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的窠臼,高等教育的异化,道德解体的忧患,基础理论的苍白,知识范式的僵化……作者坦率理智地指出当前中国知识界和知识分子的软肋和缺陷,点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必须正视的严峻现实:忽视软实力的建设,难以成为真正的大国;缺乏知识体系的文明,复兴之路更为艰难。摆脱思维的“被殖民”,脱去权力和利益的枷锁,用中国自己的话语认识和解释自己,让教育和研究回归本义,培养身心健全的公民和思维成熟的知识人,寻求中华文明真正的复兴。《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与作者前一本力作《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互为呼应,成为当代中国人最需要看的书之一。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作者郑永年教授是国际上中国问题领域的专家,在国际范围内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他是新加坡国家首席智库,并为中国政府高层倚重,多次为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层演讲和献策,其思想和观点是当今中国最有价值的政见之一。他注重实证研究,兼顾理论建构,以其明晰而又理性的话语,解释中国。 郑永年教授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是新加坡《联合早报》最受关注的专栏作家之一,香港《信报》的专栏作家,也是《参考消息》转载率高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长期以来,在海内外媒体、政界、学界和大众中拥有人数众多的读者。 通往大国的道路上,中国走到了关键一步。 硬实力已经得到全球瞩目,软实力将如何建设? 只有在知识上扮演有力角色,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 强大文明的核心是强大的知识体系。 中国能否从思想殖民、权力和利益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创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文明的复兴?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是郑永年教授的最新作品集,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系统表述了作者对于中国软实力的深刻思考。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国门大开,中外之间交往越来越多,但是中国和世界之间对很多问题的看法的分歧则越来越大。中国缺少一个能够向外在世界解释自己的知识体系。长期以来,中国知识界的各个阶层和群体,一直在借用他人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自己,结果不仅不能解释自己,反而曲解了自己。这需要知识分子也即知识的生产者思考西方的知识体系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自己如何能够生产自己的知识体系。从更高层次来说,任何一个文明的核心就是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中国文明复兴的关键就是中国知识体系的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集子关切的是中国的文化软力量问题。
郑永年研究中国问题是一种实证研究,他关心的是事实,而不是结果。对于好的,他会表扬,对于不好的,他的批评也很给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王江雨
很早就看郑先生的文章,特别是在一些国际性的论坛上,经常看到郑先生的一些关于中国问题的专栏文章。写得非常的持平、公允、中正。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 王鲁湘
郑永年教授属于客观持中的政治学者,长期研究政党问题,我与他有过长谈,感觉他内心希望能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推动国内的当权者推动政改。
——独立政经评论员金心异
看过中国跌宕和徘徊,经过苦苦思索和试验,郑永年找到了自己理解中国的方式:接受今天的中国,把现存制度当作一种现象来了解和解释。
——《南风窗》2011年7月第14期
你看到的可以是一个很糟糕的社会,也可以是一个改造得更好的社会。
“看着苹果(西方)来认识橘子(中国)”是西方学者的一个普遍趋势。西方学者用苹果来衡量橘子,也希望中国这个橘子能够演变成为苹果。
学者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就类似于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医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为病人看病。如果医生看不好病,他(她)只能反思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而不能说病人的病“生错了”。那么看不好“病”怎么办?需要的是修正所学的概念和理论,因为“病”作为一个客观的事物存在着。而对很多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来说,如果他们的理论解释不了现实,就说“现实”错了。
为什么中国没有大师级学者?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没有培养大师的制度设计。中国的制度设计是用来控制知识发展的,而不是用来推动知识发展的。
知识就是知识,不是为政治服务的,如果知识产生了政治和社会影响力,那只是副产品。
……
这本《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光是书名就让我觉得很有分量。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在于其精神内核和思想力量。这本书似乎就是在探讨,中国是如何通过对知识的重新构建,以及对自身文明的唤醒,一步步走向今天的地位。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读“知识重建”的,它是否意味着对传统知识的扬弃与继承,还是对现代知识的借鉴与创新?我更关注的是,这个过程是如何与“文明复兴”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复兴又将指向何方?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种全局性的视野,让我看到中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应对外部挑战,内部革新,并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自觉。它会不会去分析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和他们的理论,或者揭示那些推动社会变革的关键知识节点?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深入的解读,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这个古老文明,如何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并且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我感觉像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库。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种莫名的亲近感,同时也对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到困惑。这本书的名字就非常有吸引力,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文明光辉,以及它们如何经历起伏,又如何努力重新焕发活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文明复兴”这个宏大的概念,与具体的“知识重建”联系起来的。它会不会去探讨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糟粕”的传统思想,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是否可能被赋予新的生命?我又期待它能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在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有哪些重要的知识体系被引入、被改造,又有哪些本土的智慧被重新发现和发扬。我想象着作者可能在书中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既有对西方思想的深刻借鉴,也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有种找到“根”的感觉,它或许能解答我内心深处关于文化身份和民族精神的一些疑问。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它的名字让我产生了一些期待,但也有点犹豫。我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发展,也对“中国模式”的讨论非常感兴趣,但“知识重建”这个词对我来说,似乎有点抽象。我担心它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语言晦涩的书,但翻开目录之后,我被里面的章节标题所吸引,它们似乎暗示着一种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洞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梳理中国在近代以来,是如何在各种思想的冲击和融合中,逐步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它是不是能解释,为什么中国在某些领域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在另一些领域又面临着挑战?我尤其希望它能探讨,这种“知识重建”的过程,是如何与“文明复兴”紧密相连的。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历史事件相结合,来描绘中国走向强大之路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清晰的脉络感,让我能够理解,中国曾经走过的道路,以及它未来可能的方向。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它提出的“大国之路”这个概念所吸引。在我看来,“大国”的崛起绝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深度。这本书似乎就在尝试探讨,支撑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究竟是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文明特质。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挖掘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通过吸收、消化和创新知识,来完成自我提升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在科学、哲学、艺术等领域,中国是如何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又保持自身独特性,并最终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识体系的。我更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文明复兴”的,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文化自觉的回归,还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创新?它是否会触及到我们对于自身文明的评价体系,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文化自信?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将是一次深入中国历史肌理的探索,一次对中国文明生命力的深刻解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究竟能为我们揭示什么。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直到最近我才真正静下心来,沉浸其中。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特别是那些塑造了当下中国格局的知识体系和思想变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分量感,这通常意味着作者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研究。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那些曾经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理论是如何被构建、被传播,又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演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它是不是能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知识分子们所经历的思考、挣扎和探索?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会选择不同的知识路径,又是什么样的内在逻辑驱动了这些选择。读到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场场思想的交锋,一次次观念的洗礼,最终汇聚成一股股洪流,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它不只是关于过去的记录,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反思,因为它所讲述的“重建”与“复兴”,至今仍在我们身边回响。
评分6、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C.C.科尔顿
评分他的书的一个特点就是,重复的进行论述,写作上比较近似于报刊文章。
评分不错哟
评分开发票不给商品名细清单,美其名曰公司规定。你哪个地方写了?京东,你这个规定也太奇葩!今后绝不在你家买东西。
评分看问题比较独到之处,值得学习
评分3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评分好书。
评分家里老人喜欢看的书,把我时局。
评分上午下单,下午就到了,京东就是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