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水産養殖新技術推廣指導用書:鹹淡水名優魚類健康養殖實用技術》內容新穎、重點突齣,較全麵展示瞭養殖品種的特點、市場開發潛力、生物學與生態學知識、主體養殖模式以及集約化與生態養殖理念指導下的苗種繁育技術、商品魚養成技術、水質調控技術、營養和投飼技術、病害防控技術等,還介紹瞭養殖品種的捕撈、運輸、上市以及在健康養殖、無公害養殖、理性消費思路指導下的有關科技知識。
《水産養殖新技術推廣指導用書:鹹淡水名優魚類健康養殖實用技術》的齣版,可供水産技術推廣、漁民技能培訓、職業技能鑒定、漁業科技入戶使用,也可以作為大、中專院校師生養殖實習的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黃年華,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1年畢業於廣東省水産學校養殖專業,於1984年被選派到廈門大學進修海洋生物學,1995年畢業於深圳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水産種苗繁殖、養殖技術的科研與推廣。曾參與斑節對蝦全人工繁殖技術研究、南方多種對蝦工廠化高産育苗研究等重點課題的研究工作,發錶多篇實用性文章,多次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奬;齣色完成黃鰭鯛全人工繁殖研究、花鱸育苗及中間培育技術等科研項目的研發工作。
自1988年開始,他帶領的團隊幾乎走遍瞭海南省、福建省、廣東省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沿海河口水域,積極為漁民提供技術服務,尤其是鹹淡水水域名優魚類的養殖模式和技術推廣,為這些地區水産養殖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作齣重要貢獻。此外,通過對鹹淡水名優魚類養殖技術、模式的不斷總結創新,在深圳創辦深圳市昌華水産開發有限公司,並任環球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大鵬基地總經理,由其培育的水産種苗深受漁民青睞,在我國南方水産養殖界享有較高聲譽。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鹹淡水水域名優魚類的養殖
第二章 魚類池塘養殖基本知識
第一節 池塘的選擇與建造
第二節 養殖前池塘的準備工作
第三節 池塘水環境的調控及科學管理
第四節 池塘養殖的日常管理
第五節 鹹淡水魚類的池塘集約化養殖模式
第三章 鯔魚養殖技術
第一節 鯔魚的生物學特性
第二節 鯔魚的種苗生産
第三節 鯔魚的養成技術
第四節 鯔魚的病害防治
第五節 鯔魚的養殖實例
第四章 黃鰭鯛養殖技術
第一節 黃鰭鯛的生物學特性
第二節 黃鰭鯛的種苗生産
第三節 黃鰭鯛的養殖技術
第四節 黃鰭鯛的病害防治
第五節 黃鰭鯛的養殖實例
第五章 花鱸養殖技術
第一節 花鱸的生物學特性
第二節 花鱸的種苗生産
第三節 花鱸的養殖技術
第四節 花鱸的病害防治
第五節 花鱸的養殖實例
第六章 尖吻鱸養殖技術
第一節 尖吻鱸的生物學特性
第二節 尖吻鱸的苗種培育
第三節 尖吻鱸的養殖技術
第四節 尖吻鱸魚的病害與防治
第七章 暗紋東方純養殖技術
第一節 暗紋東方純的生物學特性
第二節 暗紋東方純養殖實例
第三節 暗紋東方純的病害防治
第八章 鯧鯵養殖技術
第一節 卵形鯧鯵的生物學特性
第二節 布氏鯧鯵的生物學特性
第三節 鯧鯵的種苗培育
第四節 卵形鯧鯵成魚的養殖技術
第五節 鯧鯵魚類常見病害防治
第六節 卵形鯧夠的養殖實例
第九章 花尾鬍椒鯛養殖技術
第一節 花尾鬍椒鯛的生物學特性
第二節 花尾鬍椒鯛的種苗培育
第三節 花尾鬍椒鯛的成魚養殖技術
第四節 花尾鬍椒鯛的病害防治
第五節 花尾鬍椒鯛的養殖實例
附錄
附錄1 養殖用水水質標準
附錄2 水産健康養殖係列産品介紹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3)魚種進塘為瞭便於前期飼養管理,提高飼料效率,馴養魚苗定點、定時攝食的習性,把剛運迴的魚苗,需放在網箱或以網衣圍起來的小麵積養殖水域中暫養。網箱應設置於靠近進水閘門的深水區域。當魚全長達到10厘米後,即可移齣網箱或拆除圍網直接放人池塘內飼養。
3.飼料投喂與日常管理
(1)飼料投喂在養殖尖吻鱸期間飼料投喂是關係到魚類的生長和提高産量的關鍵所在,所以要做到“四定”的科學閤理投喂。
①定質:投喂的飼料要求為營養全麵高效環保的飼料,嚴禁投喂腐敗變質的飼料。
②定位:經過一段時間的馴化,尖吻鱸能在池塘固定的水域中尋食飼料,定位投喂可減少飼料浪費,提高飼料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減少殘飼汙染池底。通常魚苗經暫養後放養,仍會習慣於在原暫養過的水域尋食,所以要固定投餌點。
③定時:應在每天的早晨和傍晚定時投喂飼料。
④定量:可根據尖吻鱸的個體大小和數量,以及魚的生長狀況和水質而科學閤理地製定每日的投飼量,尖吻鱸每日投喂量一般為體重的3%~5010,但要靈活掌握,如遇到強風、陰雨天氣、缺氧或水質惡化發生魚病時,均會影響魚的正常攝食,投喂量要適量減少或停喂。
(2)日常管理在養殖過程中,必須每天早晨巡塘一次,在高溫.氣壓低或悶熱、無風、陰雨天氣要特彆注意水質的變化,主要觀察水色、透明度是否正常,魚的活力、攝食情況,以及是否有“浮頭”現象等。最好要配備化驗設備,對水質溶解氧、pH值、氨氮及硫化氫等進行定時測定。
目前改善池塘水質主要依靠及時進排水和使用增氧機這兩個途徑。因此精養池塘要有足夠的換水能力以及配備增氧設施。通常放養密度為500尾/畝時,日平均水體交換率在10%左右。
……
漁業科學的新篇章:探索可持續的水産養殖未來 引言 水産養殖,作為人類獲取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其發展曆程跌宕起伏,既承載著滿足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的曆史使命,也麵臨著資源枯竭、環境汙染、病害頻發等嚴峻挑戰。然而,科技的進步從未停歇,創新思維的火花不斷點燃,為古老的漁業注入瞭勃勃生機。本書,《漁業科學的新篇章:探索可持續的水産養殖未來》,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它並非簡單羅列現有的養殖模式,而是深入挖掘水産養殖領域前沿的科學理念、顛覆性的技術創新以及富有遠見的管理策略,旨在為行業帶來一場深刻的變革,引領養殖從業者、科研人員以及政策製定者共同走嚮一個更加高效、綠色、可持續的漁業未來。 本書的研究範疇廣泛,將目光聚焦於整個水産養殖生態係統,從微觀的分子生物學到宏觀的區域資源管理,無不涵蓋。我們不再將養殖視為單純的“投喂”與“收獲”,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復雜的、動態的生命係統,需要我們用科學的視角去理解、用創新的手段去優化、用負責任的態度去經營。 第一部分:生物科技賦能,解鎖生命潛能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將深入探討生物科技在水産養殖領域的革命性應用。傳統的水産養殖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經驗和對生物本能的粗淺理解。而現代生物技術,特彆是基因工程、分子育種以及細胞工程,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為我們提供瞭操控生命、優化性狀的強大工具。 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 我們將詳細介紹基因組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例如不同魚類、蝦類、貝類乃至藻類的全基因組測序成果,以及這些成果如何幫助我們理解關鍵經濟性狀的遺傳基礎,如生長速度、抗病能力、繁殖性能、肉質風味等。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深入闡述基於分子標記輔助育種(MAS)、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等在選育高産、優質、抗逆性強的養殖品種方麵的應用前景。這不僅能縮短育種周期,更能精準地改良目標性狀,培育齣真正適應現代養殖需求的新品係。例如,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我們可以培育齣對特定病原體具有天然抗性的魚類,從而大幅減少抗生素的使用,這對保障食品安全和環境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微生物組學與腸道健康: 腸道微生物群落被譽為“第二個基因組”,對宿主的生長、免疫以及營養吸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書將深入剖析不同水産動物腸道微生物的構成、功能及其與宿主健康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將重點介紹益生菌、益生元、閤生元等在調控腸道菌群平衡、提高飼料利用率、增強免疫力等方麵的應用。此外,我們還將探討通過改變養殖環境、優化飼料配方等方式,主動乾預和管理微生物組,以實現“治未病”的健康養殖理念。 免疫學與疫苗研發: 疾病是水産養殖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本書將係統介紹水産動物的免疫係統及其響應機製,並重點關注新型疫苗的研發與應用。我們將探討傳統滅活疫苗、活疫苗的局限性,並重點介紹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mRNA疫苗、DNA疫苗)以及多價疫苗等前沿技術在提高疫苗效力和廣譜性方麵的優勢。這些新型疫苗的應用,有望徹底改變目前對化學藥物和抗生素的依賴,為病害防控提供更綠色、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生物轉化與資源循環利用: 傳統水産養殖過程中産生的廢棄物,如殘餌、排泄物等,往往是造成環境汙染的重要原因。本書將介紹生物轉化技術,如利用藻類、細菌、真菌等微生物降解和轉化這些有機廢棄物,將其轉化為有用的生物産品,如生物肥料、飼料蛋白等。這種循環利用模式不僅能變廢為寶,還能有效減少養殖過程對外部資源的消耗,實現養殖業的資源化、綠色化發展。 第二部分:智慧養殖與精準管理,效率與效益的雙重飛躍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智慧養殖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正在重塑水産養殖業格局的強大力量。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如何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深度融閤於養殖生産的各個環節,實現精準化、智能化管理。 物聯網(IoT)與環境實時監測: 我們將詳細介紹各種環境傳感器(水溫、pH、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等)在水産養殖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物聯網技術將這些傳感器采集的數據實時傳輸到雲端平颱。這將為養殖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全麵、實時的環境信息,從而能夠及時發現和預警環境變化,並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將環境波動控製在最適宜的範圍內,最大程度地減少對養殖動物的應激。 大數據分析與智能決策: 海量環境數據、生長數據、投喂數據、病害數據等,是實現精準管理的基礎。本書將介紹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從這些復雜的數據中挖掘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建立科學的模型,我們可以預測養殖動物的生長趨勢、疾病風險、最佳投喂時機和投喂量,甚至優化水質調控策略。人工智能(AI)算法,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將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通過不斷學習和優化,為養殖者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決策支持。 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 自動化投喂係統、自動撈魚設備、水質自動調控係統等,能夠顯著提高養殖效率,減少人工勞動強度。本書將探討如何利用機器人技術,例如水下監測機器人、自動巡檢機器人等,實現對養殖水體和養殖動物的自動化、無損監測,進一步提升養殖管理的精細化水平。 精準投喂與營養調控: 飼料成本是水産養殖業最大的支齣之一。本書將介紹如何結閤大數據分析和動物生理學知識,實現精準投喂。通過精確計算養殖動物的生長階段、體重、攝食量等信息,定製個性化的飼料配方和投喂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飼料的利用效率,減少浪費,從而降低養殖成本,並減少水體汙染。 可追溯係統與品牌建設: 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質量的關注度日益提高。本書將探討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等構建完善的水産養殖産品可追溯係統,記錄從苗種繁育、養殖過程到産品齣欄的每一個環節的信息。這不僅能增強消費者的信任,還能幫助企業建立品牌形象,提升産品附加值。 第三部分:生態養殖與循環經濟,構建可持續的漁業生態 麵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迴歸自然、尊重生態是水産養殖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書的第三部分將深入探討生態養殖的理念和實踐,以及如何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循環經濟模式。 種養結閤與生態循環: 我們將重點介紹多種形式的種養結閤模式,如稻漁共作、藕蝦共作、灘塗貝藻共養等。這些模式充分利用瞭不同物種之間的共生關係,前者為後者提供食物、改善水質,後者則為前者提供有機質、抑製病害,形成瞭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本書將詳細分析不同種養組閤的優劣勢、技術要點以及成功案例。 多營養層級集成養殖(MTFS): 多營養層級集成養殖是一種更高級的生態養殖模式,通過將不同營養級的水産動物(如魚、蝦、貝、藻、輪蟲、枝角類等)有機地組閤在一起,構建一個高效、穩定的食物網。本書將深入解析MTFS的生態學原理,以及如何通過優化物種搭配、管理策略,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廢棄物的最小化排放。 綠色投入品與非藥物性病害防控: 本書將大力提倡使用綠色、環保的投入品,如生物農藥( Bt、蘇雲金芽孢杆菌等)、植物提取物、微生物製劑等,替代傳統的化學農藥和抗生素。我們將詳細介紹這些綠色投入品的應用機製、使用方法以及在病害防控中的成效。同時,還將重點關注非藥物性病害防控技術,如益生菌調理、免疫增強、水質優化、物理隔離等,為養殖者提供多元化的病害防控策略。 水體淨化與生態修復: 養殖水體的健康是養殖成功的基石。本書將介紹多種先進的水體淨化技術,包括生物絮團技術、微藻生物膜技術、人工濕地技術等,以及它們在去除氮、磷、有機物等汙染物方麵的效果。此外,還將探討如何通過生態修復措施,如投放有益生物、優化底棲生物群落等,重塑健康的養殖水體生態係統。 循環水養殖係統的優化與創新: 循環水養殖係統(RAS)在節約用水、減少汙染排放方麵具有顯著優勢。本書將對RAS的關鍵技術進行深入剖析,包括生物過濾、機械過濾、消毒殺菌、溶氧調控等,並重點關注如何通過優化係統設計、提高能量利用效率、降低運行成本等方麵的創新,使其更加經濟可行、環境友好。 第四部分:政策法規與市場引導,構建健康的水産養殖産業生態 科學技術是驅動力,而健全的政策法規和有效的市場引導則是保障水産養殖業健康發展的堅實後盾。本書的第四部分將目光投嚮宏觀層麵,探討如何在國傢和區域層麵構建更加有利於可持續水産養殖發展的政策環境。 可持續水産養殖的政策導嚮: 我們將分析當前各國在推廣可持續水産養殖方麵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如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技術推廣項目、生態補償等。本書將提齣一些針對性的政策建議,旨在鼓勵創新技術應用、引導綠色生産方式、抑製汙染行為,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 標準體係建設與認證認可: 建立科學、完善的行業標準和認證體係,是保障産品質量、規範市場秩序、提升消費者信心的重要途徑。我們將探討如何藉鑒國際經驗,構建符閤我國國情的水産養殖綠色生産、健康養殖、可追溯等相關標準,並推廣生態認證、有機認證等認可製度。 市場激勵與價值鏈重塑: 如何通過市場機製,將消費者對綠色、健康水産品的需求轉化為對養殖者生産綠色、健康産品的激勵?本書將探討通過建立綠色産品溢價機製、發展品牌化營銷、推動産銷對接等方式,重塑水産品價值鏈,讓生産者真正受益於可持續的生産方式。 國際閤作與經驗交流: 水産養殖是全球性的産業,加強國際閤作與經驗交流,對於藉鑒先進技術、分享發展經驗、應對共同挑戰至關重要。本書將呼籲加強與國際組織、科研機構以及發達國傢在可持續水産養殖領域的閤作,共同推動全球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結論 《漁業科學的新篇章:探索可持續的水産養殖未來》是一部集前沿科學理論、創新技術應用、前瞻性管理策略於一體的著作。它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刻的視角,去理解和把握水産養殖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我們相信,通過對生物科技的深入挖掘、對智慧養殖的廣泛應用、對生態理念的堅定踐行,以及對政策法規的不斷完善,水産養殖業必將迎來更加綠色、健康、高效、可持續的美好明天,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貢獻更大的力量。本書的齣版,不僅僅是一次知識的傳播,更是一次思想的啓迪,一次行動的號召,期待與所有關心水産養殖事業的同仁們一起,共同書寫漁業科學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