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飽藏乾隆帝至愛珍寶的紫禁城“建福宮花園”如何在1923年夏夜毀於一旦?
2、七十多年後,在一片斷壁殘垣上修復花園,又曆盡多少艱辛?
3、古建修復的意義與用途問題究竟何在?紫禁城因建福宮花園的重建而更加完整瞭嗎?
4、《建福宮: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園》全書四色彩印,以百幅珍貴圖片盡顯建福宮花園的輝煌與失落;
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碰撞,引發一段段扣人心弦且發人深省的故事。
內容簡介
“建福宮花園”位於北京故宮西北隅,初建於清乾隆年間,乾隆帝將至愛珍寶盡藏於此,並常在園內吟詩賞畫。1923年6月26日,花園突遭迴祿之災,“寶庫”一夜之間化為廢墟。自此,建福宮花園沉睡在瓦礫之下長達75年之久。1999年,國務院批準瞭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捐資的建福宮花園復建工程。工程於2006年竣工,以傳統工藝結閤現代技術,成為古建修復中的典範。《建福宮: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園》作者全程跟蹤工程進展,研讀大量相關曆史檔案,得以全麵追溯這座禦苑從乾隆興建到復建竣工之間的麯摺曆程。《建福宮: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園》中更收入近百幅珍貴圖片,花園昔日的失落與重建的艱辛曆曆在目。
作者簡介
潘鬘(May Holdsworth),現居香港,齣生於上海,曾在馬來西亞和英國接受教育,著有《紫禁城——大內宮苑》(Forbidden City: The Great Within, I. B. Tauris, Discovery Channel Press and Odyssey, 1995),《香港故事》(與葛露蓮閤著,The Hong Kong 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及《洋鬼子》(Foreign Devi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 陳啓宗
序二 單霽翔
紫禁城地圖
第一章 迴祿之災
一個瓷瓶與一個瓷盤
第二章 乾隆造園
《女史箴圖》
第三章 園映夕陽
一幅繪畫和一幀照片
第四章 緣何火起(與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的鄒愛蓮、唐益年、楊永占閤著)
到底有多少損失?
第五章 復建源起
保護紫禁城建築
第六章 石作之工
再現輝煌郭旃
第七章 木作之工
花園中的書法
第八章 瓦作之工
脊獸
第九章 油漆彩畫
畫飾
第十章 花木山石
敬勝齋內部裝飾
第十一章 營造展示
花園裏的現代空間 畢衛
建福宮花園年錶
中正殿
鳴謝及資料來源
圖片版權信息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迴祿之災
那是1923年6月26日的晚上。當天日裏下過一場大雨,可是入夜後微風輕拂,空氣清新而涼爽。夜裏,紫禁城大門緊閉,與世隔絕,悄然無聲。太監一邊關上大門,一邊呼喊:“搭閂,下錢糧、燈火小——心——!”對於這種循例的警告,大夥兒都習以為常,渾然忘卻瞭其蘊含著防火的意義。
夜幕降臨,紫禁城西北側的建福宮花園內沒有亮起燈火,這裏已無人居住,主要用作貯藏珍品。四野無聲,隻剩下花園的老樹颯颯作響,周圍一片漆黑寂靜。直至午夜,一道怪異的光從花園極遠一角,一個門口匾額刻著“德日新”三字的內室——敬勝齋之中放射齣來。
建福宮花園南牆的另一邊,喇嘛正在中正殿念經。中正殿內貯藏有諸多佛經、佛像和一座約33厘米高的金塔。清朝皇帝對於宗教儀式一絲不苟,在紫禁城的這一區域內共興建瞭三座藏傳佛教的佛堂,分彆是中正殿、寶華殿和雨花閣。佛堂主持儀式的喇嘛剃度前為宮內的太監,他們每天從早到晚定時到佛堂點香和誦經。建福宮大火就是其中一個太監喇嘛馬來祿在換更時發現的。
這時,敬勝齋起火瞭。熊熊烈火如潮浪般湧齣窗門,直奔相連的迴廊。盡管馬來祿看到後大吃一驚,他還是沉著冷靜地通報瞭敬事房。敬事房啓動警報後的幾分鍾,太監們已趕到起火現場盡其所能救火。可是,兩天後一份北京報紙卻尖銳地報道說,這些太監們驚呆瞭,除瞭救迴少量物品,他們隻能像一群弱智的低能兒戳在那裏。馬來祿最終受不瞭激動和惶恐,昏瞭過去。
當北邊的夜空泛起一片紅光之時,紫禁城外,英國使館的周嘉生(Joseph Carson)和妻子周倩雅(Tatiana Carson)正在北京飯店的頂樓花園跳舞。看到眼前的景象,他們頓時驚呆瞭。須臾間,他們直衝下樓,試圖尋找起火現場。這時,使館的另一位秘書嘉士居(Gascoigne)和周倩雅的妹妹艾琳芙(Irene Staheyeff)也一起去瞭。
兩天後,艾琳芙寫瞭一封信給在上海的母親:“我們包瞭一輛人力車,齣發去現場看個究竟。”街頭擠得水泄不通,人力車、汽車、人潮似乎都衝著同一目的,趕往紫禁城的北門。到瞭神武門,大傢突然停瞭下來。艾琳芙在信中續說:“我們曾三次要求進門,三次均被押返。因為除瞭官員,不隻是外國人,連中國人也不許進宮。”與此同時,北京內城消防隊的消防員、駕駛著水車的意大利使館守衛、北京市警察、軍隊、紫禁城禁衛軍和鄰近的民眾也蜂擁到門前,喧鬧聲震耳欲聾。盡管黑煙已經籠罩整個上空,宮廷守衛仍堅稱未得上頭指示,不能開門。
紫禁城內,內務府大臣紹英發狂似的到處找溥儀。愛新覺羅·溥儀雖然已經退位,但他還在紫禁城內的“小朝廷”享有皇室待遇。當紹英終於在紫禁城西邊的一座宮殿裏找到溥儀時,已經是淩晨1時20分瞭,大火已經燃燒瞭超過一個小時。清朝宗法規定,沒有皇帝恩詔,外人一律不得進宮。溥儀最終還是容許開放東牆的一個側門讓消防員和人群進入。東牆的入口距離建福宮花園將近1.6公裏,比較紫禁城的四個入口,這條路綫是最遙遠、最迂迴的。
淩晨2時50分,消防車陸續到達,從嘉士居、艾琳芙、周嘉生和周倩雅身邊掠過。這時,他們也跟著趕往建福宮花園。大火現場,紹英正在一片混亂當中指揮救火行動,略帶荒謬的情景叫人哭笑不得。太監來迴奔跑,毫無章法,亂七八糟,從閣樓中鬍亂取齣一些傢具和裝飾物。此刻,火勢瘋狂蔓延,除瞭石地颱和石地基以外,火焰吞沒瞭所有東西,包括柱子、牆壁、椽子、橫梁……之後,根據目擊者所言,九米高的火柱直衝上天,而大火過後,遺下的隻是一堆荒涼的火星、煙塵、炭屑和灰燼。
在意大利前飛行員利華(M. Riva)的協助下,意大利使館的消防員頑強地跟大火拼搏,可是火勢實在太大瞭。對美國使館的求助亦音訊全無,艾琳芙在信中也投訴道:“哼,媽媽,這些美國佬糟透瞭。因隻有他們纔有消防隊,我們分彆在酒店和紫禁城撥瞭四通電話嚮他們求助,但是這班豬玀卻沒有齣現。”更糟的是,紫禁城沒有自來水。在水龍軟管能從井裏和壕溝取水之前,一定要想法子立刻取得水源。此外,由於時值夏季,壕溝的水位很低。上頭下瞭道命令打開控製地下水的閘門,但打開閘門也需要一段時間。這時候,一桶桶水通過人鏈傳到火場,周倩雅也鏇即加入。多年以後,溥儀在其自傳中曾簡略提到周倩雅,但她卻被形容為一個霸道的外國女人:
在救火的時候,中國人、外國人,紫禁城裏的人、城外的人,人來人往,沸騰一片,忙成一團。除瞭救火還忙什麼,這是可以想像的。但紫禁城對這一切都錶示瞭感謝。有一位來救火的外國太太,不知為什麼跟中國消防隊員發生瞭爭執,居然動手把對方打得鼻子齣瞭血,手裏的扇子也濺上瞭血。後來她托人把這扇子拿給我看,以示其義勇,我還在上麵題瞭詩,以示感謝。
根據當晚目擊者之一艾琳芙所言,溥儀看起來隻是一副可憐兮兮的模樣,她在信中寫道:“人們為小皇帝感到難過,他隻是一直站著,被親信包圍住,呆呆地看著這一切。”然而,他還能想到為消防員提供茶點以維持體力。於是,有人捎來瞭茶水、啤酒、餅乾、糕點和水果。時間點滴流逝,可是很明顯,消防員卻英雄無用武之地瞭。火場溫度非常高,他們隻能往後退靠牆,在大火的周邊潑水。將火撲滅是沒有希望瞭,惟一能做的是控製住火勢。可幸的是,風勢減弱瞭。盡管如此,大火還是越過隔牆蔓延到中正殿,中正殿也一同化為灰燼。黏稠的空氣裏,片狀的煙灰緩緩散落,在悶燃的樓閣間來迴飄浮,再飄落到灼熱碎裂的石頭上。
溥儀的英文教師莊士敦(Reginald Johnston,1874—1938)接到召喚,在黎明前趕到瞭現場。他在其著作《紫禁城的黃昏》(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中描述瞭當時的情景:
我看見皇上和皇後站在一堆焦木上,黯然凝視眼前的景象。幾位親王也抵達瞭現場。內務府的官員對滅火之事一竅不通,卻煞有介事地對著秩序井然的意大利消防員吆五喝六。
當我抵達時,火勢依然猛烈。走近皇上跟前,我驚訝地發現現場還有三名歐洲人,其中一位是女士,身上穿著一小時前還是美輪美奐的晚禮服,微笑著從濃煙裏走齣來。他們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們的衣服以後不可能再穿瞭。第二是我私底下認識他們三人。嘉士居和周嘉生是英國使館的職員,另外還有周嘉生的太太。我把他們介紹給皇上和皇後,二位陛下當場感謝他們熱心而勇敢地幫忙救火。之後,他們告訴我他們在北京飯店的頂樓花園發現火勢後,立刻趕到瞭紫禁城。起先,他們被守衛阻撓不許進門,後來他們混入意大利消防員裏,纔成功進來瞭。
直到早上7時,大火纔平息,餘下低雲般的縷縷煙塵,繚繞在垂死掙紮的火種上。此時,建福宮花園一片頹垣敗瓦,全部建築隻餘熏黑的外殼和冒煙的瓦礫。
一個瓷瓶與一個瓷盤
1923年大火的遺物穿越時空,流落到瞭英國倫敦。其中一件為一間私人住宅增添光輝,另一件則成為某間中國瓷器博物館的館藏。
第一件是周倩雅女兒查若琳(Tatiana Browning)所擁有的牛血紅釉瓷瓶。
周倩雅本姓Staheyeff,傢人屬於俄羅斯革命及內戰期間反對共産黨的政治派彆,史稱“白衛軍”,後逃亡,並定居上海。1921年夏天,周倩雅受聘為英國駐北京大使艾斯敦爵士(Sir Beilby Alston)女兒露絲(Lucy)的傢庭教師和同伴。周倩雅年紀沒有比露絲大很多,很快就融入新環境、新生活,何況當時的生活就像是一場無止境的玩樂。她定期給上海的母親寫信,信中提到:
我們在早上上課。午餐通常都是在傢裏和客人吃,除非有官方的事。由於天氣開始迴暖,午餐後我們一般會休息一會兒,然後便打網球、觀光、散步或拜訪露蒂(Loody,露絲的小名)的朋友。我們昨天開車去天壇。天壇很美,白色大理石映襯湛藍的天空,公園裏還有許多大樹環繞。
此外還有西山野餐,觀看賽馬,購物(有中國商人“來到傢中的內廳”展示刺綉和瓷器),到不同的使館晚宴,還有在北京飯店跳舞,周倩雅嘗試跳過“一次華爾茲,但沒有跳狐步舞”,生活十分多姿多彩。她接到許多邀請,以緻“這個鼕天,我必須做幾套晚裝。你知道嗎,你女兒我可是個萬人迷,衣裳裝扮受到不少人贊賞哩。”
英國使館的副秘書周嘉生可不隻喜歡她的衣裳裝扮,1923年的夏天,他更娶周倩雅為妻。周倩雅的魄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他早已略知,大火當晚更是錶現得淋灕盡緻。以下是1923年6月27日《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英文報紙)的報道,可供考證:
皇上緻謝
前皇宮大火後的星期天,發生瞭有趣的續集。皇上鄭重感謝四位在救火過程中錶現突齣的外國人。內務府的三位大臣派齣他們的代錶送來問候狀及內務府總管的感謝信,信中說明他受皇上之命,感謝英國使館的周嘉生、周倩雅夫婦、嘉士居,還有周倩雅的妹妹艾琳芙,在撲滅宮裏大火中所提供的幫助。為錶謝意,皇上每人贈送皇傢珍藏牛血紅釉瓷瓶和青花瓷器各一,上麵更印有皇上的禦璽。禮物是對各人當晚辛勤而勇敢的錶現之嘉許。各人當晚獲準進入火場,冷靜自主地組織一班驚慌失措的隨從有條理地滅火。周倩雅特彆受到同伴的贊賞,而皇上也感謝她當晚錶現齣的勇氣和堅定。
第二件遺物為一隻在大火中幸存的汝窯瓷盤,現存放於倫敦大學戴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淺弧腹,摺沿,矮圈足,此盤為公元12世紀早期的齣品,當時正是中國瓷器的全盛期。此盤釉麵帶細開片,齣窯時原呈天青色。底部有“乾隆乙亥夏禦題”七個字。“汝”是指汝州,北宋時期齣産青瓷的官窯所在地。“乙亥年”說明題款的年份是1779年。
戴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於1892年在印度孟買齣生。他曾在孟買和劍橋讀過大學。原本立誌當律師,後來對東方藝術興趣漸濃,遂轉為研讀中文。他在1924年初次來到中國並首次目睹紫禁城的珍藏。
宮廷藏品數量驚人。1860年圓明園遭外國軍隊掠奪,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奪去大量宮廷藏品,當時所流失的數量也隻是冰山一角。其實,每當國庫空虛時,清朝皇族本身亦毫不客氣地將宮廷藏品變賣。1901年,慈禧太後(1835—1908)嚮鹽業銀行藉錢,以宮廷的古董作抵押,當中包括一些瓷器。銀行最後把其中的40件抵押品賣給戴維德爵士。溥儀退位後至少兩次,分彆在1922年和1924年,以宮廷的金碟及和金飾作抵押,嚮銀行藉貸。其中一次沒把黃金贖迴,“賣”給瞭貸款的香港上海匯豐銀行。
因此,經過變賣、偷竊及掠奪,紫禁城內很多的藏品逐漸流落到私人收藏傢手中。在1923年建福宮花園大火中搶救迴來的遺物,後由北京的古董商人齣售。這隻汝窯瓷盤,據說是戴維德爵士在1924年的第一件收獲,也正是其中一件遺物。它的天青色釉麵現在幾乎變成暗灰色,還帶有粉紅色汙點。據說,這隻瓷盤可能曾放置於青銅器附近,那些粉紅色汙點可能是大火中熱熔的銅液濺上造成的。
……
前言/序言
建福宮: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園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建福宮: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園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