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致堂集》在清代被列为“四库禁毁书丛刊》,现在新出的版本,值得一读。只是未收词集。
评分苏伟纲先生主编的《嘉兴文献丛书》在第二辑的选目中敏锐地把握了李日华研究的这一动向,而李日华《恬致堂集》的这一选题在立项之初也得到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积极响应与紧密配合,并很快申请到2012年国家古籍出版资助。与此同时,《嘉兴文献丛书》编委会力邀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的得意门生、对明清江南诗学深有研究的苏州大学赵杏根教授加盟文献整理工作。赵教授主要负责李日华《恬致堂集》的整理,在历时两年的工作中,赵教授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责编占旭东编审备尝艰苦而精诚合作,矢志不渝地为嘉兴文献的整理工作殚精竭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煌煌八十多万字的《恬致堂集》能在两年内化茧为蝶,以全新整理本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首要肯定的是赵教授学富五车、举重若轻的学问与他春蚕缚丝般的细密功夫,赵教授一诺千金而尽心尽责工作作风更值得揄扬。同时,《恬致堂集》整理本出版还要感谢《李日华年谱》的作者上海大学李丹文女史及山东大学文学院王小舒教授,正是有他们的出手奥援,赵教授才最终获得台湾出版的《明代艺术家集汇刊续集》中的文德翼序的《恬致堂集》足本影印件,此本的获得不但解决了作为底本的四库禁毁本大量漶漫不清的缺陷,更为最终的对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而确保上海古籍能及时推出整理本的李日华《恬致堂集》,进而填补了李日华研究的学术空白,极大推动了李日华研究。
评分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八日,恬致堂以及西河街店面房百余间遭到火灾,故居化为灰烬。次年,李日华携全家迁居甪里街。过十四年后,他又回螺丝浜重建宅院,晚年定居于此,直到逝世。
评分还不错的,书的品相也好。
评分在《嘉兴文献丛书》的整理历程中,在与古贤先哲对话的过程中,不仅是编委会的编委们及整理者在为嘉禾人文延续气脉,还有一批默默地为丛书编撰作出过贡献的“及时雨”们,如李丹文、王小舒、徐树民等人,尽管他们从来也没有获得我们的点滴回报,时过境迁,也大多怀抱相忘于江湖的淡泊,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帮助,包括从江苏古籍到上海古籍的这些辛勤工作的责编:李相东先生、郑明宝先生、占旭东先生,我们要郑重地说声谢谢!
评分在晚明犹如群星璀璨一般的小品文作家中,以闲逸笔调写书画品鉴类文章,李日华(1565-1635)堪称是一位巨擘级的人物。他并不像董其昌、陈继儒、莫是龙等人那样有“开宗立派”的雄心,他只是将书画鉴藏当作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已。云烟供养,陶冶性灵。他在晚明文人鉴藏界中的地位,就鉴赏的眼力而言,仅次于董其昌。而且李日华是当时鉴藏界中少有“铜臭气”的鉴藏家,就这一点而言,项元汴、董其昌、陈继儒、汪珂玉、张丑等人皆不免有些逊色。李日华在书画方面的品鉴文章,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是真正的书画著录文章,而是文人的品鉴性质的笔记体文章,因为他所注重和有兴趣的是作品上的诗文题跋。李日华的身份颇多:清官、文学家、鉴藏家、书画理论家、养生家、旅行家、园艺家等,但是他留名于中国书画史和鉴藏史上的则是书画理论家和鉴藏家
评分在晚明犹如群星璀璨一般的小品文作家中,以闲逸笔调写书画品鉴类文章,李日华(1565-1635)堪称是一位巨擘级的人物。他并不像董其昌、陈继儒、莫是龙等人那样有“开宗立派”的雄心,他只是将书画鉴藏当作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已。云烟供养,陶冶性灵。他在晚明文人鉴藏界中的地位,就鉴赏的眼力而言,仅次于董其昌。而且李日华是当时鉴藏界中少有“铜臭气”的鉴藏家,就这一点而言,项元汴、董其昌、陈继儒、汪珂玉、张丑等人皆不免有些逊色。李日华在书画方面的品鉴文章,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是真正的书画著录文章,而是文人的品鉴性质的笔记体文章,因为他所注重和有兴趣的是作品上的诗文题跋。李日华的身份颇多:清官、文学家、鉴藏家、书画理论家、养生家、旅行家、园艺家等,但是他留名于中国书画史和鉴藏史上的则是书画理论家和鉴藏家
评分介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