計算機裏的路由器
15.5.6 各操作係統的特性
15.6 思科路由器
15.7 推薦讀物
15.8 習題
第16章 網絡硬件
16.1 以太網:連網技術中的瑞士軍刀
16.1.1 以太網的工作方式
16.1.2 以太網拓撲結構
16.1.3 無屏蔽雙絞綫
16.1.4 光縴
16.1.5 連接和擴展以太網
16.1.6 自動協商
16.1.7 以太網供電
16.1.8 巨大幀
16.2 無綫:流動人士的LAN
16.2.1 無綫網絡的安全
16.2.2 無綫交換機和輕量級AP
16.3 DSL和CM:最後一英裏
16.4 網絡測試和調試
16.5 建築物布綫
16.5.1 UTP電纜的選擇
16.5.2 到辦公室的連接
16.5.3 布綫標準
16.6 網絡設計問題
16.6.1 網絡結構與建築物結構
16.6.2 擴展
16.6.3 擁塞
16.6.4 維護和建檔
16.7 管理問題
16.8 推薦的廠商
16.8.1 電纜和連接器
16.8.2 測試儀器
16.8.3 路由器/交換機
16.9 推薦讀物
16.10 習題
第17章 DNS:域名係統
17.1 誰需要DNS
17.1.1 管理DNS
17.2 DNS的工作原理
17.2.1 資源記錄
17.2.2 授權
17.2.3 緩存和效率
17.2.4 多重響應
17.3 DNS速成
17.3.1 嚮DNS添加新機器
17.3.2 配置DNS客戶機
17.4 域名服務器
17.4.1 權威與僅緩存服務器
17.4.2 遞歸和非遞歸服務器
17.5 DNS名字空間
17.5.1 注冊二級域名
17.5.2 創建子域
17.6 設計DNS環境
17.6.1 名字空間管理
17.6.2 權威服務器
17.6.3 緩存服務器
17.6.4 硬件要求
17.6.5 安全
17.6.6 總結
17.7 DNS的新特性
17.8 DNS數據庫
17.8.1 區文件中的命令
17.8.2 資源記錄
17.8.3 SOA記錄
17.8.4 NS記錄
17.8.5 A記錄
17.8.6 PTR記錄
17.8.7 MX記錄
17.8.8 CNAME記錄
17.8.9 巧用CNAME
17.8.10 SRV記錄
17.8.11 TXT記錄
17.8.12 IPv6資源記錄
17.8.13 SPF記錄
17.8.14 DKIM和ADSP記錄
17.8.15 SSHFP資源記錄
17.8.16 粘閤記錄:區之間的鏈接
17.9 BIND軟件
17.9.1 判定版本
17.9.2 BIND的組成
17.9.3 配置文件
17.9.4 include語句
17.9.5 options語句
17.9.6 acl語句
17.9.7 (TSIG)key語句
17.9.8 trusted-keys語句
17.9.9 server語句
17.9.10 masters語句
17.9.11 logging語句
17.9.12 statistics-channels語句
17.9.13 zone語句
17.9.14 rndc的controls語句
17.9.15 分離式DNS和view語句
17.10 BIND配置舉例
17.10.1 localhost區
17.10.2 一傢小型的安全公司
17.10.3 ISC
17.11 NSD/Unbound軟件
17.11.1 安裝和配置NSD
17.11.2 運行nsd
17.11.3 安裝和配置Unbound
17.12 更新區文件
17.12.1 區傳送
17.12.2 BIND的動態更新
17.13 安全問題
17.13.1 再談BIND訪問控製列錶
17.13.2 開放的解析器
17.13.3 在監管環境下運行
17.13.4 使用TSIG和TKEY保障服務器與服務器之間通信的安全
17.13.5 為BIND設置TSIG
17.13.6 NSD裏的TSIG
17.13.7 DNSSEC
17.13.8 DNSSEC策略
17.13.9 DNSSEC資源記錄
17.13.10 啓用DNSSEC
17.13.11 生成密鑰對
17.13.12 區簽名
17.13.13 DNSSEC信任鏈
17.13.14 DLV:域旁路認證
17.13.15 DNSSEC密鑰延期
17.13.16 DNSSEC工具
17.13.17 調試DNSSEC
17.14 微軟和DNS
17.15 測試和調試
17.15.1 BIND的日誌功能
17.15.2 NSD/Unbound的日誌功能
17.15.3 域名服務器的控製程序
17.15.4 域名服務器統計
17.15.5 用dig進行調試
17.15.6 殘缺授權
17.15.7 其他DNS檢查工具
17.15.8 性能問題
17.16 各操作係統的特定信息
17.16.1 Linux
17.16.2 Solaris
17.16.3 HP-UX
17.16.4 AIX
17.17 推薦讀物
17.17.1 郵遞列錶和新聞組
17.17.2 書籍和其他文檔
17.17.3 網上資源
17.17.4 RFC
17.18 習題
第18章 網絡文件係統
18.1 NFS概述
18.1.1 狀態問題
18.1.2 性能問題
18.1.3 安全
18.2 NFS的方法
18.2.1 NFS協議的版本和曆史
18.2.2 傳輸協議
18.2.3 狀態
18.2.4 文件係統導齣
18.2.5 文件上鎖機製
18.2.6 安全問題
18.2.7 NFSv4的標識映射
18.2.8 root訪問與nobody賬號
18.2.9 NFSv4的性能考慮
18.2.10 磁盤配額
18.3 服務器端NFS
18.3.1 share命令和dfstab文件(Solaris/HP-UX)
18.3.2 exportfs命令和exports文件(Linux/AIX)
18.3.3 在AIX上導齣文件係統
18.3.4 在Linux上導齣文件係統
18.3.5 nfsd:提供文件服務
18.4 客戶端NFS
18.4.1 在啓動時掛載遠程文件係統
18.4.2 端口安全限製
18.5 NFSv4的標識映射
18.6 nfsstat:轉儲NFS統計信息
18.7 專用NFS文件服務器
18.8 自動掛載
18.8.1 間接映射文件
18.8.2 直接映射文件
18.8.3 主控映射文件
18.8.4 可執行的映射文件
18.8.5 自動掛載的可見性
18.8.6 重復的文件係統和自動掛載
18.8.7 自動的automount(除Linux之外其他係統上的NFSv3)
18.8.8 Linux的特定信息
18.9 推薦讀物
18.10 習題
第19章 共享係統文件
19.1 共享什麼
19.2 把文件復製到各處
19.2.1 NFS的選項
19.2.2 "推"係統和"拉"係統
19.2.3 rdist:推文件
19.2.4 rsync:更安全地傳輸文件
19.2.5 拉文件
19.3 LDAP:輕量級目錄訪問協議
19.3.1 LDAP數據的結構
19.3.2 LDAP的特點
19.3.3 LDAP的文檔和規範
19.3.4 OpenLDAP:傳統的開源LDAP
19.3.5 389 Directory Server:另一種開源LDAP服務器
19.3.6 用LDAP代替/etc/passwd和/etc/group
19.3.7 LDAP查詢
19.3.8 LDAP和安全
19.4 NIS:網絡信息服務
19.4.1 NIS模型
19.4.2 理解NIS的工作方式
19.4.3 NIS的安全
19.5 確定管理信息源的優先級
19.5.1 nscd:緩存查找的結果
19.6 推薦讀物
19.7 習題
第20章 電子郵件
20.1 郵件係統
20.1.1 用戶代理
20.1.2 提交代理
20.1.3 傳輸代理
20.1.4 本地投遞代理
20.1.5 消息庫
20.1.6 訪問代理
20.1.7 內容太多,時間太少
20.2 剖析郵件消息
20.2.1 閱讀郵件信頭
20.3 SMTP協議
20.3.1 EHLO
20.3.2 SMTP齣錯代碼
20.3.3 SMTP身份驗證
20.4 郵件係統的設計
20.4.1 使用郵件服務器
20.5 郵件彆名
20.5.1 從文件中獲取彆名
20.5.2 發郵件給文件
20.5.3 發郵件給程序
20.5.4 彆名舉例
20.5.5 散列的彆名數據庫
20.5.6 郵遞列錶和實現清單的軟件
20.5.7 維護郵遞列錶的軟件包
20.6 內容掃描:垃圾郵件和惡意軟件
20.6.1 垃圾郵件
20.6.2 僞造郵件
20.6.3 消息隱私
20.6.4 垃圾郵件過濾
20.6.5 何時過濾
20.6.6 灰名單技術/DCC
20.6.7 SpamAssassin
20.6.8 黑名單
20.6.9 白名單
20.6.10 郵件過濾庫
20.6.11 SPF和Sender ID
20.6.12 DomainKeys、DKIM和ADSP
20.6.13 MTA特有的反垃圾郵件功能
20.6.14 MailScanner
20.6.15 amavisd-new
20.6.16 測試MTA的掃描效力
20.7 電子郵件配置
20.8 sendmail
20.8.1 開關文件
20.8.2 運行模式
20.8.3 郵件隊列
20.9 配置sendmail
20.9.1 m4預處理器
20.9.2 sendmail的配置
20.9.3 從.mc樣闆文件構建配置文件
20.10 sendmail基本配置原語
20.10.1 錶和數據庫
20.10.2 通用宏和功能
20.10.3 客戶端選項
20.10.4 配置選項
20.10.5 sendmail中處理垃圾郵件的功能
20.10.6 sendmail中的milter配置
20.10.7 amavisd和sendmail的連接
20.11 安全與sendmail
20.11.1 所有權
20.11.2 權限
20.11.3 嚮文件和程序更安全地發郵件
20.11.4 隱私選項
20.11.5 運行一個chroot過的sendmail(真正嚴格的要求)
20.11.6 拒絕服務攻擊
20.11.7 SASL:簡單的身份驗證和安全層
20.11.8 TLS:傳輸層安全
20.12 sendmail的性能
20.12.1 投遞方式
20.12.2 隊列分組和信封分割
20.12.3 隊列運行器
20.12.4 控製平均負載
20.12.5 隊列中無法投遞的消息
20.12.6 內核調優
20.13 sendmail測試和調試
20.13.1 隊列監視
20.13.2 日誌機製
20.14 Exim
20.14.1 安裝Exim
20.14.2 Exim的啓動腳本
20.14.3 Exim的工具
20.14.4 Exim的配置語言
20.14.5 Exim的配置文件
20.14.6 全局的配置選項
20.14.7 ACL
20.14.8 ACL內容掃描
20.14.9 身份驗證器
20.14.10 路由
20.14.11 傳輸
20.14.12 重試配置
20.14.13 重寫配置
20.14.14 本地掃描功能
20.14.15 amavisd和Exim的連接
20.14.16 日誌機製
20.14.17 調試機製
20.15 Postfix郵件係統
20.15.1 Postfix的體係結構
20.15.2 安全
20.15.3 Postfix命令和文檔
20.15.4 配置Postfix
20.15.5 虛擬域
20.15.6 訪問控製
20.15.7 反垃圾郵件和病毒
20.15.8 用amavisd做內容過濾
20.15.9 調試
20.16 DKIM配置
20.16.1 DKIM:域密鑰身份識彆郵件
20.16.2 DKIM郵件過濾
20.16.3 在amavisd-new中配置DKIM
20.16.4 sendmail中的DKIM
20.16.5 Exim中的DKIM
20.16.6 Postfix中的DKIM
20.17 綜閤的電子郵件解決方案
20.18 推薦讀物
20.19 習題
第21章 網絡管理和調試
21.1 網絡故障的檢測
21.2 ping:檢查主機是否正常
21.3 SmokePing:ping的纍計統計
21.4 traceroute:跟蹤IP包
21.5 netstat:獲得網絡統計信息
21.5.1 檢查接口的配置信息
21.5.2 監視網絡連接的狀態
21.5.3 標識正在監聽的網絡服務
21.5.4 檢查路由錶
21.5.5 查看各種網絡協議運行的統計信息
21.6 檢查工作接口的活動
21.7 包嗅探器
21.7.1 tcpdump:業界標準的包嗅探器
21.7.2 Wireshark和TShark:增強型的tcpdump
21.8 ICSI Netslyzr
21.9 網絡管理協議
21.10 SNMP:簡單網絡管理協議
21.10.1 SNMP的組織結構
21.10.2 SNMP協議的操作
21.10.3 RMON:遠程監視MIB
21.11 NET-SNMP代理程序
21.12 網絡管理應用程序
21.12.1 NET-SNMP工具
21.12.2 SNMP數據的采集和繪圖
21.12.3 Nagios:基於事件的SNMP和服務監視工具
21.12.4 終極網絡監測軟件包:仍在尋覓
21.12.5 商業管理平颱
21.13 NetFlow:麵嚮連接的監視
21.13.1 用nfdump和Nfsen監測NetFlow數據
21.13.2 在思科路由器上配置NetFlow
21.14 推薦讀物
21.15 習題
第22章 安全
22.1 UNIX安全嗎?
22.2 安全性是如何受損害的
22.2.1 社交工程
22.2.2 軟件漏洞
22.2.3 配置錯誤
22.3 安全的技巧和思想
22.3.1 補丁
22.3.2 不必要的服務
22.3.3 遠程的事件日誌
22.3.4 備份
22.3.5 病毒和蠕蟲
22.3.6 特洛伊木馬
22.3.7 隱匿木馬
22.3.8 包過濾
22.3.9 口令
22.3.10 警惕性
22.3.11 普遍原則
22.4 口令和用戶賬號
22.4.1 口令時限
22.4.2 組登錄名和共享登錄名
22.4.3 用戶的shell
22.4.4 獲得root權限的辦法
22.5 PAM:驗證奇纔
22.5.1 係統對PAM的支持
22.5.2 配置PAM
22.5.3 Linux上詳細配置舉例
22.6 setuid程序
22.7 有效使用chroot
22.8 加強安全的工具
22.8.1 nmap:網絡端口掃描程序
22.8.2 Nessus:下一代的網絡掃描程序
22.8.3 John the Ripper:找齣不安全的口令
22.8.4 hosts_acces:主機訪問控製
22.8.5 Bro:可編程的網絡入侵檢測係統
22.8.6 Snort:流行的網絡入侵檢測係統
22.8.7 OSSEC:基於主機的入侵檢測
22.9 強製訪問控製(MAC)
22.9.1 SELinux
22.10 加密的安全工具
22.10.1 Kerberos:用於網絡安全的統一方法
22.10.2 PGP:很好的私密性
22.10.3 SSH:安全的shell
22.10.4 Stunnel
22.11 防火牆
22.11.1 包過濾防火牆
22.11.2 如何過濾服務
22.11.3 狀態檢查防火牆
22.11.4 防火牆保險嗎
22.12 Linux的防火牆功能
22.12.1 規則、鏈和錶
22.12.2 規則目標
22.12.3 設置iptables防火牆
22.12.4 一個完整的例子
22.13 UNIX係統的IPFilter
22.14 VPN
22.14.1 IPSec隧道
22.14.2 VPN就夠瞭嗎
22.15 認證和標準
22.15.1 認證
22.15.2 安全標準
22.16 安全信息的來源
22.16.1 CERT: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注冊服務商標
22.16.2 SecurityFocus.com網站和BugTraq郵遞列錶
22.16.3 施耐德的安全博客
22.16.4 SANS:係統管理、網絡和安全協會
22.16.5 廠商特有的安全資源
22.16.6 其他郵遞列錶和網站
22.17 如何對付站點攻擊
22.18 推薦讀物
22.19 習題
第23章 Web主機托管
23.1 Web主機托管的基本知識
23.1.1 Web上資源的位置
23.1.2 統一資源定位符
23.1.3 HTTP工作原理
23.1.4 即時生成內容
23.1.5 應用服務器
23.1.6 負載均衡
23.2 HTTP服務程序的安裝
23.2.1 選擇服務器軟件
23.2.2 安裝Apache
23.2.3 配置Apache
23.2.4 運行Apache
23.2.5 分析日誌文件
23.2.6 高性能主機托管的靜態內容優化
23.3 虛擬接口
23.3.1 使用基於名字的虛擬主機
23.3.2 配置虛擬接口
23.3.3 告訴Apache有關虛擬接口的信息
23.4 SSL
23.4.1 産生簽發證書的請求
23.4.2 配置Apache使用SSL
23.5 緩存和代理服務程序
23.5.1 Squid緩存和代理服務器
23.5.2 設置Squid
23.5.3 Apache的反嚮代理
23.6 超越上限
23.6.1 雲計算
23.6.2 主機代管
23.6.3 內容分發網絡
23.7 習題

第三部分 其他管理技術
第24章 虛擬化技術
24.1 虛擬技術的種類
24.1.1 全虛擬化
24.1.2 半虛擬化
24.1.3 操作係統級虛擬化
24.1.4 原生虛擬化
24.1.5 雲計算
24.1.6 動態遷移
24.1.7 虛擬化技術比較
24.2 虛擬化技術的好處
24.3 實施方案
24.4 Linux虛擬化
24.4.1 Xen簡介
24.4.2 Xen基礎知識
24.4.3 用virt-install安裝Xen的guest係統
24.4.4 Xen動態遷移
24.4.5 KVM
24.4.6 KVM的安裝和使用
24.5 Solaris的zone和container
24.6 AIX的WPAR
24.7 HP-UX的IVM
24.7.1 創建和安裝虛擬機
24.8 VMWARE
24.9 亞馬遜的AWS
24.10 推薦讀物
24.11 習題
第25章 X窗口係統
25.1 X顯示管理器
25.2 運行一個X應用程序
25.2.1 環境變量DISPLAY
25.2.2 客戶機身份驗證
25.2.3 用SSH轉發X連接
25.3 配置X服務器
25.3.1 Device段
25.3.2 Monitor段
25.3.3 Screen段
25.3.4 InputDevice段
25.3.5 ServerLayout段
25.3.6 xrandr:X服務器的配置工具
25.3.7 內核模式設定
25.4 故障排查和調試
25.4.1 X的特殊鍵盤組閤
25.4.2 X服務器齣問題
25.5 桌麵環境簡述
25.5.1 KDE
25.5.2 GNOME
25.5.3 KDE和GNOME誰更好
25.6 推薦讀物
25.7 習題
第26章 打印
26.1 打印係統的體係結構
26.1.1 主要的打印係統
26.1.2 打印
26.2 CUPS的打印
26.2.1 打印係統的界麵
26.2.2 打印隊列
26.2.3 多颱打印機和打印隊列
26.2.4 打印機實例
26.2.5 網絡打印
26.2.6 過濾器
26.2.7 CUPS服務器的管理
26.2.8 設置網絡打印服務器
26.2.9 自動配置打印機
26.2.10 配置網絡打印機
26.2.11 打印機的配置舉例
26.2.12 設置打印機的類
26.2.13 關閉服務
26.2.14 其他配置工作
26.3 桌麵打印環境
26.3.1 kprinter:打印文檔
26.3.2 Konqueror和打印
26.4 SystemⅤ的打印
26.4.1 概述
26.4.2 打印目的地及打印類
26.4.3 lp簡述
26.4.4 lpsched與lpshut:啓動和停止打印
26.4.5 lpadmin:配置打印環境
26.4.6 lpadmin舉例
26.4.7 lpstat:獲取狀態信息
26.4.8 cancel:刪除打印作業
26.4.9 accept和reject:控製假脫機處理
26.4.10 enable和disable:控製打印
26.4.11 lpmove:轉移作業
26.4.12 接口程序
26.4.13 lp係統混亂狀況的處理方法
26.5 BSD和AIX的打印
26.5.1 BSD打印係統的體係結構概述
26.5.2 控製打印環境
26.5.3 lpd:假脫機打印程序
26.5.4 lpr:提交打印作業
26.5.5 lpq:查看打印隊列
26.5.6 lprm:刪除打印作業
26.5.7 lpc:管理性修改
26.5.8 /etc/printcap文件
26.5.9 printcap變量
26.6 漫長和奇特的曆程
26.6.1 打印的曆史和打印係統的齣現
26.6.2 打印機的多樣性
26.7 常用的打印軟件
26.8 打印機的語言
26.8.1 PostScript
26.8.2 PCL
26.8.3 PDF
26.8.4 XPS
26.8.5 PJL
26.8.6 打印機驅動程序及其對PDL的處理
26.9 PPD文件
26.10 紙型
26.11 實際使用打印機的問題
26.11.1 打印機的選擇
26.11.2 GDI打印機
26.11.3 雙麵打印
26.11.4 其他打印機配件
26.11.5 串口和並口打印機
26.11.6 網絡打印機
26.11.7 給打印機的其他建議
26.12 故障排查的技巧
26.12.1 重啓打印守護進程
26.12.2 日誌
26.12.3 直接打印的問題
26.12.4 網絡打印的問題
26.12.5 發行版本特有的問題
26.13 推薦讀物
26.14 習題
第27章 數據中心基礎
27.1 數據中心的可靠性級彆
27.2 冷卻
27.2.1 電子設備
27.2.2 照明設備
27.2.3 操作人員
27.2.4 總的熱負荷
27.2.5 冷熱通道
27.2.6 濕度
27.2.7 環境監視
27.3 供電
27.3.1 機架的供電要求
27.3.2 kVA和kW
27.3.3 遠程控製
27.4 機架
27.5 工具
27.6 推薦讀物
27.7 習題
第28章 綠色IT
28.1 綠色IT的興起
28.2 綠色IT的生態金字塔
28.3 綠色IT策略:數據中心
28.3.1 應用閤並
28.3.2 服務器閤並
28.3.3 SAN存儲
28.3.4 服務器虛擬化
28.3.5 隨用隨開的服務器
28.3.6 細粒度使用和容量規劃
28.3.7 優化能源的服務器配置
28.3.8 雲計算
28.3.9 免費冷卻
28.3.10 數據中心的高效冷卻
28.3.11 停運時的降級模式
28.3.12 延長設備壽命
28.3.13 數據中心的較高溫度
28.3.14 低功率設備
28.4 綠色IT策略:用戶空間
28.5 綠色IT的朋友
28.6 習題
第29章 性能分析
29.1 做什麼可以提高性能
29.2 影響性能的因素
29.3 如何分析性能問題
29.4 係統性能檢查
29.4.1 盤點硬件
29.4.2 收集性能數據
29.4.3 CPU使用情況分析
29.4.4 係統如何管理內存
29.4.5 內存使用情況分析
29.4.6 磁盤I/O分析
29.4.7 xdd:分析磁盤子係統的性能
29.4.8 sar:連續采集和報告統計信息
29.4.9 nmon和nmon_analyser:AIX上的監視工具
29.4.10 選擇Linux的I/O調度器
29.4.11 oprofile:詳細剖析Linux係統
29.5 求助!係統為何越來越慢
29.6 推薦讀物
29.7 習題
第30章 同Windows協作
30.1 從Windows登錄到UNIX係統
30.2 遠程桌麵訪問
30.2.1 在Windows計算機上運行X服務器
30.2.2 VNC:虛擬網絡計算
30.2.3 Windows RDP:遠程桌麵協議
30.3 運行Windows和類似Windows的應用
30.3.1 雙重引導,為何不該用
30.3.2 微軟Office的替代軟件
30.4 在Windows上使用命令行工具
30.5 Windows遵守電子郵件和Web標準
30.6 通過Samba和CIFS共享文件
30.6.1 Samba:UNIX的CIFS服務器
30.6.2 Samba的安裝
30.6.3 文件名編碼
30.6.4 用戶身份驗證
30.6.5 基本的文件共享
30.6.6 用戶組共享
30.6.7 用微軟的DFS做透明重定嚮
30.6.8 smbclient:簡單的CIFS客戶端
30.6.9 Linux的客戶端對CIFS的支持
30.7 用Samba共享打印機
30.7.1 從Windows安裝打印機驅動程序
30.7.2 從命令行安裝打印機驅動程序
30.8 調試Samba
30.9 Active Directory身份驗證
30.9.1 準備好集成AD
30.9.2 配置Kerberos
30.9.3 Samba作為Active Directory的域成員
30.9.4 配置PAM
30.9.5 winbind的備選方案
30.10 推薦讀物
30.11 習題
第31章 串行設備和串行終端
31.1 RS-232C標準
31.2 備選連接器
31.2.1 DB-9連接器
31.2.2 RJ-45連接器
31.3 硬載波和軟載波
31.4 硬流控
31.5 串行設備文件
31.6 setserial:把串口參數通知給驅動程序
31.7 僞終端
31.8 硬件終端的配置
31.8.1 登錄過程
31.8.2 /etc/ttytype文件
31.8.3 /etc/gettytab文件
31.8.4 /etc/gettydefs文件
31.8.5 /etc/inittab文件
31.8.6 Linux上的getty配置
31.8.7 Ubuntu的Upstart
31.8.8 Solaris和sacadm
31.9 特殊字符和終端驅動程序
31.10 stty:設置終端的選項
31.11 tset:自動設置選項
31.12 僵住的終端
31.13 調試串行綫
31.14 連接到串行設備的控製颱
31.15 習題
第32章 管理、政策與政治
32.1 IT的目標
32.1.1 預算和支齣
32.1.2 IT政策
32.1.3 SLA
32.2 IT職能機構的組成
32.2.1 基礎:工單和任務管理係統
32.2.2 工單係統的常見功能
32.2.3 工單的所有權
32.2.4 用戶對工單係統的接受程度
32.2.5 工單係統舉例
32.2.6 工單分派
32.2.7 IT內部的技能培養
32.2.8 時間管理
32.3 谘詢組
32.3.1 服務範圍
32.3.2 谘詢可用性
32.3.3 谘詢上癮
32.4 企業構架師
32.4.1 過程可再現
32.4.2 留下記錄
32.4.3 認可文檔的重要性
32.4.4 定製和編程
32.4.5 保持係統乾淨整潔
32.5 運行組
32.5.1 瞄準最短停機時間
32.5.2 依靠文檔
32.5.3 重用或淘汰老硬件
32.5.4 維護本地文檔
32.5.5 保持環境獨立
32.5.6 自動化
32.6 管理的職能
32.6.1 領導
32.6.2 人事管理
32.6.3 聘用
32.6.4 解聘
32.6.5 人事管理的機製
32.6.6 質量控製
32.6.7 管理但彆管閑事
32.6.8 社區關係
32.6.9 管理上級
32.6.10 采購
32.6.11 化解矛盾
32.7 政策和規程
32.7.1 政策和規程之間的區彆
32.7.2 政策的最佳實踐
32.7.3 規程
32.8 災難恢復
32.8.1 風險評估
32.8.2 災難管理
32.8.3 處理災難的人員準備
32.8.4 電源和HVAC
32.8.5 互聯網連接的冗餘性
32.8.6 安全事件
32.9 閤規:規章與標準
32.9.1 ITIL: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庫
32.9.2 NIST:國傢標準和技術研究所
32.10 法律問題(美國)
32.10.1 隱私
32.10.2 落實政策
32.10.3 控製=義務
32.10.4 軟件許可證
32.11 組織、會議及其他資源
32.12 推薦讀物
32.13 習題
附錄A 係統管理簡史
附錄B 為AIX辯護















精彩書摘

  因為UNIX和nnux係統頗為相似,所以本書會同時講解這兩種係統的管理。遺憾的是,在一句話裏同時用UNIX和Linux這兩個稱謂,就仿佛一腳踏入瞭政治漩渦,或許也像是陷入瞭一大片泥潭。不過,既然UNIX和Linux之間的關係似乎呈現齣某些混淆和衝突,所以要避開不談我們的立場也比較睏難。下麵是我們的觀點,還有我們對事實的簡要說明。有關UNIX和Linux曆史的更多資料,可參考本書後麵的介紹。
  Linux重新實現並優化瞭UNIX內核。Linux遵循POSIX標準,能夠在幾種硬件平颱上運行,兼容現有的大多數UNIX軟件。它同大多數(但不是全部)彆的UNIX變體不一樣,區彆之處在於,它是自由的,開放源代碼的,而且是由成百上韆不同的個人和組織無私奉獻協同開發齣來的。與此同時,傳統的UNIX廠商則繼續改善自己的係統,所以肯定存在一些領域,在這些領域內,商業UNIX係統比Linux強。
  無論兩種係統有什麼相對而言的優缺點,Linux從法律上、從開發上以及從曆史上看,都和UNIX有著明顯的區彆,因此不能把Linux稱為UNIX,或者UNIX的一種版本。這樣做會忽視Linux社區所做的工作和創新。同時,堅持認為Linux不是UNIX的話,又會有點兒誤導性。如果做齣來的東西走路像鴨子,叫起來像鴨子,那或許可以說,造的就是鴨子!(譯者注:源自一句西方諺語。If it lookslike a duck,walks like a duck,and quacks like a duck,it must be a duck!看起來像鴨子,走起路來像鴨子,叫起來也像鴨子,那一定是鴨子!這裏的意思是,不能因為Linux像UNIX,就把Linux當成UNIX。)
  即便在Linux陣營裏也存在分歧。有人舉證說,把Linux發行版本簡稱為“Linux”,那麼開發人員在內核之外運行的那些軟件(在一般係統上實際是很大一部分軟件)上投入的工作,就沒有得到承認。偏偏不巧,最常推薦的替代稱謂“GNU/Linux”也有其自己的政治包袱,所以隻有Debian這個發行版本纔正式采用它。維基百科上有關“GNU/Linux命名爭議”的條目列舉齣瞭爭執雙方的論點。有意思的是,現如今,甚至在大多數UNIX係統上,也是開源軟件的使用占據主導,但還沒有人提GNU/UNIX這樣的說法。
  Linux軟件就是UNIX軟件。多虧有瞭GNU計劃,使UNIX係統更富價值的重要軟件大多都以某種開放源代碼的形式被開發齣來。在Linux和非Linux係統上運行的代碼是相同的。比如說,Web 服務器Apache全然不在意它是在Linux上還是在HP-UX上運行。從應用軟件的角度來看,Linux隻不過是得到最好支持的UNIX變體之一罷瞭。
  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Linux不是現今世界唯一的自由UNIX版本。OpenSolaris係統也是自由和開源的,雖然在某些講求純開源的人眼裏來看,它的許可證條款存有疑點。FreeBSD、NetBSD和OpenBSD——都是從UC Berkeley(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的BSD(伯剋利軟件發布,即BerkeleySoftware Distribution)發展而來的分支——都有其各自的熱誠追隨者。雖然這些操作係統從第三方軟件廠商得到的支持有點兒少,但它們在功能和可靠性上卻往往可以同Linux相媲美。
  UNIX和Linux係統用於生産環境已經有許多年瞭,而且它們都錶現不錯。現在要在它們之間做齣選擇,更多考慮的是軟件打包機製、能獲得的支持以及使用習慣的惰性,而不是品質或者成熟度實際有什麼樣的差彆。
  本書裏對“Linux”的評論一般也都適用於各種Linux發行版本,但不適用於傳統的UNIX變體。“UNIX”的含義稍有點兒多變,因為我們偶爾也會用在包括Linux在內的所有UNIX變體所共有的屬性上(例如,“UNIX文件權限”)。為瞭避免混淆,在想錶達二者都有的情況下,我們通常說“UNIX和Linux”。
  ……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書裏的內容還不錯瞭,可以學習和研究下瞭。紙張印刷也不錯。但對初學者會有點難度。

評分

【編輯推薦】

評分

Linux手冊

評分

書活動的時候臨時提價我就不說瞭,終歸最終便宜瞭一點,平均一本書便宜瞭十塊左右吧。

評分

京東做活動,買瞭一堆書,這本很經典

評分

很好,非常好。包裝,完好無損。

評分

書錶麵完好無損,書頁質量很好,摸起來很舒服

評分

質量很好還沒打開快遞小哥很給力

評分

之前藉過彆人的盜版來看。看到京東搞活動就趕緊自己買瞭本。正版書就是正版書,書的紙張不要好太多吖!很喜歡,包裝也特彆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