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译丛全三册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唐风吹拂撒马尔罕+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考古艺术历史

丝路译丛全三册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唐风吹拂撒马尔罕+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考古艺术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 马尔夏克 著
图书标签:
  • 丝路
  • 突厥人
  • 粟特人
  • 娜娜女神
  • 撒马尔罕
  • 考古
  • 艺术
  • 历史
  • 唐朝
  • 丝绸之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12589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7789615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商品详情

一带一路”重磅文化成果,云集丝绸之路考古名家,揭秘中亚古国文明

“丝路译丛”之 《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

跟着“国际丝路学导师”马尔夏克探秘粟特文明


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 

作者: [俄]马尔夏克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原作名: The Turks,The Sogdians & Goddess Nana

译者: 毛铭 

出版年: 2016-11-1

页数: 240

定价: 3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0778194

 

 

内容简介


《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是马尔夏克在2003年夏到2006年夏带领联合国中亚考古队分

别在撒马尔罕和片治肯特场地进行挖掘的考察结果,全书分为三卷——《壁画与娜娜女神》《突厥人与粟特人》和《粟特与北朝》,阐释了中亚粟特古国文明的异彩纷呈以及粟特商旅在丝路历史上的重要角色。作者以“开启粟特艺术的钥匙”一文开篇,将其多年的中亚文化研究与现场考古结合,高屋建瓴地论述了粟特古国的文明和艺术传统,粟特的历史和社会构成,以及粟特与拜占庭、波斯、印度、中国及突厥草原等外界文化之间的精彩互动。全书既有向读者宏观介绍粟特文明的篇章——如《粟特考古史》具体论述了粟特文明的源起、断代及其发展历程,又有针对当下的·新考古成果的阐释,几篇·新的文章精确解读了娜娜女神壁画、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以及Miho石棺上的艺术细节。此外,书中还有两篇是马尔夏克夫人腊丝波波娃著(或与马尔夏克合著),堪称夫妇俩在片治肯特考古五十多年的合璧之作。作为粟特学、丝绸之路的·考古专家,马尔夏克此书涉及当今世界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新考古发现以及·新成果,填补了近十年世界丝绸之路学的空白。

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专门为此书作序推荐,并崇敬地称马尔夏克为“学术伟人”。本书还附有荣新江教授亲自撰写的《马尔夏克历年著作》,展示出一位毕生献身考古的学者的伟大足迹。作为“中亚考古之父”,马尔夏克担任法国—塔吉克斯坦考古队的第四任队长多年,也成为此考古队队员员以及有志于考古学术的中青年的偶像,成为不折不扣的国际丝路学导师。在考古荒漠中,他身上所具有的能让千年尘埃复活、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激励着一代代学人继续这条艰难而又充满惊喜的道路,也不断推动着丝路文化的延续。

本书为“丝路译丛”的一种。1999年到2007年间,联合国考古队在中亚五国和印度北部“玄奘之路”上收获重大发掘成果:数百尊佛造像,两万平米壁画,足以再造一个敦煌;同样的八年,中国北方陆续出土中亚来华粟特人在北朝的墓葬文物,其数量与精美度百年不遇,且和“玄奘之路”海外成果遥相呼应;近年丝绸之路国际会议上,欧亚各国学者纷纷把上述两批文物糅合分析,取得里程碑式的学术突破。这些在中亚、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的重要考古发现,对于丝绸之路历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学术价值。



业界推荐


伟大的粟特学家马尔夏克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亚考古学和艺术史,以及欧洲中世纪和东方的金银器。他在这些方面发表了大量的论著,涉及到方方面面,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粟特本土的历史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高大的学术伟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有多么丰厚,他是值得我们纪念的人物,他的论著也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丝路译丛”的作者来自俄罗斯、法国、乌兹别克、美国、意大利等国,都是世界级的东方学专家和丝路艺术史家,每一位都亲身参加国际考古队在中亚五国联合国遗址的挖掘工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用血汗和青春见证了玄奘之路宝藏的出土,用著作填补了·近十年世界丝路学的空白和疑难。他们都是国际学界公认研究丝路的·学者,文章是历年国际会议上的代表作。此系列丛书中还配有大量插图,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画、佛像、珠宝,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实为丝路研究的佳作。

——徐文堪(复旦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AAS会员,《汉语大词典》总编纂)

“丝路译丛”内容涵盖中亚五国丝路考古·新成果,提供了大量一带一路的文化情报,揭秘了一带一路上的许多历史悬案,是一套近年罕见的学术翻译著作。该丛书以丝路沿线地域为经,以文化交往为纬,钩织出不同民族、文明类型及其相互影响的历史状况,展示了欧亚大陆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壮阔历史场景,以飨急需了解海外丝路研究动态的中国读者。全套书视野宽阔、史料丰富、分析深入,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画地为牢、自我隔离、脱离时代、故步自封的旧习,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吸纳了新鲜空气。

——葛承雍(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总编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编辑推荐


1.“丝路译丛”萃集英、美、德、法、意、印、俄等多个国家的·丝绸之路考古专家的力作,涉及当今世界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新考古发现以及·新成果,用著作填补了·近十年世界丝绸之路学的空白。本丛书的引进旨在弘扬丝绸之路文化,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增加文化筹码,提升文化软实力,且对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 书中还配有大量插图,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画、佛像、珠宝,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实为丝绸之路研究的佳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外学人的丝绸之路文化研究视野开阔,观点新颖,对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丝路译丛”同时以考古艺术这一物质文化的直观形式呈现了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新唐书》《旧唐书》等史书形成历史研究的二重证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4.丝路文化成为当前的热点,受到多方关注,丝路沿线的·新考古成果也极有必要翻译介绍给我国学界与读者,丝路译丛系列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不仅展现了这些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唐代以及中国古代文化与中亚诸文化的密切关系,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5. 本书从考古和艺术的角度对中古史重新进行研究,是东西方学者研究中亚古代社会文化、唐代中外关系史等领域的必读著作。

6.“丝路译丛”已获得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马尔夏克(Boris Marshak,1933—2006)

圣彼得堡人,考古学博士,俄罗斯冬宫博物馆高加索和中亚部主任,历任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杰出访问教授。卓越的中亚文化历史学家、粟特文明专家。2006年夏季殉职于中亚沙漠考古场地。如今马尔夏克教授在塔吉克斯坦的墓地,已成为新一代考古人心目中的圣地。

在国际丝路考古领域,马尔夏克多年来担任联合国考古遗址塔吉克斯坦场地队长;与妻子腊丝波波娃博士五十年来一同挖掘片治肯特古城,传为丝路学界佳话。他主持挖掘的中亚著名遗址有片治肯特古城带谷仓的娜娜女神宫殿、布哈拉古城的瓦拉赫沙红厅壁画,撒马尔罕古城的大使厅壁画等,被学界尊为“中亚考古之父”。

马尔夏克在中亚壁画领域代表著作有:《粟特壁画史诗》《粟特壁画中的传奇、童话、寓言》《粟特壁画的岩彩分析:从艺术史到实验室》《粟特艺术中的娜娜女神信仰》《粟特壁画上的农神图像》《粟特壁画中的狩猎图》《粟特壁画与北朝粟特人石葬具艺术比较》《片治肯特古城考古发掘报告(1983—2006年)》等。

译者毛铭,伦敦大学艺术考古博士,伦敦《中亚艺术考古学刊》编辑,在大英博物馆讲授《被遗忘的丝路:中亚五国》,守护联合国遗址的中亚考古队队员。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漓江出版社《丝路艺术》期刊编委。



目录


序一 玄奘之旅:血汗见证的“丝路译丛”(徐文堪)

序二 欧亚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壮阔历史场景 (葛承雍)

译者前言 重新唤醒的北朝 (毛铭)

前言 纪念马尔夏克 (荣新江)

卷一 壁画与娜娜女神

开启粟特艺术的钥匙

片治肯特古城带谷仓的娜娜女神壁画(700—725年)

辉煌的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

卷二 突厥人与粟特人

独特的粟特社会构成

突厥人与粟特人

粟特与外来文化的互动

粟特考古史

卷三 粟特与北朝

Miho石雕上的粟特生活和艺术样式

Miho石棺与北朝粟特石葬具艺术(550—579年)

附录一 马尔夏克历年著作 (荣新江)

附录二 中亚考古之父:鲍里斯?马尔夏克(1933—2006年)(乐仲迪)

附录三 埋在沙漠热土中的中亚考古之父 (毛铭)

参考文献

 

 

“一带一路”重磅文化成果,云集丝绸之路考古名家,揭秘中亚古国文明

“丝路译丛”之《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

“欧亚丝绸之路的纽带”——多姿多彩的撒马尔罕考古成果


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 

作者: [法]葛乐耐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原作名: The Golden Journey to Samarkand

译者: 毛铭 

出版年: 2016-11

页数: 232

定价: 37.00

ISBN: 9787540778187

 

 

内容简介


撒马尔罕——粟特古国的都城,即中国古籍中所言的“康国”。葛乐耐曾说,我虽然生在法国,但我更应该被称为康国人,因为我的青春和热血都洒在了撒马尔罕的土地上。葛乐耐教授自青年时代开始研究波斯语言和拜火教历史,1989年起,他投身于撒马尔罕古城遗址的发掘,带领各国博士们挥汗如雨度过27个夏日考古季,并获得丰厚成果。《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即是葛乐耐多年研究和考察的成就集结。在本书中,葛乐耐教授从撒马尔罕的艺术作品与粟特商旅之间的关系及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的解读说起,梳理了撒马尔罕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从考古学、钱币学、文献学和星相学多角度切入,综合考证了粟特本土的各方神祇,同时对拜火教徒的纳骨瓮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对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中考证出的·新关于唐太宗、武则天以及佛教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给研究北朝的学者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为“丝路译丛”的一种。1999年到2007年间,联合国考古队在中亚五国和印度北部“玄奘之路”上收获重大发掘成果:数百尊佛造像,两万平米壁画,足以再造一个敦煌;同样的八年,中国北方陆续出土中亚来华粟特人在北朝的墓葬文物,其数量与精美度百年不遇,且和“玄奘之路”海外成果遥相呼应;近年丝绸之路国际会议上,欧亚各国学者纷纷把上述两批文物糅合分析,取得里程碑式的学术突破。这些在中亚、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的重要考古发现,对于丝绸之路历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学术价值。


业界推荐


葛乐耐对于伊朗所存的祆教艺术烂熟于心。当考古学家一块块地打开石板的包裹,我们由于刺鼻的粉尘而咳嗽时,葛乐耐已经检视完石板并开始解说了。

——(美)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耶鲁大学历史教授,著名汉学家)

“丝路译丛”的作者来自俄罗斯、法国、乌兹别克、美国、意大利等国,都是世界级的东方学专家和丝路艺术史家,每一位都亲身参加国际考古队在中亚五国联合国遗址的挖掘工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用血汗和青春见证了玄奘之路宝藏的出土,用著作填补·近十年世界丝路学的空白和疑难。他们都是国际学界公认研究丝路的·学者,文章是历年国际会议上的代表作。此系列丛书中还配有大量插图,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画、佛像、珠宝,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实为丝路研究的佳作。

——徐文堪(复旦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AAS会员,《汉语大词典》总编纂)

“丝路译丛”内容涵盖中亚五国丝路考古·新成果,提供了大量一带一路的文化情报,揭秘了一带一路上的许多历史悬案,是一套近年罕见的学术翻译著作。该丛书以丝路沿线地域为经,以文化交往为纬,钩织出不同民族、文明类型及其相互影响的历史状况,展示了欧亚大陆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壮阔历史场景,以飨急需了解海外丝路研究动态的中国读者。全套书视野宽阔、史料丰富、分析深入,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画地为牢、自我隔离、脱离时代、故步自封的旧习,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吸纳了新鲜空气。

——葛承雍(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总编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编辑推荐


1.“丝路译丛”萃集英、美、德、法、意、印、俄等多个国家的·丝绸之路考古专家的力作,

涉及当今世界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新考古发现以及·新成果,用著作填补了·近十年世界丝绸之路学的空白。本丛书的引进旨在弘扬丝绸之路文化,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增加文化筹码,提升文化软实力,且对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 书中还配有大量插图,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画、佛像、珠宝,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实为丝绸之路研究的佳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外学人的丝绸之路文化研究视野开阔,观点新颖,对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丝路译丛”同时以考古艺术这一物质文化的直观形式呈现了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新唐书》《旧唐书》等史书形成历史研究的二重证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4.丝路文化成为当前的热点,受到多方关注,丝路沿线的·新考古成果也极有必要翻译介绍给我国学界与读者,丝路译丛系列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不仅展现了这些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唐代以及中国古代文化与中亚诸文化的密切关系,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5. 本丛书从考古和艺术的角度对中古史重新进行研究,是东西方学者研究中亚古代社会文化、唐代中外关系史等领域的必读著作。

6.“丝路译丛”已获得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葛乐耐(Frantz Grenet)

考古学家、壁画修复专家、粟特和波斯语言学家。巴黎人, 巴黎大学考古学博士,现任法兰西学院之丝路学科带头人, 曾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主席二十年,同时任法国高等师范学院教授二十年。

代表著作有:《丝路拜火教两千年史》《撒马尔罕古城考古发掘报告(1989—2015年)》《撒马尔罕古城“大使厅壁画”保护和修复项目(2009—2015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逐年出版,并每年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论文有:《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上的波斯新年场景》《粟特人的自画像》《震撼世人的喀拉汗王朝壁画遗产》《穿过钦瓦特桥:粟特移民聚落在北朝的拜火教葬俗》等。 因为杰出的学术成就,荣获法国“金石碑铭学院奖章”(1985、1997、2009年度)、法国“国家学术勋章”(2003、2010、2012年度)等。

译者毛铭,伦敦大学艺术考古博士,伦敦《中亚艺术考古学刊》编辑,在大英博物馆讲授《被遗忘的丝路:中亚五国》,守护联合国遗址的中亚考古队队员。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漓江出版社《丝路艺术》期刊编委。



目录 


序一:玄奘之旅:血汗见证的“丝路译丛”(徐文堪)

序二:欧亚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壮阔历史场景 (葛承雍)

译者前言 :重新唤醒的北朝

卷一 撒马尔罕壁画

粟特人的自我画像

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说了什么?

卷二 古城?文书?遗事

撒马尔罕古城,世界的纽带

白匈奴时代的撒马尔罕

片治肯特王·后的日子

卷三 星座?钱币?众神

大夏贵霜王朝的希腊万神殿

粟特拜火教神庙里的印度神

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占星术绘卷中的印度和波斯天文学传统

卷四 拜火教与北朝

粟特早期纳骨瓮上的拜火教主题

花剌子模与粟特的纳骨瓮

翻越钦瓦特桥:

粟特移民聚落在北朝的拜火教葬俗

译后记 葛乐耐:生在法国,长在康国

附录:北朝粟特考古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一带一路”重磅文化成果,云集丝绸之路考古名家,揭秘中亚古国文明

“丝路译丛”之 《唐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

“丝路学界拉斐尔”笔下的多面粟特艺术


唐风吹拂撒马尔罕 

作者: [意]康马泰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副标题: 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

原作名: Dawn of Samarkand:Art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Sogdiana and China,Persia, India,and Byzantine

译者: 毛铭 

出版年: 2016-11-1

页数: 228

定价: 36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0777463

 

 

内容简介


中国古籍中的“康国”,即指撒马尔罕;欧洲的粟特学家都希望能以“康”为姓,事实上唯独康马泰因其名为Compareti而独享此荣耀,而年轻的康马泰也确实与撒马尔罕有着不解之缘。《唐风吹拂撒马尔罕》正是作者康马泰结合主持中亚布哈拉古城考古的挖掘实践及多年研究的心血之作。全书分为四卷——《粟特艺术与中国》《粟特艺术与波斯》《粟特艺术与印度》《粟特艺术与拜占庭》,关于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上的唐代端午节,中国北朝墓葬中的粟特艺术,粟特信仰与佛教、印度教神祇的关系等,书中都有精彩论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马泰于1989年首先考证出的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西墙内涵,本书对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中考证出的·新关于唐高宗、武则天以及佛教内容所做的分析研究,为揭示整个壁画主题以及更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思路。全书立论新颖,所配插图皆为·新的考古成果,用译者毛铭的话说,每篇都有国内学界前所未闻的惊人之语,足可供国内外学者研究参考。

《唐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为“丝路译丛”的一种。1999年到2007年间,联合国考古队在中亚五国和印度北部“玄奘之路”上收获重大发掘成果:数百尊佛造像,两万平米壁画,足以再造一个敦煌;同样的八年,中国北方陆续出土中亚来华粟特人在北朝的墓葬文物,其数量与精美度百年不遇,且和“玄奘之路”海外成果遥相呼应;近年丝绸之路国际会议上,欧亚各国学者纷纷把上述两批文物糅合分析,取得里程碑式的学术突破。这些在中亚、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的重要考古发现,对于丝绸之路历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学术价值。



业界推荐


康马泰博士被业界同仁亲切地称为中亚丝路学界的拉斐尔,在丝路考古领域研究广泛。本书从图像学和历史学角度,深入揭示了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的互动关系,每篇都有惊人之语,读来让人如同享受了一场粟特、萨珊文化的盛宴。

——李锦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欧亚学刊》主编)

“丝路译丛”的作者来自俄罗斯、法国、乌兹别克、美国、意大利等国,都是世界级的东方学专家和丝路艺术史家,每一位都亲身参加国际考古队在中亚五国联合国遗址的挖掘工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用血汗和青春见证了玄奘之路宝藏的出土,用著作填补了·近十年世界丝路学的空白和疑难。他们都是国际学界公认研究丝路的·学者,文章是历年国际会议上的代表作。此系列丛书中还配有大量插图,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画、佛像、珠宝,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实为丝路研究的佳作。

——徐文堪(复旦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AAS会员,《汉语大词典》总编纂)

“丝路译丛”内容涵盖中亚五国丝路考古·新成果,提供了大量一带一路的文化情报,揭秘了一带一路上的许多历史悬案,是一套近年罕见的学术翻译著作。该丛书以丝路沿线地域为经,以文化交往为纬,钩织出不同民族、文明类型及其相互影响的历史状况,展示了欧亚大陆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壮阔历史场景,以飨急需了解海外丝路研究动态的中国读者。全套书视野宽阔、史料丰富、分析深入,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画地为牢、自我隔离、脱离时代、故步自封的旧习,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吸纳了新鲜空气。

——葛承雍(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总编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编辑推荐


1.“丝路译丛”萃集英、美、德、法、意、印、俄等多个国家的·之路考古专家的力作,涉及当今世界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新考古发现以及·新成果,用著作填补了·近十年世界丝绸之路学的空白。本丛书的引进旨在弘扬丝绸之路文化,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增加文化筹码,提升文化软实力,且对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 书中还配有大量插图,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画、佛像、珠宝,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实为丝绸之路研究的佳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外学人的丝绸之路文化研究视野开阔,观点新颖,对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3.“丝路译丛”同时以考古艺术这一物质文化的直观形式呈现了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新唐书》《旧唐书》等史书形成历史研究的二重证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4.丝路文化成为当前的热点,受到多方关注,丝路沿线的·新考古成果也极有必要翻译介绍给我国学界与读者,丝路译丛系列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不仅展现了这些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唐代以及中国古代文化与中亚诸文化的密切关系,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5. 本丛书从考古和艺术的角度对中古史重新进行研究,是东西方学者研究中亚古代社会文化、唐代中外关系史等领域的必读著作。

6.“丝路译丛”已获得2016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康马泰 (Matteo Compareti)

生于威尼斯,意大利拿波里大学东方学博士。现任加州伯克利大学“阿扎佩杰出教授”,历任纽约大学古代学院副教授,大英博物馆钱币部研究员,威尼斯大学东方系讲师、助教等。考古学家,壁画学家,汉学家。

在国际丝路考古领域,参加过意大利考古队在布哈拉绿洲的七处壁画遗址发掘、意大利-伊朗联合考古队在塔克-伊-布斯坦摩崖遗址发掘、意大利考古队在高加索山区的拜占庭遗址发掘。在波斯和拜占庭学领域的论文有:《粟特移民聚落在联珠纹样沿丝路传播中的角色》《拜占庭与粟特艺术的互动》《帝王猎鹿:塔克-伊-布斯坦摩崖新发现》等。

译者毛铭,伦敦大学艺术考古博士,伦敦《中亚艺术考古学刊》编辑,在大英博物馆讲授《被遗忘的丝路:中亚五国》,守护联合国遗址的中亚考古队队员。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漓江出版社《丝路艺术》期刊编委。



目录 


序一:玄奘之旅:血汗见证的“丝路译丛”(徐文堪)

序二:欧亚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壮阔历史场景(葛承雍)

译者前言 :重新唤醒的北朝

卷一 粟特与中国

·后的波斯皇室在唐朝

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上的唐代端午节

寻找西域传中的垡地国

卷二 粟特与波斯

帝王猎鹿:塔克-伊-布士坦摩崖的新发现

萨珊之考古发现

北朝墓葬里的有翼神兽解读

卷三 粟特与印度

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的印度场景

粟特佛教的雪泥鸿爪

粟特信仰千年

拜火教的印度神祇

卷四 粟特与拜占庭

粟特移民在联珠纹传播中的角色

拜占庭与粟特的艺术互动

译后记:威尼斯的唐代书斋

附录:北朝粟特考古大事年表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