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产品选用技术(建筑·装修)(2009年版) [National Technical Measures for Design of Civil Construction:Selected Technologies of Building Products]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产品选用技术(建筑·装修)(2009年版) [National Technical Measures for Design of Civil Construction:Selected Technologies of Building Produc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建筑工程
  • 建筑产品
  • 技术措施
  • 装修工程
  • 民用建筑
  • 工程设计
  • 建筑材料
  • 施工技术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8024245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690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National Technical Measures for Design of Civil Construction:Selected Technologies of Building Produc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产品选用技术(建筑·装修)(2009年版)》秉承2003年版《建筑产品选用技术》分册的宗旨,对建筑产品选择和应用过程中普遍关注的包括主要技术性能要求、选用要点等内容,给予重点阐述。并特别增加了对一些如隔断、建筑遮阳、防腐木、透水砖等新产品的选用指导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围护、分隔结构及防护材料
1 砖
1.1 烧结普通砖和装饰砖
1.2 蒸压、蒸养粉煤灰砖
1.3 蒸压灰砂砖
1.4 蒸压灰砂空心砖
1.5 烧结多孔砖和装饰砖
1.6 烧结空心砖
1.7 混凝土多孔砖
2 砌块
2.1 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2.2 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2.3 粉煤灰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2.4 装饰混凝土砌块
2.5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2.6 石膏砌块
3 板材
3.1 纸面石膏板
3.2 纤维石膏板
3.3 纤维增强硅酸钙板
3.4 无石棉纤维水泥平板
3.5 温石棉纤维水泥平板
3.6 轻质条板
3.7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3.8 金属面夹芯板
3.9 菱镁平板
4 墙体配套材料
4.1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混凝土砖砌筑砂浆
4.2 蒸压加气混凝土用砌筑砂浆与抹面砂浆
4.3 建筑用轻钢龙骨
4.4 防水透气膜、隔汽膜
5 保温与隔热
5.1 外墙保温
5.2 建筑反射隔热涂料
6 门和窗
6.1 钢门窗
6.2 铝合金门窗
6.3 塑料门窗
6.4 木门窗
6.5 防盗门
6.6 单扇平开多功能钢户门
6.7 自动门
6.8 门窗配件
7 建筑幕墙
7.1 玻璃幕墙
7.2 铝合金板及其复合板幕墙
7.3 陶板幕墙
8 屋面系统
8.1 坡屋面系统
8.2 瓦
8.3 现场喷涂硬泡聚氨酯保温防水屋面
9 防水材料
9.1 防水卷材
9.2 防水涂料
9.3 刚性防水材料
9.4 建筑密封材料
9.5 堵漏材料
9.6 压型金属板材屋面防水
10 防火与防腐材料
10.1 钢结构防火涂料
10.2 饰面型防火涂料
10.3 建筑防火玻璃
10.4 钢结构防腐蚀涂料系统
……
第二部分 室内外装饰装修材料及设施
附录
聚焦行业前沿,解析建筑材料发展趋势与创新应用 ——《现代建筑材料科学与应用》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现代建筑材料的科学原理、发展前沿以及在各类建筑工程中的创新应用。我们摒弃了陈旧落后的技术标准,聚焦于当前及未来建筑业对高性能、环保、智能建材的迫切需求,为广大设计、施工、研发及材料生产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份全面、前瞻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 第一章:高性能建筑材料的科学基础与性能提升 本章将从微观层面剖析各类新型建筑材料的内在结构与性能机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新型水泥基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详细介绍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FRC)、自愈合混凝土等前沿技术。我们将深入解析其微观结构(如纳米改性、纤维取向、微裂缝愈合机理),以及这些结构如何赋予材料卓越的力学性能(高强度、高韧性、抗裂性)、耐久性(抗侵蚀、耐磨损)和特殊功能(自愈合、自保温)。例如,我们将对比不同类型纤维(钢纤维、聚丙烯纤维、玄武岩纤维)在水泥基体中的作用机理,分析其对宏观性能的影响差异。此外,还将探讨绿色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的生产工艺与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配合比和掺合料来提高其环保效益和工程性能。 先进高分子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 重点阐述高性能聚合物(如聚氨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ETFE膜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防水保温、装饰装修以及结构加固等方面的应用。我们将详细解析各类高分子材料的分子结构、玻璃化转变温度、力学性能、耐候性、阻燃性等关键指标,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说明其在提高建筑能效、实现轻质高强、增强装饰美感方面的优势。例如,我们将深入分析ETFE膜材料的透光性、自清洁性、耐久性以及在大型体育场馆、展览中心等公共建筑中的应用案例,探讨其结构设计与施工要点。同时,还将介绍新型环保塑料在建筑领域的替代应用,以及相关的回收再利用技术。 金属材料的创新应用与性能改进: 聚焦高性能钢材(如高强度钢、耐候钢、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等在现代建筑中的发展。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牌号钢材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焊接性能等,并分析其在高层建筑、大跨度结构、桥梁工程中的应用优势。对于耐候钢,我们将深入解析其表面形成致密锈层从而达到耐腐蚀性能的机理,以及在清水混凝土、景观建筑中的独特装饰效果。此外,还将探讨铝合金在建筑幕墙、门窗系统中的轻质化、高强度、高耐候性设计,以及新型合金材料在特种结构中的应用潜力。 陶瓷、玻璃及复合材料的性能革新: 探讨现代陶瓷(如高性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特种玻璃(如夹层玻璃、中空玻璃、调光玻璃、防火玻璃)以及复合材料(如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建筑领域的最新进展。我们将分析特种玻璃的隔热、隔音、安全、节能等性能,以及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我们将深入解析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的原理、不同镀层组合的性能差异,以及其在寒冷地区和炎热地区的应用策略。对于复合材料,我们将重点介绍其在轻质高强、抗腐蚀、设计自由度高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预制构件、幕墙面板、结构修复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绿色建筑材料与可持续发展 本章将聚焦于当前全球建筑行业高度关注的绿色、环保、低碳建材,强调材料选择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考量。 可再生与低能耗建筑材料: 详细介绍竹材、木材(工程木材、胶合木)、再生混凝土、回收塑料建材等可再生与回收材料的特性、应用潜力及标准化问题。我们将分析这些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环保指标(如碳排放、VOCs释放量),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其在绿色建筑、被动房、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例如,我们将深入解析工程木材(如CLT-交叉层合木)的结构性能、防火性能以及在多层及高层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案例,探讨其相较于传统混凝土和钢结构的优势。 节能保温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深入分析气凝胶、真空绝热板、气泡混凝土、生物基保温材料等新型节能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蓄热系数、吸湿性、防火等级等关键性能指标。我们将对比不同保温材料的综合性能,并结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荐其在不同气候区的适用性。例如,我们将重点介绍气凝胶保温材料的超低导热系数,以及其在超薄保温层需求场景下的应用优势,并分析其成本效益。 生态友好型涂料、胶粘剂与密封材料: 关注低VOCs、无毒无害、可降解的环保型涂料、胶粘剂、密封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我们将分析这些材料的环保认证体系、检测方法,以及其在室内空气质量改善、建筑健康方面的贡献。例如,我们将详细介绍水性涂料、天然漆、生物基胶粘剂的成分构成、性能特点,以及在住宅、学校、医院等敏感场所的应用要求。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探讨工业废渣(如钢渣、粉煤灰、炉渣)、建筑垃圾等在建筑材料生产中的回收利用技术,例如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免烧砖、透水砖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的经济性、环保效益,以及对缓解资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的积极作用。 第三章:功能化与智能化建筑材料的探索 本章将视野投向建筑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功能化与智能化,探讨材料如何赋予建筑更多“智慧”和“生命力”。 智能传感器与自监测材料: 介绍能够感知环境变化(如温度、湿度、应力、形变)并输出信号的智能传感器材料,以及能够自我诊断、预警的自监测材料。我们将探讨其在结构健康监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式建筑环境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例如,我们将分析压电材料、光纤传感器在混凝土结构中的集成应用,如何实现对结构的实时应力监测和损伤预警。 自修复与自清洁材料: 深入研究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如微胶囊自修复、细菌自修复)和自清洁能力(如光催化自清洁、荷叶效应自清洁)的建筑材料。我们将解析其作用机理,并分析其在延长建筑寿命、减少维护成本、提升居住舒适度方面的巨大潜力。例如,我们将详细介绍利用封装了修复剂的微胶囊在混凝土裂缝出现时破裂释放修复材料,从而实现裂缝自愈合的原理。 光电与热管理功能材料: 探讨能够发电(如有机光伏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调控光线(如电致变色玻璃、液晶材料)或调节热量(如相变材料、热电材料)的建筑材料。我们将分析这些材料的能量转换效率、响应速度、耐久性,以及其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舒适度提升方面的应用。例如,我们将重点介绍相变材料(PCM)在墙体、屋顶中的集成应用,如何通过吸放热来稳定室内温度,减少空调能耗。 3D打印建筑材料: 介绍适用于3D打印技术的特种混凝土、聚合物材料等,以及3D打印技术在实现复杂建筑形态、快速建造、个性化定制等方面的优势。我们将分析不同3D打印材料的流动性、凝固性、力学性能,以及与3D打印工艺的匹配性。 第四章:建筑材料的性能检测、评价与标准化 本章将强调科学、准确的材料性能检测与评价方法,以及建立健全的行业标准对于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和推动材料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新型检测技术与装备: 介绍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声发射检测、红外热成像)、原位检测技术、高精度力学测试技术在建筑材料性能评估中的应用。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更真实地了解材料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表现。 材料性能评价方法与模型: 探讨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材料环境性能评价方法,以及基于可靠性理论的材料耐久性评价模型。我们将强调从材料的生产、使用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性能评估的重要性。 国内外建筑材料相关标准与规范解读: 对比分析国内外在高性能、绿色、智能建筑材料领域最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并对关键技术指标、试验方法、应用要求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将重点关注与现有设计措施相衔接、且能反映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的规范体系。 本书内容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动态,紧密结合当前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实际需求。我们力求内容严谨、逻辑清晰、语言生动,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以便于广大读者理解和应用。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 深刻理解 现代建筑材料的科学原理和性能表现。 掌握 新型、高性能、绿色、智能建筑材料的特点与应用方法。 提升 材料选择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优化建筑设计方案。 把握 建筑材料技术发展趋势,为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提供灵感。 了解 相关的材料检测、评价与标准化要求,确保工程质量。 我们相信,本书将成为您在瞬息万变的建筑材料领域中,获得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洞察行业未来的重要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很明显带着一股浓厚的官方技术文件气息,字体偏小,图表密集,几乎没有留白,所有的信息都想往上塞。翻阅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稍不留神,眼睛就会被那些密集的数字和表格串行。我尝试用它来快速查找某个特定饰面材料的防火等级要求,结果光是定位到那个章节,就花了我不少时间。而且,由于年代的关系,书中引用的很多标准代号,现在都已经更新换代了。比如,当它提到某个关于地面饰面抗冲击强度的标准编号时,我必须同步去查阅现行标准才能确定它到底指的是什么量级,这无疑增加了实际应用中的查找成本和出错风险。这本书的实用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它自身的“年代感”所制约。它像一台运行着经典DOS系统的老电脑,功能强大,但操作界面实在谈不上友好,需要用户具备非常扎实的背景知识才能驾驭。对于新入职的工程师,直接上手可能会感到挫败,因为需要做的“翻译”工作太多了。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位严谨的“老前辈”留下的工作笔记,它详尽地记录了过去一段时间内,行业在选取建筑产品时所遵循的“安全线”和“规范红线”。它的优点在于其详尽性和对细节的把控,尤其是在机械性能、防火等级等硬性指标的罗列上,可以作为了解特定历史时期技术水平的一个窗口。但是,它缺乏对未来趋势的敏感度,尤其是在材料科学的迭代速度极快的今天,很多具体的材料选择建议和性能参数都已过时。我不会将它视为我日常项目决策的首选工具,但也许会在追溯某个特定项目的设计依据,或者需要理解某个旧规范背后的技术逻辑时,把它翻出来参考一下。它不是一本激发灵感的书,而是一本用来“查漏补缺”和“回溯历史”的档案,需要配合大量最新的行业资料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很容易被其固有的时代局限性所误导。

评分

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门窗部分的处理方式,那种严谨到近乎繁琐的程度,让人不禁感叹那个年代对细节的执着。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解不同类型窗框(铝合金、塑钢、木材)的截面力学计算、水密性等级的划分标准,以及五金件的疲劳测试要求。阅读这些内容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设计参考书,而是在审阅一份份出厂检验报告。书中对于五金件的摩擦系数和抗腐蚀性等级的描述,详细到连螺栓的表面处理工艺都一一列举。然而,对于现在普遍采用的Low-E中空玻璃的三玻两腔结构的热工性能优化,书中提及的还是相对基础的双层玻璃体系的传热系数计算模型,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我理解,作为技术措施,它必须以当时的国家标准为准绳,但作为一本面向“选用技术”的参考书,它未能预见到市场对超高性能幕墙和智能遮阳系统的需求爆发。这本书更像是“选合格品”的宝典,而不是“选最优品”的指南。它的价值在于其规范的严密性,而非创新的前瞻性。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环保与健康”章节,毕竟这在近些年成了重中之重。这本书收录的健康指标主要集中在甲醛、苯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限量值上。它详细列举了人造板材和胶粘剂的当时的E1、E0级标准,以及相应的测试方法。这部分内容无疑是那个时间点上的前沿指导,体现了行业对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视。然而,当我试图寻找关于更深层次的材料健康性评估时,比如生物亲和性、放射性氡气析出率的系统性规定,或是对新型无醛胶粘剂的选用建议时,这本书的内容就显得有些单薄了。它描绘的“健康蓝图”是基于已知的化学污染源,对于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提取到废弃处理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几乎没有涉及。因此,这本书对于追求“近零排放”或“被动房标准”的项目来说,只能提供一个非常基础的参考底线,无法指导如何达到更高的健康性能等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厚重,一看就是那种工具书的范儿,油墨的味道还挺浓的,估计是印刷时间不短了。我本来是想找点关于现在最新建筑材料应用趋势的资料,毕竟2009年的东西,时效性多少有点让人捏把汗。结果翻开目录,发现它更多的是在罗列各种建筑产品的技术指标和选用原则,有点像一本大部头的技术手册,而不是什么前瞻性的设计指南。比如,里面关于保温材料的章节,虽然详尽地列出了当时的A级、B级防火等级要求,以及导热系数的范围,但对于近些年兴起的真空绝热板或者气凝胶材料,基本是只字未提。这让我觉得,如果我完全依赖这本书来指导一个现代化的绿色建筑项目,可能工具箱里少了很多趁手的家伙事。它更像是一个历史快照,记录了那个年代,工程师们在面对各种规范和标准时,应该如何从库存里挑选“合规”的砖瓦和涂料。对于初入行的设计师来说,也许可以建立一个基础的知识框架,但若想在实际工作中应对复杂的性能要求和环保趋势,这本书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力不从成了。它太注重“应该用什么”的确定性,而对“未来能用什么”的探索性内容非常保守。

评分

大致看了一下感觉很实用!非常适合我!

评分

书还不错,很实用对工作有帮助。

评分

画面精美,正品送货上门,建筑材料工具书

评分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产品选用技术(建筑·装修)(2009年版):专业好帮手

评分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产品选用技术(建筑·装修)(2009年版)》秉承2003年版《建筑产品选用技术》分册的宗旨,对建筑产品选择和应用过程中普遍关注的包括主要技术性能要求、选用要点等内容,给予重点阐述。并特别增加了对一些如隔断、建筑遮阳、防腐木、透水砖等新产品的选用指导内容。

评分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产品选用技术(建筑·装修)(2009年版):专业好帮手

评分

是最新版的,送货速度快,规范摘要

评分

③我们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总担心秩序失控而严格纪律,导致紧张有余而轻松不足。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没有思想顾忌,没有思想负担,提问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回答不用担心受怕,辩论不用针锋相对。同学们的任何猜想、幻想、设想都受到尊重、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解释,在聆听中交流想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