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选用手册

不锈钢选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中平 编
图书标签:
  • 不锈钢
  • 材料选择
  • 金属材料
  • 工程材料
  • 材料手册
  • 机械工程
  • 材料科学
  • 耐腐蚀材料
  • 工业材料
  • 金属加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437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746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不锈钢材料的选用是工程设计、生产建设领域中企业必需的基础资料之一。《不锈钢选用手册》详细介绍了中外各牌号不锈钢产品的成分、力学性能、耐蚀性能等。根据化工、压力容器、特种设备、船舶、机械、车辆、电力、航空航天、军工等各个行业的特点和对材料不同要求,提出了材料的选用原则以及具体的常用材料,供读者参考。
《不锈钢选用手册》可供化工、压力容器、特种设备、船舶、机械、车辆、电力、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的技术人员使用。

目录

第一章 不锈钢选用基础
一、不锈钢种类和选用
二、不锈钢和耐热钢的牌号和性能(GB/T 20878—2007)
三、不锈钢的特性和用途(GB/T 1220—2007等)
四、含铜抗菌不锈钢(YB/T 4171—2008)
五、不锈钢成分及性能(EN 10088—2005)
六、耐热钢和镍合金(EN 10095—1999)
七、不锈钢和耐热钢
八、高耐候钢(JIS G3125—2010)
第二章 不锈钢板、带材选用
一、不锈钢热轧钢板和钢带(GB/T 4237—2007)
二、热轧钢板和钢带的理论质量(GB/T 709—2006)
三、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GB/T 3280—2007)
四、冷轧钢板和钢带的理论质量(GB/T 708—2006)
五、不锈钢复合钢板和钢带(GB/T 8165—2008)
六、不锈钢复合钢板和钢带的理论质量(GB/T 8165—2008)
七、钛.不锈钢复合板(GB/T 8546—2007)
八、手表用不锈钢冷轧钢带(YB/T 5133—2007)
九、磁头用不锈钢冷轧钢带(YB/T 085—2007)
十、航空用不锈钢冷轧板规范(GJB 2295A—2006)
十一、航空用不锈钢冷轧弹簧带规范(GJB 3321—1998)
十二、电真空器件用无磁不锈钢0Cr16Ni
[YB/T 5250—1993(2005年确认)]
十三、仪表用耐硫化物腐蚀0Cr15Ni40MoCoTiAlB弹性合金带材(JB/T 5329.1—1991)
十四、仪表用耐盐酸腐蚀00Ni70Mo28V弹性合金带材(JB/T 5329��2—1991)
十五、仪表用耐氯化物腐蚀00Cr15Ni60Mo16W4弹性合金带材(JB/T 5329.3—1991)
十六、针管用不锈钢精密冷轧钢带(GB/T 21074—2007)
十七、外科器械用不锈钢(YY/T 0294.1—2005)
十八、金属接骨板(YY 0017—2008)
十九、不锈和耐热铬镍钢厚板、薄板和钢带(ASTM A 167—1999)
二十、不锈和耐热铬钢厚板、薄板和钢带(ASTM A 176—1999)
二十一、退火或冷加工奥氏体不锈钢薄板、钢带、厚板和扁钢(ASTM A 666—2003)
二十二、压力容器和一般用途铬和铬镍不锈钢厚板、薄板和钢带(ASTM A 240/
A 240M—2010)
二十三、热轧不锈钢厚板、薄板和钢带(JIS G 4304:2005)
二十四冷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JIS G 4305:2005)
二十五、热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KS D3705—1992)
二十六、冷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KS D3698—1992)
二十七、不锈钢厚板、薄板和钢带(IS 6911—1992)
第三章 不锈钢管材选用
一、不锈钢管的外径和壁厚(GB/T 17395—2008)
二、结构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 14975—2002)
三、结构用不锈钢无缝钢管的理论质量(GB/T 14975—2002)
四、结构用不锈钢复合管(GB/T 18704—2008)
五、结构用不锈钢复合管的理论质量(GB/T 18704—2008)
六、内衬不锈钢复合钢管(CJ/T 192—2004)
七、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 14976—2002)
八、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的理论质量(GB/T 14976—2002)
九、奥氏体.铁素体型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GB/T 21833—2008)
十、奥氏体.铁素体型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的理论质量(GB/T 21833—2008)
十一、不锈钢极薄壁无缝钢管(GB/T 3089—2008)
十二、不锈钢小直径无缝钢管(GB/T 3090—2000)
十三、不锈钢小直径无缝钢管的理论质量(GB/T 3090—2000)
十四、机械结构用不锈钢焊接钢管(GB/T12770—2002)
十五、机械结构用不锈钢焊接钢管的理论质量(GB/T 12770—2002)
十六、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GB/T 12771—2008)
十七、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的理论质量(GB/T 12771—2008)
十八、奥氏体不锈钢焊接钢管[HG 20537.1—1992(2009)]
十九、奥氏体.铁素体型双相不锈钢焊接钢管(GB/T 21832—2008)
二十、奥氏体.铁素体型双相不锈钢焊接钢管的理论质量(GB/T 21832—2008)
二十一、装饰用焊接不锈钢管(YB/T 5363—2006)
二十二、装饰用焊接不锈钢管的理论质量(GB/T 18705—2002)
二十三、建筑装饰用不锈钢焊接管材(JG/T 3030—1995)
二十四、薄壁不锈钢水管(CJ/T 151—2001)
二十五、航空用不锈钢无缝钢管规范(GJB 2296A—2005)
二十六、航天用不锈钢极薄壁无缝钢管规范(GJB 2610—1996)
二十七、S型钎焊不锈钢金属软管(YB/T5307—2006)
二十八、S型钎焊不锈钢金属软管的理论质量(YB/T 5307—2006)
二十九、不锈钢卡压式管件连接用薄壁不锈钢管(GB/T 19228.2—2003)
三十、不锈钢卡压式管件连接用薄壁不锈钢管的质量(GB/T 19228.2—2003)
三十一、锅炉、热交换器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 13296—2007)
三十二、锅炉、热交换器用不锈钢无缝钢管的理论质量(GB 13296—2007)
三十三、电站弯管(DL/T 515—2004)
三十四、一般用途无缝和焊接奥氏体不锈钢管(ASTM A 269—2007)
三十五、奥氏体不锈钢无缝和焊接管(ASTM A 312/A 312M—2006)
三十六、机械用无缝不锈钢管(ASTM A 511—2004)
三十七、机械用不锈钢焊接管(ASTM A 554—2003)
三十八、锅炉和热交换器用不锈钢管(JIS G 3463:2006)
三十九、机械结构用不锈钢管(JIS G 3466:2004)
四十、承压无缝不锈钢管(EN 10216—2004)
四十一、承压用焊接不锈钢管(EN 10217—2005)
第四章 不锈钢棒材选用
一、不锈钢棒(GB/T 1220—2007)255.、不锈钢冷加工钢棒(GB/T 4226—2009)
三、不锈钢热轧等边角钢(YB/T 5309—2006)
四、不锈钢热轧等边角钢的理论质量(YB/T 5309—2006)
五、航空用不锈钢及耐热钢棒(GJB 2294—1995)
六、不锈钢棒材和型钢(ASTM A 276—2006)
七、易切削不锈钢棒(ASTM A 582/A 582M—2005)
八、不锈钢棒(JIS G 4303:2005)
九、不锈钢棒材(KS D3706—1992)
十、不锈钢棒和扁钢(IS 6603—1972)295第五章 不锈钢丝选用
一、不锈钢丝(GB/T 4240—2009)
二、不锈钢丝绳(GB/T 9944—2002)
三、冷顶锻用不锈钢丝(GB/T 4232—2009)
四、航空用钢丝绳(YB/T 5197—2005)
五、不锈钢盘条(GB/T 4356—2002)
六、不锈钢丝(ASTM A 580/A 580M—2006)
七、不锈钢丝(JIS G 4309:1999)
八、不锈钢线材(JIS G4308—1998)
第六章 不锈钢锻件
一、锻制用不锈钢坯(YB/T 5089—2007)
二、承压设备用不锈钢和耐热钢锻件[NB/T 47010—2010(JB/T 4728)]
三、外科植入物锻造钴.铬.钨.镍合金(YY/T 0605.5—2007)
四、外科植入物可锻和冷加工的钴.铬.镍.钼.铁合金(YY/T 0605.7—2007)
五、外科植入物锻造钴.镍.铬.钼.钨.铁合金(YY/T 0605.8—2007)
六、外科植入物锻造高氮不锈钢(YY 0605.9—2007)
七、外科植入物锻造钴.铬.钼合金(YY 0605.12—2007)
八、骨接合植入物金属接骨螺钉(YY 0018—2008)
九、高温用锻制或轧制的合金钢和不锈钢法兰、管件、阀门和部件(ASME SA.182/SA.182M—2007)
十、不锈钢锻件[ASTM A473.01(2009年确认)]
第七章 不锈钢铸件
一、工程结构用中、高强度不锈钢铸件(GB/T 6967—2009)
二、一般用途耐蚀钢铸件(GB/T 2100—2002)
三、大型不锈钢铸件(JB/T 6405—2006)
四、通用阀门不锈钢铸件(GB/T 12330—2005)
五、泵用铸钢件(JB/T 6880.2—2008)
六、一般用途耐腐蚀铸钢(JIS G5121—2003)
第八章 不锈钢焊接材料选用
一、不锈钢焊条(GB/T 983—1995)
二、焊接用不锈钢丝(YB/T 5092—2005)
三、不锈钢药芯焊丝(GB/T 17853—1999)
四、不锈钢复合钢板焊接材料的选用(GB/T 13148—2008)
五、石油化工不锈钢复合钢焊接规程(SH/T 3527—2009)
六、石油化工异种钢焊接规程(SH/T 3526—2004)
七、船用焊接材料与焊接规范(中国船级社2009)
八、不锈钢复合钢焊接(JB/T 4709—2000)
九、电站钢结构焊接通用技术条件(DL/T 678—1999)
十、火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DL/T 752—2001)
十一、火电厂凝汽器管板焊接技术规程(DL/T 1097—2008)
十二、铁道车辆用耐大气腐蚀钢及不锈钢焊接材料(TB/T 2374—2008)
十三、压力容器用钢焊条(JB/T 4747—2002)
十四、埋弧焊用不锈钢焊丝和焊剂(GB/T 17854—1999)
十五、焊接用不锈钢盘条(GB/T 4241—2006)
十六、焊接用不锈钢丝(YB/T 5092—2005)
十七、惰性气体保护焊接用不锈钢棒及钢丝(YB/T 5091—1993)
十八、不锈钢光面焊条和盘条(AWS A5.9/A5.9M:2006)
十九、焊接用不锈钢线材(JIS G 4316—1991)
二十、手工电弧焊用不锈钢和耐热钢涂层焊条(EN 1600—1997)
二十一、耐候钢焊条(KSD 7101—1994)
二十二、不锈钢焊条(KSD 7014—1982)
二十三、不锈钢气体保护焊用焊丝(KSD 7026—1995)
第九章 其他典型不锈钢应用
一、烧结不锈钢过滤元件(GB/T 6886—2008)
二、十字槽沉头螺钉(GB/T 819.2—1997)
三、不锈钢螺栓、螺钉、螺柱和螺母(GB/T 3098—2000)
四、石油、石化及相关工业用钢制截止阀和升降式止回阀(GB/T 12235—2007)
五、重水罐(GB/T 11849—2008)
六 、不锈钢阀门(JB/T 5300—2008)
七、压力容器用不锈钢(GB 150—2010)
八、钢制化工容器材料选用规定(HG 20581—2011)
九、化学工业炉用不锈钢(HG 20684—1990)
十、化工装置管道用不锈钢(HG/T 20646��2—1999)
第十章 中外不锈钢和耐热钢牌号对照

《不锈钢选用手册》内容概览 本书旨在为工程师、设计师、采购人员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不锈钢材料选型指南。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不锈钢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加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科学、更经济地选择最适合特定应用需求的不锈钢牌号。 第一部分:不锈钢基础知识 本部分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系统阐述不锈钢的基本构成、分类及其独特的性能优势。 不锈钢的定义与发展史:详细介绍不锈钢的化学成分组成,重点突出铬、镍等关键元素的含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追溯不锈钢从早期铬不锈钢到如今种类繁多、应用广泛的复杂合金的发展历程,展示其技术进步和材料科学的发展。 不锈钢的分类体系:详细介绍国际上通用的不锈钢分类方法,包括奥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不锈钢)以及沉淀硬化不锈钢等。对每类不锈钢的微观组织结构、基本性能特点(如耐腐蚀性、力学性能、加工性等)进行深入剖析,并初步列举其典型应用领域。 不锈钢的主要性能指标:系统介绍评估不锈钢性能的关键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耐腐蚀性:重点讲解不同介质(如酸、碱、盐、氯化物等)对不锈钢的腐蚀机理,阐述钝化膜在耐腐蚀性中的作用,以及不同牌号不锈钢在特定腐蚀环境下的性能表现。 力学性能:详细介绍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硬度、冲击韧性等各项力学性能指标的含义,以及温度、加工方式等因素对这些性能的影响。 物理性能:阐述不锈钢的热导率、热膨胀系数、导电率、磁性等物理性能,并说明这些性能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加工性能:介绍不锈钢在切削加工、焊接、冷加工(如弯曲、冲压)等方面的表现,为后续的工艺选择提供参考。 第二部分:主流不锈钢牌号详解 本部分将对市面上常见且应用广泛的不锈钢牌号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对比,为读者提供具体、可操作的选材依据。 奥氏体不锈钢: 304系列(18-8不锈钢):深入剖析304、304L等牌号的化学成分、性能特点(优异的耐腐蚀性、良好的加工性和焊接性)、典型应用(食品工业、医疗器械、家居用品、建筑装饰等)。 316系列:重点介绍316、316L、316N等牌号,着重阐述其相较于304系列在添加钼后的耐点蚀性和耐缝隙腐蚀性的显著提升,以及其在海洋环境、化工设备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高镍奥氏体不锈钢:简要介绍如310、309等牌号,说明其优异的高温强度和抗氧化性能,适用于高温炉、热交换器等场合。 其他特殊奥氏体不锈钢:提及如200系列(锰系不锈钢)在某些特定应用下的替代性。 铁素体不锈钢: 430系列:介绍430、430Ti等牌号,强调其良好的耐腐蚀性、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成本,适用于汽车排气系统、厨房电器、建筑内饰等。 高铬铁素体不锈钢:介绍具有更高耐腐蚀性和强度的新型铁素体不锈钢,如444等,及其在饮用水系统、热交换器中的应用。 马氏体不锈钢: 410系列:介绍410、420、440系列等牌号,说明其可通过热处理获得高强度和高硬度,适用于刀具、阀门、轴承等需要高耐磨性和高强度的场合。 双相不锈钢: 2205系列:详细介绍2205等牌号,阐述其奥氏体和铁素体双重相组织赋予的优异的综合性能(高强度、良好的耐腐蚀性、特别是耐应力腐蚀开裂性),以及在石油化工、海洋工程、纸浆和造纸等领域的应用。 高合金双相不锈钢:简要介绍如2507等超级双相不锈钢,说明其在极端腐蚀环境下的应用潜力。 沉淀硬化不锈钢: 17-4PH:介绍17-4PH等牌号,说明其可以通过沉淀硬化处理获得高强度和中等耐腐蚀性,适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高要求领域。 第三部分:不锈钢的应用选择指南 本部分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不锈钢牌号的科学选择。 选材的基本原则: 腐蚀环境分析:强调详细了解介质成分、浓度、温度、压力以及是否存在杂质或污染物等因素,是正确选择耐腐蚀牌号的前提。 力学性能要求:根据载荷、应力水平、工作温度等确定所需的不锈钢牌号的强度、硬度、韧性等力学指标。 工艺性与可加工性:考虑焊接、成型、表面处理等工艺需求,选择易于加工且焊接性能良好的牌号。 经济性考量: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材料成本、加工成本和使用寿命,选择最具性价比的方案。 法规与标准要求:遵守相关的行业标准、设计规范和环保法规。 典型应用领域选材实例: 食品与饮料工业:推荐304、316L等牌号,强调卫生、易清洁和耐腐蚀性。 化工与石油化工:根据介质腐蚀性选择316L、双相不锈钢、甚至更高级别的合金。 医药与医疗器械:推荐316L、17-4PH等,强调生物相容性、耐腐蚀性和无菌要求。 建筑与装饰:根据耐候性、美观性和成本选择304、430等。 汽车工业:重点介绍排气系统用铁素体不锈钢,以及其他部件用304、316等。 海洋工程:推荐316L、双相不锈钢、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等,应对高盐度、高湿度环境。 高温应用:介绍310、309等耐高温牌号。 常见失效模式与预防: 点蚀与缝隙腐蚀:分析其成因,提出如提高铬、钼含量,选择合适的表面处理等预防措施。 应力腐蚀开裂:阐述其发生条件,推荐使用双相不锈钢或高镍奥氏体不锈钢。 晶间腐蚀:讲解其与碳含量、焊接热影响区有关,推荐选择低碳牌号(如304L)或稳定化牌号(如321)。 第四部分:不锈钢的加工与维护 本部分将简要介绍不锈钢在加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日常维护要点,以确保材料性能的充分发挥和延长使用寿命。 焊接工艺与注意事项:概述常见不锈钢焊接方法的优缺点,强调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性能变化及对策。 表面处理:介绍酸洗、钝化、抛光等表面处理工艺对提高不锈钢耐腐蚀性和美观性的作用。 日常维护与清洁:提供简单有效的日常清洁和维护建议,防止表面损伤和腐蚀。 附录 常用不锈钢牌号对照表(国际标准、国内标准)。 不锈钢常用性能参数表。 参考文献。 本书力求内容详实、逻辑清晰、语言专业且易于理解,旨在成为读者在不锈钢材料选用过程中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不锈钢选用手册》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所震撼。作为一名在机械制造行业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对各种金属材料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不锈钢,总感觉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家族,各种牌号的性能差异,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总是让我感到有些捉襟见肘。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短板。 它对不锈钢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类型不锈钢的形成机理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从早期的“耐锈钢”到如今的各种高性能不锈钢,这本书如同一条时间线,清晰地勾勒出了不锈钢材料的演进历程。我尤其喜欢它关于“不锈钢家族”的介绍,将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双相以及沉淀硬化不锈钢等不同类型,从微观结构到宏观性能,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书中关于不锈钢在极端腐蚀环境下的应用案例,让我大开眼界。比如在海洋工程、化工行业的强酸强碱环境,甚至是核工业领域,不锈钢材料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它详细分析了在这些恶劣环境下,不锈钢材料会遇到的各种腐蚀问题,比如点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等,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材料选择和防护建议。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不锈钢的力学性能和韧性分析。它不仅仅是提供冷加工、热加工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更是深入探讨了不锈钢在不同温度下的脆性转变温度,以及在承受冲击载荷时的韧性表现。这对于我们进行结构设计,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让我感到非常实用的是,书中还对不锈钢的加工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比如,切削加工时的切削力、刀具磨损,以及塑性加工时的变形行为和回弹特性。它还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优化加工工艺的建议,帮助我们提高加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不锈钢的表面处理技术,并且详细解释了各种处理方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从最常见的抛光、拉丝,到更专业的钝化、电解抛光,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工艺介绍和效果对比。 此外,这本书还对不锈钢的成本效益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我们在选择材料时,如何在性能和成本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让我觉得非常人性化的是,书中在讲解复杂概念时,会辅以大量的图示和表格,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信息,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 总的来说,《不锈钢选用手册》是一本集科学性、技术性和指导性于一体的宝藏书籍。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不锈钢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选择”和“应用”不锈钢,让我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评分

拿到《不锈钢选用手册》这本书,我首先被它那严谨的封面设计和厚实的纸张所吸引。作为一名对金属材料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以来对不锈钢的认知都停留在“不会生锈”这个层面。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不锈钢背后那深邃而迷人的世界。 它从不锈钢的“家族史”讲起,介绍了不锈钢是如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接着,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和冶金原理,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仅仅是微量的元素差异,就能让不锈钢的性能天差地别。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不锈钢家族”的详细介绍。它将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双相不锈钢以及沉淀硬化不锈钢等不同类型,从它们的晶体结构、原子排列方式,一直讲到它们各自独特的性能特点,让我对这些细微的差异有了清晰的认识。 书中关于不锈钢在不同介质中的腐蚀行为分析,简直是令人惊叹。它详细介绍了各种腐蚀机理,比如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以及在海洋、大气、工业等不同环境下的腐蚀表现。并且,它还提供了不同牌号不锈钢在各种腐蚀环境下的等级划分和适用性建议。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锈钢焊接性能的深入探讨。焊接一直是困扰很多不锈钢应用的一个难题,不同的焊接方法、不同的焊接材料,都会对焊缝的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本书不仅列举了各种常见的焊接方法,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牌号不锈钢的焊接特性,以及如何避免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裂纹、晶间腐蚀等问题。 让我觉得非常贴心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不锈钢的实际应用案例。从高层建筑的外墙装饰,到医疗器械的精密部件,再到汽车发动机的排气系统,书中都用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展示了不锈钢材料是如何在各个领域发挥其独特作用的。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不锈钢的表面处理技术,并且详细解释了各种处理方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从最常见的抛光、拉丝,到更专业的钝化、电解抛光,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工艺介绍和效果对比。 总而言之,《不锈钢选用手册》是一本集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不仅让我对不锈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材料科学更深层次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我可以说我是从头看到尾,并且过程中还反复翻阅了好几遍。当初拿到《不锈钢选用手册》的时候,其实我对它抱着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心态。毕竟,在我的认知里,不锈钢这种材料,似乎就是用来做锅碗瓢盆,或者一些简单的建筑配件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被它所展现出的博大精深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罗列各种不锈钢的牌号和它们的性能参数,它更像是在讲述一种材料的“一生”。从不锈钢的起源,到它是如何被研发出来,再到不同牌号不锈钢的微观结构差异,以及这些微观结构如何影响宏观性能,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它详细解释了各种不锈钢在不同环境下的腐蚀机理,比如盐雾腐蚀、点蚀、缝隙腐蚀等等,并且针对这些腐蚀,给出了不同牌号不锈钢的适用性建议。这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面对腐蚀性环境的工程师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之前,我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和一些粗略的文献资料,导致出现过不少问题。有了这本书,我可以更精确地根据实际工况来选择最适合的不锈钢牌号,大大提高了工程的可靠性,也节省了不必要的材料浪费。 而且,《不锈钢选用手册》还深入探讨了不锈钢的热处理工艺对性能的影响。各种退火、固溶处理、时效处理,这些看似复杂的术语,在书中都得到了清晰的阐述。它解释了为什么同一种不锈钢,经过不同的热处理,其力学性能、耐腐蚀性甚至焊接性能都会有显著的差异。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直观地展示了这些变化。这对于我们进行材料优化和故障分析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可能还是在于它在应用方面的指导。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而是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从食品工业、化工行业、建筑领域,到航空航天、医疗器械,书中几乎涵盖了不锈钢应用的方方面面。对于每一种应用场景,它都详细分析了在该场景下对不锈钢材料性能的要求,并推荐了最合适的牌号,甚至给出了设计和加工上的注意事项。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锈钢焊接性能的讲解。焊接一直是困扰很多不锈钢应用的一个难题,不同的焊接方法、不同的焊接材料、不同的焊接参数,都会对焊缝的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本书不仅列举了各种常见的焊接方法,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牌号不锈钢的焊接特性,以及如何避免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裂纹、晶间腐蚀等问题。书中还给出了很多具体的焊接工艺参数建议,这对于我们实际的焊接操作非常有指导意义。 我之前一直认为,不锈钢就是一种“万能”的材料,似乎哪里都可以用。但读了《不锈钢选用手册》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不锈钢也有如此多的“门道”。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载荷、不同的加工方式,都需要选择不同的不锈钢牌号。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循循善诱地向我传授他的知识和经验,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书中对于不锈钢的表面处理的阐述也同样精彩。抛光、拉丝、钝化、电解抛光等等,各种表面处理工艺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都得到了详细的介绍。它还分析了不同表面处理对不锈钢耐腐蚀性、耐磨性以及外观美观度的影响。这对于我们追求产品性能和外观的双重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而且,《不锈钢选用手册》的图文并茂,也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图片、表格和流程图,将一些复杂的概念和数据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让我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也让整个阅读过程更加轻松愉快。 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于我来说,可能还有些深奥,需要反复研读和思考。但正是这种深度,让我看到了不锈钢材料背后蕴含的巨大潜力,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通往材料科学殿堂的窗户。 总而言之,《不锈钢选用手册》是一本非常实用且具有学术价值的书籍。它不仅适合工程技术人员,也适合对材料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相信你也能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

刚拿到《不锈钢选用手册》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会不会太专业了,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难以消化。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流畅的文笔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这本书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耐心地引导着我一步步去了解不锈钢这种材料的奥秘。 它从不锈钢的基本构成元素讲起,解释了铬、镍等元素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们是如何赋予不锈钢独特的耐腐蚀性能。接着,它又将不锈钢家族进行了细致的划分,比如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双相不锈钢等等,并且详细阐述了每种类型不锈钢的微观结构特点,以及这些结构差异如何导致了它们在宏观性能上的不同。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不锈钢在不同介质中的腐蚀行为分析。从常见的饮用水、食品,到工业生产中的酸、碱、盐溶液,甚至是海水环境,书中都对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并且给出了不同牌号不锈钢的适用性建议。这对于我在选择厨房用具、户外设施等日常生活用品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此外,《不锈钢选用手册》还深入探讨了不锈钢的机械性能,比如它的强度、硬度、塑性以及疲劳强度。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牌号不锈钢在各种载荷下的表现。这对于我这种喜欢DIY,有时候会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物件的人来说,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材料的承载能力,避免因材料选择不当而造成的损坏。 让我觉得非常贴心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不锈钢的实际应用案例。从高层建筑的外墙装饰,到医疗器械的精密部件,再到汽车发动机的排气系统,书中都用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展示了不锈钢材料是如何在各个领域发挥其独特作用的。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不锈钢加工性能的阐述。无论是冷加工还是热加工,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包括如何进行切割、弯曲、焊接等操作,以及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动手实践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不锈钢的表面处理技术,并且详细解释了各种处理方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从最常见的抛光、拉丝,到更专业的钝化、电解抛光,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工艺介绍和效果对比。 总而言之,《不锈钢选用手册》是一本集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不仅让我对不锈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材料科学更深层次的兴趣。

评分

当我拿到《不锈钢选用手册》这本书时,我本以为它只是一本关于材料规格和性能的参考工具书。然而,当我翻阅之后,才发现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不仅提供了详尽的专业知识,更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材料科学变得生动有趣。 它首先从不锈钢的“前世今生”讲起,介绍了不锈钢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接着,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和冶金原理,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仅仅是微量的元素差异,就能让不锈钢的性能天差地别。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不锈钢家族”的详细介绍。它将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双相不锈钢以及沉淀硬化不锈钢等不同类型,从它们的晶体结构、原子排列方式,一直讲到它们各自独特的性能特点,让我对这些细微的差异有了清晰的认识。 书中关于不锈钢在不同介质中的腐蚀行为分析,简直是令人惊叹。它详细介绍了各种腐蚀机理,比如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以及在海洋、大气、工业等不同环境下的腐蚀表现。并且,它还提供了不同牌号不锈钢在各种腐蚀环境下的等级划分和适用性建议。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锈钢焊接性能的深入探讨。焊接一直是困扰很多不锈钢应用的一个难题,不同的焊接方法、不同的焊接材料,都会对焊缝的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本书不仅列举了各种常见的焊接方法,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牌号不锈钢的焊接特性,以及如何避免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裂纹、晶间腐蚀等问题。 让我觉得非常贴心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不锈钢的实际应用案例。从高层建筑的外墙装饰,到医疗器械的精密部件,再到汽车发动机的排气系统,书中都用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展示了不锈钢材料是如何在各个领域发挥其独特作用的。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不锈钢的表面处理技术,并且详细解释了各种处理方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从最常见的抛光、拉丝,到更专业的钝化、电解抛光,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工艺介绍和效果对比。 总而言之,《不锈钢选用手册》是一本集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不仅让我对不锈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材料科学更深层次的兴趣。

评分

拿到《不锈钢选用手册》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不是物理上的厚重,而是知识上的厚重感。我最初是抱着一种“大概了解一下”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不锈钢材料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但总是停留在“你知道它叫什么牌号,大概能做什么”的层面。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不是那种简单告诉你“这个型号不锈钢适合做这个”的书,而是从材料的根本出发,解释了“为什么”。 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它关于不锈钢的分类和标准的章节。从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双相不锈钢,到沉淀硬化不锈钢,每一个大类下面又有细分的小类,每一种小类都有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和性能特点。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国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锈钢标准,比如美国ASME、ASTM,欧洲EN,日本JIS等等,并且清晰地列出了它们的对应关系。这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与国际客户打交道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福音,避免了很多因标准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沟通障碍。 书中关于不锈钢在各种极端环境下的应用表现,更是让我惊叹不已。从高温高压的化工反应釜,到深海潜水器,再到太空探索的飞行器,不锈钢材料的适用性竟然如此广泛。它详细分析了在这些极端环境下,不锈钢材料会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蠕变、疲劳、应力腐蚀开裂等等,并且针对不同的挑战,给出了详细的应对策略和材料选择建议。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锈钢的加工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说,它的冷加工硬化特性,加工硬化率的差异,以及在冷加工过程中如何控制变形和避免开裂。还包括了切削加工、塑性加工等方面的技术要点。这对于我所在的企业,在进行精密零部件的生产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指导,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让我觉得非常赞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不锈钢材料的缺点。它非常客观地指出了不锈钢在某些条件下的局限性,比如在某些强酸环境下的腐蚀问题,以及在高温下的组织稳定性问题。并且,针对这些缺点,它也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合金元素的添加来改善性能,或者通过特殊的表面处理来提高耐腐蚀性。 我尤其喜欢它关于不锈钢疲劳性能的章节。疲劳失效往往是机械结构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选择合适的不锈钢牌号,并对其进行恰当的设计和处理,对于提高结构的疲劳寿命至关重要。书中详细解释了疲劳的机理,以及不同牌号不锈钢的疲劳极限,并且提供了如何通过工艺手段来提高疲劳性能的指导。 这本书的插图也非常精良,很多微观结构的图片,都让我对不锈钢的内部世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比如,各种晶体缺陷、相变过程的示意图,都起到了非常好的辅助理解作用。 让我感到欣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不锈钢的回收和再利用方面的内容。在全球日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了解不锈钢的环保属性和循环利用的可能性,也显得尤为重要。 我个人认为,《不锈钢选用手册》是一本非常值得拥有和深入研究的图书。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能够伴随你职业生涯不断成长的“宝典”。

评分

当我拿到《不锈钢选用手册》这本书时,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斥着冰冷数据和专业术语的工具书,但当我翻开它,我发现自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不锈钢这种看似普通的材料,展现出了它非凡的一面。 它首先从不锈钢的“诞生”讲起,介绍了不锈钢是如何被发现和发展起来的,以及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接着,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和冶金原理,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仅仅是微量的元素差异,就能让不锈钢的性能天差地别。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不锈钢家族”的详细介绍。它将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双相不锈钢以及沉淀硬化不锈钢等不同类型,从它们的晶体结构、原子排列方式,一直讲到它们各自独特的性能特点,让我对这些细微的差异有了清晰的认识。 书中关于不锈钢在不同介质中的腐蚀行为分析,简直是令人惊叹。它详细介绍了各种腐蚀机理,比如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以及在海洋、大气、工业等不同环境下的腐蚀表现。并且,它还提供了不同牌号不锈钢在各种腐蚀环境下的等级划分和适用性建议。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锈钢焊接性能的深入探讨。焊接一直是困扰很多不锈钢应用的一个难题,不同的焊接方法、不同的焊接材料,都会对焊缝的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本书不仅列举了各种常见的焊接方法,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牌号不锈钢的焊接特性,以及如何避免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裂纹、晶间腐蚀等问题。 让我觉得非常贴心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不锈钢的实际应用案例。从高层建筑的外墙装饰,到医疗器械的精密部件,再到汽车发动机的排气系统,书中都用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展示了不锈钢材料是如何在各个领域发挥其独特作用的。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不锈钢的表面处理技术,并且详细解释了各种处理方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从最常见的抛光、拉丝,到更专业的钝化、电解抛光,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工艺介绍和效果对比。 总而言之,《不锈钢选用手册》是一本集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不仅让我对不锈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材料科学更深层次的兴趣。

评分

当我拿到《不锈钢选用手册》这本书的时候,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充斥着各种公式和图表,但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内容是如此的引人入胜,而且信息量巨大。我是一名对材料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一直对不锈钢这种神奇的材料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则让我对不锈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它首先从不锈钢的“历史”讲起,介绍了不锈钢是如何被发现和发展起来的,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锈钢在工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接着,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和冶金原理,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加入铬、镍等元素能够让不锈钢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 我特别喜欢它关于“不锈钢家族”的分类讲解,这本书将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双相不锈钢以及沉淀硬化不锈钢等不同类型的家族成员,从它们的晶体结构、原子排列方式,一直讲到它们各自独特的性能特点,让我对这些细微的差异有了清晰的认识。 书中对于不锈钢在不同环境下的耐腐蚀性能的分析,简直是令人惊叹。它详细介绍了各种腐蚀机理,比如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以及在海洋、大气、工业等不同环境下的腐蚀表现。并且,它还提供了不同牌号不锈钢在各种腐蚀环境下的等级划分和适用性建议。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锈钢焊接性能的深入探讨。焊接一直是困扰很多不锈钢应用的一个难题,不同的焊接方法、不同的焊接材料,都会对焊缝的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本书不仅列举了各种常见的焊接方法,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牌号不锈钢的焊接特性,以及如何避免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裂纹、晶间腐蚀等问题。 让我感到非常欣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不锈钢的表面处理技术,并且详细解释了各种处理方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从最常见的抛光、拉丝,到更专业的钝化、电解抛光,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工艺介绍和效果对比。 此外,这本书还对不锈钢的成本效益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我们在选择材料时,如何在性能和成本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让我觉得非常人性化的是,书中在讲解复杂概念时,会辅以大量的图示和表格,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信息,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 总而言之,《不锈钢选用手册》是一本集科学性、技术性和指导性于一体的宝藏书籍。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不锈钢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选择”和“应用”不锈钢,让我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评分

拿到《不锈钢选用手册》这本书,我首先被它那严谨的排版和专业的术语所吸引。我本身是一名材料工程师,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金属材料,但对于不锈钢,我一直觉得它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知道它很多优点,但具体到哪种牌号在什么环境下表现最好,或者说在面对某些特殊问题时,应该如何选择,总是缺乏一种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则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 它对不同不锈钢牌号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梳理和对比。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关于“牌号选择指南”的章节。这本书不是简单地将所有不锈钢牌号列出来,而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食品工业、医疗器械、海洋工程、石油化工等等,给出了详细的选择建议。它会告诉你,在这个场景下,哪种不锈钢的耐腐蚀性最强,哪种的力学性能最适合,哪种的加工性能最优,并且还会考虑到成本因素。 书中关于不锈钢在高温下的性能表现,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高温工况,比如锅炉、热交换器等,在这些环境下,普通钢材很容易出现蠕变、氧化和组织退化的问题。这本书详细解释了不同牌号不锈钢在高温下的表现,以及它们各自的耐温极限,并且还介绍了如何通过合金化来提高高温性能。 还有关于不锈钢的焊接性能,这本书也给出了非常深入的讲解。焊接一直是困扰很多不锈钢应用的一个技术难题,不同的焊接方法、不同的焊接参数,都会影响焊缝的质量。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牌号不锈钢的焊接特性,以及如何避免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晶间腐蚀、热裂纹等。 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接地气”的是,它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书中引用了很多真实的工程项目,详细介绍了在这些项目中,是如何选择和使用不锈钢材料的,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这些案例分析,让我对不锈钢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锈钢失效分析的讲解。当一个不锈钢部件发生失效时,如何准确地判断失效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不锈钢失效的模式,比如腐蚀失效、疲劳失效、断裂失效等等,并且给出了相应的失效分析方法和诊断步骤。这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进行故障排查的工程师来说,是极大的帮助。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又不失清晰易懂。它在讲解复杂的理论知识时,会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并且辅以大量的图表和公式,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不锈钢的表面处理技术。比如抛光、拉丝、钝化等,这些表面处理不仅可以提高不锈钢的美观度,还能显著改善其耐腐蚀性。书中对各种表面处理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总而言之,《不锈钢选用手册》是一本集理论性、实用性和指导性于一体的优秀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不锈钢的参考书,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更明智的材料选择和设计决策的“得力助手”。

评分

拿到《不锈钢选用手册》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它那厚实的篇幅和严谨的排版所震撼。作为一个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施工员,我对不锈钢材料的应用并不陌生,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根据经验和供应商的推荐来选择。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视角,让我能够从更专业的层面去理解和应用不锈钢。 它从不锈钢的基本概念入手,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不锈钢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以及各自的力学和物理性能。书中对于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双相不锈钢的区分,以及它们在强度、韧性、耐腐蚀性等方面的差异,都进行了非常清晰的阐述。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建筑构件中,需要选择不同牌号的不锈钢。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不锈钢在建筑环境中的耐腐蚀性能的分析。书中详细介绍了在海洋气候、工业污染等不同环境下,不锈钢会遇到的腐蚀问题,比如点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等,并且给出了不同牌号不锈钢的适用性建议。这对于我们在沿海地区或工业区进行建筑工程时,选择合适的防腐材料,避免后期维护成本过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对不锈钢的焊接性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建筑施工中,不锈钢构件的焊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牌号不锈钢的焊接特性,以及如何避免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裂纹、晶间腐蚀等问题,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焊接工艺建议。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锈钢在结构承载方面的应用分析。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不同牌号不锈钢的强度、刚度、疲劳寿命等数据,以及在不同载荷下的变形表现。这对于我们在设计和施工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承受建筑物的各种荷载,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让我觉得非常实用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不锈钢在不同加工工艺下的表现。比如,冷加工、热加工、焊接等,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包括如何进行切割、弯曲、焊接等操作,以及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对于我们实际的施工操作,能够大大提高效率,减少材料损耗。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不锈钢的表面处理技术,并且详细解释了各种处理方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从最常见的抛光、拉丝,到更专业的钝化、电解抛光,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工艺介绍和效果对比。 总而言之,《不锈钢选用手册》是一本集专业性、实用性和指导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不仅让我对不锈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提供了宝贵的决策支持,让我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评分

二十七、不锈钢厚板、薄板和钢带(IS 6911—1992)

评分

四、含铜抗菌不锈钢(YB/T 4171—2008)

评分

二十五、热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KS D3705—1992)

评分

八、手表用不锈钢冷轧钢带(YB/T 5133—2007)

评分

五、不锈钢复合钢板和钢带(GB/T 8165—2008)

评分

二十五、热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KS D3705—1992)

评分

十七、外科器械用不锈钢(YY/T 0294.1—2005)

评分

十四、仪表用耐盐酸腐蚀00Ni70Mo28V弹性合金带材(JB/T 5329?2—1991)

评分

十二、电真空器件用无磁不锈钢0Cr16Ni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